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建设工程信息网:王安忆上海图书馆解读《战争与和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7:04:27
王安忆上海图书馆解读《战争与和平》2009年08月18日 09:32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7年前,王安忆在上海图书馆解读《悲惨世界》时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的阅读世界里有两座大山,一座是《悲惨世界》,一座是《战争与和平》,我一直很想去攀登。”作为今年上海书展“经典3.0——两岸名家讲座系列”的压轴嘉宾,王安忆日前再次作客上海图书馆,与前5场主讲者不约而同选择中国古典名著不同的是,她从世界文学宝库里截取出《战争与和平》加以阐释,了却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一桩夙愿。

寻找幸福的真义

什么才是幸福?王安忆将120万个中文字的故事归结为两个人——安德烈和皮埃尔,即故事中迥然相异的两位男主人公对幸福真义的找寻。她说,“当生活开始崩溃,人最容易产生怀疑”,“许多的‘建设’就是从怀疑开始的”,并认为托翁把这样两个处于对向关系的人物抛向挫折、苦难,让他们饱受一次又一次历练。王安忆通过对故事层层脉络、重重暗示的剖析,最终告诉读者:安德烈从具体走向虚无,通过虚无的极致——死亡找寻到了什么是幸福;而皮埃尔从虚无走向具体,与娜塔莎结婚、生子、经营庄园,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寻到了什么是幸福。

在王安忆看来,托尔斯泰似乎总把拯救的责任放在女性身上,“《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无一例外。”

娜塔莎这个人物被托翁赋予了圣女般的神性,“是一个快乐的可人儿,这种快乐不是源于心情而是来自天赋,娜塔莎的唱歌、跳舞、说话都有着忍不住的快乐,与托翁对‘幸福’的定义不谋而合。”她在安德烈和皮埃尔的生命低潮出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变动,肩负着拯救他们的重任。王安忆也特别提到:“这样一位圣女并非完美无瑕。娜塔莎还是被安排犯了一次不小的错误,差一点变成安娜·卡列尼娜,不过托尔斯泰刚把她推到悬崖边上又顺手把她拉了回来。”她举出《复活》里的一个场景,流放的人群在西伯利亚茫茫的大风雪中行进,这让人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罪人,在这苍茫天地间,不知道哪是开始,哪是结束,那么痛苦、折磨,但又必须走下去。她进一步解读:“在现实的人生中,谁都犯过错,倘若娜塔莎不担负点什么罪名,她便没有资格拯救两位思想家,正是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她才能在共同的有罪中将他们拯救。”

“经典”照见心灵世界

王安忆认为19世纪的作家好像银行,比如托尔斯泰,精神内涵取之不尽,可以再生。她曾在文学课堂上对学生们说:“我看托尔斯泰的东西,特别感到激动,我觉得他站得那么高,可却像你人生的伙伴,在你最困难时他可以帮助你,他总是要告诉你一个理想,这个理想你很难达到,可有了它在,事情就不同了。”纵使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本《战争与和平》,可哪怕深刻体会到一句诸如“一切不幸福并不在于缺少什么,而在于过剩”的人生道理便已足够。“经典3.0”系列讲座的发起人、台湾资深出版人郝明义也告诉读者:“‘阅读’最神奇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能否遇上一本书,读过它之后开启了新的梦想与未来,人生从此不同。”

论及“经典”之于今天读者的意义,王安忆说:“我们的生活被太多‘外部’因素所占据,人们在乐此不疲地追逐物质时,谁又曾想过在《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久远年代,有那样一群人正在悠闲、奢侈地享受精神生活。‘经典’恰恰在提醒我们,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人的心灵更有值得开垦的沃土。饶有意味的是,阅读经典本身即在丰富人的内心与精神。”这也恰恰印证了她在《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一书中所论及的“小说是个人的心灵世界”,“小说的价值是开拓一个人类的神界”。(见习记者 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