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法天女法苏:名家经验 儿科名家徐小圃(人称徐麻黄)用麻桂 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9:35:30

细辛中医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oclqh名家经验  儿科名家徐小圃(人称徐麻黄)用麻桂(2009-08-27 08:20:43) 转载标签:

麻黄

祝味菊

附子

外感病

徐小圃

健康

分类: 好文共欣赏

   徐小圃(人称徐麻黄)运用辛温解表法时,常喜用麻桂二药,这在当时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明清以来,不少儿科医家往往因麻、桂性温力猛,易于化热助火,亡阳劫液,而畏麻、桂如蛇蝎,不敢轻易使用。但徐氏却不以为然,不仅大胆使用麻、桂,而且广泛运用于各种外感风寒病证,乃至湿温、麻疹、肺炎等疾患的治疗中。他指出化热助火、亡阳劫液之变,其罪不在麻桂,而在用之不当。阳热偏胜者固不宜温,营气不足、误下里虚者亦不宜汗。但若确系风寒表证,只因病人有发热之症而当用不用,反与轻清透表或苦寒抑热之法,则难免贻误病机,殊不知发热乃正气抗邪之反映,邪愈盛,正邪搏斗愈剧,热势亦愈壮,正应投以麻、桂之类,如此方能斩将夺关,不使疾病由表及里,由阳及阴,此乃及时祛邪所以扶正也。

    徐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麻、桂二药,因而对其有着深刻的体验,他认为麻黄的功用主要在于平喘,其发汗解表实赖桂枝行血和营之力,故使用麻黄当以肺经见证为主,凡喘咳之属实者,麻黄在所必用,不论其有无表热之证,相反,若仅有表实无汗而无喘咳者,却并不尽用麻黄。另外,但用于平喘时多用蜜炙麻黄,而用于解表时,如无汗表实则用生麻黄,有汗表虚则用水炙麻黄。

    至于桂枝,用来解肌透表必配生姜,有汗表虚宜配芍药,无汗表实则配麻黄,项强者须配葛根,合柴胡以治太少合病,合大黄以疗里实腹痛,清心火当加黄连,除烦热宜加石膏,清肠热则加黄芩,与附子同用以温阳,与参、芪同用以助气,与怡糖同用以建中,与甘、枣同用以扶心阳,与苓、术同用以治水,与五味同用以纳气,与龙、牡同用以镇惊,与归、桃同用以行血,与羌活同用以治太阳风寒入经,头痛体楚,与银柴胡、青篙等同用,以治湿温后期体虚邪恋,身热缠绵。

    徐氏对麻、桂的使用并不拘于外感风寒诸证,亦不止于仲景之法,而有所发挥,有所创见,可谓善于应用麻、桂者。

 

徐小圃

徐小圃(1887~1961),名放,上海人。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弱冠时即出而问世,并名扬沪滨。后得山阴祝味菊先土善用温阳药的经验,运用伤寒方以治少小疾苦,用药果敢审慎,屡起沉疴。徐氏行医之初,曾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的理论,用药主“清”。后来由于其子患“伤寒病”垂危,请挚友祝味菊先生诊治,用附子等药化险为夷,乃虚心向祝氏求教,从此外感广用麻桂,里证重用姜附,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温阳派大家。晚年医名更著,求诊者日盈门庭。积数十年的实践经验,对于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徐小圃先生初受业其父杏圃公,弱冠时即悬壶问世,为当代著名的儿科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独具创见的学术思想,尤以擅用温药而名噪海上。先生能广用伤寒方以治少小疾患,由于认病辨证精确,处方善以化裁,配伍灵活,因此,经先生起沉疴、愈废疾者,实不遑计之。特别在晚年,求诊者日盈门庭,其中不少险逆病例,先生虽明知其险而难治,犹必殚精竭虑,为之立方而后安。使获救,不以为喜;致不治,亦不辞怨谤,从不肯随俗俯仰,一切从求实出发。尝谓:医乃仁人之术,既要有菩萨的心肠,又要有英雄的肝胆。此语实为绳医之座右铭也。

