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晓通网络:如何正确对待各界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45:30
要正确对待领导的批评   文 / 原上雪
无论是在生活里,还是在工作当中,常常的,我们会受到一些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这些批评要么来自我们的长辈,要么来自我们的上级,也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抑或同事。一般而言,对于父母的批评,许多人都能够正确对待,不管父母批评的对错与否,也都可以接受,认为父母教子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对于关系密切的朋友或交往不错的同事,对于他们的批评,都可以理解,也都可以坦然受之。即使一时间理解不透接受不了,也不会有什么太多的想法。但是,一旦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时,心里立刻就会不高兴起来,甚至一时间想不通并难以接受。
在工作当中,由于我们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受到来自上级领导的批评。本来,领导批评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却有那么一部分人受到领导的批评后,对领导十分的不理解,以为自己很委屈,受到了不白之冤。甚至,有的人还认为领导故意在找自己的茬儿,因此对领导充满了怨恨,从而迁怒于领导。甚而有的还做出了过激的行为,同领导无理取闹,扰乱领导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更有甚者,对领导进行恐吓、报复,乃至以死来相要挟,等等。
无论是上述的想法,还是上述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是谁,每一个人的工作做的多了,特别是因对领导的意图领会不够、客观条件影响、工作能力所限、思想精力不够集中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失误在所难免,甚至还会出现完全错误的时候。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旦有人在工作上真的出现了失误,对于任何一个领导,肯定都会站在全局的立场上,对下属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和善意的批评,并会及时地提出正确的建议和补救措施。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出现下属不理解领导的批评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对待领导的批评呢?
作为上下级的关系,领导与下属之间天天在一起工作,就好比是天天在一个家里过日子的夫妻,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有些摩擦也不为过。所不同的是,一个属于家庭内部的私事,而另一个则属于工作上的分歧或因工作中的失误而导致的领导对下属的批评。
由此看来,分歧也好,失误也罢,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什么过分之处。但是,总是有那么一部分不开化的人,自以为是,牛气冲天,认为天下老子第一,连自己的爹娘都不放到眼里,你领导算个鸟什么?还有的人过于敏感,只要领导一批评,不分青红皂白,总以为领导在给自己穿“小鞋”,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凡此种种,不在此一一列举。
应该说,作为一个领导,特别是一个有责任心、讲原则、肯于对组织负责也对下属负责的领导,在下属出现错误时,应该及时地予以批评,而不是对其姑息迁就、放任自流。只有那些极其不负责任的领导才会这样去做。实则,对下属的批评也是一个肯于负责任的领导对下属负责的表现,也是对下属关怀的体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犯了错误,出了问题,领导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甚至是“高抬贵手”放上一马,表面上看起来,这个领导真好,是个十足的大好人。而且,也一定会落得下属的欢天喜地,并会因此对领导感恩戴德,视若再造爹娘重生父母。然而,这样的领导是要不得的,他是在放纵我们,于无形之中助了我们一臂之力,使我们更加快速地滑向错误的深处。从而,我们也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能最后会走向犯罪的深渊,甚至是不归之路。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事实上,也是这个样子。话虽诚如前面那样所言,但有的人只能接受表扬,而不能接受一丁丁点的批评。一旦受到了领导批评,就觉得自己丢尽了面子,自觉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来,再也无颜面见他人;更有甚者以为没了尊严,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实则,大不必如此干戈雷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个凡夫俗子,犯些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不可避免的要犯很多次的错误。关键在于,犯了错误以后,特别是领导批评过之后,我们该怎么办?我以为,是要对照领导的批评去深刻地反省自己、检讨自己,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但恰恰相反,有些人就不会深刻地反省自己、检讨自己,也就不会找出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使自己在工作中少犯错误、不犯错误。反而,觉得是领导不近人情,不给自己面子,在找自己的“麻烦”。于是,就开始同领导对着干,在本单位中发牢骚,说坏话,说领导的“不是”,讲领导的“隐私”,公开自己与领导的矛盾,等等。这样做,危害是很大的,不仅有损领导的声誉和威信,在不明真相的群众中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可能造成内部的不团结,给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也会给他人留下“你这个人不好相处”、“素质低”的坏印象,也给自己以后的工作造成困难,最终损失惨重的还是你自己。
所以,作为员工,特别是在工作中出现错误或出现过错误的员工,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领导的批评,虚心接受领导的意见,同时还应正确对待自己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何况,一般来说,作为领导,在批评员工时,基本上都会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以及坦诚和负责的态度。因此,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过度紧张,也没有必要有太多的想法。在犯了错误之后,则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去对待领导的批评,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千万不要因怕受批评、丢面子而不敢承认错误,推卸责任,甚至捏造事实编造假象,用大错误去掩盖小错误。一旦遇到追得紧的领导,就用更大的错误去掩盖大错误。这样一来,最后的结果就会使自己陷入由自己搅起的错误漩涡之中,且越陷越深而终不可自拔,使自己的大好前程就这样断送在本来是很小的事情上。岂不可惜?甚乃遗憾终生。
