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电解铝厂:北大荒博物馆参观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19:14
北大荒——这片肥沃的土地,是无数开拓者用鲜血和汗水,创造了它的美好和神奇,从此北大荒精神被世界瞻目,让国人扬威。2月26日,香坊区教育局机关30多名党员和14所中小学校200余名学生有幸成为北大荒博物馆的首批参观者。
北大荒博物馆坐落于香坊区红旗大街,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耗资近千万元兴办,是全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将于今年五月一日正式对外开放。
该馆共设美丽富饶的北大荒、三代领导人关怀下的北大荒发展历史、北大荒的英雄群体、北大荒的文化、北大荒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着的北大荒工业等产业六个展厅。
广大党员、师生们满怀着敬仰之情参观了展览。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拓者们英勇奋战,开荒种地,抛头洒血,体现了北大荒人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和人民军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传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创造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北大荒精神。座座模型展现了当年的艰苦岁月;封封血书,见证了先躯者的无私情怀。北大荒精神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鼓舞了每个人的士气,人们感慨着、议论着,为黑土地养育了这些英雄儿女而自豪,这是我们北大荒人的骄傲!
美丽富饶的北大荒
被称为北大荒的黑龙江垦区位于祖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境内,总面积为5.43万平方公里,分布于东经123°40′—134°40′,北纬44°10′—50°20′之间。北至黑龙江畔,东到乌苏里江,西同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与吉林省毗邻。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下设9个分局,105个农场。其中有38个农场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840公里。现有耕地205万公顷。有可垦荒地64.8万公顷、草原43万公顷、水域面积24万公顷、森林面积74万公顷。
农垦区域大体上分布在黑龙江省境内的五个地貌区内:
一、  小兴安岭山地:北接大兴安岭,东到黑龙江,南临松花江,海拔600-1000米。
二、  东南部山地: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分布在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麓,海拔400-1000米。
三、  松嫩平原:地处垦区西部,由松花江、嫩江侵蚀和冲积而成的平原上,海拔150-200米。
四、  三江平原低平区: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海拔40-90米。
五、  穆兴低平原:为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湖积平原,海拔60-80米。
垦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短促而温热湿润。年平均气温从南至北由2.6℃到-3.5℃。最高气温在7月,平均气温19℃~21℃。极端最高气温34.5℃~39℃。最低气温在1月,平均气温-15℃~-30℃,极端最低气温-48.6℃。无霜期为110~145天。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为 2100℃~2700℃。全年降水量为300~650毫米。
垦区de河流众多,分属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还有大小兴凯湖等湖泊。
垦区主要土壤有五类:
一、  棕壤。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和丘陵区。棕壤面积大约有1400万亩。
二、  白浆土。主要分布于建三江分局、牡丹江分局、宝泉岭分局和红兴隆分局,北安分局也有少量分布。白浆土面积大约为2102万亩。
三、  黑土。主要分布在九三分局、北安分局、红兴隆分局、绥化分局和齐齐哈尔分局的丘陵漫岗地带,其它分局也有少量分布。黑土面积大约为1407万亩。
四、  草甸土。分布在平地、低地和江河沿岸,在宝泉岭分局和红兴隆分局面积最大。牡丹江分局、齐齐哈尔分局、绥化分局也有较大面积分布。草甸土面积大约为1731万亩。
五、  沼泽土。分布于三江平原上的农场中的低洼地、江河沿岸及沟谷水线地域内。沼泽土面积大约有1398万亩。
北大荒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土质优良,林木丰茂,空气清新,天高地广,江河纵横,降水充盈。春季,碧草连天,如浪如潮;夏季,良田万顷,似织似锦;秋季,层林尽染,如诗如画;冬季,千里冰封,似梦似幻。美丽和北大荒,以极富有鲜明的北国特色的瑰丽,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
北大荒是一片荒蛮的土地。北大荒以拥有大片湿地闻名于世,被 誉为“亚洲之肾”。老作家聂绀弩在《北大荒歌》中写到:“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大烟儿炮,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癫狂。无昼夜,迷八方。雉不能飞,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无虎狼。天地末日情何异,冰河时代味再尝,一年四季冬最长。”
北大荒是一片富饶的土地。这里的自然资源丰富,矿产有煤、铁、铜、金、石油、大理石、云母、石英、玛瑙等。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出没在山林、草丛地带的虎、熊、獐、鹿等动物有35种;栖息的鸟类有丹顶鹤、天鹅等150余种。有8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8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举世闻名的“三花五罗”和鲑、鲟、鳇、大白鱼等。
北大荒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近年来发掘的历史文物推断,至少在2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据史料记载,黑龙江地区的垦殖,可以上溯至秦、汉时期,辽、金之后,这里的少数民族,多以狩猎为业,不造农作,大多数地方仍是莽莽草原的森林。直到明末清初,才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开始开垦耕地。
北大荒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近年来发掘的历史文物推断,至少在2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足迹。据史料记载,黑龙江地区的垦殖,可以上溯至秦、汉时期,辽、金之后,这里的少数民族,多以狩猎为业,不造农作,大多数地方仍是莽莽草原的森林。直到明末清初,才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开始开垦耕地。
这是1982年在阎家岗出土的历史文物:古人类化石及古动物化石。
小团山遗址位于大兴农场东挠力河北岸,山上有十余个古代半穴居住遗迹,发现古陶器等。
友谊农场境内的“凤林古城”,俗称“对面城”,据考证为满族的发祥地,距今有1700年的历史,属汉魏时期。占地100多公顷,是黑龙江省古代历史上的第三大城,城内分隔成九个城区,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凯湖农场境内的新开流遗址,据考证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在此处发现墓葬32座,鱼窖10座,出土大量以鱼鳞纹、水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渔猎为主的石器、骨器、牙骨角器等,1982年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阳农场境内敖来米古城遗址,是辽代五国城之一的“奥里米”都城,在敖来河与松花江汇口处,据旧《绥滨县志》记载,1931年时城基尚存,高约4.5米,东西长750米,南北宽250米,北面城门可通马车。东有土围似城瓮,内有古铜马、铜佛、铜塔等物。
查哈阳农场境内的金界壕,金界壕旧称“老边壕”、“边堡”,1115年女真族统一北方建立大金时修建,全长约2500公里。
勤得利农场境内的兀惹古城遗址,兀惹城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辽史》,兀惹城是兀惹族人的首府,古城位于勤得利农场西山南坡,依山而筑。周长1928米。
现查哈阳农场境内有:日伪时期为“大和开拓团”、“吴山开拓团”、“兴隆开拓团”驻地和“兴亚报国勤劳奉仕队”(旧称“大姑娘团”)驻地。。
现龙镇农场境内:这是日本侵略者“开拓团”在此建的“将军楼”。
现锦河农场三队境内:日本关东军某师团在此建的大本营,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优秀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不屈不挠地斗争。
这里是普阳农场境内的抗联五师营地,1936年,抗联名将李兆麟在这里写了人们熟知的《露营之歌》草稿,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和夫人李敏在此打过游击。
这是现在宝泉岭分局境内的赵尚志将军牺牲地。
这是在八五二农场六分场境内大孤山发掘出土抗联的步枪。
北大荒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1945年之后才开始的。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深切关怀。请参观第二馆――
第二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伟大号召,在这个战略决策指导下,东北民主联军、八路军、新四军的大批部队先后进入了黑龙江省,在紧张战斗、建立政权的同时,开始了垦荒生产活动。为后来的第一批国营农场的筹建,做了必要的准备。
1947年,抗战胜利,大地光复,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刚迁到哈尔滨的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人,用一只眼睛紧盯着受阻于松花江并向南撤的蒋介石部队,另一只眼睛却瞄准了北满这一块漠漠大荒了。当时东北局的班子堪称阵营坚强,仅中央委员就有十名之多,其中还有善管经济的如陈云、李富春,他俩曾分别主持北满、西满分局工作,嗣后又共同主持东北局财经委员会。这两位经济帅才的目光,像雷达发射的无线电波一样,扫视着北满黑土地上每一块值得关注的荒原、沼泽、丘陵……
就在这年春天,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和李富春同志,在分析了当时形势以后,强调:“东北行政委员会和各省都要在国民党难以插足的地方,试办公营农场,进行机械化农业实验,以迎接解放后的农村建设。”又过了几个月,李富春在东北行政委员会财经会议上,传达了党中央的声音:“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在北满创办一个‘粮食工厂’,目的是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
1947年6月,从延安来东北的李在人同志被任命为松江省第一农场场长。他与原吉黑军区司令部秘书刘岑同与一起,率人马在尚志县一面坡东太平沟开荒生产,后迁至宁安;同年,还有原辽北军区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周光亚,与老红军廉享泰一起,创建了通北机械农场。原黑龙江省军区供应部部长张觉同志他建了赵光机械农场。
从1947年到1949年,一批公营机械农场在战火的硝烟中先后诞生。
由黑龙江省和松江省的省营农场:赵光农场、宁安农场、桦南农场、花园农场、五大连池农场、查哈阳农场、伊拉哈农场、绥滨农场。
此外,还有43个县营农场。
原黑龙江省干部学校在德都县办的“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后改为萌芽农场。农场利用日伪遗弃的农机具,培训拖拉机手,其中就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
1950年10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学校题写了“萌芽学校”的校名。
从1950年到1952年,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还扩建了宝泉岭、笔架山、铁力农场;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建立的九三农场、集贤农场。
这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场名,而是一面面火红的战旗,在广袤的荒野上冉冉升起,猎猎飞扬!
