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城投李劲:第十章 构建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3 02:39:34
第十章 构建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
全面接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强与珠三角、港澳台、东盟等地区的合作,推进城市功能对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对外开放合作层次和水平。
第一节 推进珠江口东岸经济圈建设
强化工作机制对接。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深化与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深莞惠的紧密合作,推动深莞惠与广佛肇、珠中江经济圈融合发展。建立完善多层次合作协调机制,大力推进落实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强化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区域创新、交通运输、环境生态、社会公共事务和咨政研究等领域的区域合作。
强化规划定位对接。加强对三市各类重大规划的衔接协调,共同编制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做好三市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谋求产业错位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深莞惠边界地区开发,探索互利共赢、高端高效的合作模式,规划建设深莞惠城际产业合作示范区。
强化基础设施对接。以建设区域交通网络设施为突破口,推进轨道交通、道路网络、电力、信息、天然气输送网络和成品油管道网络等建设,重点加快建设深莞穗、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广深港客运专线等区域快速通道网络和城市公共交通的互通互联。打通市际断头路,加快建设东宝河大桥、龙凤大道、东平东江大桥、沙河大桥等。初步建立与珠三角城市间多卡互通、信息共享、维修救援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
强化生态环保对接。以治理大气和水污染为重点,构建环保联防共治体系。深入推进界河及跨界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统一规划深莞惠三条界河及跨界河流的综合治理工程,逐步扩大界河及跨界河流的治理内容,实现上下游、左右岸同步综合治理。建设跨界河流域水质在线监控系统,确保跨界水质达标交接。深入推进大气复合污染治理,进一步推进工业锅炉整治、机动车尾气治理、火电厂降氮脱硝工程等。合力开展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共同打造珠江口东岸“绿色生活圈”。
强化社会管理对接。扩大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支持跨区域尤其是深莞惠的就业、培训、社保、公交、投资、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强化社会治安、食品安全、流动人口、市场诚信等方面管理的协作。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统一规划和共享,基本实现区域公共文化体育资源、就业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共通,推进区域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生活保障制度等对接。
第二节 加强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
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大京九市长联席会议等区域合作,推进农业、经贸、旅游、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合作。加大力度共建东莞(韶关)、东莞大岭山(南雄)、东莞凤岗(惠东)三个产业转移园,提高园区经济效益。
加强援建合作。全力做好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图木舒克市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关键,以人才教育为支撑,以基础设施为先行,坚持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结合,有序推进援建项目建设,增强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做好支援四川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后续工作。全力做好帮扶韶关新丰、乳源县,广西河池市,西藏林芝县,重庆巫山县工作和扶贫“双到”工作。
第三节 推进莞港澳更紧密合作
深化产业合作。抓住CEPA机遇,借鉴港澳先进经验,引进港澳国际航运、金融、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推进从业资格互认,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跨地区现代服务业格局。支持港澳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加强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协助拓展内地市场。积极引进港澳有优势的信息、科技、金融服务外包项目,构建服务外包品牌,联手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等服务外包基地。加强与港澳在交通、口岸、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对接。迁建虎门港客运口岸,规划建设广深铁路东莞站铁路口岸综合配套工程,实现铁路与轨道交通、口岸通关、城市公交的无缝对接。
共建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推动与港澳建立区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完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防治和水质管理的合作,推进跨界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建设,共同打造环珠江口宜居湾区。逐步建立健全政府、民间等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加强教育、医疗服务合作,推进与港澳地区合作办学,鼓励港澳服务提供者在我市开办医疗机构。加强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合作,推进科技、文化、体育、旅游交流合作,建立社会治安、市场诚信等方面的互通协查机制,实现对接融合。
第四节 提升莞台合作水平
加强莞台经贸合作。抓住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重要历史机遇,发挥台资企业聚集的优势,稳定和发展现有台资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建设和虎门港对台直航发展,主动承接台湾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转移。
加强台商融资服务。推动台湾产业服务机构驻莞集中提供诊断辅导服务,加大台资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和拓展内销市场的力度。通过设立台商担保公司、鼓励台资企业上市、引进台湾金融机构来莞设立分支机构等渠道,鼓励台资为台商搭建融资等服务平台。加快建设莞台经贸和科技信息交流网络。
营造安商亲商环境。重视和发挥台商协会作用,积极维护台商合法权益。推动台商子弟学校、台商大厦、台心医院等项目的建设,完善台湾居民在莞社会保障机制,为台商及其家属在莞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建立常态交流机制,加强与台湾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旅游、农业和青少年事务等方面的交流,充实提升莞台经贸合作水平的载体。
第五节 加强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合作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下,积极开展经贸往来,开展民间对话交流,举行经贸洽谈会,扩大文化交流。配合广东在东盟的经贸合作区建设,鼓励资金技术优势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资源开发、产品营销、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水产品养殖加工等方面的合作,鼓励优势产业向东盟国家发展。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众多等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经济、技术、园区管理、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提高“走出去”的能力。
加大对东盟国家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来莞开展投资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扩大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规模。积极进口东盟资源能源性产品,扩大我市优质特色产品出口。
第六节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加快引进优质项目,推动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资金密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落户,实现利用外资从资金为主向资金、技术并重转变,从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转变。
提升利用外资水平。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尖端高科技项目,培养企业总部和发展高端服务业。鼓励企业全球配置资源,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和投资的多元化,推动优势骨干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积极引导外资企业进入现代物流、会展、服务外包、中介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商贸等领域。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把外贸发展的重点从追求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转变到提高外贸增长效益和质量上来。鼓励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帮扶现有加工贸易港台龙头企业加快本土并购重组和增资,在东莞设立制造企业总部。注重品牌打造,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收购境外品牌和引入母公司自有品牌,在扩大出口的同时逐步扩大内销市场份额,实现经营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业务。推动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加强保税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