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物流派送范围:婴儿辅食添加—和睦家崔玉涛医生关于辅食问题汇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33:25

婴儿辅食添加—和睦家崔玉涛医生关于辅食问题汇总

一、辅食添加的作用

辅食添加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添加的营养素弥补单纯奶制品的不足,促进孩子健康生长;二是训练孩子胃肠道功能、咀嚼等生理功能。其中,第一条非常重要。所以,最早添加的辅食应该与孩子生长到4-6个月营养素需求有关。比如:应添加富含铁的辅食

所以,满4个月后应给孩子添加富含铁的米粉及蔬菜泥等。这些食物不仅容易消化,还具有比较好的味道和形状。米粉只是基础,其中可以添加菜泥、肉泥、肉汤等,但是注意不要添加过多的调味品。

至于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那一定等到孩子的磨牙长出后。否则,咀嚼很难完成。

二、辅食添加的时间

辅食开始添加时间应为满4-6月间,应该最早从满4个月(也就是第5个月)开始。即使母乳非常充足,满6个月也要开始添加辅食辅食添加过早容易造成过敏、排便异常等问题。希望家长相信自己母乳的营养足够孩子享用至少4-6个月。

注意:4-6个月为辅食添加适应阶段。言外之意,不要过于强求孩子必须进食量。鼓励孩子对饮食产生兴趣,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

三、辅食添加的顺序

添加辅食的原则应该是循序渐进。辅食添加量要循序渐进地增多。增加的指标是孩子的接受情况

四、蔬菜的简单制作

蔬菜的简单做法:洗净的蔬菜放入滚开水约1-2分钟后取出,然后剁成菜泥,加入米粉中,混合后一同喂给孩子。最好选择绿色菜的菜叶。另外,也可将土豆、南瓜等蒸成泥,混在米粉中喂给孩子。

要注意胡萝卜的做法:将洗净的胡萝卜切成大块,用少许热油煸炒一下,再放入蒸锅内蒸成泥。这样在蒸的过程中,油就会与胡萝卜素结合,才能保证孩子服用后,身体吸收足够的胡萝卜素。


五、婴儿营养(含辅食添加)的常见问题

婴儿第一辅食不再是鸡蛋黄?
富含铁的鸡蛋黄成为最佳选择,其实是过去的说法。现在比较容易易于孩子吸收,且富含铁的辅食应该是婴儿营养米粉。由于,鸡蛋黄中除了含铁外,还含有一些大分子蛋白质,会导致孩子吸收消化上出现问题,比如便秘等。再者,蛋黄的味道平平,形状干涩,容易引起孩子反感。孩子不爱吃鸡蛋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件事情。与鸡蛋黄相比,水果或蔬菜泥的味道和形状都容易被孩子接受。蛋黄已经不再是婴儿第一辅食了,目前的婴儿营养米粉才是。因为其中所含营养成分比蛋黄强,而可能出现过敏、便秘等不良反应的机会却比蛋黄小的多。即使这样,我们也建议孩子满4-6个月才需添加辅食

是否添加米汤和粥?

米汤和粥的营养非常有限,最好添加婴儿营养米粉。

米汤会影响婴儿吃奶。

如何添加果水/汁/泥、菜水/汁/泥?

果汁含有很好的营养,但是喝惯果汁的孩子很难接受白水,这样不利于口腔的清洁。建议孩子满4个月后添加果泥。将果汁换为果泥,鼓励孩子喝白水。诱导孩子喝水,可没有“饥渴疗法”。利用一切机会给孩子喝白水就可以了。(鲜榨的苹果水有些浓,应该加些水才好。鲜榨的胡萝卜水没有什么营养。因为胡萝卜素需要通过油质作为媒介才可吸收。建议:将胡萝卜切成大块,在热油中适当煸炒,再放入蒸锅内蒸成泥状。作为辅食的一部分喂给孩子。)

果泥在两餐之间添加。果泥最好不要与辅食混合,在两餐之间喂养。水果泥应该在两餐之间添加。选择的水果味道不要太重,以免造成孩子对味觉的依赖,出现厌奶和米粉。4个月的孩子可以吃果泥。