一个肯于积极进步的人,就是不断自我否定、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又需要很多人的给与我们帮助,不仅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还包括行为上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行为上的帮助是最为重要的。特别是在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需要有人帮助我们指出不足,帮助我们及时改正,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因而,当我们的一些行为发生偏颇乃至出现错误时,有人及时地给我们指出,使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及时地刹车,没有进一步滑坡,帮助我们明确了方向,这是好事情。很难想象,一个不能正确接受他人批评的人,一个失去他人帮助的人,要想取得进步该有多么困难,几乎说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我们犯了错误后,领导批评的时候,我们一定虚心接受,认真对待。不能因为领导的批评而产生逆反心理,更不能因为领导的批评而去曲解甚至是误解领导的良苦用心。
也许,领导在批评我们的时候,立场坚定了一些,态度坚决了一些,语气强硬了一些,措词严厉了一些。但毫无疑问,也不容置疑,领导的批评是善意的,也是诚恳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意在帮助你不断提升,不断进步,可谓用心良苦,实乃苦口良药,逆耳忠言。
帮助我们进步的人是真正爱护我们的人,是有恩于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感谢这些真正爱护我们的人,感谢这些有恩于我们的人,感谢所给予我们的爱护,感谢对我们进步的帮助。
因此,请记住:我们一定要感谢领导的批评,一定要感谢那些帮助我们进步的人。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来自网络的批评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法宝。现在,有些部门和单位只愿听表扬的话、不愿听逆耳的话,拒绝批评,压制批评,尤其对于来自网络的批评,经常采取关帖、删帖等简单数粗暴的方式来处理。岂不知这样不仅不能消除群众的批评,反而会增加群众对我们的误解。
作为部门和单位,尤其是部门单位的领导,要善待批评。批评和表扬一样,是人健康成长、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表扬能给人以鼓舞,也能使人飘飘然;批评使人一时受挫,但更能使人体会到跌跤的滋味,在清醒和自省中成熟。能得到群众的批评不是一件坏事,说明群众对我们寄予厚望,希望我们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必须真诚欢迎,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去处理。
要勇于面对批评和改正不足。对待群众的批评,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来对待。凡是群众批评正确的,就要痛下决心,坚决纠正和克服,不为面子左右,不为人情所惑,更不能自欺欺人,养痈成患。群众批评不正确的,要认真解释,争取获得他们的理解。前段时间,牡丹区某单位的车辆违章问题经暴光后,他们立即进行了整改,取得了群众了谅解。反观市直某部门,网民暴光其车辆违反交通规则问题后,他们却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反映采取删帖、关帖等方式来处理,这样就让人怀疑他们是否有改正错误的决心。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态度决定一切,面对来自各方的批评尤其是来自网民的批评,要有正确的态度,善待、珍惜批评,勇于纠正和克服错误。
我怎样才能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
编辑同志:
我是某单位的负责人,几年来,我工作很努力,并且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群众见到我也总是说些赞扬的话,所以我自以为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可万万没想到,“三讲”教育开展以后,群众给我提了一大堆意见,有些意见十分尖锐,语言刻薄,真让我难以接受,我感到很委屈。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希望你们能给我指条明路,告诉我怎样才能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读者
--------------------------------------------------------------------------------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志:
你好!你敢于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我们,既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排除你心理障碍的第一步,你所遇到的问题,既有思想认识问题,也有调整好自己心态的问题,颇具普遍性。
首先,你应该看到,“三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党的建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依靠群众的帮助和监督,改进我们党的工作。由于你可能在平时工作中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甚至比较主观武断,所以群众就不敢给你提意见,你听到的自然是一片赞扬声。这次“三讲”是通过一系列规范的模式,让群众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在这种条件和环境下,很多群众就敢于讲真话、讲心里话,这是好事。你应该通过“三讲”教育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改进自己的工作。应该看到,上级领导绝不会因为群众给你提意见而否定你的工作成绩。
其次,你在认识自我时,心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即“喜假恶真”的心理——群众说你好时即便是假话你也喜欢听,群众批评你时就是真话你也会厌恶。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弱点,任何人都会自发地产生追求完美的倾向。这种追求倾向一方面是人不断进步的动力,同时也会成为人正确认识自我的障碍。人在追求完美的心态诱导下,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走向“喜假恶真”的极端;二是回避错误存在。不承认错误的存在是人自我防卫机制的一种反应,也是寻求自我平衡的常见手段。人们有时借助这种手段,来减少内心的冲突、焦虑,达到维护自我心理平衡的目的。“喜假恶真”其实是自欺欺人,它并不能改变客观现实。
