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韦小宝:敬畏生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0:40:31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忐忑不安

人生就像《忐忑》,虽然没有准确的歌词,但却惊心动魄。
我们常常感叹人生苦短,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呢? 活好今天最聪明。即便今天你进账千亿名扬天下,如果你的心怀忐忑难处、不安或纷扰,这一天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唯虛妄者才把幸福寄托在对明日的等待。让心灵时光的每一刻都氤氳安泰自在逸宁,这本身就是生命幸福的终极意义。时人的愚昧在于:他们永远不晓得自己为何而终日碌碌营营。
忐忑让我们不知如何安慰自己
印尼海啸、汶川地震、海地地震、玉树地震的旧痛未愈,盈江地震、日本地震及海啸又猛然降临。海啸、地震、洪灾,比好莱坞大片更真实立体。2012、船票、末日传说,仿佛会是真的。
地球调到了振动模式,“环太平洋地震带”越发活跃,2012的预言越发真实,我们该如何安慰自己?在灾难频发、信息传播发达又心灵脆弱者众的这个年代,让我们反省自身的“安慰文化”,如何让淡定成为一种自我修养?
地球咆哮,是自然危机;人类忐忑,是心理危机。当地球调到振动模式、经济调到通胀模式、交通调到堵塞模式、婚姻调到电视表演模式、就业调到高难度模式、通勤调到长时间模式、住房调到小户型模式、奶粉调到防
核辐射模式、猪肉调到瘦肉精模式……我们的心,也调到忐忑模式。
人心调到了忐忑模式,人群分化出自测派、幻想派、哼唧派、冷笑话派、夜话派、愈疗派、八卦派、浮游派、爱心派、入戏派、咆哮派等12种自我减压流派,用自嘲、趣味与温暖,安抚浮躁、忧郁与痛苦。
忐忑事出有因:地震专家说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后,地球又进入地震相对活跃期。每当灾难发生,看完新闻的我们有如看过《2012》,内心突然脆弱,集体陷入情绪流感。
此刻,不如寻求一种自我安慰大法——当耳边有神曲《忐忑》、笔下流行“咆哮体”时,我们终于明白,淡定是一种自我修养。
生活是一篇“伤不起”的咆哮体
“四五年前回国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中国人的心态确实是忐忑的。那几年,我经常给中国朋友打电话,他们会告诉我说——我们每天忙啊,忙得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龚琳娜接受采访,如是解释已被改编成“阿姨压抑带个刀”的《忐忑》在中国的流行——此时,据说CBA联赛吉林对辽宁比赛中,因辽宁主场DJ播放神曲《忐忑》,让吉林球员多次罚球都未能命中,篮协已不得不发布通知禁止播放《忐忑》。
生活有时是一场播放着《忐忑》的糟糕篮球赛——《赌博默示录》中说,“没有钱你的世界是不真实的——想要的东西都在柜台里,但根本得不到。就好像,篮球架如果在100米高的地方,就没有人想要投球了” 。
普通人的奋斗史就是一个中国压力榜:找工作、求姻缘、供房子、养儿子、买车子。街头小店因此出现减压玩具,包括一捏就发出劈啪声的泡泡纸和“惨叫鸡”——“惨叫鸡有长长的脖子,古怪的造型,用手一捏还会发出凄惨的叫声。”
生活有时是一篇满纸“有木有”、“伤不起”、“为什么”的咆哮体。好在,我们总可以找到安慰自己的秘笈——起码最近这段时间,可以让“浮游少女”的照片洗涤心灵,可以发一个帮助弱势群体的爱心帖,可以买一本远离现实的《三体3》,可以说一个《非诚勿扰2》讲过的冷笑话。自娱
自乐是生活必需品,电视脱口秀主持人谭飞说:“没有八卦,这个世界基本离2012不远了。”
生活越是匆忙,安抚自我身心越应成为每日功课。在急之中国,面对成功与财富的落差,我们总有心态失衡的时候。这种失衡可以用“咆哮体”消解,可以翻唱《忐忑》宣泄,只是治标不治本。其实,安慰自我的最好方式,是相信明天会改变,并在今日付之行动——华师大心理专家许维素,她提出的解决之道是:“面对真实固然残酷,但唯有承担和解决,才是对于心灵最有效的治愈与安慰。”
既然不能活着离开地球,那就早安以励志、晚安以温情吧。毕竟,“谁也不知道明天,明天从另一个早晨开始”。