他们以复转军人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以及钢铁般的坚毅和纯洁,向世人宣告:北大荒开发史已展示了崭新的一页,农业机械化必定在北大荒诞生!
蒋家皇朝覆灭,共和国诞生,开发北疆的重任又一次落在经过战火考验的专业军人肩上。
1952年2 月,毛泽东主席发布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批准31个师转为建设师,其中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的有15个师,主要在新疆、黑龙江垦区。
1954年8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部批转了农业部党组《关于开发东北荒地的农建二师移师东北问题》的报告。
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集体转业,组成八千官兵的垦荒大军,从山东广饶北上,挺进以沼泽地闻名的三江平原。农建二师原是解放军第九十七师,所辖三个团(二八九、二九0、二九一团)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山东各地,参加过孟良崮、张店和济南战役,屡立战功。1952年奉命转入生产战线,开赴山东广饶地区,改名农建二师。这支英雄部队于1954年9月进入密山地区,首次开荒受阻,因“密山地区沼泽低洼,须修建巨大的排水工程才能种植,工程时间要三年以上……”经请示周恩来总理和邓子恢副总理,同意继续北上踏查,转点建场。终于在松花江两岸的绥宾县和集贤县境内,两团各建一个农场,另一团与铁力农场合并。为了尊重部队指战员的感情和意愿,上级同
意以部队番号命名所建的农场,他们是:二九0农场、二九一农场,二八九团与铁力农场合并,时值国庆节,定名为十一农场。这是北大荒第一支集体转业的“移民大军”,它呼唤着更多的战友。
1954年10月,苏联政府致电毛泽东主席,提出帮助中国建设一个大型谷物农场,10月12日,毛泽东代表中国政府复电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指定场址设在黑龙江省集贤县三道岗地区,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
1954年11月5日,苏联专家45人到达北京,中国政府也组织40名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与苏联专家共同负责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土地规划设计图规定:设5个分场,下辖13个拖拉机田间生产队、11个由生产队管理的大田作业区,总面积为307000亩;5个畜牧场附属轮作区,总面积这41000亩;3个草地牧场轮作区,总面积为25000亩;1个水稻轮作区,总面积为15000亩。
1954年12月21日,举行建场升国旗仪式,1955年5月2日,举行开荒典礼。到6月9日,共开荒39.3万亩。中共中央和农业部发来电报祝贺。当年粮豆总产361万公斤,赢利12000万元。
当时,周恩来总理交给友谊农场的任务是:“出经验、出粮食、出人才。”友谊农场在建场过程中,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积累了建场经验,在经营管理中实行定额管理、生产责任制、经济核算制以及机务管理、农艺等方面的经验,在全省以至全国国营农场中得到广泛运用。
1954年至1956年,经中央军委同意,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将军命令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的复转官兵,近两万人马,来北大荒安营扎寨,开荒造田。
来自铁道兵的“移民”们没有辜负司令员的期望,短短三年,在八五0农场周围,出现了一批“八+字头农场;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八、八五九……农场。
1954年3月,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师,奉命赴黑龙江省抢修汤旺河森林铁路,5月至9月,王震将军两次到五师,动员五师指战员“到北大荒建设机械化农场”,师长余友清率员踏察了密山、虎林、宝清、饶河等地,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部队番号命名的农场――八五○农场在虎林建成。
1955年8月14日,王震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彭德怀在报告上批复,毛泽东主席在报告上圈阅并批示。
1956年6月,王震以铁道兵司令员和农垦部部长的身份参加在密山召开的“铁道兵农垦局成立大人会”,组建铁道兵农垦局。之后,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和一个军官预备队,陆续开进北大荒,建立起了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五(现五九七)、八五六(现勤得利)、八五八、八五九以及八五○九(汤原)农场。12月,接收了军委后勤部所属的牡丹江军马场和省划给的金沙、永安农场,1957年又接收公安系统划归的密山、青山农场和牡丹江青年垦区队组建的青年农场。
1950年8月,原松江省公安厅在汤原县梧桐河建立第一个劳改农场――省第一劳改支队,称“地方国营梧桐河农场”;1951年3月,沈阳市公安厅监狱在密山县朝阳区接收原第四野战军炮八师开垦的5.8万亩耕地筹建劳改农场――密山劳改管教大队,称“沈阳市密山农场”;1953年,解放四团组建的笔架山农场和解放二团组建的香兰农场改为劳改农场;1954年,密山农场第五大队在青山地区开荒建点,后经省公安厅批准,成立“地方国营青山农场”。
1955年8月和1956年4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北京市公安五处先后在密山县建立兴凯湖农场,在甘南县建立音河农场。
之后,公安部在德都、嫩江、北安等县的七星泡、格球山、门鲁河、科洛河、尾山、引龙河、襄河等地区先后建立23个劳改农场。从1950年至1960年10年间,在黑龙江省共建劳改农场38个,这些农场,对巩固新中国政权,对罪犯实行改造并使之自食其力重新做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68――1972年,一部分劳改农场划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部分划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后来,其中大部分划入了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
1958年3月,党中央在祖国西南边城召开了成都会议。毛泽东主席在会上提出了一条完整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0日,全体中央委员庄严地通过了一份历史性决议:《关于各种军垦农场的意见》。这个文献于4月8日由中央政治局正式下达,指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条件下,应实行军垦……”
出席成都会议的中央委员们几乎都想到了祖国版图上东北角的“空白”——北大荒,继而把目光投向了在座的王震将军。早在三年前王震就向党中央、中央军委打了《关于开发北大荒的问题》的报告,建议从铁道兵工程费中拿出一亿元作为垦荒投资,到1960年可开垦五千万亩,生产粮食三十亿斤。毛泽东非常重视他亲昵称呼为“王胡子”将军的这个报告,圈阅并批示:“刘、朱、周、陈、小平阅退彭”。彭老总在报告上写道:“可以先小搞试验,取得经验后,逐步再扩大一些。”接连三年,将军在密、虎、宝、饶地区,亲自组织指挥了这场“小搞试验”的垦荒战役。他投入近二万名铁道兵复转官兵,又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动员来了一批老部下,还请求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派现有办场经验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前来支援。
1958年3月至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包括机关、部队、军事院校的置业军人,从全国各地向北大荒进发,共81500人,其中约60000人分配到密山铁道兵农垦局,约17000人分配到合江农垦局,约4500人分配到省属农场系统,连同随行的家属、部队非军籍职员等,号称10万。其中排以上干部6万人,包括营以上干部1200人。
截至1957年止,铁道兵垦区建立农场数:从八五零到八五一一农场,共十二个。
职工数:二万三千人;
人口数:六万七千人;
耕地面积:二百六十万亩;
播种面积:一百零八万亩;
收获粮食:一万二千五百五十万斤。
再也不扛十多年前南泥湾时代那七斤半重的锄头了,而是拥有各种型号的拖拉机——960混合台!
