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恩生物科技:夜宿乌镇(散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33:37
夜宿乌镇

 

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别克车飓风般地盘旋在长三角的杭嘉湖膏腴之地,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江南名邑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进入乌镇东栅区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眼见得“逢源双桥”下的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不错,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长长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从别克车上下来,我的心情是明亮的,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那就是它的幽暗,幽暗才是乌镇的底色,不仅是幽暗,而且是古朴的幽暗,这就是乌镇,宠辱不惊的乌镇,大气的乌镇。同行的契友、《未名文艺》主编姜兴云说,据传乌镇其名源于那位叫乌赞的将军,他以自己的生命庇护了小镇,一座早已毁弃的寺庙曾经供奉过这个传说中的唐朝英雄,乌将军的亡灵化成银杏树,成为小镇唯一存活了上千年的精灵,而且被称为“三乌文化”的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并不独属鲁迅故乡绍兴,这里也有呵!我觉得乌即黑色,于是大发思古之想:它的黑色一定来自远古的黑夜,夜深时更夫敲过最后一巡梆子,所有灯烛的泛光都阒然消失,那是比任何黑暗都更深的乌黑。此刻,当归人侧耳谛听时,若既无城镇的人声喧闹,也无乡村惯有的虫鸣、蛙叫和人声,没有任何活物的声息,甚至小溪都终止了呼吸,这才是最黑暗最可怖的一种,它将文化人推向了巨大的文化恐惧,揭示了乌镇乃至整个江南死亡的本质。我推想时间走到乌镇这个地方或许忽然不想走了,它任性地驻留在双桥上看风景去了,而凡夫俗子的人生呢,也在艰难与幽暗之中次第展开。

 

乌镇,无处不在的幽暗啊!潭家湾遗址印证,大约7000年前,乌镇最早的先民就存活在这块地土上了。就在小镇住下吧,那个叫广业的酒店条件并不好房价却不菲,茅公成了财神爷。晚饭后我与姜君又去夜游,这样的暗夜,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朦胧之中,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遮蔽了明丽的阳光,在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变得尸骨无存,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无数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当然也像昭明太子一样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还有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毫无例外地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指手画脚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是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斗拱、雕饰、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而在那些复杂的阴影背后,是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高高挑起的窗扉、空荡的露台、爬满青苔的石阶、深入水底的石柱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以及琵琶和小鼓发出的乐声,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犹如来自水底的历史回声,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和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一个曾经令我深深心仪的男子儒雅、雍容地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躺在酒店的床上,身心俱疲的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我依稀记得青砖粉墙中藏着太多的香艳故事,那是历史的沉积,文化的底蕴。我忽然想起了唐朝皇甫松的两阕《梦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人语驿边桥。”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你看,江头暮雨,画船闻歌,诗人梦中又回到了蚕老梅熟时的江南,仿佛又于静谧的雨夜听到船上的竹笛声和驿边的人语声,语语带六朝烟水汽,教人如何不断肠!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借阿炳二胡的一抹忧伤寻回失落的梦吧,这是我对拯救江南文化深深的忧思。

                                                           2008年5月4日初稿于古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