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浆跟蜂蜜:灯下漫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46:35

 

 

灯 下 漫 笔

   前几天偶然再次看到2010年春晚《家有毕业生》,不觉深有感触。郭达和蔡明小品直面现实社会中的一个问题——关系。同样是大学生买土豆,一样的土豆,为什么有的人卖不出去?因为“我爸爸是食堂管理员”,对,关系,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土豆如此,人呢?也是如此。这部作品从一个方面折射出当今社会对关系的崇拜,已经完全背离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大学生刚毕业,因为无法就业去卖土豆。一个人十几年的光阴换来的是一份卖土豆的工作。诚然,工作不分贵贱,但又何必要等十几年呢?
  教育是一件奢侈品,国家培养人才实际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巨大工程。联想赵本山老师的春晚小品《捐款》,单身母亲无力供养儿子上大学,不得不求助社会的力量,母亲为答谢“恩人”甘愿“以身相许”,为供养这个大学生可谓是“倾尽家产”,大学毕业后又有谁为他十几年的光阴买单呢?
  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大都是80年后出生的,一直以来人们对80持否定的态度。80后是在骂声中长大的。然而今天,我们或许应该摒弃这种世俗的观念。其实80后与前代人相比并没有多少区别。尽管小时候作为独生子女“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今天才发现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80后最小的也已经成年,很多已经结婚生子,随之而来的是沉重的赡养负担,高昂的受教育医疗费用,实实的压在他们身上。蜗居、拼车、拼房,成为这一代人的代名词。就业难让这个群体更加雪上加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80后如何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今年的郭达老师小品最大的亮点在于,节目最后四人的一段说唱表演。“我们都是80后,创造新成就……”,直面80后,标题立意。给奋斗中的80后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鞭策。“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两个或更多的人呢?也意在告诫当代的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搞好团队合作。
  这个小品意在唤起人们对80后的关心,给80后是一种人文的关怀,精神的抚慰。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是个人的问题,已将演变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社会中更多的人应该去关注这个新产生的弱势群起,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尤其是家人和朋友要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和支持。结尾看似很轻松,让我们用泪水去笑,笑过之后,留下的是辛酸。    随着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招生范围逐渐走出地区范围,实现跨市、省,甚至跨国转变,大范围的招生带来的是学校小范围内的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新的挑战。而且当今大学的思想政治“两课教育”,在失去了应试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后,学生已经失去了在当时环境下的那种学习的动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课程的改革中如同鸡肋,可谓“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学生对此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没有后劲。但是学校针对社会、上级部门的强大压力以及自身方面的考虑又不能放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的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一方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一些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红红火火的进行;另一方面“大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频见报端,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升级,其手段之残忍,寻求解决途径之极端,实在令人发指。暴力事件的背后,透视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缺位和法律意识的淡薄。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刻不容缓。究其根本原因是,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很多工作都是表面现象,根本起不到“治病救人”的作用。
  首先,文化市场的市场化运作,广大生产者把赚取更多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为迎合广大文化消费者的口味,各种文化鱼龙混杂充斥市场,垃圾文化、低俗文化、黄色文化泛滥。尤其电视、电脑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及时获取外部信息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进来一些与大学生行为标准不符的东西,使他们过早的接触到一些不良习气。媒体热衷于商业片的炒作,所谓的商业片无非是那些比拼裸露床戏,比拼血腥暴力,把高度审美的舞台变成宣泄感官器官的地方。给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的错误的指向作用。
  其次,生理阶段的未断奶期,大学生尚处于由身体成熟向心理成熟的过渡时期,缺少必要的心理防范意识,对各种文化充满好奇,加之自制力差,一旦身陷其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对他们造成内心世界的空虚,责任意识的淡化。另一方面,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强,心理依赖性强,对事物的追求缺少自己的主观思考,盲目跟风,主观的人为别人追求的就是时尚,把违规违纪认为是叛逆,美丑不分,真假不变,过度追求个性张扬,如厕所文化屡禁不止,课桌文化,墙壁文化严重超越了作为一个大学生的道德地线。恋爱想象司空见惯,不分场合的卿卿我我、搂搂抱抱。“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闪电式恋爱,亵渎对方感情的大有人在;为朋友两肋插刀,为所谓的争夺异性感情而大动拳脚的不乏其中,把一些自然界中动物的生存本能复制到自己的身上,其思想之龌龊可见一斑,这种为维护所谓的感情而献身的再人群中却大受追捧。这些不雅、不文明的现象,给周围社会风气造成很坏的影响。
  1、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在思想政治课上,老师讲的是社会主义的好处,社会主义是没有阶级剥削的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人民群众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家给人足。但是,现实的社会中存在着阴暗的一面,贫困问题,下岗职工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部分干部家长制盛行,官僚作风严重,干群关系紧张。同学面对课本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差距,不得不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学习无用”论,对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
  老是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不妨将现实社会中的阴暗面带进课堂,讲解现实社会与理论的差距以及产生的原因。这样同学们不仅从老师那收获新的观点,消除疑虑,而且会使同学们增强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虽然近几年祖国获得长远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应该看到“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学们在听课中了解时事,关注民生。
  2、知识性不强;较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弱化其实用性。作为“80后”的一代大学生,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赋予他们新观念、新知识,使他们存在一些弱点和片面性。由于阅历薄弱,经验不足,缺乏生活体验和环境磨练,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重物质轻精神。针对这一点,老师需要提高教学含金量,提供别人没有的信息,用创新吸引同学们的眼球,用时尚提高同学们的兴趣。讲课时要动之以情,辨之以理,把现代的信息糅合于思想政治的讲课中来说明其中的微言大义。利用多媒体优势,用一些纪实性的音像资料渲染课堂气氛。同学们在欣赏中。得到的是心灵的震撼,对历史的体味,认识到作为一门有战略指导意义的学科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影响。同学们只有自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才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它,学习它,为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作充足的思想准备。
  3、上课模式千篇一律,上课方法缺少灵性。十几年的思想政治教学,总是那“老两样”,“一节课”“一个人”拿着“一本教材”吼半天,学生不明白的要讲,学生明白的照讲不误。学生唯一的任务是上课“迷迷糊糊”得听,考试“死去活来”的背。不明白的要听,明白得也要听。讲课没有重点,既浪费了时间,学生也产生了逆烦心理。老师讲得有劲,学生听的迷茫,到后来“擀面杖吹火一头热”。
  李瑞环同志曾经讲过:思想政治工作要说服人,一要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因此,在讲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时,老师就需要人格的魅力去感化学生。老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要说从前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方式,都是中小学应试教育惹的祸,不得已而为之。如今的大学教育,学习的目的不在是以考试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俗话说:“好菜吃三遍遭人烦,好戏看三遍令人厌”。利用新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老师留给同学们充分的互动空间。把一些问题分配给同学们,让他们自己解决,学生在课下搜集材料,小组讨论的过程一个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学到课堂上没有学到的东西,增长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增进了了解,获得感情的沟通,老师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查漏补缺,了解学生的知识层面,为以后讲课抓重点提供依据。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在老师的指导下洞察社会现实,拓展知识来源渠道。
  “染于苍,染于黄,教与学,贵有方”,教与学,本来就是相互对立,紧密联系的两方面。要使两者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两者间的关系。两者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被动为主动。老师便能“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