要能对群众的意见心悦诚服,就要正确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都有自己失意和得意的时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自己的长处,而容易忽略自己的不足,总是习惯于用得意时形成的心理状态去感受外界事物,而不会或很少有准备、有效地应付和摆脱失意时的困境,这都是由于人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不仅指要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做到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估计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扬长避短。美国心理学家W·戴尔在《你的误区》一书中,罗列了人的许多短处。例如,“难以摆脱的惰性”、“需要他人的赞美”、“不能悦纳自己”、“僵化的生活模式”、“内疚、忧虑、偏见”、“优柔寡断”,等等。我们认识这些短处不容易,摆脱和战胜它们就更难,这需要以极大的毅力来克服自己的偏见,公正地看待自己。
另外,你还要有闻过则喜的境界。闻过则喜是对批评意见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也是一个领导干部应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你应该看到,“三讲”教育的开展给领导干部创造了极好的倾听群众意见的机会,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千载难逢”,一喜是群众能对你讲真话,使你能掌握群众的脉搏,从而了解群众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二喜是这些批评意见切中了你的要害,有利于你克服身上的缺点和错误,使你轻装上阵;三喜是群众敢于批评你,说明对你没有失望,他们希望你更加完善自己,这是你干好工作的巨大动力,你千万不要辜负群众的一片真心。
总而言之,正确对待群众批评,既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把群众的批评意见当作一面镜子,永远鞭策自己。
心理学者 大可
正确对待群众批评
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上级与下级、干部与群众由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不同,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党员干部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问题在于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没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让不让别人批评,听正确的批评能不能接受和照办。”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矛盾中求发展,在矛盾中求进步。正确对待群众批评,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
正确对待群众批评,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时下,一些单位“批评难”,究其原因,与被批评者的胸襟狭隘有关。不难看到,少数党员干部自命清高,自我感觉良好,对群众的批评不理不睬,甚至厌恶反感;有的同志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害怕群众讲“痛处”,没有揭短亮丑的勇气。这种讳病忌医的态度,说到底,是缺乏共产党员应有的胸怀,其结果往往是“遮丑”更“丑”,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正确的态度,应是鼓励群众直言,珍视群众批评,闻过则喜,修正错误。当然,群众的批评有时可能措辞过激,甚至有的意见不一定全面、准确。对此,党员干部要有正确的认识,敞开心扉,冷静对待。要站在维护党的事业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局的高度,做到听取意见不怕“刺”,触及思想不怕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做,非但不会有损党员干部形象,而且还能增添人格魅力。
正确对待群众批评,要有坦诚相待的态度。党员干部大多身居要职,手中有一定的权力,群众在提意见时,难免有所顾忌。因此,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向群众学习,向群众取“真经”,与群众打成一片,消除他们的戒心,拉近党群、干群距离。要把接受群众意见当作密切群众、接受监督、提高素质、完善自我、增强党性的绝好机会,切实让群众在坦诚、民主的氛围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相反,如果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把贯彻党内民主平等原则抛之脑后,心不诚、意不切,就难以让群众将真话说出来,很容易滋生流言蜚语。
正确对待群众批评,要有闻过即改的作风。党员和群众都有义务对党员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批评,揭露矛盾和问题。对党员干部来说,群众提了一大堆意见,如果只是听在耳里、不见行动,善待批评只能算是一种“姿态”,成了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善待群众批评,就是要闻过即改,见诸行动,说到做到,坚决反对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致。对群众的一些正确批评若短时间内无法改正,应向群众做出真诚而负责的答复。要举一反三,“闻者足戒”,防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隔靴搔痒”,遮遮掩掩;坚决克服用表面现象代替深层次问题,用一般问题替代不良倾向,从世界观的深处挖根源、找教训、论危害,不断强化群众观念,修正和完善自我,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从而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省武警总队   杨帆  泽良
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  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孙俊红

2006年03月02日15:44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促进人民内部团结、同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作斗争的锐利武器,也是每个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党性原则。我们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但当前有些同志对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认识上存在着误解。具体表现为:
一、简单地认为批评就是“揭短”
这是对某些批评者而言的。批评当然有“揭短”的成分在内,但批评决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揭短”。定义上的错位必将导致方法上的失当。表现是批评者对某些同志进行批评时,不看主流,不看大节,鸡蛋里挑骨头,专在一些枝枝蔓蔓上做文章。不从关心同志的角度出发,不是光明正大地谈,有整人找茬儿的思想掺杂在内。这也正是被批评的同志不能接受批评者“批评”的原因之一。