生活中不缺恐惧,却缺少敬畏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却很少人懂得敬畏。为了眼前利益,一些现代人完全丧失了对生命、对道德和对社会舆论的敬畏。
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我们有句老话,说的是:“举头三尺有青天”。还有:“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进一步,话更重,道是“人可欺,天不可欺”。这么多警句,就一个意思,指的是做人要有敬畏。敬畏究竟什么意思?用武汉话来说更通俗,叫做“怕惧”。
怕惧与敬畏,青天与神明,其实既非迷信之语,也非高深理论,它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众道德法典。
到西藏一游,常为佛教信众的虔诚深深触动。在大昭寺、扎什仑布寺等宗教场所,大群男女老少行五体投地跪拜礼,都是不惜体力持续不断到数百个为止,其场面的壮观堪称一景;从四川藏区赴拉萨的朝圣者,更是不畏

千里,拉着车辆家什,徒步翻山越岭向圣地行进。这种虔诚源于对佛教与自然的敬畏。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是因为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我们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会生养出一股正气、庄严与崇高。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敬畏的东西是不同的。但毫无疑问,每个人心中都有他所敬畏的东西。因为敬畏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大格。”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不懂敬畏的人可怕,不知道什么是敬畏的人可悲。所以我们应该常怀敬畏之心。
对于那些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无赖相和残忍相。只要能够不受惩罚,他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干任何恶事,欺负、迫害乃至残杀无辜的弱者。盗匪之中,多这种愚昧兼无所敬畏之徒。一种消极的表现则是对他人生命的极端冷漠,见死不救,如今这类事既频频发生在众多路人旁观歹徒行凶的现场,也频频发生在号称治病救人实则草菅人命的某些医院里。类似行为每每使善良的人们不解,因为善良的人们无法相信,世上竟然真的会有这样丧失起码人性的人。
在一个正常社会里,这种人总是极少数,并且会受到法律或正义力量的制裁。可是,当一个民族普遍丧失对神圣价值的信念时,这种人便可能相当多地滋生出来,成为触目惊心的颓败征兆。

赤裸裸的凶蛮和冷漠只是不知耻的粗糙形式,不知耻还有稍微精致一些的形式。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能毫无敬畏之心。他可以玩弄真心爱他的女人,背叛诚恳待他的朋友,然后装出一付无辜的面孔。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再神圣的东西也敢践踏,再美好的东西也敢毁坏,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不论他的头脑里有多少知识,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里。这样的人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我对此深信不疑: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因为有所敬畏也有所敬仰。而平凡之人常怀敬畏之心,就不轻易浮躁不容易轻忽,内心自然生出一些正气、庄严于崇高。

学会敬畏,感谢生活赐给我们的一切

懂得敬畏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一位哲人说,懂得敬畏让我们的心灵能保持纯净。敬畏是对万物尊严的直观,是对超然性的辨识。它犹如是人生之车的一道“闸”,有了它,我们就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加油,在什么地方驻足。
敬畏是智慧的开端
常怀敬畏之心,首先要畏初始。唐代柳宗元说过:“君子之惧,惧乎未始”。意思是说,君子如果有恐惧,应该恐惧在灾祸发生之前。一个人犯错误,往往是从一些细小之事开始的,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有沾小好处就可能贪大便宜,缺口一旦打开,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敬畏之心,贵在初始。
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 是得到智慧的途径
敬畏,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敬畏之心源自于信仰。老子曾云:“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首先,我们要懂得“敬畏天物”,在大自然面前保持必要的“谦卑”和“敬畏”,别把她作为一个予取予求的对象或者一个可以“战胜”的对手;其次,我们要懂得敬畏生命,生命因个体而不同,当我们进行自我审视的时候,通过学习、体认、磨练、修炼等,形成对生命自然的“了解”和“敬畏”;最后,我们要敬畏社会、敬畏生活、敬畏工作。
敬畏是得到智慧的途径。常怀敬畏之心,首先要保持感恩之心、谦虚之德: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躬身弯腰;感受上苍,懂得抬头仰视。如果一个公民心怀敬畏,就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如果公司员工心怀敬畏,就会自觉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该为的地方有所为,不该为的地方有所不为。只有真正有信仰有敬畏的人,才能面对邪恶有所克制、约束自我,不会以大欺小、肆意妄为,无所禁忌。人应当有所敬畏,对人对事对生活对环境保持起码的敬畏之心,这样这个世界就会少些是非、喧哗,多些亲切、和平。


敬畏不是惧怕,而是一种物我统一的内省。孔子曾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理解,畏天就是要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看一下历史,想一下自己,就会感觉到有时命运(这里说得不是宿命,而是指历史发展、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人人生走向的制约)是很难改变的,年龄大一些的老师可能对此体会更深。正像孙中山所说的:“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尊重规律,不是无所作为,我们可以顺应规律,抓住机遇,争取最好的结果。畏地是讲人要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然也包括我们所处的集体),要与环境产生积极的互动,既不能封闭自己,又不要一意孤行。畏己是讲要经常检查反思自己,自省、自警、自律,诚心听取别人建议,不断修正自己的失误,不固执己见,我行我素。常抱敬畏之心,就不会怨天尤人,老觉得自己委屈;常抱敬畏之心,就会比较冷静,管得住自己,少犯错误。
【编辑点评】敬畏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信念。敬畏是理智、成熟的人生体现;心存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

