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新塘建材市场:从琢玉纹饰看鉴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00:11
玉的纹饰给了玉器形神兼备之美,从古至今,玉的纹饰发展越来越繁缛、精美,题材也越来越广泛,给了玉更多的表现空间。
在玉器发展早期,纹饰比较简单抽象,还有很多与我们古老的象形文字甲骨文类似。后来在不断的发展中,纹饰越来越复杂,表现力也越来越强,有的还可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场景,雕刻工艺的精美程度更是不用说。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纹饰。
1、云纹
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后世一直都很盛行。云纹是仿照云的样子雕成的纹饰,因为云是千变万幻的,云纹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单线云纹、卷云纹、雷云纹、云头纹,“S”形云纹、如意云纹等等。在前期,云纹比较抽象概括,大多是刻在璧、璜等片状玉器上;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了写实的云纹,而且到后来是越来越复杂,变化也越来越多。
2、蒲纹
仿照蒲草编织纹路的一种纹饰。多见于战国时期和汉代的玉璧上,它是由数条相交叉的平行线交叉组成的近似浮雕的六边形格子纹。    3、谷纹
谷纹类似于谷物发芽时的样子,形状为一个圆乳状的乳钉加上一个短小弯曲的尾线。它们通常是显斜线形规律排列的,很是整齐。这种纹饰在战国时期和汉代最为流行,汉代以后便很少出现了。
4、绳纹
又称绞丝纹。状似交绞的绳线,因此而得名。绳纹多出现在玉环、玉镯上。
5、鳞纹
类似鱼鳞样子的纹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半圆交错如鱼鳞排列一样;另一种是打斜线交错形成的纹饰。鳞纹多用在鱼、龙等有鳞动物的纹饰雕刻上。
6、重环纹
重环纹类似于瓦的形状,它是用单阴线或者双阴线雕刻,重复排列出现的。一般重环纹多是作为龙、兽身上的纹饰。
7、弦纹
它是围绕器身一周所形成的圆圈线条,大多是以阳文出现,因其细直如马弦而得名。弦纹的弦数不定,一般多为两三道。
8、圆圈纹
这是模拟太阳形状的一种纹饰,主要有阴线圈、阳线圈和双圈相套三种纹饰类型。多出现在玉璧上。
9、涡纹
涡纹多用在圆圈纹之内,它由几个云钩状纹饰围绕向中央,好像水涡旋转一样。这种纹饰在战国时期首创,汉代十分流行,多用在剑饰上。
10、兽面纹
兽面纹又叫做饕餮纹,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后世比较少见。此纹常见于青铜器上,玉器上的兽面纹和青铜器上的很类似。
11、螭纹
“龙生九子各不同”,螭就是龙的一子,螭的总体特征是身体像龙,而头部像虎。但在不同时代的螭的样子也有很多的不同。螭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和两汉时期非常流行,但汉代以后,螭纹渐少出现。在战国时代的螭纹,眼睛多为圆形,也有橄榄形的,眼角有一条细纹线,代表眼角,眼角上挑;螭的耳朵多为方耳或尖耳,双耳向上竖;鼻子直而长,一直延伸到上嘴唇;螭的颈部很粗大也很长,多弯曲,弯曲方向大多数是向左;螭的后
腿很长,尾巴是弯曲的,脚爪多向上翘起;这一时期的螭纹脸全是正面的。
