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玛妇产医院收费:未有海珠桥的日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9:17:16
摘要:服务广州人七十几个春秋的海珠桥即将迎来大修之际,有专家提出了原地重建的建议,使人不尽叹息:这座曾经的跨江一哥真的老了!

□颜志图(粤语讲古传承人)

  服务广州人七十几个春秋的海珠桥即将迎来大修之际,有专家提出了原地重建的建议,使人不尽叹息:这座曾经的跨江一哥真的老了!

  作为广州第一座跨江大桥,海珠桥的出现,确实改变了广州人的生活。时光倒流七十多年,在还没有海珠桥的日子里,广州人是怎么“过海”的呢?(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海珠桥因临近“珠江三石”之一的海珠石而得名,于1929年12月动工,1933年2月建成通车,从此,广州人告别了只靠渡船“过海”的岁月。而在此之前,珠江一直是将广州分成河南、河北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的“天险”。话它是“天险”,一点也不过分。一来珠江河旧日很宽阔(是故,广州称之作海),南北航行水路遥远,二来,广州常有台风,台风一至,江水汹涌,渡船便要停航。

  以前广州有句话:有钱有势住东山,有钱无势住西关,无钱无势住河南。一句话道出了珠江两岸的差异。一江之隔,“河北”称为“大城”,“河南”则是乡村郊野之地。“河南”的人要入城办事打工,全凭渡船。古时渡船的撑船公天光开班,入黑就收工。如果错过了渡船,就要羁留城中,回不了家。(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最早的渡船是木制的沙艇和横水渡。沙艇最多坐3个人,横水渡则可坐七八个,都是靠人力去撑,满人就开船。广州曾经还有一条横水渡巷,就在如今的越秀区的德政南小区的位置。而从前珠江河比现在宽阔得多,早在元朝的时候,德政南一带还是渡口,主要供“过海”的横水渡停泊上落客,渡口称为横水路。后来,由于珠江河的逐渐变窄,到清朝的时候,这处已离岸甚远,码头消失,成为巷仔。为作纪念,时人将巷命名为横水渡巷。不过,因为要兴建小区,如今巷仔已消失,知道“横水渡巷”一名的人也少之又少。

  直至1911年,广州横水渡航线有廿多条,每日渡江的不下数千人。而机动渡轮的出现,史料记载是在1921年。事实上,在此之前的1908年,经已有依靠机动电船托行的“花尾渡”的出现。“花尾渡”本身并无动力,全靠一只俗称“温底”的小火轮拖带而行。靠岸之时,即两船拍合并拢,中间用粗缆扣牢,花尾渡在近岸内侧,小火轮在外侧压迫其埋岸。此等“拖行”“拍合靠岸”,简称作“拖”和“拍”。由于形如情侣拖手而行、相偎相傍之貌,故此,广州人称情侣谈恋爱为“拍拖”,据说就由此而来。“花尾渡”除了有渡江功能外,也慢慢发展出游河赏景的功能,成为富豪的豪华游轮,其中乐趣绝不亚于今天的珠江夜游。

  然而,轮渡的发达也并非意味着可以全天通航,机动渡船还是有班次之限的。这种情况真正的改变,发生在海珠桥的建成通行之后。原本,海珠桥中段可开合,桥上行车,有大船在桥底经过,则可打开升高桥面,让其通行。可惜的是,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海珠桥遭破坏,从此中段桥面开合部分再也无法复原了。而1949年,国民党军撤退之时,它更被炸毁。如今所见的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的。可以说,海珠桥见证了我们广州珠江南北交通历史的发展变迁。

  本周微博值班记者 谢亮辉 张昊 实习生 庞茗 陈艳娟 李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