据此,王震提出进一步开发北大荒、接纳十万专业官兵进军北疆的方案。这位以啃硬骨头著称的将军,把他最大的决心传达给每一位在座的中央委员。他用目光注视早年在延安曾亲笔题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毛泽东,又一一端详着当年曾来南泥湾视察过的朱老总、贺老总以及其他领导人……他说:
“新中国的荒地包给我来干吧,我这个农垦部长有这个信心哩。”
他得到了赞赏,他表达的正是党中央要下达的决心。于是,十万官兵进军北大荒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
1958年3月23日,也就是成都会议通过决议的第三天,著名诗人郭沫若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篇《向地球开战》,为十万官兵“壮行”。这首刊发在《人民日报》显著地位的诗篇,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正是“大跃进”年代,诗中除了诸如“东风已经压倒了西风,学习风都变成了东风”之类的词句外,真诚地表达了郭老的夸奖:
卓越的人民解放军的将士们,英雄们!
你们是六亿人民中的精华!
你们在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的教导下,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联军打成个流水落花。
你们把中国的天下
变成了六亿人民的天下……
现在你们是转换阵地,向地球开战……
确切地说,在中央委员们通过历史性决议之前,十万官兵已经开始行动了,从1958年1月到3月,人民解放军全军进行了总动员,声势不亚于战争年代的参军动员。层层发动,大会小会,写申请,表决心,开欢送会,戴光荣花……三军上下,一片喧腾。
历史终于来到了。
时间:1958年春天。
人员:十万转业官兵。
出发地: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二十九个省市和自治区,人民解放军各军种、各兵种,各军区、部队、机关和军事院校。
目的地:北大荒!
从3月到5月,短短三个月时间,十万名穿军衣的“移民”,从祖国各地,从各军种、兵种,各部队、院校,纷纷离队北上,向北大荒挺进。有的横跨半个中国,多数则走过两个季节——从驻地的春天,跨进北疆的严寒。到了五月底,进入黑龙江垦区的复转官兵共八万多人,其中排以上官兵约六万人,包括七个建制预备师、四个部队医院以及撤消建制集体专业的部队学校。连同家属、非军籍的工薪制职员,以及随着这场“向地球开战”热潮席卷而来的学生,未成年的军人子弟,军队“右派”等等,号称“十万”大军。
举国瞩目的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历史事件终于应运而生。这一壮举,在我国移民史上或垦殖史上是罕见的。它使人联想起苏联对西伯利亚的移民开发,以及美国大队人马翻山越岭向西部地区的进军。四十七位移民老祖宗要是得知千年后居然有如此众多的穿军衣的移民步他们的后尘,一定会高兴得从墓穴里跳将起来,额手庆幸。
如果说1947-1948年一批转复军人、残废军人是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走向荒原,那末,十年以后的1958年,十万官兵是在整风反右的“大字报”的火光下奔赴北大荒。
1958年1月。北京。中央军委发出一份紧急通知,命令全国十个预备师的师长、政委火速进京参加一个紧急会议。报到地点:三座门志愿军招待所。
接到通知的师长、政委知道预备师就是以训练各兵种的预备兵役为目的,自1955年春征兵开始训练,第一期任务已圆满完成,应该接受新的任务了。他们也知道全军正处在“干部下放、家属还乡生产、军官下连当兵”的热潮中,但,未想到预备师将整建制撤销,集体转业。
七个预备师整建制转业,从祖国西南、中南地区来到北大荒农场,其人数和规模远远超过了1954年从山东移垦北大荒的农建二师。与1954~~1965年开发北大荒的铁道兵部队相比,人数相当,都是一万多官兵;但,预备师转业军官的数量比例要比铁道兵大得多,绝大多数是尉官。
北大荒好胃口!1954年吃进一个农建师,1956年吃进铁道兵好几个师。如今,又吃进七个预备师!
1958年5月9日。新华社电讯:
“今年二月以来,有大批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专业军官以及他们的家属,来到北大荒安家落户。这些新来北大荒的居民中,有师、团、营、连、排干部,有战斗英雄和特等功臣,有优秀射击手,有曾在井冈山上的老红军,有参军不久的大学生,有军事学院和文化学校的学员以及部队报刊的编辑、记者和文工队员。他们有的来自祖国边疆和海防前线,有的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有的刚刚从朝鲜回到祖国……”
“百川归大海”。十万大军动天南海北朝着同一个目标——北大荒来了。
1958年,李艾等十几个在中南海工作的公安军文工团员与十万转业官兵一起来到了北大荒。1959年1月28日,毛泽东给在北大荒的吴凤君写了一封信。1959年9月27日,毛泽东收到了李艾从北大荒带去的亲手制的白糖,便写下了这封令北大荒人永世难忘的信。
1958年下半年,在全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下,国营农场也实现“人民公社化”,将邻近的集体所有制的农村公社(大队)过渡到国营农场来,共过渡来生产大队394个、生产小队1495个,耕地286.9万亩,劳动力7.9万个,人口28.7万人。
无需讳言,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961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到北大荒调查研究,他一路走,一路看,召开座谈会,与转业官兵促膝谈心。
“北大荒之行”为邓子恢提供了活生生的经济状况,他认真地思索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这块古老而棘手的黑土地引起的国营农场的经济理论问题。1962年2月28日,邓子恢就国营农场问题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呈递了一份报告。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农场的成就,并对北大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对农场的经营方针、管理体制、场队规模、制度提出了重要意见,纠正了1958年以来存在的问题。随后,又主持制定了《国营农场工作条例》(旧称5条、16条)。
一部国营农场的“宪法”,经历几年的前进和曲折,凝聚了广大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和职工们的汗水和心血,终于诞生了!
1962年1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北大荒农场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之后,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设立农垦厅,下辖九三、赵光、查哈阳、红色草原农垦局。国务院决定撤消牡丹江、合江农垦局,成立东北农垦总局。
《黑龙江省志·国营农场志》对东北农垦总局这一时期的评语:
“1964年垦区认真落实了中央关于改革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制度的批示,改善了经营管理和生产面貌,武装了一百个机械化生产队,并把一切纳入了‘面向生产队”的轨道,使生产出现了转机,由经营亏损转为盈利。1966年粮豆总产14.5亿公斤,工农业总产值7.6亿元(1980年不变价),盈利1213万元,基本上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建立商品粮基地的要求。”
对北大荒来说,1958年的大进军、大开发和后来的大折腾、大转折,仅仅是它开发史上的“弹指一挥间”。可是,这瞬间,十万大军却有着叙述不尽的自豪、悲痛、宽慰和眼泪。
一位历史学家曾对十万官兵进军北大荒作如下评语:
“转业官兵们的丰功伟绩值得大书特书,作为垦区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仅为三江平原的开发奉献了全部心血,而且树立了成千上万个忠诚爱国者的形象。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会师到冰天雪地、莽莽千里荒原。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还留着创伤,却始终巍然不动,坚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他们没有索取,只有奉献。‘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他们以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无言的行动,树立了一座座雄伟而壮丽的丰碑!”