到了汉代,螭有所变化,这一时期它的耳朵不再向上竖起,而是像狗耳一样向下垂;眼睛的形状;是方圆的,眼珠凸了出来;有的头上有很长的独角;背上有“人”字形的脊线,尾巴的末端开始分叉,且向外卷。汉代的螭最大的特征就是它只有三条腿。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螭的样子总体还是延续汉代,像这一时期螭的腿还是三条,一般是前腿只有一条,后腿有两条。
唐代的螭纹多是狸猫形耳朵,在额头上有抬头纹;尾巴变得细长,尾部多是勾云形分叉,也有像花形的;这时的爪子多是三只,看起来有点像老鼠的爪子。
宋代仿古之风盛行,这一时期的螭纹多仿照汉代,但又有不同的地方,最大的特点是螭的四肢关节弯曲处是方形的,这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的。
元代的纹饰大多继承了宋代的风格,螭纹也是如此。但元代的螭纹更为粗犷,也有自己的特色。最明显的特色是,在元代,螭纹的额头上有像老虎一样的“王”字;这时的螭五官多集中于面部的下方,只占了脸部的三分之一;螭的毛发很多,尤其是在颈项部,几乎被毛发覆盖;这时的螭尾巴要比任何时代都长。
明代的螭多是圆眼或是长条眼,四肢较为粗壮,小腿部有用细密的阴线雕刻的腿毛,后腿大多数是挺立笔直的。除此之外,螭其他地方的特征与元代类似。
清代的螭于明代很类似,但雕刻更为精细。螭的背部脊线雕刻的很是写实,像是脊骨的样子;这一时期的螭尾巴分了很多的枝杈,且尖端是卷曲的。
12、龙纹
龙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被奉为神兽。
新石器时代,龙纹就开始出现,这一时期龙纹的主要特点是:龙头很长,好像马头;吻部前伸,为向上翘,长角向后,眼睛为菱形眼;整体光素无纹。
商代龙纹比较简单质朴,眼睛多是“臣”字眼、斜方格眼或目雷纹眼;头上有独角,角似柱状或蘑菇状;龙身短且似蛇,身上的纹饰多为重环纹、单环纹或云雷纹,龙的嘴多大张,尾巴勾卷。
西周时期的龙纹仍延续商代,但也有一些变化,例如,龙的独角消失,出现了像头发一样的角和云纹式的耳形角;“臣”字形的眼睛眼角拉长弯曲;龙的身体变得细长,身上的纹饰也比商代更加精美复杂,云雷纹和重环纹等纹饰盛行;线条多弯曲呈弧形;这一时期的龙大多是无脚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纹比之以往更让人感觉到它的灵动与不羁,充满力度与动感。这时的龙多蜿蜒曲折,身体呈“S”型;龙的身体更长了,在龙身上多刻谷纹;龙的眼睛也不再是“臣”字眼,变成了用双线雕的圆眼睛、方眼睛和丹凤眼,双线的特点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战国时代的龙纹已经基本上没有角了,耳被一种云纹耳所代替;这时的龙头都是侧面的,龙的上唇要长过下唇,上唇上翘、下唇内卷;龙开始有了回头状。
汉龙没有春秋战国时候的灵动,这时的龙是“马首蛇尾”,看起来要臃肿一些。汉代的龙又长出了角,像鹿角一样,在云纹耳的后面;眼睛变成了杏核眼,有长眼梢;在龙腿的小胫上还有阴线刻的茸毛,采用的是“游丝毛雕”的刀法;这时的龙开始长出了双翼,看起来更为神奇。
到了唐朝,龙与汉代又有所不同,变得非常雄壮有力、神采飞扬。这一时期的龙嘴张得很大,都超过了后眼角,比以前任何一代的龙嘴张得都要大;龙的身体像一条大蛇,四肢粗壮发达,尾巴分成了两支;龙身的两侧刻有阴线纹,龙的身体开始刻有鳞纹,看起来更为写实逼真;在龙的小腿关节处雕有像山羊胡一样的腿毛龙的四周开始有了修饰的云纹,好似龙在腾云驾雾一般。