菜水的营养价值甚微,主要是蔬菜的色素。我不认为有必要添加。同样添加辅食后可考虑添加菜泥。

有无必要补充铁、锌、维生素D等药物?
婴儿营养米粉是最佳的第一辅食,其中已强化了钙、铁、锌等多种营养素。所以,我不认为非要补充铁、锌等药物。

孩子如果每日配方奶入量多于500毫升,就没有必要添加维生素D了。只要选择的配方奶是真正的婴儿配方奶粉,就不必补充其它营养添加剂(钙、锌、铁等等),当然也不需补充维生素D。


孩子何时可以添加盐?
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1岁以后。即使那时,也只是极少量。对于宝宝对辅食不感兴趣,可能不是孩子的问题,应该主要是大人的错误所致。比如:早期开始添加果汁;大人吃饭时给孩子尝一些成人食品;给孩子频繁吃保健品或不必要的药物(钙剂、蛋白粉、牛初乳等等)。这样可以诱导孩子的味觉过早发育,造成孩子出现对配方奶或常规辅食(米粉等)不感兴趣。建议家长还是从平常喂养和生活中做起,不要过早给孩子添加盐等调味品。盐摄入过早、过多都会诱发孩子今后成人期出现高血压等疾病。


辅食的添加会加重肠绞痛吗?
孩子是否存在肠绞痛,与添加辅食没有关系。辅食的添加不会加重肠绞痛。


有湿疹(过敏)的孩子辅食添加注意什么?

1岁之内的孩子,特别是目前已有湿疹的孩子不应添加牛奶和相关食品;鸡蛋蛋白;带壳的海鲜;大豆/花生等容易引发孩子过敏的食物。

湿疹的孩子要晚些(至少8个月)开始尝试蛋黄。如果蛋黄不耐受,就要坚决停掉。黄豆浆不能给1岁以内的孩子喝,这样可能会加重过敏——湿疹。

孩子的辅食不要太快地增加品种,这样有助于湿疹的控制。


辅食添加时出现腹泻?
刚开始加蔬菜时特别容易出现拉肚子。家长可以稍停1-2周,再加。最好先给孩子加菜叶做成的菜泥,带孩子适应后再慢慢加起。现在,可以给孩子服妈咪爱+思密达止泻。

 

孩子不专心吃奶?
吃奶时,妈妈在做什么?是否妈妈的举措,比如说话等干扰了孩子专心吃奶。总之,孩子吃奶时,妈妈不要话太多,应该也在吃东西,或咀嚼东西。通过行为教育孩子现在应该是吃饭。


宝宝如何戒夜奶?
家长最主要的任务是给孩子养成比较规律的喂养。饮食过程不仅是营养素的提供,同时也是行为(饮食行为)的训练过程。已4个月的宝宝应该能够养成每3-4小时一次的喂养习惯。夜间最长无喂养睡眠可达5小时。

给宝宝戒夜奶要从7-8个月开始。我的做法是将奶逐渐变稀,量变少,使孩子对夜奶失去兴趣,就非常容易戒除了。夜间能坚持5-7个小时,应该就非常好了。不必特意进行什么训练。逐渐将喂奶时间调整到晚间和清晨。


微量元素检查是否必要?
我非常反对给孩子进行微量元素检查,特别是末梢血(指血或耳垂)检测。因为末梢血采集过程中,针刺得创面很小,挤压手指采血时,会有很多组织液混入其中,造成微量元素稀释性变低。所以我非常反对末梢血检查微量元素。再有,孩子生长发育正常,为何要检查微量元素。单独补充几种微量元素到底有多大作用?因为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素的组合,只补充几种反而容易减少其它营养素的吸收。比如:补充钙,可减少婴儿胃肠道对同样的二价阳离子锌、铁、铜、镁等元素的吸收,也许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孩子贫血与否,不应仅仅看化验报告。化验取血是否通过手指?手指取血特别容易造成血液稀释,因为手指取血时通过挤压造成组织液混入血液。如果孩子现在生长发育正常,生活节奏比较规律,孩子清醒后情绪良好的话,就应认为孩子是健康的。
孩子出汗多与孩子生长代谢旺盛有关,家长不要特别焦急。


孩子生长曲线问题
首先先向你推荐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发布的身高和体重的曲线,网址是
www.who.int/nutrition/media_page/en/
对于一个孩子的生长过程不是根据体重、身高的绝对数值进行判断,应该了解婴儿的生长发育过程。


