泉州四季康城:中国古代清廉文化及其借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14:43

中国古代清廉文化及其借鉴

 

 


发布时间:2011-12-02 09:30:42

【我要纠错】

【字体: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清正廉洁的魏征受到百姓敬仰和爱戴。(资料图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郭成伟

 

  前不久,国家公务员局出台《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大纲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国公务员轮训官德。面对这一重大法律文化事件,有识之士考虑最多的是我们如何从本民族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特约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教授郭成伟从古代官德的角度,就清廉文化、箴鉴文化、亲民文化、勤政文化及其借鉴,阐述中华民族的官箴文化。敬请关注。

  ——法律文化周刊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包括有官箴文化的丰富内容。官箴文化又包含两种成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箴者,戒也。”按此种解释,是说官箴文化有自律的属性,起到为政者自敬自戒的功能作用。我们把这种文化视为清廉文化,对培育官员的完善人格与气节以及道德情操有极大助益。另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箴铭》说:“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箴石也。”按照刘勰解释,官箴文化又有它律的属性,起到警戒君王与臣僚,预防他们误国与亡国的危险。本文因篇幅所限,集中探讨官箴文化中的清廉文化。

  清廉文化的指导思想

  自省自律的指导思想

  据历史文献记载,自省自律的清廉文化,最早萌发可以追溯到黄帝与尧、舜、禹时期。黄帝曾以“诲己”自戒说:“余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致朝”。尧以“尧戒”自警说:“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踬山,而踬于垤。”以上这些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们都懂自省与自律的道理,他们把民众视为高山与洪流,如果为虐于上,就会动摇民心,更甚者就会出现暴动,有如山崩地裂、洪水决堤,冲垮或崩裂自己的统治基础。至三代的西周初期,周武王在总结商纣王“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的亡国灭身的教训,确立以三德为自警。即“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此后,不断有后世的帝王与臣僚效仿黄帝、尧、舜、禹与周武王以自省与自律的思想约束自己,从而促进了清廉文化的建设与廉政事业的推进。

  严于修身的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平日注重发挥伦理道德的预防功能,主张严于修身。在为政后,更强调自身的道德升华。他们认为在求做人与求做官这对关系中,求做人是头等重要的,只有强调修身,做好人,才能做好官。而不是相反,即只求做官,而忽视做人的极端重要性。清代名幕汪辉祖之父曾训诫他说:“求做官,未必能做人;求做人,即不官,不失为好人。自古得失有数,为官以实,勿因小利而失大义。做人做官其理一也。”从汪氏父子的对话中,反映出古人对为官当政的一种理性认识,即严于修身,做好人是为政的基础,做官是做人的延伸,做人能自律,做官才能求“实”,才能禀持大义而拒绝小利,求做好人与求做好官在道理上是相通的。这种认识有助于历代官员自律与守法,警惕与减少贪腐犯罪,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清廉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的清廉文化中,包含了三个有机联系的构成部分,即为政之道,为政之德,与为政之艺的紧密结合。从中反映出清廉文化具有广博的思想意蕴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当时社会反腐清源的重要思想资源。

  为政之道及其主要内容

  从清廉文化的内容上看,它的为政之道,是居于首位,是为政的指导原则,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为政以“公”的原则和内容。为政以“公”,是为政之道的首要原则与内容。《礼记·礼运篇》强调:“大道之行之,天下为公”。即把“为公”视为行政的大道,指导为政的方式、方法与实际的运作,同时也是为政的出发点与最终的归宿。战国时期的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也指出:“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又说:“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对此,他认为当权者“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这些思想与主张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清廉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础与内容。

 为政以“忠”的原则和内容。从清廉文化的视角看,为政以“忠”也是为政之道重要指导原则,同时还是为政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从历史上看,为政以“忠”的认识,历来有两种,一种是强调忠于国家和民族;另一种是主张忠于某位君主或主人,而不讲任何是非的“愚忠”。两种认识相比较,前者为更多人们所理解与认可。孟子曾对齐宣王阐释忠的真谛时说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商汤放逐夏桀,周武讨伐商纣,是替天行道,为民除暴,是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同时也是忠于国家与民族的鲜明例证,而不存在犯上弑君的问题。武则天做大周天子后曾做官箴书《臣轨》,用以箴喻群臣。即所谓:“夫事君者,以忠正为基。忠正者,以慈惠(百姓)为本。故为臣不能慈惠于百姓,而曰忠正于君者,斯非至忠正者也。”其下注说:“至忠之臣,则先慈惠百姓,而后忠正于其君也。”在武则天看来,惠民是第一位,在惠民与忠君的取舍上,她更倾向于惠民。因为民心向背决定国家的兴废,惠民者才能获及民心与民众的倾心支持,才能最终维护君王为代表的国家统治。可见,忠于国家和民族以及广大民众是绝对的,而忠于帝王、君主是相对的。这是为政者必须要遵循与把握的。

 