二、主观地认为批评就是和自己过不去
这是对某些被批评者而言的。这些同志主观地、片面地认为批评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是批评者借机“泄私愤”。这是心胸狭窄的表现,也是骨子里不虚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在作祟。
三、片面地认为自我批评有损自己的形象
一个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不会有损自己的形象,反而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正因为有以上几种错误的认识和理解,一个时期以来,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优良传统正在被淡化。反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对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法宝是“弱视”“斜视”或“浅视”。
1.“弱视”。因为是自己的领导、同事、朋友、下属,明知他们的一些行为不对,但碍于情面,不是视而不见,就是三缄其口。
2.“斜视”。在领导干部的实践活动中,有许多工作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失误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问题和失误,有时领导者自己难以察觉,甚至有时还会当成经验加以推广。只有通过批评、的方式,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纠正过来。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工作方法。但是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却不能正确对待这个方法,反而把批评狭隘地理解成批评者和自己过不去,不给自己面子,给自.己置设难堪。因而不仅听不进别人的批评,还想方设法压制、打击、报复给自己提意见的入。
3.“浅视”。“浅视”的表现是只要自己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就好,“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如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呢?
态度要端正。对一个政党来说,批评、监督的缺位或不力是非常可怕的。对一个人来说,不批评或不自我批评是对党、对工作、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诚恳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一个党员有良好修养的具体体现,是一个政党有生机和活力的保障。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清是非,提高认识,纠正错误,可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把工作搞得更好。我们党在战争年代,曾经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方法,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更应有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
心底要真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是通过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双方的互动,来分析、评判和纠正某个集体或某个人在思想或行为上的失误、缺点和过错。目的是既要批评同志,更要团结同志,同时还要调动同志们的积极性。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手段,也是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途径。因此,批评与自我批评都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从真诚的角度出发,批评者用“出于我之口,人于他之耳,达于他之心”的方法,抱着对同志极端负责的态度,推心置腹,坦率直言。被批评者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虚心接受并真诚感谢。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领导要带头。首先,领导在心理上应该光明磊落、宽宏大度,不打击报复,不行泄私愤。其次,领导如果在行动上敢于自我“揭短”,敢于自我“解剖”,带头做严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诚恳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就能在群众中产生良好的影响。领导的行为有风向和坐标的作用,“上行下效”,群众才能打消顾虑,从而自觉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方法要得当。敢于批评还要善于批评。应把握两点:一是把缺点和错误区别开;二是把原则性错误和非原则性错误区别开。方法有三:一是“精批共改”。对于一些有普遍性、有共性的缺点或错误,可以采用“精批共改”的方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比如,选一个典型的人,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全方位透视其“蜕变”,的过程。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批评,让同,志们共同筑牢心理防线,避免重蹈覆辙。让已有犯罪迹象的同志迷途知返,悬崖勒马。二是“自批自改”。有许多党员干部对自己的缺点十分清楚,但就是缺乏自我批评的勇气和决心。“自批自改”是自我通过深刻的反思、灵魂深处的反省,达到改正缺点、放下包袱、继续前进的目的。三是“互批互改”。一个集体,一个单位,一个科室,一个班组,同志们经常工作学习生活在一起,对彼此的优缺点也了解得最清楚。领导者应组织真诚的、经常性的“互折”活动,达到“互信互进”的目的。
(孙俊红,现在中共河南省平顶山市委党校任职)
——摘自2月14日《平顶山日报》
半月谈:“民意失真”的6大症状 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批评?
红网 发表于 2009-08-27 09:39:36『标签:维权参考 北京 组织人事』
编者按:在一个权利意识日益觉醒、政治文明不断进步的社会,民意将扮演起重要角色。无论是政府制定政策,还是选拔官员,抑或是问责干部,大家都把民意作为一个重要依据。
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一级政府还是某些官员,要真正按照现代法治理念,充分重视民意,来治国理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民意地位在提升的同时,被利用和扭曲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例如:某地方政府在上级测评时,公然教市民作假以提升自己的形象;出台某项政策,明明是一片反对声,却在政府听证会上顺利通过;政府表决时,让表决者有反对之心而无反对之举……
在愈发重视民意的今天,我们要有足够的警觉:不要让失真的民意模糊了我们的双眼!