1963年,谭震林副总理部署在黑龙江省建立 100个重点机械化生产队。之后,中共中央又两次批转了农垦部党组的报告,使垦区的经济发展走上了健康的轨道。
1964年7月14日,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到国家农垦部试验农场(现八五0农场)视察,董必武同志赋诗一首:“红心农场黑土层,麦黄豆绿黍苗青。今年望保丰收确,高屋巍峨已建瓴。斩棘披荆忆老兵,大荒变成大粮屯。虽然经验有得失,得失如何要细论。”
1966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总理办公室听取了专程去北京汇报的东北农垦总局局长王正林的工作汇报,并做了重要指示:“你们北大荒是全国机械化的重点,要摸索经验。外国有外国的经验,但不能照搬,……我们几千年来就有精耕细作的好传统,这一点外国是没有的,你们要注意积累经验。”“农业在我们国家,任何时候都是基础,这一点必须牢牢记住。我们不像外国,中国人口这么多,不能靠进口粮食过日子。只要我们手里有了粮食,社会能安定。”
早在1965年秋天,中共中央东北局鉴于中苏边界日趋紧张的局势,向中央建议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所属的10769名复转官兵(习惯称之为“66.3”复转官兵,其中干部511人)分批到达黑龙江边境的29个农、牧场,组建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和第二师,共辖9个团的24个营94个生产队。
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以“中发[68]98号”文件发出了“关于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毛泽东主席在这份文件上做了批示(简称“6?18批示”)。原东北农垦总局和省农垦厅所属的农场及农建一师、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下辖五个师计58个团,约1300个连。共接纳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杭州、温州、齐齐哈尔、鹤岗、双鸭山、鸡西知识青年共约45万人。
生产建设兵团的任务是屯垦戍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管理体制上是党、政、军、企四权合一,工农商学兵一体的独立的社会经济体系。
1969年后,又在三江平原东北部依托三师的四个团新建6个团,组建第六师。
1976年,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对黑龙江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的批复,将原兵团所属各团改为农场,同时将一部分劳改农场也划归农垦系统,1976年2月25日,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
1977年12月12日至1978年1月25日,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出席了会议,并接见了全体代表,李先念副主席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国务院的三位副总理参加会议指导工作,14个部委组成了会议工作组。这次会议充分地肯定了全国农垦事业的成就和贡献,同时也恰当地提出了现实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有利于国营农场调动积极因素的政策性问题,确立了国营农场的体制,提出了在当时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政策和措施。还具体地规定了黑龙江垦区的各项经济指标,总局就这次会议精神下发了(1978)1号文件,提出了当年实现“六、三、一”(总产60亿斤,上交30亿斤,其中大豆10亿斤)的奋斗目标。
197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到友谊农场视察,并对垦区做了重要指示。
1981年9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来北大荒视察。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北大荒的时候,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到了北大荒——
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加速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选定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进行试点,1978年从美国引进的一套具有20世纪70年代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62台件,(其中拖拉机7台,联合收割机3台,)装备了这个的生产队。
二队于1978年1月重新组建,耕地面积由14730亩扩大到18540亩,职工由326人减少到55人,(其中农业工人20人)。1978年至1985年,二队平均亩利润16.76元,资产利润9.08率%。劳动生产率为每一职工生产粮豆92250公斤,创产值33987元;每一农业工人生产粮豆211595公斤,创产值77333元。
1983年8月7日,邓小平视察了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
这是邓小平当时戴的草帽。
这是邓小平乘坐汽车“301-10号”大客车的方向盘。
(讲一个故事:王喜恩的大客车)
当时,邓小平同志是从北京乘专列到友谊农场的。总局为了作好接待工作,准备了两台“考斯特”面包车和几台小轿车,另外,还准备了一台大客车,即“301-10号”,给随行人员和新闻记者乘坐。
邓小平同志从火车上下来后,与等在站台上的各级领导握手后,即直奔这台大客车走去。省委书记李立安同志让他上小轿车,邓小平同志说:“不,我还是坐这个车吧。”邓小平同志上了这台车后,便坐在了车的第五排坐位上,李立安和赵清景同志请他坐到前面来,邓小平同志说:“坐这里,你们说情况我听得更清楚。”
当天开这台车的司机是友谊农场的王喜恩同志,他见邓小平同志上了车,心情格外激动。但是他格外清醒,从车站出来,他稳稳地把着方向盘,没有让车有一点儿颠簸,一直到五分场二队,王喜恩同志连头也没回一下。
邓小平同志在五分场二队,观看了机械割晒小麦、拾禾、卸粮、集草车集草、卸垛等收获作业,还观看了拖拉机牵引九铧犁、双向犁翻地和重型圆盘耙、18米幅宽的耕耘机折叠运输及作业,以及喷雾器、大型精量点播机播种、飞机航化作业等。
赵清景同志向邓小平同志汇报了黑龙江垦区开拓的历史、垦区的规模、农业机械化的程度、生产力水平以及到2000年的规划。当小平同志得知到2000年时垦区可达到向国家交售100亿斤商品粮时,小平同志讲:“你们不仅要作粮基地,还要大力发展畜牧业、饲料工业。”“特别要下决心,自己繁育良种。下决心,三五年内把种子工作搞好,有了种子公司,还要立个种子法,要规定不论农村或农场,都必须用种子公司的种子,这是增产的最经济的措施。”还指示,“要注意大搞多种经营,要多发展林业、林果业、渔业、加工业,全面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1980年1月,中国与日本双方在有关开发洪河农场的基本协议书上签字。这个农场是根据国务院1979年颁发的《开展对外加工准备中型补偿贸易办法》的有关规定,与日本日绵株氏会社进行开发建三江30万亩荒原的项目。先后向日本、美国购买拖拉机等农机具10类545台件,1980年10月,所购买的机械陆续运到,次年开荒26万亩,播种大豆8000亩,盈利30.1万元。
总局根据以上单位的试点经验,做出了依靠国产装备,建设100个全盘机械化生产队的试点,向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的决定。在搞好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建设以友谊农场十分场、八五三农场七分场、八五七农场十五队等100个全盘机械化生产队。
1983年,遵照国务院批准的方案,经过考察、评估,由财政部代表我国同世界银行正式谈判,在黑龙江垦区实施了我国第一个系统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项目总投资为4.56亿元,开垦300万亩荒地,新建了二道河、鸭绿河农场。
198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北大荒视察了前进农场、洪河农场、兴凯湖农场,并对兴办家庭农场作了重要指示。
早在五十年代时,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就十分关心北大荒的建设与发展。在北京组织了“青年志愿垦荒队”到北大荒建起了“北京庄”,以后,又在哈尔滨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等地组织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要求队员在北大荒扎根,要“能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1956年6月,又来到了北大荒看望青年志愿垦荒队。
1986年3月1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视察北大荒。
1986年8 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乔石来垦区视察。
1986年7月11日,时任国务委员、国家计委主任宋平来垦区视察。
1986年9月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视察了洪河农场。
1985年,垦区全面兴办了家庭农场。
1968年—1990年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十四年产粮539.48亿斤,上缴国家277.04亿斤。
1989年7月,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来垦区视察,对北大荒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指出:“农业是我们的命根子,科技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国家决定以大科技支援大农业,以尽快实现粮食总产5000亿公斤的目标……”
宋健把党和国家对农业上台阶的期望传达给北大荒:“请你们转达我们向职工同志们、干部同志们衷心的问候,我们指望在以后有了灾难的时候,向你们投靠,向你们求援,以保证我们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这是我们的基地,我们的生命!所以,你们的工作非常重要。”
1990年7月,时任国务委员的陈俊生主持会议并议定,黑龙江垦区提出的“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原则上同意由国家计委立项,列入“八五”、“九五”计划。
当北大荒人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时候,2000年8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了北大荒——
江泽民总书记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2000年8月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中央组织部部长曾庆红等人陪同下来垦区考察。22日下午,江泽民同志首先视察了农垦科学院,16点20分,在佳木斯宾馆听取了总局领导的汇报,同时与垦区的老复转官兵、老知识青年等职工代表座谈,当听完代表们开发北大荒的经历和事迹后,江泽民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北大荒,全国有名,恐怕也是世界有名。北大荒的变化,是三代人努力拓荒、艰苦奋斗的结果。你们的粮食可以满足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和海陆空三军的需要,真了不起呀!民以食为天,从这一点上,我要说,建设大规模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是保证我们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我们国家要实现工业现代化,也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我看北大荒的奋斗目标就是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之后,江泽民同志同大家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
8月23日上午,江泽民同志一行来到建三江分局前锋农场视察了农场的种子加工厂,接着,又到二道河农场的万亩大地号,看到了几十台世界上最先进的收割机和大马力拖拉机如金戈铁马,列队等候检阅,他按捺不住心里的喜悦,连连称赞:“了不起!”当他参观完飞机航化作业、农业机械作业演示后,一定要记者为他留影,留下这壮观的场面。
10时40分,江泽民同志步行1.5公里,来到老职工家里探望了老职工,随后,又来到农场的幼儿园,将一台多功能电子琴赠给幼儿园的小朋友。
江泽民同志结束视察上车后,又打开车窗,探出身,用力地向人群挥手。
这是江泽民同志此次为北大荒留下的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这是总局党委和全垦区人民认真落实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精心编制的《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规划纲要》。
1994年4月1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鎔基在哈尔滨农垦大厦接见了总局领导并作了重要指示。
1994年8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专程来垦区视察。
1985年8月4日,国家开发银行评估团对垦区“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作了14天的考察,认为:“项目工程进展顺利,资金运转正常,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生产优势。”
1995年,垦区粮豆总产达104亿公斤,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1996年6月3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及有关部委的领导来垦区考察。李鹏希望垦区要大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积极探索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努力开创垦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1997年8月30日,江泽民同志为垦区开发建设30年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继续开创农垦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李鹏总理发来贺信。
1998年3月5日,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代表国务院批准组建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纳入全国100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
2002年,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第一个大型农业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标志着北大荒向现代化农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003年8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垦区考察惠康食品有限公司。
2001年11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考察完达山哈尔滨乳品有限公司。
南泥湾——北大荒,北大荒精神——南泥湾精神,一脉相承。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始终与王震将军紧密联系在一起——
王震同志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农垦事业的奠基人,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卓越的决策者、领导者。从1954年支1990年,王震同志多次深入基层,规划北大荒的发,指挥北大荒的建设,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慰问北大荒的人民,勉励北大荒的干部群众发扬北大荒精神,办好北大荒的事业。几十年里,王震同志的目光一直注视着北大荒的黑土地,王震同志的心始终牵挂着北大荒的人民。
1990年7月,作为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同志已是83岁的高龄了,仍念念不忘北大荒,1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前来垦区视察,他不顾疲劳地视察了垦区的红兴隆分局、牡丹江分局的一些农场、工厂和八一农大、农垦科学院,兴致勃勃地看了飞机航化作业、大豆喷灌和麦收,为我们垦区挥毫题词:“为国家提供100亿斤商品粮和肉奶糖等多种商品而奋斗。”。
总局党委、总局的领导向王震同志曾送了一部他在北大荒工作和生活的照片纪念册,并赠诗一首:“将军彪耿思报国,挥师倥偬踏大荒。脚步铿锵翻沃土,汗滴莹莹飘谷香。身先士卒甘后乐,以身作则苦先尝。一代风范高风节,万世楷模举世扬。”
魏巍曾赠王震同志诗:
汗水成斗洒天山,
北国荒原开新天;
都赞三江风光好,
将军从未下征鞍。
蔡若虹也曾赠王震同志一首词(风入松):
半生叱咤起风云,百战不离身,千山万水长征路,无尽路,无尽艰辛;赤脚红旗马列,步枪小米青春!