  为政守“信”的原则与内容。信指诚信不欺,也是为政者的指导原则与必须遵循的重要精神。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非常强调守信对为政的极端重要性。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即为人、为政如不守诚信的原则,不知会坠落到何种地步。又说:“为政只要讲诚信,就会‘为上易事,为下易知’”。即为政守信就容易得到上级及至君王的信赖,工作就比较方便;为政守信就容易得到百姓的信任与理解,工作就比较顺利。因此,为政守“信”,关乎国家与事业的成败,是为政者不能忽视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抵御奸诈行为的有效方法。

 

  为政以“和”的原则与内容。和,意指合和,或者和谐、和睦之意,同样是为政的重要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内容。正如孔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把“和”视为推行礼义道德的最高标准,也是他所追寻的理想境界。他认为当政者必须坚持和谐统一的原则,坚持反对分离与动乱。这一思想与原则为历代有识的当权者所尊崇,所奉行。

 

  为政之德及其主要内容

 

  南宋吕本中在《官箴》一书中,对为政之德做过精辟的分析。即“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事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并认为:“此天下之要言,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吕本中把为政三德作为处事大法,可见其重要性。

 

  清廉为官德之首。武则天在其《臣轨》中强调清廉为官德之首,并对清廉的价值做了透彻的说明。同时也对为官的辩证法进行了解读。即“非其路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因此,当政者须以此为警戒,“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武则天以上论述,阐释了清廉之德于国于官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她对以往官德建设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也是对贞观之治中吏治经验的理论升华,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审慎为官德之基。孔子在其传世的著述中,一直强调审慎在官德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他说:为政慎者,“终日言不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之患”。武则天在其《臣轨》中有进一步发展。她形象的比喻说:“夫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能追也”;而“言出于己,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不可止于远;虽欲复止,其可得乎”,所以,“君子慎之也”。她审慎之德看做为官的基本准则,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实施治理。即所谓:“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谋者谋于未成”;唯有如此,才能远离祸患与危险,即“非所言勿言,以避其祸;非能为勿为,以避其危。”从中,不难看出为政审慎所具有的重要性。

 

  勤政为官德之本。南宋胡太初在其《昼帘绪论》中强调勤政在官德建设中的根本作用。他曾说:“勤政之要,莫若清心,心既清则鸡鸣听政,所谓一日之事在寅也。家务尽摒,所谓公而忘私也。”他认为勤政是为政之本,唯有勤政,才能“今日有某事当决,某牒当报,财赋某色当办,禁系其人当释,时时察之,汲汲行之。”胡太初在其著述中,把清心寡欲勤于政务作为治理社会的重要方式,把公而忘私专心治政作为管理地方的主要途径。他的理性认识对后世的勤政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政之术及其主要内容。为政之术也是清廉文化的有机构成,它包括“刚柔相济”,“方圆相协”、“文武并用”等内容。所谓“刚柔并济”,正如汪辉祖所总结的:“刚则易折,柔则易暗,应刚柔相济。”他认为过于刚强易受挫折,过于柔弱则容易被埋没。所以在推行德政时应将刚柔相结合,才能达成治世的目标。

 

  所谓“方圆相协”之术,也是汪辉祖总结以往而提出的。他说:“方则显愚,圆则嫌猾,须方则方,须圆则圆,为有方有圆。方圆乃立身之本。”在他看来,机械执行法律制度显得迂腐,过度圆滑让人感到不可信。

 

  另外,“文武并用”也是为政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将伦理道德的教育感化的精神控制作用,同法制的强制力等有机结合,进而有效地控制社会。

 

  清廉文化的借鉴价值

 

  应当指出,传统文化包括官箴文化在内,都是传统人治社会环境的产物。都与当前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法治环境存在明显的不同。这是我们在借鉴传统文化时必须要注意的。但是,作为文化形态的官箴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清廉文化,他们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中的某些优秀内容可以超越时空,对现今仍不乏重要的借鉴价值。

 

  清廉文化具有自律性可资借鉴。如同武则天《臣轨》所说:“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有”;“行廉以保其真,守清以保其身”。以这些箴言自律,是可以防腐与警醒为政者。

 

  清廉文化具有警示性可以使为政者深省。后蜀王孟昶所书“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尔俸尔禄,民脂民膏”。这类箴言使为政者懂得,是百姓血汗养活的为政者,为政者应当造福一方,以回报民众。如不知感恩,反而荼毒百姓,必遭历史的惩罚。

 

  清廉文化具有启示性,可以启发为政者。明朝廉吏曹端曾总结以往为政经验指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正威”。可见,清廉文化的优秀内容,凝聚了几千年政法管理与法律实践的经验与智慧,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睿智与聪慧的内容带给为政者以重要的启示与深刻思考。昭示着为政者坚持廉洁处事的准则,不为世俗利益所左右,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同时由于为政者保持公正、廉明的风范,就可以垂示下属,造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来源: 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