胃食道返流

干呕就是胃食道返流的现象。返流是由于已进入胃内的食物或半消化状食物又经过食道返流或试图返流入口腔。孩子会将返流回口腔的食物残渣尽可能又咽回,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时孩子在非喂养状态下会偶尔出现吞咽的动作。而未返流回口腔的食物残渣也会刺激食道,造成孩子出现恶心。对于没有添加辅食的婴儿,由于只是液体食物,所以非常容易出现胃食道返流或呕吐;但已添加辅食的孩子就不太会出现胃食道真正的返流了,代之的就是干呕等现象。孩子的饮食过杂或食量过多,以及玩耍时吞咽空气较多都可出现干呕现象。吃些促进胃肠蠕动或助消化的药物:比如妈咪爱、乳酶生等都有助于缓解干呕现象。

胃食道返流现象在孩子8-12月期间会逐渐好转。为了避免返流,可在奶中加上少许米粉,将奶变稠。再有可以使用二甲基硅油。每次10滴,每天3次,喂奶前使用,也会获得一定效果。

孩子鼻内总是分泌物较多,其实就是由于胃食道返流所致。家长可用浸满橄榄油的面棍清理鼻腔,能够帮孩子排出鼻内分泌物。

 

婴儿为何厌奶?

“厌奶期”缘何而来
文/崔玉涛

吃奶应该是婴儿最本能的需求了。可是在婴儿成长过程中,有些会出现对吃奶不感兴趣,甚至“厌奶”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其实最为关键的是影响到家长的心情。为此,家长经常会困惑、焦急、甚至无奈。到底什么因素可以导致婴儿出现“厌奶”呢?
例:4个半月的宝宝最近“食欲”变得很差,本来每次喝180毫升奶,现在连100毫升都不到。只有到想睡觉的时候,家长才可勉强给孩子喂接近180毫升的配方奶粉。虽然,仅一个多星期孩子进食量有明显减少,但孩子的活力正常,也没生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家长从网上查到这种现象应该属于“厌奶”。厌奶又是怎么回事?如何纠正呢?有些朋友的意见是耐心等待,可家长如何能够“耐心”等待呢?
来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时,得到一些孩子喂养上相关的信息。孩子为足月自然分娩的婴儿,生后妈妈坚持母乳喂养近5周后改为配方奶喂养。母乳喂养向配方奶喂养过程转换时,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孩子生长发育都非常“优秀”。在孩子三个半月时,根据一些朋友的建议,开始给孩子在两次奶粉喂养间隙,添加苹果或橙汁。孩子很快就接受了果汁的添加。可是,近一周来,孩子对喝奶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但对果汁的兴趣依旧。

宝宝为什么会厌奶呢?其实厌奶并不是婴儿生长发育中必然会遇到的情况,只是部分婴儿可能遇到的。但是,近来出现厌奶的孩子越来越多。即使这样,“厌奶”也不是医学中的一种病症。如果真是将厌奶进行详尽的分析,可将“厌奶”现象分为“生理性”厌奶和“病理性”厌奶。
所谓“病理性”,就以为孩子身体出现疾病现象,这时孩子除了厌奶,还会出现相应的其它异常表现,比如:睡不安;精神差;易哭闹等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和发热;呕吐;腹泻等疾病表现。这种厌奶是非常容易得到家长重视,而且也很容易想到寻求医生的帮助。只是这类厌奶现象非常少见,大多数孩子是在维持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日常生活规律时,出现的厌奶。
为此,人们冠以这种厌奶为生理性厌奶。其实,生理性厌奶又可分为真正的生理厌奶和心理厌奶两部分。
真正的生理厌奶指的是因为孩子生理发育过程中的问题,导致进食后孩子出现不适感觉,从而产生对进食的暂时不感兴趣或抵抗现象。孩子生后4-6个月内比较容易出现一种导致婴儿频繁哭闹的现象——婴儿肠绞痛。这种现象是由于孩子胃肠蠕动等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出现的生理性腹痛现象。还有在孩子出牙时,由于牙龈肿胀,造成吃奶时不适感。再有,婴儿对牛奶蛋白不耐受或过敏,也会出现进食婴儿配方奶粉后腹部不适。这些现象共同的特点是进食时严重哭闹或哭闹加重。
存在厌奶现象的孩子中最为常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由于一些因素的干扰,致使孩子对吃奶,特别是配方奶喂养的兴趣降低,出现进食奶量减少,因此被冠以“厌奶”。
1、孩子进食时的环境过于嘈杂。随着婴儿长大,神经系统必将逐渐成熟。其中,表现在对外界事情的兴趣逐渐增强。可是,家长在给孩子喂奶或喂辅食时,经常会说一些鼓励孩子好好进食的话语,其他家长也可能会有来回走动或其它可能影响婴儿的举动。由于婴儿不可能理解家长鼓励他进食话语的含义,只能理解大人发音的动作。因此,喝奶或吃饭时孩子也学着发音“说话”。如果孩子进食时,家长的走动或其它声音都可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孩子进食时,家长可以自己也在进食或嘴里咀嚼食物,比如口香糖等,以此引导孩子进行咀嚼。孩子喝奶或进食时,家长最好不要说话或做其它动作,这样孩子可以比较专心地进食。
2、进食食物间味道差异较大。孩子在生后会尽快接受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可是,在孩子3-4个月时,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添加果汁、钙水等味道比母乳或配方奶重很多的液体,而且这些液体也通过奶瓶喂养。这样非常容易导致孩子的混淆。为何同为奶瓶进食的液体,会有味道上如此的差别。待孩子味觉有些发育时,他们就会作出选择,躲避奶汁的喂养,而等待果汁等味道较重的喂养过程。因为食物味道上差别造成的“厌奶”只能通过调整味道来解决。比如:将配方奶中也加些果汁,同时停止果汁的奶瓶喂养,待孩子再次接受配方奶后,逐渐减少配方奶中添加的果汁量,最后停止添加果汁。为了继续给孩子提供水果中的营养,可采用果泥,小勺喂养的方式。

