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雅家具:引用 【小议二谢解天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3:36:15

引用 【小议二谢解天书】   

2009-06-17 11:49:38|  分类: 书法艺术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引用

诚如战【小议二谢解天书】

   

本文地址:http://libragao.blog.163.com/blog/static/6345287200911185413874/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口气解析了《快雪时晴》和《得示》,今天如战来解这个千古之谜——《二谢》!

  《二谢》与《得示》、《丧乱》同摹一纸,藏日本。一直以来,关于《二谢》的句读,堪称千古之谜,一篇天书,不知难倒多少学书者!全文如下(通行版本,不加标点)

      二谢面未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呵呵,晕了吧不是?36个汉字,学汉语的或者平日里滔滔不绝说汉语的都懵了吧?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的唯一法门,仍然是那三步走——检索《晋王右军集》及相关史料,了解背景,观墨循迹。 

    (一)比较容易推断的词汇

   查《晋王右军集》,未见《二谢》全文;但在《宣和书谱》里有条目,而且其中几个常用短语在《晋王右军集》中也出现过。比如:

   1、二谢:出现过6处,指谢安和谢万,或指谢尚和谢奕(谢奕乃淝水之战谢玄之父)。

   2、面:名作动,见面之意。

   3、比面:比,靠近并列之意,如比肩、比邻,此处作见面解。今粤人有“比面”,亦作“俾面”,即“给面子”的意思,应为古语引申意。另见《尚书中郎帖》,“比面虽近。”

4、良不静:良,很之意,如用心良苦;另见《殊遇帖》,“良不可言。”

5、悉佳:悉,全、尽之意,悉佳即都好,另见“大小悉佳”等。

6、所送议当试寻省:所送,见《司马帖》“不得司马近问,悬情,近所送书即至也”,作“所寄、所提出”解。所送议,即来信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当,应该;试,尝试;寻省,“省”读xing,意为推求省察,另见《华母子帖》“得卿书寻省反复”。连起来比较好理解,直译:所提出的建议应该尝试着推求省察,意译:对提出的建议是该好好想想,揣摩揣摩。

7、左边剧:另见《右军书记》,“仆左边大剧,且食少,至虚乏”,左半身疼痛。

 

   (二)存在争议的词汇

   1、面?面未?未比面?

   开篇的断句实在让人头大!首先,没有一般书信的“羲之顿首”或“羲之报”、“羲之死罪”之类的字眼,拉起来就是“二谢面……”,可见这幅摹本不是全本,要么在信末应该有一句“力不具”(勉力写到这里,知名不具)。但是,这个“未”字应该断在哪里呢?查《晋王羲之集》中,“未”字出现过136处,绝大多数出现在句前或句中,作“没有、不曾”解,因此,“未”不应该放在“二谢面”之后,而应与“比面”连为一句,作“未比面”(没有当面、谋面)解。

   2、迟承?迟諑?迟詠?

  “迟”是可以确定的,晚、缓之意。后面到底是“承”、“诼”还是“咏”呢?

    首先看支持“承”的说法。按《晋王右军集·知定帖》有“迟承后问”,全文为“不审定,何日当比?遇信复白,迟承后问。”但疑点在于“承”怎么有一个“言”字旁?

    支持者称这是摹本之误。左边不是言旁,上面也不是一点。因虫蛀掉上面一点与横折处的字迹,摹拓的人以为分开,所以变成一个言字旁。(如右图所示,红色部分为虫蛀掉的字迹,恢复过来是个“承”的行草体。)

    果真如此?且看此字——如果上面一点应作一横解,这个字也太宽了吧?即便是连成一横,这个“承”字的笔顺也不对。那么,是否是其他字呢?答案有二:

    一是“諑”,责诉之意。观前文“二谢面未面迟”之意,“迟诼”解为未及时责诉,也是说得通的。

    二是“詠”,古文有“迟咏”之说,作“未及咏诵”解,多见于诗文,如南朝齐人谢宣城“栖归如迟咏,丘山不可屡。”

    那么,此处到底是迟承、迟诼还是迟咏?需要从书体上分析——左边言字旁是明了的,右边笔顺为:了—フ—ㄑ,最后加一“ヽ”,应是“诼”字,而非“承”或“永”。而且,翻遍了字典,也没见到“讠”旁加“承”的字。

   3、女爱之前写了什么?

