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健峰培训:“每天锻炼一小时”咋就这么难(体坛圆桌·特别策划·孩子何时重回操场)--体育--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1:46:50

“每天锻炼一小时”咋就这么难(体坛圆桌·特别策划·孩子何时重回操场)

2011年03月18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分享
  • 推荐
  • 微博
  • 字号
  对话人:

  全国青联副主席 杨扬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体育教研室主任 马凌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 毛振明

  本报编辑 郑轶


  “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在很多人看来,这几乎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孩子天性爱玩,出门跑跑跳跳,加上体育课程,达到这个锻炼目标可谓轻而易举,值得如此“小题大做”吗?然而,实际调查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结果: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中只有18%能做到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而有40%的学生竟然达不到平均每天0.5小时的锻炼时间。

  孩子们为何远离操场?学校和家长似乎都有自己的苦衷。或是升学压力大,体育沦为“边缘课程”;或是课业负担重,无暇兼顾日常健身;或是独生子女多,减少活动以保安全;或是学校场地小,运动锻炼难于开展……太多的理由或借口,让许多孩子变得弱不禁风,输在了身体素质的起跑线上。

  每天锻炼一小时,到底难不难?这是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乃至全社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今年提,明年讲

  锻炼目标总难实现


  郑轶:其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要求,教育部多年前就已提出,国务院2007年曾专门发文强调,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也提出过这一目标。这个问题从高层到全社会都很关注,但为何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杨扬:“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这看似简单、容易执行的措施,真正落实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据200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体育教师的缺口超过32万人,这还只是针对体育课,如果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教师的缺口将会更大。这也是学校体育活动很难推进、很难保证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此外,据统计,全国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器材达标情况,小学为49.43%,初中为66.02%,也就是说体育设施、设备合格的中小学校大概只有半数左右。

  马凌:据我个人了解,“每天锻炼一小时”最早是1958年周总理提出的。现在50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实现这个目标。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不仅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全世界包括美国都出现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央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我国从2001年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对体育课时进行了调整,如果再加上课间操、课余体育活动等,在学校内每天一小时锻炼的目标还是可以实现。但部分学校没有按照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名存实亡。另外,体育课时量的增加直接导致学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目前,在总编制不做相应调整的前提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足问题还很难解决。

  毛振明:没有落实是不准确的,并不是全国所有中小学都不能实现一小时在校锻炼,比如北京密云县基本所有的中小学都能实现这个目标。实际上,教育部门对于中小学生在校体育锻炼,做了大量的工作,只是效果不明显而已,主要在于许多政策落实过程中出了问题,落实效果不好。

  重智育,轻体育

  教育部门须改观念


  郑轶: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个要求并不难,为什么部分学校做不到?到底是客观条件限制,还是观念问题?

  杨扬:现在普遍的情况是,由于教师编制不足、学校体育设施匮乏、文化课程负担重以及应试教育造成的对体育忽视等问题,很多学校基本上是拿出原本就有的课间休息的时间来冲抵这一小时,也就是说,时间是挤出来了,但质量很差,基本上等于没有落实。

  马凌:人们常说“老大难”,但“老大”重视了就不难,中央文件政策的出台,需要一层层的落实和行动,最根本的还是让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真正重视起来。目前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落实不力,部分学校甚至随意更改课程设置,无法保证锻炼时间,最核心就是思想认识不足。

  毛振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也有客观。目前的教育考试体系是一种人才筛选体系,文化课成绩与学生个人发展具有直接性的利害关系,这种教育观念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可能通过一些体育工程在短期内改变社会对体育轻视的状况。当前,教育部门力推的“阳光体育”成效不太明显,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客观上讲,国内一些中小学的体育硬件设施还是比较差的,学生多校园小。不过,主观原因是中小学体育锻炼不足的主要矛盾,客观条件的限制在重视体育锻炼后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说重要,总不要

  体育解困落实为先


  郑轶:近些年,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的问题日渐突出,但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青少年体育锻炼为何难以摆脱“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

  杨扬:目前学校和体育老师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落实不力,体育课的形式比较单调、枯燥,以跑、跳、投为主。衡量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全面的,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新健康标准有3个维度: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一个没有互动、没有规则、没有竞争的体育活动只解决了“体”的问题,在“育”上是严重的缺失,这是非常遗憾的。

  马凌: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有关青少年体育工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需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应该对青少年体育工作进行考核,逐步建立问责制,着力解决学生体育锻炼可做可不做、不做没惩罚的问题。同时,教育部门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人事编制、校园规划等,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

  毛振明: 在我国,“依法办学、依法治教”的社会氛围还不浓厚,虽然对学校体育锻炼各环节都制定出比较详细的规定,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没有严格执行。根据目前国情,在很长时间内很难改变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校负责人重视文化课,对于体育不够重视甚至忽视。

  国外孩子如何锻炼

  美国:家长普遍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体商”,美国孩子大多都是体育迷, 有80%以上的青少年(10—17岁)每天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

  日本:成绩优秀的孩子虽然让人羡慕,但体育好的孩子更让大家尊重。上学后,每天都有体育课。

  新加坡:新加坡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并不轻,但每天下午两点以后,学校都安排了课外活动时间,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几十种运动。

  法国:小学有1/3时间用于体育教学,每周有8—9小时的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周为5个小时。

  瑞典:在7至20岁学生中,60%以上都是1至2个俱乐部的成员。政府规定青少年只要5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达一小时,每人可获17克朗补助。 (责任编辑:刘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