满身财富是精神,有志不嫌贫;南泥湾上风光美,更耕耘,北大荒垠;记得屯田好汉,难忘王震将军!
(此处是王震挥师北大荒人的纪念碑、纪念馆的照片)
这也代表了160万北大荒人对王震同志的敬仰、怀念。王震同志永远与北大荒人在一起!
第三馆 英雄的群体
(音乐: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像太阳……)
北大荒人不仅以建起了共和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而自豪,更以创造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北大荒精神而光荣。
北大荒精神植根于华夏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勇敢、节俭的传统美德,它直接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它吸收、融合和延伸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三代北大荒人用汗水甚至生命铸造这些精神产品,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诞生于人民解放战争的炮火声中。广大复转官兵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战酷暑、斗严寒,吃窝头、住马架,手挥镐、肩拉犁……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荒原上开荒种地建农场。大家看右面墙上这幅浮雕,这上面再现了北大荒开发建设中的32个场景,这些故事都是北大荒精神的最好诠释.
1、   挺进北大荒。
从1947年始,一批批荣誉军人戎装未换,征尘未洗,拖着伤残的身体,开进神奇、荒凉、富饶的北大荒,迎着猛烈寒风,携带着各种生产生活用品,投入了建立“公营农场”新的战斗之中。此后,为了改造、教育国民党部队中的起义、被俘、投诚人员,还在宝泉岭、香兰、铁力、孟家岗、笔架山和德都县的二龙山、红星建起了一批“解放团”农场。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二师干部战士8300余人,1956年铁道兵部队17000余人,1958年10余万复转官兵,1966年复转官兵10700人,1968年生产建设兵团现役复转官兵4831人,计141000余人挺进北大荒。其中有老红军60余人、参加过抗日战争2000余人、参加过解放战争的16000余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53000余人。他们之中,有戎马一生的老红军,有与日军浴血奋战的老八路,有为新中国而战的勇士,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他们功勋卓著,此时,他们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进军,战胜荒原。这是反映1958年复转官兵徒步向北大荒进军的场景。
2、机械化的曙光
1947年,党中央号召在东北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要求在北大荒办一批“粮食工厂”,主要是总结经验,培养干部为将来实现农业机械化做准备,一批从辽沈战役硝烟中走来的复转官兵听从党的召唤,来到了北大荒,建起了中国的第一批机械农场――宁安农场、荣军农场、通北农场。这是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曙光,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47年6月,从延安来东北的李在人同志被任命为松江省第一农场场长。他与原吉黑军区司令部秘书刘岑同与一起,率人马在尚志县一面坡东太平沟开荒生产,后迁至宁安;同年,还有原辽北军区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周光亚,与老红军廉享泰一起,创建了通北机械农场。原黑龙江省军区供应部部长张觉同志他建了赵光机械农场。
1947年冬,王世成、王士林在第一期拖拉机培训班学习开拖拉机,不久,就投入了平阳农场(现查哈阳农场)的垦荒工作中。王世成在工作中总是拣重的干。当时,一台机车只能带一台播种机,一天只能播225亩,为了提高工效,他们开始技术革新,改装农机具,把四台24行播种机联结在一起,播幅增加到14米,一个台班播大豆工效提高到1332亩,亩耗油下降到0.1公斤,创下当时的全国的最高纪录。正在驾驶斯大林-80号第四作业区耕地的王士林赶来向王世成学习,后来,他创造了日耙地1915亩的成绩。这两项新纪录的出现,为新中国的农机改革开出了一条新路,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做出决定,在国营农场系统中掀起了学习“二王”运动。1950年9月,王世成光荣地参加了全国首届工农兵劳动模范的战斗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1952年连续两年,王世成、王士林一起被命名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的特等劳动模范。
3、机耕之花
1948年5月,由延安来北大荒的老干部高衡在德都县创办一所半工半读的“萌芽乡村师范学校”,17岁的梁军通过在这里学习,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子拖拉机手,她怀着对新中国的赤诚,投入到开发荒原的紧张工作中。机耕队只有梁军一个女同志,她仍然与其它拖拉机手一起住窝棚、开夜车,这一年,她与战友们一起开荒3400亩,播种小麦1950亩。1950年1月,梁军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妇女代表大会,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同年6月,在梁军的倡导下,成立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女子拖拉机队,6名女拖拉机手在毛主席像前庄严宣誓,同时被命名为“梁军女子拖拉机队”。9月,梁军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毛主席为她所在的学校亲笔题词“萌芽学校”。1952年,梁军女子拖拉机队转战到查哈阳农场开荒,队伍扩大到24人,她们积极地参加国营农场的增产竞赛,成为先进集体,她们的事迹,成为当时全国妇女的一面旗帜。1950年3月,刚满14岁的刘瑛,告别了首都北京,背着干粮来找梁军姐姐,没有找到梁军,但在通北农场成了一名拖拉机手,她和工人师傅一起,住的是小马架,喝的是河沟水,脏活累活抢着干,当年被评为三等劳模。1954年,她作为机务骨干来到友谊农场,开荒班效率120亩,成为当时著名的建场开荒模范。1955年7月,她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康拜因手。
她们秀丽的身影驾驭着庞大的机器,驰骋在荒原沃野之中,她们的青春,她们的情感执著的献给北大荒,体现出她们自身大荒精神的无私与博大。
4、支边垦荒队
1955年8月16日,杨华、李秉衡、庞淑英、李连诚、张生等5名北京青年,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上发表了成立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庄严宣言:“不管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云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边疆,那正是考验青年人最好的战场,苏联共青团员建立共青城和开垦荒地的榜样在鼓舞着我们,胜利在向我们招手!”短短的10天时间里,就有19省、16个大中城市200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垦荒队,数不清的青年人踊跃捐款。8月30日,团中央和首都各界青年召开千人大会,为青年垦荒队壮行。会上,胡耀邦号召青年们“有一千条困难就打破一千条,有一万条困难就打破一万条”,并亲手将“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旗帜授予队长杨华。于是,新中国第一个青年志愿垦荒队诞生了。61热血青年扛着北京市工人挑灯夜战赶制的40多把镐头、铁锹和两枝钢枪,向黑龙江省的萝北荒原进发了,并在那里建起了青年集体农庄――北京庄。
1955年到1956年,来自天津、山东、河北、哈尔滨的垦荒队员告别母亲、背上行装,踏上征途,远离故乡,高举垦荒的旗帜,奔赴北大荒。仅在萝北荒原就建设了“八大庄”——北京庄、哈尔滨庄、天津庄、河北一庄、河北二庄、山东临朐庄、山东惠民庄、山东胶南庄。北大荒广袤的黑土地上飘扬着青年垦荒队的旗帜。
从此,北大荒的拓荒大军中又增添了一支生力军。
5、踏察荒原。
1954年,王震将军风尘仆仆地赶到伊春的汤旺河,动员铁道兵五师的官兵在北大荒创建军垦农场,为北大荒的大开发“打头阵”,五师副师长余友清第二天就背着背包,带着警卫员和踏察组奔赴密虎宝饶一带勘查荒原去了。按照踏察确定的计划,建起了第一个军垦农场――八五○农场。
1954年,当年曾在南泥湾参加大生产运动的三五九旅的四位营长:警卫营营长李桂莲、独立营营长肖克平、七一七团的营长刘海、七一六团的营长黄振荣。他们来北大荒时,已经是师长、团长了。到北大荒后,他们仍然保留着人民军队的作风,身先士卒,率领战士开荒建场,把南泥湾精神撒播在北大荒。
6、远景规划。
1956年4月,铁道兵主力部队和大量机械开始集结,准备向完达山北部进军。然而由于交通受阻,王震将军电令前线指挥部,要求于5月10日打通虎林至宝清的公路,先遣部队立刻调集了十几个连队的2000多名官兵在120公里的战线上摆开战场。完达山丛林密布,地势险要,无路可寻,山谷间沟壑纵横,仅桥梁就需架设48座。战士们按照在朝鲜战场上抢修桥梁的经验,严密规划、认真施工。斩断古藤、砍去荆柴,在5月9日前终于架起了48座桥梁,修通了120公里的公路。5月10日,10000多名铁道兵按时开进了完达山北部的指定地域。