心中多一些敬畏,便少一些忐忑

人无所敬畏,不仅远离了神圣,同时也靠近了罪恶;没有敬畏,再完备的法律和道德也形同虚设;没有敬畏,理想信念的精神大厦便无从建构。正所谓,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
我们犯了罪固然怕神,这是“惧怕”、“害怕”,但在未犯罪之前,我们应当常常存有怕犯罪、怕得罪神的心,这是“敬畏”。一个有敬畏神的心的人就是一个不愿意犯罪得罪神的人,所以我们要常常敬畏神:“摩西对百姓说:‘不要惧怕;因为神降临是要试验你们,叫你们时常敬畏他,不致犯罪’。”
重提敬畏之心,并不是要人类回到原始社会,更不是提倡祭天祝祷。我只是认为,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离主宰自然、对抗自然还早得很呢。即使真有这么一天,也决不能挟科技之威任意胡为。大自然自有她的运行规律,一旦人类破坏了这个规律,只能自食苦果、自讨苦吃。臭氧层的被破坏、沙尘暴的肆虐,就是最现世的报应。
敬畏之心是人性中良知与善的眼睛
抱佛脚主义者总是要等到事情快砸锅了,才生后悔之心,也有根本不后悔的,直接就想贿赂神佛,希望他们出面摆平,收拾烂摊子。关于抱佛脚这个典故,在唐代孟郊的诗里早就有,“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到老朽了才想起要读佛经,如果我去从事神佛的工作,大笔一挥,就要将其打发到阿鼻地狱去,早干嘛了。
听说各地的寺庙香火又开始旺盛了,人们纷来沓至,求财的求福的求子的求健康求平安的不一而足,不谈神佛是否存在,即使真有,也架不住人多愿望大,如果要一一实现,怕要忙成“过劳死”。另一方面,这些求拜的人,没多少是真正虔诚的,多数不过是在神佛面前照个面,希望能混个脸熟,有事好商量,平时该干嘛干嘛,不需要存善良之心,积宽容之德,一切都可以靠抱佛脚来解决问题。
我本不相信鬼神,不相信有上帝,但这种心情有时是矛盾的,从现实主义角度,我倒希望鬼神与上帝能够真实地存在,让人常存敬畏。古人做事之前,常常要考虑“天谴”的问题,他们认为神佛是一个严厉的监督者,冥冥中有一双眼睛盯着每一个人,犯了错就会有“报应”,这也是古人的破坏力比现代人小的原因之一,当然,另一个原因是生产工具不如现代先进。我一直认为,有敬畏之心,才能想得长远,要考虑到身前死后事,往后多想几十年,每当行事之前,都要在地狱与天堂这两个终点站之间做一些抉择。失去了敬畏心,将只会考虑眼前利益,眼光到了自己的脚尖即为至,并不顾忌其它。
现在国人缺少的,正是这种敬畏之心,利益至上,对金钱的狂热追逐早就忽视了佛祖与上帝的慈悲,就连对自然的敬畏,也要为钱财让路,环境可以污染,山林可以破坏,没有人想过有一天水会不能饮用,山体会滑坡。城市里在制作一些假农药假化肥往农村发售,农民们则加工一些毒大米毒蔬菜往城市里运送,人们在相互指责,却没有人自责自己在其它方面的不良行为,社会道德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沦丧,以及没落。
细究起来,如今出现大量食品安全问题,和当下民众的文化心理也有关。在公众文化心理中,敬畏是一个重要基础,这可能是当下国人最稀缺的一种情感了。在宗教国家,敬畏既是首要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生命意识。
“敬”是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而“畏”则意味着对生命的警示和自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对天道的敬畏是培养人格的开始,没有这种敬畏,一个人很难成就高尚人格。敬畏天命既是人存在的一种状态,也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理解,因为“敬”会有所为,而“畏”会有所不为。
美德,却是很多美德的基础。不知敬畏的人,也较难理解正义和诚实。有了敬畏之心,一个人便会在行事时,感到上天有一双眼睛时刻在看着自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双眼睛既是上天的,也是人性中良知与善的眼睛。有了这种敬畏心,并非因担心受到惩罚才不去做恶,而是会从自己生命中体会到一种人性的神圣感。这种神圣感,自然使你不愿亵渎自己的生命意识,这成为人们塑造理想人格最重要的力量。有了这种敬畏意识,诸如那些造假、制毒的现象,自然会有所遏制。
敬畏是理智、成熟的人生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动力和源泉。“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前贤警言,当永以为戒。