对于“厌奶”的认识不是在于如何正确治疗或纠正,而是在于如何预防。疾病的及早认识和治疗,可以避免孩子对食物的厌恶。再者,创造安静专一的进食环境,避免食物间,特别是相同喂养方式的食物间,味道差异较大的现象,也是保证孩子顺利进食的基础。厌奶虽然不是疾病,但却可能给孩子造成成长发育迟缓的问题,特别是给家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怎么突然不爱喝奶了
文/崔玉涛

吃奶应该是婴儿最本能的需求了。可是成长过程中,有些婴儿会出现对吃奶不感兴趣,甚至“厌奶”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是会令家长的心情感到困惑、焦急,甚至无奈。到底是什么因素会导致婴儿出现“厌奶”呢?
  诊室场景回放镜头
4个半月的宝宝最近“食欲”变得很差,本来每次能喝180毫升奶,现在连100毫升都喝不完。只有在想睡觉的时候,才能勉强喝到接近180毫升的配方奶粉。虽然宝宝进食量明显减少已经近一个星期了,但他精神头仍然很足,也没生病。
  着急的爸爸妈妈从网上查到这种现象应该属于“厌奶”。但他们不明白厌奶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纠正?有些朋友建议他们耐心等待,可孩子吃得这么少,他们怎么能够“耐心”等待呢?
  无奈,爸爸妈妈来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医生了解到,宝宝是足月自然分娩的婴儿,出生后,妈妈坚持母乳喂养近5周后改为配方奶喂养。由母乳喂养向配方奶喂养转换的过程很顺利,孩子很快就接受了配方奶,生长发育都非常“优秀”。在孩子3个半月时,听从朋友的建议,父母开始在两顿奶之间给孩子添加苹果汁或橙汁,孩子很爱喝。可是,近一周来,孩子对喝奶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但对果汁的兴趣依旧。
其实,厌奶并不是婴儿生长发育中必然会遇到的情况,只是部分婴儿可能遇到的。“厌奶”也不是医学中的一种病症。不过,为了解决宝宝的厌奶问题,先要搞清楚他到底属于“生理性厌奶”还是“病理性厌奶”。
病理性厌奶有什么表现?
所谓病理性厌奶,就是指孩子因为身体出现某种疾病而不爱喝奶。这时孩子除了厌奶,还会出现其他相应的异常表现,比如睡不安、精神差、易哭闹等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和发热、呕吐、腹泻等疾病表现。这种厌奶非常容易引起家长的重视,而且他们也很容易想到寻求医生的帮助。病理性厌奶非常少见,而且只要治疗好疾病,宝宝就不会再厌奶了。
哪些原因会导致宝宝产生生理性厌奶?
大多数孩子是在维持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日常生活规律时出现的厌奶。为此,人们称这种厌奶为生理性厌奶。生理性厌奶又可分为真正的生理厌奶和心理厌奶两种。
真正的生理厌奶指的是因为孩子生理发育过程中的问题,导致进食后孩子出现不适感觉,从而产生对进食的暂时不感兴趣或抵抗现象。孩子生后4~6个月内,比较容易出现一种导致婴儿频繁哭闹的现象——婴儿肠绞痛。这种现象是由于孩子胃肠蠕动等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而出现的生理性腹痛。还有在孩子出牙时,由于牙龈肿胀,造成吃奶时有不适感,也会产生厌奶。再有,婴儿对牛奶蛋白不耐受或过敏,也会出现因为进食婴儿配方奶粉后腹部不适而不想喝奶。
  这些现象共同的特点是,孩子进食时会严重哭闹或哭闹加重。