宋代的龙纹显得要文静的多,基本上是静中有动,龙的雕刻也比较精细或古朴,没有了唐代龙纹的雄壮粗犷。这一时期素身无纹的龙很多,即使有纹饰也雕刻得较粗糙;龙的嘴张得很大,但却没有像唐龙那样夸张,不过眼角;龙的后腿很长但却无力,在小腿处用短阴线来表示腿的汗毛,这一时期的龙爪一般是三爪或四爪,五爪龙为皇帝御用。
元代的龙其实很是磅礴,多采用深雕和三层透雕相结合,动感非常强,有唐龙之遗风。元代的龙为丹凤眼、粗眉毛,嘴巴张得很开,上唇上翘似勾云;在龙后脑有两个细长的龙角;这一时期的龙多是侧身的,但同时又会有两只眼睛出现;龙纹有素身和鳞纹两种;龙的头部毛发是细长向后的,很飘逸;在龙头下有一道很宽的阴线,突出龙头的立体感。
明代的龙还保持着元龙的一些特征,雕刻都很粗犷。这时的龙脸长而宽,眼睛多为虾米眼,鼻子和尾巴都雕成如意状;龙身有鳞纹,在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关节处有卷云纹,纹后还有山羊胡一样的腿毛;这一时期关于龙爪的制度延续宋代,并且一直延续到清代,一般器物上的龙只有三或四爪,五爪龙纹少见。
清代的龙是最为写实的,龙有正面的,也有侧面的。龙的雕刻在这一时期比较繁琐,但刀功较软。这一时期的龙多是鬃发乱飞,一幅“怒发冲冠”的样子;龙鳞更为写实和逼真;龙眼凸了出来,眉毛像锯齿一样。
13、凤鸟纹
凤鸟纹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但那时的数量很少,直到商代才兴盛发展起来。大概是因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吧,作为商族人图腾的凤鸟纹,十分受欢迎。到了后来,成为与龙相对的中华民族的又一图腾象征。
在商代,凤鸟的造型是比较抽象的,眼睛为“臣”字眼或大圆眼,嘴尖如钩,细腰长尾,周身饰有云雷纹或是通体光素无纹。
周代的凤鸟身体要比商代的更为修长,眼睛仍是圆眼或“臣”字眼,嘴巴为钩形或是钉头形,在头部后面的羽毛较长,凤鸟颈下有穿孔,可以用来穿线佩戴。
到了战国时期,凤鸟的身体变得弯曲、修长,为小圆眼,尖嘴巴,头是高昂的,显得很是神气。有的凤鸟头上会有像兽角一样的角状冠。
汉代的凤鸟冠饰出现了三叉花形冠,鸟的造型开始了写实,五官和双翅都用细小的阴线表现。整个形象应该说很生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凤鸟纹多是鸟头生角状冠,眼睛为圆圈眼,在凤鸟的口里还含着宝珠,像是要给人们带来富贵。
唐代的凤鸟如唐代的国运一样,要展翅高飞,凤鸟多做展翅状,且颈部弯曲上扬,通身都饰羽毛,头上有冠,眼睛是三角形或圆形的。唐代的凤鸟多衔花草、绶带,纹饰很是华美圆润。
相对于唐凤的雍容来说,宋代的凤鸟纹可以用纤细秀美来形容。凤鸟虽然仍旧展翅,但更多做回首顾望状,凤鸟的冠饰为花朵冠,头顶的羽毛很长;尾巴也很长,到了尾端弯曲呈云头状;凤鸟的身体和双翅的羽毛用细密的阴刻线来表现。
元代的凤鸟远没有唐宋的那么精致,大多数是刀法简练,且下刀很重,线条很粗,但凤鸟的神韵表现得很好。这一时期的凤鸟眼睛很大,约占整个脸部的二分之一;鸟的周身用比较深密的阴线表示羽毛。
到了明清时代,凤鸟纹几乎是到了精细得无以复加的地步,十分的写实,基本上是仿照孔雀的样子来雕刻。往往在凤鸟的嘴里还衔有牡丹花。有人很生动地总结了明清凤鸟纹的特征:“首如锦鸡,冠如如意,头似腾云,翅似仙鹤。”
14、人物纹
玉器的人物纹饰历史是很悠久的,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在历代,人物纹饰也是经久不衰,这大概是因为人刻画自己吧,不同的时代人物也有很多不同。所谓的人物纹,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圆雕的单独人物,另一种是作为某一器物的美化纹饰。