“民意失真”的六大症状
郭奔胜 黄豁 代群
尊重民意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质,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倡导。毋庸置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意参与政治生活、重大决策、政策制定的渠道越来越多,民意的声音也越来越响,尊重民意的氛围也越来越浓。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某些地方“官意主导民意”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的情况下,一些部门、一些环节,民意常常处在“摆花瓶”的尴尬境地,有的地方甚至不惜用造“假民意”的办法来推行“武断的官意”,导致一些决策、一些行政行为与真民意相去甚远,进而戕害真民意的生长。
症状一:“只说好,不说差”
现实生活中,各种评比、创建活动似乎成为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主业”。把评比或创建作为推动工作的抓手,本无可厚非,但当评比或创建多到几乎成为“公害”时,其背后的民意基础就会异化。典型的症状是,一些城市刮起了评比或创建的攀比风,比谁的名头多,比谁墙上挂的牌牌分量重,如此下去,弄得民怨沸腾。
在“创建政绩”思想的主导下,一些城市不顾老百姓的真正感受和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全民动员的办法粉饰太平,市民不愿意,就通过各种办法一级压一级,压到最后就是“只允许说假话,不允许说真话;只允许报假情,不允许报真情”。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为了对付上级创建检查组,给一些可能被检查到的部门或地方定“说话调子”,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全部印成书面的,发给每家每户,让老百姓都要背下来,并交代检查组问到时,就按标准答案说,不允许自己发挥,更不允许说不好的。一些市民很反感,把书面答案故意丢掉,街道干部又反复上门做工作,说要顾全大局,创建是为大家好,是全体市民的荣誉等等。个别地方还强迫学校放假,让学生背下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时刻准备着对检查组“对答如流”。
明明是城市交通存在严重的堵车现象,明明是社会治安一塌糊涂,明明是城市管理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却非要市民说出相反的话来,这样的造假民意就堂而皇之地成为上级检查组判断城市市民对创建支持度的标准,最后得出的结论也就毫无悬念地变成“群众支持度高”等说法。
编辑点评:“只说好,不说差”式的民意表达,不仅让评比或创建的结果没有建立在一个真实的民意基础上,使得评比、创建的权威性、公正性大打折扣,还让百姓产生了民意成长的挫败感,进而削弱了对公共事务参与的信心,这样的“失真民意”贻害无穷。
症状二:“疯狂的满意率”
工作做得好不好,通过干部和群众满意率测评进行检查,本来是件好事情,也是值得倡导的做法,然而,许多满意率测评在实际执行中变了味道。
满意还是不满意,本身是个主观性很强的选项。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民意对一个事项的判断自然有其内在倾向性,满意率高一些或低一些,客观上都是民意的选择。但是,当把“高满意率”作为政绩来追求时,民意往往就会在测评中被扭曲,满意率就变成了数字游戏。
在三种情况下得出的满意率,其真实性值得警惕:一是“小圈子”的满意率,通常是“官测官”,由于大家都是“官”,今天你测评我,明天我测评你,大家都需要支持一把,因此在测评中通常是“满意至上”,这样的测评往往变成了互相抬举的工具,其满意率的公众感很差;二是被“辅导”出的满意率,往往发生在达标、评比活动中,被测评单位为了面子,通常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发动和辅导,说白了就是要大家多表达满意,少表达或不表达不满意,如此被导演出来的满意率测评,其结果可想而知,有的满意率高得吓人,造假的痕迹显而易见;三是“事不关己”的满意率,有些测评事项令参与测评的人摸不着北,既不是自己熟知的事项,也与自己没有关系,这样的事项测评结果往往都是很好的,有关部门以此表明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事实上,这是很大的误导,因为在民意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不存在真实的表达。
编辑点评:现实情况正说明了这一点,如一些领域从测评上看,“满意率”较高,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多问题,群众的实际感受与测评的结果差距很大,群众对此意见极大。“高满意率”出现多了,也容易让一些单位和领导陷入自我得意的泥潭中,变得神经麻木,看不到存在的问题,看不到真实的民意,这样的危害不可小视。
症状三:“看不懂的公示”