从主清到主温,在行医之初,也曾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以及以小儿热病最多为指导思想,所以治疗用药方面,是按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为准则的。后来,却一跃而转为外感广用麻、桂,里证重用姜、附,崇尚《伤寒论》的一方一药。这是为什么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先生的一位哲嗣,正在婴幼儿时期,有一年的夏季,患了伤寒病。徐老亲自为之诊治,但病情日进,恶候频见,几濒于危,合家焦急,徐老亦感棘手。当时,家属及诸亲好友,均向徐老建议,何不请其道友祝味菊先生会诊一决?徐老慨然叹曰:我与祝君虽属莫逆之交,但学术观点不同,他擅温阳,人称祝附子。今孩子患的是热病,若祝君来诊,莫非温药而已,此明知其抱薪救火,我孰忍目睹其自焚耶! 又逾日,患儿几将奄奄一息,亲友竭力敦促,与其束手待毙,何妨一试究竟。祝老诊毕处方,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味主药就是附子。徐老即闭门入寝,等待不幸消息报来。而祝老则为之亲自煎药,守候病榻,自己奉药喂灌,夜未闭目,以观察病情演变。至东方拂晓,患儿身热渐退,两目张开,吞药服汤可自动张口。再给米汤喂服,已表示有饥饿之感。及至患儿安然入睡,祝老才和衣倒榻休息,合家无不欣喜自慰。今细审病情,与昨日之情况,竟判若两人矣。再回顾榻旁,祝老鼻息浓浓,安入梦乡。虽由衷感激,亦不敢扰其清梦。

徐老在其孩子完全恢复健康后,百感丛生,谓其家属曰,速将儿科专家的招牌拿下来,连自己的孩子都看不好,那里够得上这个儿科专家的资格!要拜祝兄为师,苦学三年,学成后再开业行医不迟。意颇坚决,竟亲自登门执弟子礼。祝老既惊又敬,扶之上座,曰:你是道中莫逆之交,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片面之见,兄之治学精神,如此令人敬佩,吾将何辞以对?若对祝附子有兴趣的话,今后将与兄切磋,相互取长补短。今如此称颂,则将置我于何地耶!如蒙垂青,待令公郎成长后学医,吾必厥尽绵薄,誓不负老兄之厚望也。所以其哲嗣仲才,伯远后来均受业于祝味菊先生门下。从此,小圃先生即由清凉派转为温阳派而名著当时。这就是先生在学术思想演变的一段历史。

 

徐小圃-主要业绩


小儿以阳气为本:

古代的儿科专著中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历代儿科医家对“纯阳”含义论述颇多。徐小圃则认为所谓“纯阳之体”,是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年龄愈小,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愈快,犹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古代医学家就把小儿这种生理现象称为“纯阳”。故小儿是以阳气为本,一旦护理失宜,寒暖失调,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发病之后,往往容易出现种种阳气受损之症。而阴为体,阳为用,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主力,此在儿科尤为重要。因此治小儿疾病必须时时顾及阳气。徐氏推崇陈复正“圣人则扶阳抑阴”之论。方案中常有“气阳不足”、“气阳式微”、“阳虚湿盛”等语,对此等病证,治疗采用扶阳温肾,温阳化湿等方法。

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

小儿“肉脆,血少,气弱”,属于稚阴稚阳之体。外感病证在儿科属常见,尤其是一些时行疾病多在幼儿期罹患。外感病的过程,亦即正邪分争的过程,治病的基本精神即在助正气、祛邪气。小儿脏腑娇嫩,如肆用寒凉,妄加消导,每易伤及正气,正如万密斋所谓“邪气未除正气伤,可怜嫩草不耐霜。”徐氏根据冯楚瞻“邪凑之实,必乘正气之虚,若不顾正气之虚,惟逐邪气之实,其有不败者几希”之语,主张治小儿疾患以维护正气为第一要着。徐小圃认为冯氏所云:“但使营卫和平而常行,则客邪不攻而自散。使正气自行逐贼,则邪气退而正气安然,如浮云一过,天日昭明。”诚精辟之论。并指出儿科扶正,当以阳气为主,外感病扶正达邪,重在益阳解表。证之实践,确有不少病例由于气阳不足,致邪势鸱张或逗留不退者,此时若于解表剂中加附子温阳,常能达到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

辨证宜严谨,用药当果敢:

徐小圃常言,金元四大家,刘河间主清,张子和主攻,李东垣重补气,朱丹溪重滋阴,各有专长,亦各有所偏。惟仲景一书,辨证谨严,用药果敢,其圆机活法,实医家临证之典范。小儿疾病易虚易实,故审证必须详尽。表、里、寒、热既辨,虚、实既明,则麻黄、桂枝、青龙,或泻心、白虎,或承气、凉膈,或真武、四逆等汤方,宜大胆放手应用,切勿因循畏缩,坐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