   此帖中有一处较明显的涂改,即“女”字。暂不谈这个“女爱”到底是什么意思,先来分析一下这里涂改的那个字。

  前文是“羲之”,写到这里笔锋一转,为一短横,女字下脚也有一短横,末笔有向上的一提(见左图红色部分)。这些笔画被浓墨的“女”字盖住。查字,上横下横的有“工、王、亚、五”等,观此字较长,且中间没有笔画,推为行书“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也有可能先写一短横,后要改笔而停顿,再写其他字,又发现不对,转而粗墨写就“女”字。

  那么,“女爱”又是什么东东呢?查《尔雅·释亲》,有“女公、女弟”,但没有“女爱”之说。是否为通假“汝”呢?而且“汝爱”倒是有的,见《楞严经》“汝爱我心”,但此处解释不通。观其后“想”句,应指羲之女儿。而且,汉字里有个“嫒”,古人称对方女儿为“令嫒”,女爱很可能就是指自己的女儿。

    据《又荐虞安吉帖》和史料载,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吾有七儿一女”,女儿不知其名,嫁给余姚刘畅,生一子(刘瑾)和一女(刘氏),刘氏嫁谢奕之孙谢焕,生一子,即谢灵运。这里当为王羲之代小女向二谢行礼请安(羲之女爱再拜)。

   4、邰还是耶?

   通行版本释文为:想邰儿悉佳。盖因“想”与“台”之间牵丝中的一个弯折使然(图中红圈处)。

   一般认为,如果是“耶”,这里应该直接转至下面的一横,不需要多一个折,因此,推断为“邰”字。

   但是,小诚想说的是,“邰”作为一个独立的字,虽与“想”有所关联,但也不至于把整个字的重心全部放在下半部分,而使该字的起笔显得如此轻薄。而且,如果一定需要一个折,红圈处也应有一较长时间的停顿,笔画也应该有一个粗一点的头。况且,如果是“邰”,“台”下之“口”用这样缠绕的方式书写,与右边一板一眼的耳朵旁似乎不太相称。再者,如果是一个小辈的名字,而且与“二谢”写在一封书信里,怎么说都是很亲近的了,但是为什么“邰”这个称呼在《晋王羲之集》中一次也没有出现过呢?——这也是最大的疑点。

   相反,“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在《延期帖》里,有“力因王会稽,不一一。阿耶告知”;在《告姜帖》里,也有“二十七日告姜,汝母子佳不,力不一一。耶告”,想必这个“耶”应该是与王羲之关系亲近的一个小辈了。

    更进一步,如果只问“耶”一个人好,也不需要用“悉佳”(众人都好),因此,这里的“耶、儿”应理解为“阿耶和他的儿子”。

    回过来看红圈处的那一转,小诚以为高明之极!

   “想”的笔速是相当快的,可谓一笔而成,仅在“木”的横竖间稍作停留,至“心”字末笔顺势而下,经那一转,笔速减缓,再到“耶”的“耳”旁,如激流过弯,盘旋而至,到右耳旁则恢复楷体,如神龙入深潭矣!叹服之至!叹服之至!

 

    (三)结论 

    现在,大致可以对《二谢》有一个比较全面、准确的理解。这是一封王羲之写给两位谢姓好友的书信,当然,很可能是书信的一部分,因为没有开头和结尾的谦称。全文可以断句为:

    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耶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翻译如下:(□□□表示后应有散佚语句,很可能为【力不具】)

    两位谢先生见信如晤!未能当面(问候二位),没有及时责诉(自己),很是不安。羲之代女儿(向二位)叩拜请安了。想必阿耶家小一切都好吧?(我)前些时患的病已好了些,对(你们)提出来的建议是应该试着加以参考和推察。左侧身体剧烈疼痛,(勉力写到这里,知名不具了。) 

 诚如战,二○○九年二月十一、十二日,一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