公示,被作为搜集民意的一个常用手段加以运用。公示的过程就是公众知情的过程,也是接受评头论足的过程。但事实上,一些地方在事项公示上走过场、瞎糊弄,许多公示让百姓云里雾里,根本看不懂,也就无法提不同意见,结果“公示”期一过,公示事项就成了所谓群众支持的事项。
最典型的要数城市规划公示。现在很多城市基本上是“一任市长一个规划”,导致的结果是,规划频繁变更。迫于舆论压力,一些城市在修改规划时采取向市民公示的办法,说是要征求市民意见。按道理,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到底该怎么建,公共设施该怎么摆布,城市房地产该怎么发展等等,市民是应该有说话的权利。但长期以来,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所以当规划向市民公示时,还是受到了市民欢迎。但是,规划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让普通市民直接看规划,客观上难以看明白,看不明白自然也就无从谈出意见。所以时间一长,很多城市规划馆就变得冷冷清清。
编辑点评:与看不懂的规划比,市民对城市建设的感受却是具体而真切的。他们所看到的景象往往是,一觉醒来离家门口不远的楼房又被拆掉了,刚使用不久的高架桥传来了要拆掉重建的声音,城市的绿地越来越少,等等。这些城市建设中的不和谐图景,让市民对城市规划打上了大大的问号,显然城市规划与民意没有对上号。而市民对城市规划的期待是,体现科学、节约、便利、舒适的城市建设效果,不希望城市建设的过程是折腾老百姓的过程,更不希望城市建设的过程是“今天建明天拆”的过程。所以说,看不懂的规划背后是“失真”的民意。
症状四:“没有结果的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也是观察民意的一个渠道,比如立法征求意见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些法律条款就是在征求意见过程进行了修改,群众的意见得到了很好吸收。类似的征求意见,群众是欢迎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无效的征求意见行为,形式轰轰烈烈,结果却无影无踪。
最典型的表现在一些干部的任用上,有关部门不惜花人力、物力去组织干部群众开会、投票,但结果却不公开,一项任用干部的动议,究竟获得了多少群众支持,有多少群众反对,这本来是群众最想知道的,也是对群众的起码尊重,但却迟迟等不来结果,甚至出现干部已上任多时,群众还不知道测评结果究竟是多少。在一些群众看来,这样的“半拉子”工程,还是不搞为好,搞多了会破坏大家对制度本身的信任。
编辑点评:征求意见是防止决策武断、用人武断的一个好举措,用好了能够帮助发现问题,特别能够解决决策视野不够宽、用人不得当的问题,关键是要真心实意地运用,既要把征求意见告诉公众,还要把征求意见的结果公之于众,让公众在知情中参与,在知晓结果后信任。
症状五:“不对称的听证”
听证,是平衡各方利益、获取民意的重要途径。一项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出台前,通过听证让各方充分表达意见,减少政策出台后的执行摩擦,是大有好处的。现在,听证也越来越多地走进立法、决策等活动中。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不少听证会存在参加人员不对称、获取信息不对称、左右结果不对称等问题,所以听证会在民意搜集上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
听证会由谁来组织、怎么组织、谁来监督,事关听证会的质量和公正。但目前一些听证会往往由出台政策的一方来组织,从出发点上说,组织方本能地想顺利通过政策的出台,因此在选择参加的对象上,就变得“很讲究”——尽量找一些外行的代表,尽量找听话的代表,尽量找利益相关的代表。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听证会变成了报告会,大家欢声笑语,一团和气,一听了之。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听证会的场面看上去很激烈,但说归说,做归做,听证会改变不了决策结果,这样的听证像是牢骚会,开完就拉倒。
编辑点评:“不对称的听证”离真实的民意远得很,拿“不对称的听证”去做决策的装点,收获的是草率的决策,流失的是真实的民意。
症状六:“万般无奈的表决”
投票选举或举手表决,是体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手段,是最常见的民意表达方式之一。但是,民主形式的设计合理与否,对民主的结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何投票,怎么举手,里面蕴藏着颇多的秘密。
曾经作为西部某省政协委员的一位朋友,向记者诉说其中的困惑:比如说投票吧,会议主办方要求,弃权的和反对的要在票上画钩,赞成的不用动笔。这样,只要你一动笔,就意味着要么是弃权,要么是反对。还有,明明有电子表决的条件,会议却要求大家举手表决。你想,众目睽睽之下,即使你有反对意见或其他考虑,想到各种后果,也只能要么是投票时无动于衷,要么是举手时随波逐流。貌似全票通过或全体同意,其中又包含了怎样真实的民意呢?