1957年,为了迎接大批转业官兵进发虎林、密山、宝清、饶河地域,遵照王震将军的命令,铁道兵们开始修筑密山至虎林的铁路。这条全长114公里的铁路,经过1500名转业官兵10个多月的奋战,于1958年7月25日通车,接着,又筑路81公里,铁路通到了东方红镇。在筑路过程中,筑路大军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施工,许多官兵在筑路时受伤致残,有的不幸被沼泽地所吞没。许多随军家属也参加会战,由于长期浸泡在工地的水中,有许多人因此患病,也有的战士牺牲了。北大荒人在开拓中奉献、在艰苦中创业。1966年秋,北大荒人顾全大局,将这条浸透自己血汗的铁路完整地移交给哈尔滨铁路管理局。
当年,这些身穿黄军装的、黑布衣的与花裙子的热血青年开进北大荒时,在荒原上、马架子中、田间地头进行过不知有多少次的争论,描述他们理想中的明天,但是,明天是需要用理智才能化为现实的。他们在呼气为霜、滴水成冰的荒原上,在“蚊吮务透衫”的沼泽地上,复转官兵共同制定开发荒原的计划。这是他们绘制的“明天”的蓝图。
7、初建营地
1958年,信阳步兵学校的部分学员来到萝北开荒建点时,住的是一栋破马棚,战士们放下背包就清理马粪,支起床铺,然后在门口贴上一幅对联:“昔日马棚今日当家园,茫茫荒原明日变良田”,表现出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58年春,预备一师的1488名转业官兵用100多天的时间就抢盖了1000多间马架子,使萝北荒原上出现了几十座荒原新村;在八五九农场,3475名转业官兵基点20多天,砍条子割草,打土坯,盖了360多间小马架子,小马架子成了培育北大荒精神的摇篮。然而,这些当时简易的住所却是现在大型国营农场群的雏形。
8、人力拉犁
垦荒初期,在生产工具极度缺乏的条件下、土地要开发,荣誉军人、复转官兵们用自己的臂膀,几个、十几人艰难的拉动几近原始的犁。超强的体力劳动,没有摧垮他们的意志,拉犁的人们干劲冲天、充满了战天斗地,向地球开战的豪情。
1949年10月,郝光浓率领100多名荣誉军人来到伊拉哈创办荣军农场,他们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前唯有呼啸的寒风和无尽的荒原,这位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在与日寇作战时几次负伤,右眼失明、左臂致残,他挥笔写道:“红红的太阳蓝蓝的天,我们荣军来生产,前方流血打老蒋,后方流汗来支援。”为了积肥,伤残的荣军战士搭配编组,双目失明的挑着担子,瘸腿的引路拾粪,身体里还残留着敌人的弹片的庄洪斌,白手起家率领战士们建起了发电厂,失去一只胳膊的陈怀仁,克服了重重困难,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独臂拖拉机手……
1955年4月,八五○农场开荒机械不足,而且低湿地无法机械作业。老红军、场长余有清带头试验用人拉犁开荒。先是用50人拉一台双轮双铧犁,工效太低,后来他们改进方法、改装犁具,用20人拉一台犁,工效提高2-3倍。于是,东起清河、西至爱民,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千古荒原上,出现了身着军装的战士排着长队,喊着号子,人拉犁杖的壮观场面!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却展示了北大荒人征服荒原的雄心和气魄,这一年,全场 共开荒14.4万亩,其中人工开荒就达46577亩,占32%。
1958年,八五六农场农机严重不足,复转军人用人拉犁、人拉圆盘耙和人拉播种机开荒种地。四分场的500多亩水稻田,也是用人工一锹一锹挖出来的。
9、进军雁窝岛
1957年春,垦荒大军向雁窝岛挺进,全队37人,王志敏为队长。雁窝岛三面环水,一面是数十里被称之为“大酱缸”的沼泽地,但却有200多平方公里肥沃的可垦荒原。3月下旬,先遣队开着两台拖拉机,冒着暮春的冰雪进了岛,搭起了“马架子”。随后便组织大队人马往岛上抢运油料、种子、粮食和各种物资。
10、潜水挂钩
4月24日夜,风雨交加,抢运物资的六台大型拖拉机,为了互相支援,几乎同时轧碎冰层,陷进了“大酱缸”有的车只露出排气管或驾驶室。情况十分危急!垦荒队员组织了“救车委员会”,先用原木垫在机车下面防止下陷,又从200里外的友谊农场借来绞盘机,垦荒队员把这几十吨的整机拆成零件,一点一点地运进雁窝岛。500米长的钢缆重数千斤,则组织了几十人排成一路从没腰深的泥水中齐步前进扛了进去。
绞盘机重新安装好了。但是,怎样才能将钢丝绳挂上陷在泥中的拖拉机挂钩?共产党员任增学挺身而出,脱下棉衣,喝了半碗酒,潜入了满是冰碴的泥水中。
一次,没有成功;二次,也没有成功……等他第三次潜水出来,只见他面无血色,只说了一句“挂上啦,”就晕倒在同志们的怀中。
六台拖拉机,终于开进了雁窝岛。
11、顾全大局
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袭击了北大荒,农场的粮食也不能自给,口粮供应标准从每人每月的22.5公斤最后减至7.25公斤(家属5.5公斤),只好用豆秸、玉米秸、麦麸、稻糠、酒糟、豆饼、树皮等“代食品”充饥。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北大荒人坚守北大荒的阵地,无怨无悔地把重担放在了自己的肩头。八五三农场的职工在完成上级布置的300万公斤的粮食上交任务后,为了共和国的大局,又从仅有的粮食中挤出31.5万公斤,支援其它重灾区的人民。八五七农场的一位粮食保管员,日夜看守着山一般的粮食,却不曾把一粒粮食放在自己的口里,有一天,却饿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这就是平凡而伟大、朴实而崇高的北大荒人身上闪烁的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的开发史是一部与洪水与内涝拼争的历史。50多年来,北大荒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协作,共修筑了江河堤防2500公里、开挖人工河200多公里、修水库104座、排水闸站140多座……
1991年,黑龙江省遭遇了罕见的洪涝灾害,为了加大松花江干流的泄洪能力,上级决定将地处松花江末端的二九○农场境内的松花江堤防后撤3公里。这就意味着,几十年来二九○农场职工多年修筑的60公里防洪大堤和4万亩良田将化为乌有。二九○的职工震惊了!但是,为了抗洪抢险的大局,为了上游松花江两岸几百万人民的安全,二九○职工含泪拆毁了原有的大坝,又后撤3公里筑起了新坝。洪水过去了,然而二九○农场的4万亩良田却无情地被淹没。
八五七农场作出的牺牲更惊心动魄!穆棱河百年未遇的洪峰来了,为了东堤外的虎林县的6个乡的15万人口,抗洪指挥部决定:八五七农场职工必须撤离坚守了6天6夜的大坝,炸坝分洪。在十万紧急的时候,八五七的职工不得不含泪撤离,忍痛炸了大坝,一亿多立方米的洪水涌入八五七农场,40多万亩良田被淹、13个生产队的13500平方米的住房倒塌,几千人无家可归,道路桥梁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6491.91万元。八五七农场场部成了一个孤岛,与外界隔绝10多天。八五七人在严峻的考验面前,选择的是自我牺牲,选择的是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
在举世闻名的“九八”抗洪中,北大荒人在沿江248.47公里的松嫩江堤防农垦段上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北大荒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构筑起了我世间无与伦比的钢铁大堤,以20年一遇标准的堤防抗击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无一处垮坝溃堤。在相临的肇源胖头泡大堤决口、洪水深夜突袭的情况下,安全转移安置29000灾民。又一次用北大荒精神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撼山岳的抗洪壮歌。
12、举家而来
开发北大荒的初期,有许多官兵将自己的亲属,从家乡不远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这荒蛮的大地,把自己的一切无私的献给北大荒。
刘 海,1934年参加长征,1943年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时获“开荒英雄,曾任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团长、公安二师六团团长、步兵预备七师二十一团团长。1958年到北大荒,在合江农垦局的萝北农场任场长,后萝北农场与萝北县、萝北人民公社“政企合一”时,任党委书记,东北农垦总局时,任萝北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萝北县县委书记。