在新石器时代,人物多着重面部的五官,一般是大眼、大鼻子、大嘴巴,但没有眉毛,线条刻划得很是原始简单;人物佩饰都有穿孔可以用来佩戴。
商代的人物纹多是跪着的,也有一些站立的;商代的人物纹为浓眉大眼,鼻子很宽;眼睛为“臣”字眼;脸较扁,侧面看去还有些凹陷。
西周时的人物纹饰风格多延续商代,像“臣”字眼、宽脸庞等,但也不失它自己的风格,这时人物的脸已经不像商代那样凹了,到了晚期甚至趋于平;“臣”字形的眼角长出了眼眶,眼角向下弯曲,看起来有点像枣核;周代的玉人都是戴冠的,耳朵上戴很大的耳环。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纹制作已经很精良甚至可以说是精美,玉人大都穿着华美的服装,且多正面抄手状。他们的服装多有阴线刻的纹饰,常见的是“S”形纹、水滴纹、斜线纹、方格纹等;人物的头发是用细阴线刻的,刀法娴熟,发纹丝丝不乱;在人物的背后,有一条浅浅的宽阴线,用来表示裙子的开缝处;头发像两侧卷,在头顶经常形成一个扇形或半圆形的髻,有的是在头的两端翘起的牛角髻。
汉代的人物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玉舞人,一类是玉翁仲人。玉舞人的最显著特点是长袖过头,人物的面部雕刻用阴线,很简单;舞人的舞衣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用几条简单的阴线来表示衣纹;舞人的头发多被舞袖遮住,因而显现不出来。
玉翁仲人采用“汉八刀”的雕刻技法,人的五官雕刻得很简单,或是用几条阴线来表示,或干脆没有;睑型为长圆睑,人物为拢袖状,不见手指;颈部和腰下平塌,呈三角形斜平面,衣服下摆呈鸡笼状;汉代翁仲人没有胡须,有胡须的都是后世仿制的;在头下至胸部有一条被铊压的斜坡,比较平整。
唐代的人物纹有雕在玉带板上的,还有一类是玉飞天。先说雕在玉带板上的人物纹饰,多为胡人形象。人物为大眼、大鼻、大嘴,眼睛一般只勾勒眼眶,眼珠多是不勾勒或是只勾勒出下半部;服饰为紧身窄衣,袖长且多褶;衣服上多有排列整齐的细小阴线表示衣褶。
唐代玉飞天一般体形较小,多是侧脸,人物的脸颊丰满,头发都是盘在头顶的;上    身多为裸体,衣裙裹身,线条流畅;在飞天身下有云纹,为短角云纹。
宋代最典型的人物纹是童子,宋代玉雕童子是八字眉、葱管鼻、樱桃小嘴,桃形发式,手握拳头,衣角多雕成掀开状。出现在玉带板上的人物全是文人的打扮,多盘腿坐,身着宽衣大袍,看起来很是潇洒。
元代的人物雕刻比较粗犷,脸型似猴睑,用粗阔的线条勾勒五官,且条条线相连;鼻子  为梯形鼻或勾形鼻,不像宋代的那样宽;服饰多以蒙古服饰为主;在脖子和腰部下刀比较重,使线条深凹。元代的童子多是骑麒麟的。
明代的童子雕刻比较粗糙。鼻子为蒜头鼻,鼻下有压痕,以突出嘴部;手大多是张开的,嘴多以弧形线表示,作微笑状;人物多为站立或是腿交叉;雕刻的刀线比较粗,刀口重。
清代的人物纹饰十分丰富,有老人、小孩、妇女、男子等,雕刻技术也十分精湛。这一时期人物纹饰的特点是:几乎都是圆雕人物,面部五官集中,被称为“五官一把抓”;眼睛总是笑眯眯的,用两条阴线压出一条阳文,看起来好像是双眼皮;在眼梢处,突出颧骨,嘴唇上下分明,突出嘴唇;童子多肥胖,其服饰也很简单,有的只着肚兜,有的甚至光身。
15、鹤纹
多做丹顶鹤飞翔之图案。从宋代开始流行,在明清两代出现的非常多。鹤纹多与松、鹿、鸟、龟、寿星等动物或人物组成吉祥图案。
16、鸳鸯纹