编辑点评:实事求是地讲,即使到目前为止,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鼓掌通过、举手表决或不规范的投票选举等表决方式。这三种方式虽然也属于民主的形式,但由于其固有的缺陷,一定程度上妨碍着真实愿望的自由表达。
民意时代呼唤真民意
黄豁 郭奔胜 代群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尤其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民意对党委、政府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华南虎事件”“邓玉娇事件”等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左右了事态的走向。可以说,在执政党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已进入一个民意高涨的时代。
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态中,在一些当权者的操纵下,民意却成了谋取部门利益、集团利益的“遮羞布”,成了愚弄公众和制造政绩的“道具”。
近来,网络上流行的“被××”句式就是这种荒谬现状的集中体现。比如,某地对辖下各县市的小康达标情况进行随机调查,当地政府要求受访群众熟记事先统一下发的标准答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村居民必须回答8500元,城镇居民必须回答16500元,“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或保障”必须回答“参加了”,“对住房、道路、居住环境是否满足”必须回答“满意”。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达标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
除传统的领域外,在互联网这一新兴的民意汇聚阵地上,也时常可以看到某些部门或官员“制造民意”的无形之手。今年初,西部某市大上化工项目,引起网民高度关注,网络民意几乎一边倒,反对污染项目,一国家级官方网站还就此开展“是否支持建化工项目”的网络投票。该市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大量人员参与投票,始终让有利于建设此项目的选项占优。该市有关部门事后总结经验称,这一做法没让媒体抓到炒作的把柄,成为我市首个网络投票成功反击的案例。
当然,民意也不是绝对的,在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民意失真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是,在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环境中,政府或官员要“制造虚假民意”愚弄老百姓,谋取利益却是很困难的。因为有一套成熟健全的尊重民意和实现民意的体制与制度,使政府的决策能够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推动民主。作为民意的代言者,专家学者、民意代表以及新闻媒体也能充分、自由地表达“民意”。
但当下,我们有时看到的却是,当民意被权力有意无意忽略时,一些专家学者要么是闭上嘴巴不说话,要么是站到民意的对立面,不分青红皂白地为强势部门唱赞歌。比如,去年底,国际油价从140美元跌到50美元左右,国内期望成品油降价的民意高涨时,某研究机构的一名专家就高调宣称“不能与国际接轨,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什么价格都与国际接轨,这不太现实” ;当国际油价从80多美元正向上冲时,他说的却是“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民意是执政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资源,对民意的尊重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以权力扭曲民意,甚至制造虚假民意,维护的是小集团的利益,损害的却是整个执政党的执政基础,长此以往,必将加剧官民之间的信任危机。目前,运用民意来指导决策还没有成为所有官员的自觉行为,一些官员还是习惯于“为民做主”而不是“让民做主”,一些地方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与民意存在偏差。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评价观,建立官员政绩考核的科学评价体系,将民意作为干部政绩考核最为重要的标准,使官员的政治抱负和追求与人民的利益协调一致。也只有这样,对民意的尊重才能落到实处,引导民意、运用民意的水平才会提高。
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批评
代群 郭奔胜 黄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民意越发受到重视,更多的民意在互联网上汇聚。网络民意是否真实可信?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民意背后的群众诉求?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接连发生,引发了很多基层干部的思考。很多基层干部常说:网民总是喜欢关注干部的错,总是喜欢把个别干部的错在网上扩大化,总是“曝干部丑不曝干部美”。
在网民的内心深处,到底是何种心态?广大的基层干部究竟该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网络民意?带着这些疑问,半月谈记者走入虚拟世界,和两名网络管理员进行了一次对话。两位网管告诉记者:“网民批评一些干部,是因为在网民心中,每位干部都应该是完美无瑕的;网民批评一些政府,是因为在网民心中,希望国家被治理得更好……”话语之间,网络民意“正话反说”的另一种价值令人深思。
网民为何喜欢曝光干部?
因为在他们眼中,政府应该是完美无瑕的
小马和小黄,是两位网络管理员,他们俩负责决定是否保留、删除、追查某网站的发帖,在网络上拥有“生杀”之权。
半月谈记者:前一段网上出现了一系列事件,如“温州干部出国考察事件”“房产局长天价烟事件”“干部酒后猥亵幼女事件”等,网民为什么总是喜欢曝光干部的丑事?我们有很多干部为群众做了很多好事,网民为何不去关注?