张文忠,1933年9月年参加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延安后任中央警卫团的排长,曾和张思德一起烧过木炭。1950年携全家到北大荒任永安机械农场名誉场长,1955年离休。但是他离休不离岗,一直保持老红军本色,曾出席过黑龙江省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沈阳军区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黑龙江日报》《辽宁日报》《吉林日报》曾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197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1958年4月10日,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三队的一位女同志患了阑尾炎,8名战士轮流抬着担架,穿越沼泽地送往100公里外的医院,中午时分,赶到了七里沁河畔,但是,解冻的河水冲垮的原有的简易桥,无法过河,只好用担架抬了回来。卫生员廖先成和另一名战士脱掉棉衣游过冰冷的河水到分场寻找药品,下午2点,赶到了分场拿到了仅有的三支青霉素,顾不上吃饭就往回赶,中途被三头黑熊拦住了去路,在绕道而行中又迷失了方向,只好露宿在沼泽地,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到连队。靠这三支青霉素,缓解了病情,救活了战友。
13、定居大荒
1971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决定组建二师十七团。命令六十三团(汤原农场)整建制地搬迁到蒲鸭河地区,开拓新的垦荒点。汤原农场是1958年在抗美援朝中坚守上甘岭43天的英雄部队――15军建成的。他们告别了经过12年奋斗建成的家园,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到1973年末,共开荒11.5万亩,修筑了120公里长的松花江大堤,以后又在蒲鸭河上游创办了柳北、柳西两个分场,这就是著名的“三战荒原”,表现出了北大荒人服从大局、艰苦奋斗的英雄本色。
1958年4月10日,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三队的一位女同志患了阑尾炎,8名战士轮流抬着担架,穿越沼泽地送往100公里外的医院,中午时分,赶到了七里沁河畔,但是,解冻的河水冲垮的原有的简易桥,无法过河,只好用担架抬了回来。卫生员廖先成和另一名战士脱掉棉衣游过冰冷的河水到分场寻找药品,下午2点,赶到了分场拿到了仅有的三支青霉素,顾不上吃饭就往回赶,中途被三头黑熊拦住了去路,在绕道而行中又迷失了方向,只好露宿在沼泽地,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到连队。靠这三支青霉素,缓解了病情,救活了战友。
龚宗儒是1958年从部队转业来北大荒的雁窝岛的。妻子潘桂英久久接不到丈夫的信,便下决心到北大荒找丈夫,12月2日,她背着尚未断奶的孩子,带了许多东西,从四川乐山出发,途经七个省,来到了密山,丈夫却没来接。一打听,密山离雁窝岛还很远,在密山等了几天,便决定自己走。好不容易找个车到了迎春,却再也没有车了,潘桂英面对漠漠大荒和满天风雪的山路,长途跋涉18天,才到了雁窝岛。到了六队地界,在地头了见到了丈夫,她看着胡子拉茬的丈夫,只时捅了捅女儿:“孩子,叫爸!”女儿怯生生地说:“这个叔叔穿的黑衣衫,不是我爸!”
复转官兵将全部精力献身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然而如此众多的人却难以建立家庭。党和国家非常关心他们的婚姻大事,这直接关系到农垦事业的成功与否。五十年代中,一大批内地女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远赴边疆,先后与自己的意中人组成家庭。在北大荒的开发史中,她们独特的作用意义重大而深远。没有她们的献身祖垦荒事业的热情,北大荒不会有今天的繁荣。
(讲述“千里寻夫”的故事)
14、初遇黑土地
伴随着北大荒的开发建设,1955年到1959年,20余万内地青年,从16个省、市奔赴北大荒。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首批接收北京知青1002人,1964、1965年又接收2100人。自1968年始,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宁波、温州、哈尔滨、鸡西、齐齐哈尔、双鸭山等城市的54万知识青年参加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城市知识青年迅速成为北大荒的一支有文化、高素质的队伍,为北大荒开发建设增添了强大的新生力量。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历史,因为历史记载的只是过去;但是我们必须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审视历史,因为历史总是在昭示着未来。
知识青年,是一支充满朝气和队伍,是在北大荒开发史是诸多队伍中数量最多、文化程度最高、流动性最大的一支。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潮水般涌来,后来又如潮水般退去,但是,他们毕竟把青春留在了北大荒,在老一代北大荒人的言传身教下,他们了解了生活、懂得了人生,北大荒精神对他们的成长起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始终把北大荒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给北大荒带来了城市文明、对北大荒的普及文化、教育、科技起了极大的作用。
15、黑土留痕
1969年5月,为了开垦抚远三角洲的一万多平方公里的荒原,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兵团战士勇敢地抽荒原宣战,开始修筑由富锦县二龙山镇至抚远的“二抚公路”,这条公路全长235公里,但是却有140公里是重沼泽区,两侧根本没法取土,许多路段先用原木铺、树柴垫,再填草垡和土,最后用公路的起点和终点的两处采石场的砂石和土运到沼泽中铺路基。6800多名兵团战士风餐露宿、爬冰卧雪,奋战了7个多月,到11月,终于实现全线通车。一个月后,依托二抚公路,在三江平原上建起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
凡是曾经在北大荒生活过的知青,都不会忘记那段火红的岁月,迎着朝霞出,顶着烈日干,伴随着星星归,将永远刻在记忆的深处。繁重的体力劳动,集体的团队精神,铸就了坚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中国的垦荒史上,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留下了一页波澜壮阔的篇章。
为了开发建设北大荒,有许许多多的知青像当年的复转官兵一样,在黑土地上英勇捐躯。虽然他们的人生如流星一样短暂,但却显得格外鲜明。这些长眠于北大荒的知青,永远活在北大荒人的心里。
今天,绝大多数知青已成为共和国各条战线的中坚,这些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北大荒演出了一幕气势恢宏的史剧,展示了他们热爱黑土地、爱祖国、献身壮丽的农垦事业的情怀。当年的风与雪、悲与壮、泪与血、思与情是这些知青说不、道不尽的话题。更为可贵的是,至今仍有两万多知青坚守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岗位上,默默地恪守“扎根边疆”的誓言,默默地延伸着奉献的道路。
16、苦斗寒冬、水利会战
北大荒的开发史,是一部与天奋斗的历史。在广袤的沼泽地中,黑色的土地无比肥沃。但摆脱靠天吃饭,只有靠兴修水利。这一工作在几代北大荒人的中延续着,从老一代的复转军人到知识青年,在严寒的冬季里从事艰苦的水利工程工作,打钎放炮,为北大荒的水利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5年,在三江平原上出现了两条总长210公里的人工河,它使240万亩耕地免除了水患。这了修筑这条人工河,北大荒人共调动了七个分局的500多台水利机械、2000 多人,在1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施工大会战。
17、魂归塞外
优秀知识青年在岗位上为北大荒精神增光添彩,英雄的知青群体更折射出北大荒精神的光芒。
1970年冬,一场荒火在虎林境内的森林里燃烧,三十九团(云山农场)的知青在接到扑灭山火的命令后,立即高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歌曲,勇敢地冲向火海。大火终于被扑灭了,但14位知青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14个人中,年龄最大的才22岁,小的仅17岁。20年后的1990年11月25日,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的《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的十余万名知青在这14位知青的遗像前凭吊,戎马一生的老将军肖克紧紧握住死者亲属的手,久久地摇撼,一句话也说不出。许多知青站在遗像前,泪水不住地流……
浙江宁波女知青陈越玖,来到雁窝岛被分配到一队,无论是养猪,还是担任畜牧卫生员,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时时处处以罗海荣、张德信烈士为榜样,将自己的全部青春的智慧都献给了雁窝岛。她勤学苦练,掌握了三十多种畜禽病的防治方法,并会了针灸和自制中草药给畜禽治病,成为全场最优秀的畜牧卫生员。但是,就在陈越玖忘我地工作的时候,病魔已悄悄潜入了她的身体,她经常忍着剧烈的病痛参加修水利、割大豆、割玉米、背饲料……哪里紧张、哪里活累,她就出现在哪里。最后,领导强令她回家乡治疗。1975年初,陈越玖经上海一家医院诊断为结肠癌后期,广泛扩散。她第一次手术,切除了三个拳头大的肿瘤。医生决定第二次手术时,她问医生:“动了手术,我还能回北大荒吗?”在场的医生和护士为之感动,1975年4月2日,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党组织提出了惟一的要求:“请转告党组织……一定要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我是北大荒人!”