图案为鸳鸯嬉戏的场面,有结伴戏水、比翼而飞、雌雄双栖等造型。它是一种象征爱情甜蜜、婚姻美满的纹饰。若鸳鸯口中还叼有一枝荷花莲子,则寓意“鸳鸯贵子”。
17、雁纹
在商代就已开始出现,但造型简单,仅是勾勒出雁的外形。隋唐以后,雁纹形象日益逼真,形态多样,有单雁、群雁、昂首直立、曲颈伫立,在雁旁还有芦苇、池塘、荷花等图案。
18、人物故事纹
以历史或小说传奇的人物故事为题材所雕刻的纹饰图案。主要在明清时候流行。一般是刻在玉牌或玉佩上。常见的题材有踏雪寻梅、伯牙摔琴、羲之爱鹅、米芾拜石、太白醉酒、文姬思乡等。
(1)伯牙摔琴
出自干伯牙子期知音的故事。图案为伯牙对着子期墓举琴欲摔。
(2)踏雪寻梅
出自于唐代孟浩然的故事。图案为一老者在风雪之中手执梅花,骑驴过桥。
(3)羲之爱鹅
来自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图案为王羲之或是坐或是站着观看白鹅,旁边还有一个童子在抚鹅。
(4)米芾拜石
来自于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故事。图案为米芾拱手十分恭敬的向一块石头相拜,身后还有一个拿扇子的童子。
(5)文姬思乡
来自于三国时期的才女蔡文姬的故事。图案为蔡文姬坐于石旁颔首冥思,周围环境为庭
院一角。
19、吉祥图案纹
很多玉饰都是“图必有意,意必言祥”,采用与吉祥话谐音或者是由典故的图案纹事雕琢玉饰。这些吉祥图案表达了百姓的愿望,可以说是一幅丰富的民俗史画册。
(1)龟鹤齐寿
月于明清玉牌。一鹤一龟代表长寿之意。
(2)鹤鹿同春
多见于玉牌。鹿谐“陆”音,鹤谐“合”音,有“六合”同春之说(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亦有富贵长寿之意。
(3)喜上眉梢
多用于明清圆雕王饰和玉牌。喜鹊立于梅花枝头,古人认为喜鹊是报喜之鸟,梅谐“眉”音,“喜上眉梢”由此而来,又名“喜鹊登梅”。若是一獾一鹊,为“欢天喜地”之意;二鹊一豹为“报喜图”。(图340)
(4)喜报三元
见于明清玉牌或玉嵌饰。图案为三喜鹊、三桂圆或三元宝。古代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名次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三桂圆或三元宝正寓“三元”,喜鹊有报喜之说,所以称之为“喜报三元”。
(5)马上封侯
多见于明清圆雕玉饰和带钩。一猴一蜂蹲在马上,猴谐“侯”音,蜂谐“封”音,“马上封侯”有升官发财、飞黄腾达之意。又有一枫树一印一猴或一蜂一猴抱印称为“封侯挂印”。
(6)鱼跃龙门
明清玉牌和圆雕饰物上多用。古代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故事。如果鲤鱼跳过了龙门,就可以变成龙。鱼跃龙门表示飞黄腾达之意。
(7)平生三级
一瓶中插有三支戟。瓶谐“平”音,戟谐“级”音,有官运亨通之意。
(8)万象升平
常见于玉牌之上。一象身上有万字花纹,背上驮一瓶。  在竺文中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这与佛教文化有关。在佛教传说中释迦牟尼身上有纹,有“瑞相”,表“万德”。后来武则天定制,读“万”字。象身谐“升”音,瓶谐“平“音,因而说“万象升平”。有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之意。
(9)事事如意
常用于圆雕玉饰和玉牌上。两个柿子和一把玉如意,柿谐“事”音,加上如意,就构成了“事事如意”,“事事如意”表示事事顺如人意,心想事成。如果和合二仙手执宝盒与荷花,同如意一起构成了“手口合女口意”。