小马:网民对党政干部“曝丑不曝美”,这种现象确实在网上存在。一个干部出现问题后,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网民一起通过“人肉搜索”,合力给出事的干部画上一幅非常丑陋的“画像”,让人人看之即讨之,其实很多网民也明白被曝光干部不一定只做坏事,也许做了很多好事。那网民为何会有这种取舍呢?因为,在很多网民的心中,他们的领导者(指党委政府)应该是完美无瑕的!党委政府的干部为群众做好事是应该的,是正常现象,不然我们为何接受你的领导;而干部做坏事,哪怕只是一件,网民也不能接受,因为网民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现象。
半月谈记者:既然多数网民明白被曝光的干部也许不一定只做坏事,为何在个别干部的丑闻被曝光后,网民总是喜欢将其扩大化,反复炒作有时甚至会上升到对基层党委政府的整体判断。难道网民都认为一个干部的所作所为就能代表党委政府的整体工作吗?
小黄:网络是一个对真实身份有伪装的地方,这种伪装让普通百姓能够平等地、没有保留地说出心里真话,因此,有时单一事件有可能会引起几万、几十万甚至百万网民的关注。但是,如果你浏览网友对某个干部丑闻的留言或帖子,你会发现多数网民关注的是单一事件背后的普遍现象,网友希望通过这一事件来推动党政部门对某项工作进行改进,出台某种制度或改善某种机制,以消除某种不公平的现象。比如网民炒作温州干部出国考察事件,是表明网民希望通过这一事件来警醒政府:有很多干部在利用出国考察的机会来实现公款旅游的目的,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虽然网民和党委政府的视角不同,但其实是一条心
因为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半月谈记者:为什么网民在网上表达对一些基层党委政府意见的多,而不少基层干部也在网下对网民流露出不满,两个本应该互相倾听、互相理解的群体为何在网络上有时表现出的是一种对立?
小马:这是因为两个群体之间存在“视野错位”。党政机关关注的是全局上的事,而网民多为普通百姓,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具体的事。举个修路的例子,假定某地政府要修100条路,99条修得很好,只有一条路没修好。多数干部可能认为这件事是成功的,理由是99条路修好了;可是许多网民却会认为这件事是不成功的,理由是一条路没有修好。如果在网上曝光,肯定会引来网民一片指责,因为网民认为修好99条路是应该的,而一条不修好是不应该的。
小黄:网民多数是普通百姓,他们很难都能从国家或地区发展大局去理解、看待、议论某件事情,不然大家都是干部了。在这一点上,干部要理解网民。
小马:虽然双方视野不同,可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政府说,我修好了99条路,他关注修好99条路的成功经验,是为了今后更好地修路;同样,网民说,政府你有一条路没修好,网民关注修坏一条路的失败原因,不也是为了政府今后能更好地修路吗?所以,指责干部的网民和指责网民的干部绝大多数都应该是一条心,双方都希望党委政府把我们这个国家治理得更好,只不过是党政干部是正话正说,网民有时是正话反说。
“一回应、二表态、三处置”
网管讲述干部和网民打交道三技巧
半月谈记者:干部究竟该如何和网民打交道?
小马:去年以来,在网络上引起最强反响的事有三个,而且全部是赞扬党委政府的。一是高校学生网上呼吁反“藏独”事件。二是总书记、总理上网与网民在线交流。三是汶川大地震。从这三件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规律。这些规律既可将网上正面事件的社会效果最大化,同样也能将负面事件的社会影响最小化。
一是回应。网民最反感的是党委政府对他们的表达不回应,负面、正面事件网民都希望当事人能回应。当时,网民异口同声反对法国少数人支持“藏独”,坚决支持中央反对“藏独”,当国家有关部门公开对学生的爱国热情“表示理解”,这一新闻经各大媒体充分报道后,网民好评如潮,认为这是国家对网民爱国的一种肯定。
二是表态。网民很重视党委政府对某个事件的态度,很多网民就是通过这种态度来对党委政府做整体判断的。胡锦涛总书记到了人民网,温家宝总理到了新华网,两位领导人都在网上与网民进行了交流。这两件事在网上引起了网民极大关注。网民认为,这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因为,两位领导人的行为代表了“国家的态度”。
三是处置。在网上负面事件发生时,以最快速度、最大力度公布事件处置结果,是会让多数网民理解和认可的。在出现正面事件时,这一做法同样会让正面效果不断扩大深化。汶川大地震就是典型案例。汶川大地震死伤惨重,可是由于各大媒体采用罕见的实时报道,将党政干部,尤其是领导人的救灾行动无保留、无删减地真实传递给全体国人,使得我们在为灾区泪流满面的同时,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国家。当我们在网上看到总书记在机场扛救灾物资,总理蹲在一堆废墟上看着被埋的孩子流泪,每个网民都被震撼和感动了。那些天,感动在互联网上流淌,而爱国之心,在网下的群众心中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