 

怎样避免最常见的心理厌奶?
除了孩子自身的问题,我们成人在喂养当中的一些不经意做法,也会使孩子对吃奶,特别是配方奶喂养的兴趣降低,出现进食奶量减少,因此被冠以“厌奶”。
避免进食环境过于嘈杂。随着宝宝慢慢长大,神经系统必将逐渐成熟,表现之一就是对外界事情的兴趣逐渐增强。通常家长在给孩子喂奶或喂辅食时,会说一些“宝宝乖,好好吃饭!”等鼓励孩子好好进食的话语,由于小宝宝还不可能理解家长这些话的含义,只能理解大人发音的动作。因此,如果家长边喂他吃边跟他说话,他也会跟着学舌,就不会专心喝奶了。如果家里的其他人在孩子喝奶时在屋子里来回走动,这些声音也有可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喝奶或吃辅食时,为避免让他分心,家长最好不要说话或做其他动作,让他专心地进食。为引导孩子好好吃饭,家长可以自己也吃些东西,或者嚼块口香糖,宝宝也会学着吃起来。
避免用奶瓶喂养的食物味道差异过大。孩子出生后,会很快接受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可是,在孩子3~4个月时,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添加果汁、钙水等味道比母乳或配方奶重很多的液体,而且这些液体也通过奶瓶喂养,这样非常容易导致孩子的混淆。孩子会弄不明白,从奶嘴里吸出来的东西,为什么这次和下次的味道会不一样,而且差别那么大。等到孩子的味觉有所发育时,他们就会作出选择,躲避相对比较淡的奶汁,而等待着你喂他果汁等味道较重的食物。
因为食物味道上的差别而造成的“厌奶”,只能通过调整味道来解决。比如:在配方奶中加些果汁,同时停止用奶瓶来果汁。等到孩子再次接受配方奶后,再逐渐减少配方奶中添加的果汁量,最后停止添加果汁。为保证孩子仍然能摄取水果中的营养,可以继续给孩子吃果汁或果泥,但要用小勺来喂。
本期诊室小结
◆厌奶虽然不是疾病,但却可能给孩子造成生长发育迟缓的问题,特别是给家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于“厌奶”的认识不是在于如何正确治疗或纠正,而是在于如何预防。
◆及早认识和治疗孩子的疾病,可以避免孩子产生厌奶或厌食。
◆创造安静专一的进食环境,避免食物间,特别是相同喂养方式的食物间味道差异较大的现象,也能保证孩子顺利进食。