懂得敬畏,才会珍惜生命珍惜今天

在当今社会里,做人做事非常需要有一点敬畏之心,否则就会变得浮躁、庸俗,甚至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一些地方一些人中,对权力的滥施超过了对法律的敬畏,对丑恶现象的追逐胜于对公众民意的敬畏,从而深深陷入罪恶的泥坑,演绎了一幕幕人间悲剧。
敬畏,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
曾几何时,天不怕地不怕成为国人的一大风尚,大有王朔的小说:“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气慨。于是,吸烟、酗酒、随地吐痰、垃圾遍地;于是把吃野味当做一种时尚,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山里藏的、水中游的,凡是能猎捕到的,无一不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人们并不懂得对自然规则的肆无忌惮就会招致灭项之灾。
懂得敬畏是一种美德。抑制邪恶的真正力量是恐惧,而不是空阔的仁慈。不懂得敬畏,就是破坏规则,破坏我们赖以正常生活的规则,最后自食其果。在澳洲,人们把遵守规则视为一种高尚的美德。你可以看到尽管一个人在野外垂钓, 钓到了不构尺寸的小鱼,一定放归大江大河;钓到了公螃蟹带回家,钓到了母螃蟹同样放归大海。因为澳洲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已经做出了规定。澳洲人一丝不苟地执行,在规则面前,他们宁可循规蹈矩,也绝不越雷池半步。而国人则不同,譬如在交规面前,只怕警察,不怕红绿灯。没有警察的地方,任凭红灯闪烁,依然照行不误。在我们的心中只敬畏灾难,从不敬畏规则。岂不知,不敬畏规则必然致灾难。

正是因为明天的不可预测,才更加彰显出今天的弥足珍贵。如果在可以把握的今天里,不知道努力奋斗,好好生活,让生命在今天的每一秒里都活得充实而有意义,那以后的每一天,都会被你在碌碌无为、不思进取的低质量生存中白白浪费掉。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即使现在按每个人平均寿命80岁算起,每个人的一生不过两万九千天,减去你已经生活过的日子,算算你还剩下多少个“今天”或者“明天”?明天是不可预测的,谁知道哪天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充实地过一天,生命只会减少一天;而你不努力的一天,则会影响以后生命的很多天!
生活是一种修行,重在心存敬畏
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在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还会浪费自己每一天的生命吗?如果你珍视自己的每一天,好好生活,你将在某一天发现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古往今来,敬畏正是以其作为修身之道、伦理之基和德性底线的极端重要性,被恒久普遍地关注和重视。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向来不乏“敬畏”的传统。儒家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恐惧而畏,小人侥幸而忽。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道家敬畏“天道”,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佛家敬畏浩瀚的宇宙、辽阔的虚空和生命自身的神秘,倡导“五戒”“十善”。 在伊斯兰教里,敬畏不仅是一个崇高的信仰境界,也是一个高尚的道德境界,强调“敬畏是万善之源”, “凡敬畏而且修身者,将来都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在西方,基督教视“敬畏耶和华为智慧的开端”,认为敬畏上帝是信徒的首要德行。由于敬畏上帝的观念深深融入了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日常生活方式之中,因此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进而就构成了西方人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支撑。
可以说,薪火相传的敬畏思想,已经成了无形的、神圣的人类行为“指明灯”、 社会和谐“推进器”、国家稳定“安全阀”。 一个人立身处世,心存敬畏,就会思当所思,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胆大包天、为所欲为,就会越雷池、闯红灯、踩底线,于己于人、于家于国都可能带来可怕恶果。
不能预测明天,但可把握今天,把握现在,请活在当下。一次只专注于一
刻,这是克服忧虑和恐惧的最好方法。基督徒在饭前会这么说:“感谢主赐给我今天的面包和食物。”注意!不是明天的面包或上个礼拜的面包,而是今天的面包。千年的社会历史证明,人们想要从悲剧中活下来的方法就是,每次只过一天的生活。这样的古老哲学思想可以让我们度过人生最艰苦的时刻,从而怀着希望去面对未知的明天。
懂得敬畏吧:敬畏自然法则,敬畏社会秩序,敬畏人间道德,敬畏“头顶上闪烁的星空”。懂得敬畏才会有真正的和谐,才会真正远离灾难和不幸。心存敬畏,我们才能把握自己,有所坚持,有所不为。心存敬畏,我们才能进退有致,不致乖张。心存敬畏,不是担心触怒神灵会遭遇报复的“泛灵论”,也不是丧失自信、无所作为的“匐地臣服”,而是一种清醒,一种明智,一种谨慎,一种自觉,一种做人的信念和境界。
懂得敬畏是阻止我们滑向浅薄无知、恣性妄为的坚实护栏,是保证我们远离灾难与不幸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