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c 100 单元控制器:论中国教育之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28:06

『天涯杂谈』 论中国教育之现状

         余生也,一介微尘,而心不能安,试拣当今之教育可言者论之。事繁任重,实不知从何说起。古今之势,虽多变换,然其间亦有相同之处。试言之。
  
   教育者国之大计,教育盛则国强,教育衰则国亡。吾所言之教育,非狭义之教育,实指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也。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察举制将中央与地方连为一体,其微妙高明之处,前人多所论述,此不赘言。此法维系三百余年,遂使华夏连为一体,今日之中华民族初步成形,其功也,光芒万丈,照耀千古。至三国分裂,西晋一统,九品中正制大行其道,高门士族自作威福,实为汉之察举制之形也。试简言之。夫察举制之实行,必有一受益阶层,该阶层即九品中正制之创建者也。其后五胡乱华,四百余年,乃有隋之一统。至此时也,科举制方萌。何为科举,试为君言之。汉武帝下诏求贤,董仲舒上天人三对,其后汉之惯例,贤才可上书言事,而科举制即此之固定化•模式化是也。其核心之处,在于中央与地方沟通更为频繁,遂使四夷与华夏融合,其内容虽多变,然作用一也。汉之太学,以孔孟为依傍,流传演化,至于宋明,则为书院。及至近代,外夷入侵,华夏日衰,旧风不再,而有志之士,莫不以救亡图存为重,教育遂成鸡肋,满清废八股而亡,其后海内分崩,至于四九,仿俄国之制度,遂有今日。观其初设之时,亦应其势。由此观之,教育之作用,实为国家运行之方式,民族发展之根本,古今相同,此其一也。
  
   又试言今日之势。立国六十余年,除文革而外,以大学教育为主,其精义,科学与民主,即陈独秀辈所言是也。其特点,重理工而轻人文,重具体而轻抽象,重末枝而轻本根。长此以往,余实不知国之出路何在,民族之出路何在。洋人有坚船利炮,诚然是也。然吾国之受欺凌,非兵甲不利,器物不精,亦非制度,实由文化致也。吾国文化之特性,虽一时受挫,却可图久远之存。恰如汪洋大海,虽起伏不定,外无定形,然终不变也。今之大学专一养百工之人,实为教小吏之所。试言之。建国之初,大学分工•文二科,工科者,实用之学,文科者,根本之学。有此一分,余以为诚然是也。而事实之发展,差强人意。工科之人才,反做文人之事,致使中国科学家进爵不进步,此语虽稍嫌刻薄,然亦足以描画其积弊。而文科之人才,遂成鸡肋,其地位低下,毫无独立可言。长此以往,我华夏文化凋零矣!而其间之危机,亦日益加深矣!惜乎当国者不知,虽知而不能明,虽明而不能为。此其二也。
  
   又试言之。共和国政体虽定,运行机制未定也,灵魂未定也。欲凭些须科技,而赶超欧美,仅靠马列之术,可光大中华,又何其幼哉!中枢自闭,士人无上升之渠道,专一养吏,国有积弱之势,吾心痛者也。大学培养之人才,自小学经填鸭式教育,整日唯知做题考试,中考高考国考,唯考是命,而其间有才学者,罕见矣。遂使良才美玉,徘徊于外,国之栋梁,中途夭折。美雨欧风,西学东渐,我华夏五千年辉煌灿烂之文明,旦夕之间,衰亡殆尽,此诚余之心痛流涕者也。华夏欲振,以余之见,唯有复科举,兴书院。此六字者,复兴必由之路也。试为君言之。华夏之古学,择其一而崇之,以为取士之道。科举之人入中枢,而大学培养技工•吏员,与科举相结合,如此,则通技艺者可凭科举入中枢,吏员可凭科举为官,二者相辅相成,大学与科举融为一体。何可致也?书院耳。书院者,古已有之,学风自由,国家取一显学而崇之,又使大学科举与之同在。使中枢之人才,多来自书院,书院之人才,亦可入主大学。如此,国家之安,可望矣,华夏之强,可见矣!此其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