饥饿:最好的开胃药
文/崔玉涛

  孩子吃得好才能长得好,为让孩子能多吃一口,家长没少动脑筋。可有时候事与愿违,你越想让他好好吃,他越是对你精心搭配的食物爱搭不理的!结果孩子的长势自然不理想。这不,诊室里的这两家人都是为这事来的——
  诊室场景回放镜头一:
  丁丁现在9个月。4个月以前主要以母乳+配方奶混合喂养,4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半岁前,丁丁的生长发育尚属正常。可是,从6个月到9个月,丁丁体重只增长了0.5千克。据家长介绍,丁丁每天喝600毫升左右的配方奶,还吃3次面条、粥、米粉、鸡蛋羹、菜泥、肉泥等不同辅食。按理说孩子的进食量和营养素的提供应该都不少了,可体重增长却很缓慢,家长担心孩子是不是得什么病了。
在询问和检查过程中,我见到了这样的情景——只要丁丁稍有不耐烦,家长立即将装有配方奶的奶瓶送入他的嘴里。问其原因,回答令我吃惊——不抓紧一切机会给孩子喂奶,就不能达到每天至少600毫升的目标!原来,家长给孩子规定了每天的进食量,必须完成。可孩子根本不配合,奶吃到五六十毫升就叨着奶瓶玩;喂饭时,全家人都必须上阵,唱歌、跳舞、做游戏。孩子体重长得越慢,家长就越绞尽脑汁想新的招数,可丁丁体重没见增长,家长却被折磨得要崩溃了。
诊室场景回放镜头二:
小豆是个1岁半的男孩,非常活跃,连吃饭也不肯安静下来。家长为此想尽了办法:少量多次喂、追着喂、边玩边喂。他们苦恼地说:给孩子喂饭就像打仗,而且这仗是越来越难打了!虽然孩子的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但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无奈,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诊室,寻求解决的办法。
  为什么孩子对吃饭没兴趣?
为让自己的宝贝吃得好,长得快,家长什么都舍得:值得花钱买营养丰富的食品、舍得花时间了解育儿知识、舍得花精力鼓励孩子进食……可最让他们苦恼的是,自己尽心尽力,孩子却不买账!家长虽然能够决定给孩子吃什么、设定进食的时间、选择合适的进食地点和方式,但是孩子却可以选择他们是否愿意吃、每次吃多少。如果你不考虑孩子的选择,那小家伙很可能会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反抗。
  消极怠慢。就像第一个例子那样,孩子虽然能接受家长的喂养,但心不在焉。对于吃饭心不在焉的孩子,家长往往就会采取少量多次喂养的方式。少量多次喂养会使孩子失去饥饿的刺激,胃酸的分泌量就会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孩子丧失对吃饭的兴趣。而且,少量多次喂养还会使孩子失去早期训练注意力集中的机会。
积极抵抗。第二个例子就是典型的积极抵抗。孩子对吃饭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将吃饭与玩耍混为一谈。在他的小脑袋瓜里,“吃饭” 是与唱歌、玩耍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为了使孩子尽可能多吃些食物,家长绞尽脑汁,变换花样,但得到的不是孩子逐渐安稳地接受食物,而是更加排斥进食。如果在孩子玩耍兴致正浓时给他喂饭,还会造成孩子的厌恶,甚至抵抗,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家长经常抱怨的“厌食”。
怎么让孩子重新爱上吃饭?
最好的方法就是“饥饿疗法”:等到孩子真正饿时才喂他,并让他逐渐养成正常进食的规律和习惯。
由于孩子已经对吃饭兴致不足,开始实施饥饿疗法时,孩子即使已经饿了,也不会专心地坚持到吃饱,往往吃到半饱时就开始玩了。这时,家长要注意控制吃饭的时间,一般20~30分钟后就要停止喂养。等下次吃饭时间到了,再给他吃。当然,很可能孩子还没到下次吃饭时间就已经饿了,闹着要吃的。这时家长千万不能心软,要想尽办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玩喜欢的玩具,做喜欢的游戏,甚至可以带孩子外出。这段时间可以给孩子喝些水,但是绝不能给他任何东西吃。等到下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再给孩子喂饭。几次后,孩子就会明白吃饭的真正含义——不吃饱就会饿着。
有一点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能用“谁让你平时不好好吃饭,就让你饿着!”这类的话刺激孩子。家长应该作出“装傻”、“同情”或“无奈”的举动,假装帮孩子到处找吃的,或找钱准备出去给他买食物,当然,最终肯定没有找到任何能吃的东西,也没有找到钱去买食物。这样就不会使孩子心里产生对“饥饿疗法”的抵触情绪。
饥饿的刺激能促使孩子明白吃饱的含义,不仅可以改变孩子对吃饭的兴趣,保证他每次吃到足够的量,保障孩子的生长发育。而且还会养成他集中注意力做事的习惯。
本期诊室小结:
◆孩子具有良好的进食习惯,才能保证营养素的摄入,使孩子能够正常生长发育。也就是说,均衡营养组合+良好进食行为,才能培育出真正健壮的孩子。
◆饥饿训练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改变孩子喂养行为不良的方法。一定要使孩子自己认识到不集中精力吃饱饭就会挨饿,这样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又将这种饥饿疗法称为“愉快饥饿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