(10)年年有余
用于玉牌上。图案上是两条鲶鱼。鲶谐“年”音,鱼谐“余”音,构成“年年有余”,寓意生活富足美满。如果两条鲶鱼首尾相连或是童子执莲抱鲶鱼,称为“连年有余”;如果一磬一鱼或一磬两鱼,一童子击磬一童子持鱼则称为“吉庆有余”。
(11)一路平安
常见于明清玉牌、玉带上。鸬鹚、瓶、鹌鹑三物,鸬鹚喻“路”,瓶喻“平”,鹌鹑喻“安”,“一路平安”表示祝愿旅途平安之意。若由麦穗和鹌鹑组成,则表示“岁岁平安”。
(12)二龙戏珠
此纹饰从宋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清代还很常见。图为两条龙戏一火珠。古代认为龙珠可以避水火,是价值连城的宝物,此图寓意长寿平安和吉祥安泰。
(13)长命富贵
多见于明清玉牌上。在一枝牡丹花旁,雄鸡引颈长鸣。雄鸡长鸣谓之“长命”,牡丹花为“富贵”之花,二者结合,有“长命富贵”之意。如果在雄鸡引颈旁的是禾穗,则称为“长命百岁”。
(14)龙凤呈祥
在玉牌上所见较多。龙为帝兽,凤为祥鸟,古人认为,二者在一起就会有祥瑞出现,故曰“龙凤呈祥”,寓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15)五福捧寿
多见于明清玉牌上。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桃或“寿”字,五蝠谐“五福”,“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故好德,五日考终命。”“五福捧寿”表示福寿双全之意。
(16)福禄寿喜
多见于明清玉牌之上。纹饰中有蝙蝠、鹿、寿桃和“喜”字四景,分别寓意“幸福”、“富有”、“长寿”、“喜庆”,表示大福大贵之意。
(17)教子成名
一只雄鸡领着五只小鸡,引颈长鸣。小鸡为“子”,长鸣喻“成名”,教子成名由此而来。寓意为希望子孙能够出人头地。
(18)福禄双全
用于玉牌上。图为一只蝙蝠、一个寿桃和两枚古钱。蝠谐“福”音,寿桃喻“寿”,而古钱为“双全”。“福禄双全”表示富贵长寿之意。
(19)嫦娥奔月
见于明清玉牌。在古代神话中,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来的不死药,飞向月宫,成为月仙。图案为一女子飞升入月宫状。
(20)三阳开泰
常见于明清玉牌上。在古代羊通“祥”,是一种吉祥的动物。羊又谐“阳”音,在《易经》中,正月为泰,卦日“三阳生于下”,有“三阳开泰”之说。“三阳开泰”表示冬去春来,岁首称颂的意思,祝愿新的一年又一个好的开头。
(21)三星高照
多见于玉牌上。三位老神仙福、禄、寿,并称“三星”,其中福星管俗世祸福,禄星司天下富贵,寿星主人间生死。“三星高照”象征福禄寿三全。如果是一个寿星、一只鹿、一只蝙蝠,则称为“福禄寿”图。
(22)岁寒三友
常见于明清玉牌上。苏东坡曾有“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三友”为梅竹石,另一种说法为,“三友”是松竹梅。它多表文人志士的高风亮节,图案分为梅竹石和松竹梅两种。
(23)八骏图
多见于玉牌或玉扳指上。据《拾遗记·周穆王》记载,周穆王有八匹绝世宝马,“一名绝地,足不踏土;二名翻羽,形越飞禽;三名奔宵,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十形十影;七名腾云,奔云而去;八名挟翼,身有肉翅。”“八骏”之说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