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县高级中学:自由与民主------写在辛亥革命100年之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36:03

自由与民主------写在辛亥革命100年之际

标签: 孙中山  袁世凯  宋教仁  现代  辛亥革命  分类: 杂论 2011-09-16 06:17

     我好像很久没有写点纯文字的东西了,我的博客越来越成了图片介绍。我自知道,在我的读者群中,有很多是阅读文字的人群,我的不少政经议论文,点击数并不比图片博客少,评论亦更多。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分享,引起争鸣,这是很值得我欣慰的。

     辛亥革命马上就一百周年了吧,我最近一直在看关于她的书,期间有些想法,今天把它写出来,能不能用简单扼要的语言把想法写明白,是我要做的。

     如果将辛亥革命看作一场民主革命,则三民主义的核心应当是民权主义。辛亥革命“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同盟会宣言)

     但孙中山理解的自由涵义过度狭隘,他对自由民主的理解尚不及严复。在《民权主义第二讲》中他对自由作了根本性曲解:“外国革命是由争自由而起,奋斗了两三百年……才得到自由,才发生民权。从前法国革命的口号是用自由、平等、博爱。我们革命的口号是用民族、民权、民生……实行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但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自由)万不可再用到个人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从当年中国被列强欺辱,所以孙首先强调国家自由与独立这个并没有错,但如果从现代的角度看,孙中山其实没有理解,没有保障每个社会个体的自由,则国家独立只对权贵者有利,而对人民毫无意义,就像秦始皇治下的中国是独立的,但人民受到极度奴役以致揭竿而起。而当年香港是英国殖民地,但市民享有自由,所以几十年来只有大陆人冒险逃往香港,而没听说香港人逃往“民族独立”的大陆。而《天演论》译者严复一反近代西学东渐的信条“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张之洞),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他才真正看到了西方文化与政治的精髓:欧洲近代的一场场革命都围绕自由,为保障自由才选择民主形式。如果议会民主通过的法律有悖人权,该法律即为无效,这就是“人权高于民主”的宪法原则。二次世界大战后鉴于纳粹德国的惨痛教训,该原则又延伸到“人权超越主权”的现代国际法。

    正因为孙中山有这样观点,所以他觉得“如果专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一定不来附合”。一场革命需要唤起民众,于是只剩下民族主义的杀手锏——民族主义是非理性的,一场本当理性的政治变革最后进入了非理性革命。

     沿着同样思路,在具体施政方略中孙中山提出,鉴于中国人政治素质低下,即使革命成功也不能立即施行宪政,而要经历军政、训政才能宪政。这就误解了民主的基础:民主不是一个书本理念,民主是现实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平衡的结果。如果经过“军政”,某政党或个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几年后已经成为这个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新的独裁),还会主动将手中权力和利益归还给人民?

    至于训政就更无从讨论,毛泽东都笑话:“训政,谁训谁?”靠统治者来训政被统治者,只能训出更多的奴才,蒋介石就以“训政”为借口无期限拖延实施宪政的时间。中国知识分子有为民请命的传统,而为民请命的心理基础是自命清高,扮演启蒙者,其心态本身就背离现代民主与人权理念。在切身利益面前,我不认为读书人的维权意识和民主意识会超过一个普通老农。甚至有人天真地向专制者及其奴仆作民主启蒙,其实现代专制者最了解民主,了解民主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所以才会不惜镇压手段封杀任何初露的民主萌芽——政治角逐中的权力平衡。

     辛亥期间真正有民主意识的首推宋教仁。他主持《临时约法》限制总统(袁世凯)权力,谢绝袁世凯任命他为政府总理,而坚持要通过全民大选来竞选总理。他改组同盟会而创建国民党,主持党务。1912年底的全国大选中,国民党在众、参两院各获得45%的大胜,年仅三十的宋教仁将成为众望所归的中国首届民选总理。他计划当政后推动宪政,举行总统大选(袁只是临时总统)。但他的稳步策略与孙中山的激进政治产生冲突,对袁世凯的政局形成威胁,宋教仁不幸于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火车站被暗杀,孙杀还是袁杀成为历史悬案。黄兴等国民党多数派主张通过法律途径调查和惩办凶手,而孙中山却一口咬定袁是主谋,决意军事讨袁,发起“二次革命”。很快兵败,国民党核心人员逃亡日本。刚刚诞生的中国首届民选议会尚未运作,就已瘫痪,宋教仁的宪政理想顷刻云消,引来此后袁世凯称帝和几十年战乱——宋教仁怀端中国民主的残烛而呕心沥血至死,他的死却改写了中国历史,一场惊心动魄、刚有一线自由曙光的辛亥革命,又以回归专制而谢幕,这就是中国的悲剧!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分析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得出一个结论:人类历史其实就是实现自由的历史。这里的自由并不是个体放肆或为所欲为,而是人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理性和良知来思考、言论和行为,只要不影响他人的自由——法制是欧洲自由主义思潮的结晶。所以黑格尔一方面惊叹中国会有举世无双的《二十四史》巨著,但另一方面又论定中国没有历史。构成“历史”有三要素:变化、进步和新生。中国的改朝换代只是循环,没有发生社会变化和进步,留下了许多可资说书的故事,但不构成文化意义上的“历史”。今日中国只有臣民,没有公民,上海市长或各省省长皆非民选,而由中央指定,是否可以称为北京政府驻上海或各省办事处主任(旧称巡抚)呢?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华夏民族提出了社会理想,但中国目前依旧是,党凌驾于国,国凌驾于民(此正是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指出并强调急需改革的)。所以值辛亥百年之际,炎黄子孙要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但要超越辛亥革命的理念。所要超越的只有一点:要在中国建立起人的尊严,任何制度都必须保障人的自由与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