孙文珍是一位杭州姑娘,17岁下乡来到八五二农场。她在砖厂码过砖坯、在畜牧队喂过猪、在基建队当过力工。1972年,领导派她到杭州红十字医院学习,学习期满,院方有意留她工作,但她毅然返回北大荒。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孙文珍在四分场卫生院当助产士,用自己的心血迎接了一千多个婴儿的降生,挽救了上百个母亲的生命。在过度的劳累中,她患了胰腺癌,人瘦得只有34公斤,但她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1989年3月30日,她在杭州一家医院与世长辞。临终前委托丈夫给党组织写信:“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真想念北大荒的父老乡亲……寄回5元钱,算是我向党交纳的最后一次党费吧!我死后一定要回北大荒……”孙文珍回到了北大荒!八五二的父老乡亲组成了一支长长的送葬队伍……
18、文化交融
城市知青来到北大荒,既为垦荒大军输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城市文化,促进了城市文化与军旅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他们在老一代复转官兵的“传、帮、带”的影响下,涌现了一大批创作成就显著的文艺家,后来在中国文坛上盛极一时的知青文化,多数是在北大荒上起步的。知青与复转官兵在北大荒的文化结合,形成了以文学、音乐、戏剧、版画为表现形式军垦文化、知青文化、新的黑土地文化,其代表作品《第一道脚印》《北大荒人》、《老兵新传》、《雁飞塞北》、《大甸风云》、《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永不放下枪》、《夜闯完达山》以至“文革”时期的《江畔朝阳》、《分界线》、《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和“文革”结束后的《年轮》《今夜有暴风雪》、《三色水》、《远离太阳的地方》、《燃烧》、《中国东北角》、《大荒涅盘》、《北大荒人的歌》、《金风拂地》等作品,都曾在中国文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使北大荒文化更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
19、毕业后的回报(七君子)
在近代中国,总有大学生的激情伴随着每一个中国重要的历史时刻,在轰轰烈烈建设新中国的大潮中,大学生走出校门,在北大荒施展了才华,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北大荒的农业育种,土壤肥力研究、耕作与作物栽培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57年4月20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刊登一封南京农学院农学系34名应届毕业生写给高教部长蒋南翔的信:“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参加祖国边疆建设,去开发沉睡的处女地。在党的培养和老师的教导下,我们懂得了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志愿。我们要去的边疆是一个艰苦的地方……我们将带着劳动的双手去建设起荒地上的新生活,用火热的心燃烧起大地的青春。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农学家,我们立志到边疆去成家立业,干上一辈子!”
最后,高教部决定分配南京农学院7个名额去北大荒。34名同学都要把这光荣而艰巨的担子挑在自己肩上。最后,吕士衡、胡家禄、汪炎炳、宫英堤、吴枫、程余生和刘祥(刘祥后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北大荒)被光荣批准奔赴北大荒。
随着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深入进行,一批批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奔赴北大荒,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贡献了青春和智慧。北大荒的科技工作者是英勇无畏的开拓者。勇气、毅力、卓识使他们终身不渝献身北大荒的科技事业。他们的开拓进程,是一代拓荒者对中国农垦事业的执著追求,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他们奋斗的历史轨迹,正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北大荒产生巨大创造力和推动力的进程。
20、平凡的贡献
在北大荒的英雄群体中,除了复转官兵、知识青年外,还有许多从全国各地调到北大荒工作的政府机关的干部,李万宝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万宝,1947年参加工作,1948年入党。1953年,正在担任黑龙江省集贤县副县长的李万宝奉命组建机械化的集贤农场(现双鸭山农场),1956年,又带领垦荒队员赶马爬犁,顶风冒雪来到100多公里外的七星河畔,在荒无人烟的三江平原腹地组建七星农场,1958年,又调至勤得利农场担任场长。1980年,年过半百的李万宝再次请缨,肩负起我国第一个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机械和技术的现代化农场――洪河农场的创建工作。1981年,三江平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涝灾,当时已是建三江管理局副局长的李万宝一连两个月奔走于水线泥塘之中,到灾情最重、最困难的农场、生产队慰问调查,一跑就是半个月,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热饭,几过家门而不入。这一年,他走遍了全局的12个农场,重点调查了110生产队,体重下降了十多斤。1983年,李万宝积劳成疾,退居二线,但是他仍壮心不已,一心扑在葡萄的栽培研究上,踏遍了5万余亩野生山葡萄的山岭,走访了30多个葡萄专业户,编辑印制了两本技术书,使建三江分局的山葡萄种植达到了2000多亩。1989年,身患癌症的李万宝不得不住进医院。1990年1月10日,他默默地走完了他的奉献之路。在追悼会上,北大荒人在他的遗体前摆放了一束结满豆荚的大豆和珍珠般的大葡萄,寄托对这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北大荒的好干部的哀思和怀念。
1990年6月,依兰收获机厂助理工程师徐永海主持的“北大荒-3.5”自走式收获机进入了试用鉴定的关键时期,但是徐永海却被医生诊断为胃癌晚期,这时他身上的癌细胞已扩散到食管、肝、胆和胰腺,胆道已被堵塞。医生为他做了引流手术,将一根T字型管插进胆道,导管一端吊个特制的塑料袋,每天有500毫升的胆汁排进袋里。手术后第9天,他不顾医生的劝阻,忍着疼痛、冒着酷暑,赶到北京郊区的大兴县收获机用户现场,为用户排除机械故障。当地农民实在不忍心,劝他休息,但是他仍然在机车下面完成了修理,这时,他的引流袋脱落了,胆汁流了一地,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不久后,“北大荒-3.5”收获机在第二届全国收获机展评会上,获得了银牌,而他却只能用颤抖的声音对同志们说:“这个机型还要改进,银牌不是最终目标,要瞄准国际市场……”在北京的同志们把他抬回北大荒,他从昏迷中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北大荒’还得改进。我怎么这么不争气,偏偏这个时候就倒下了呢?”说完,又把头转向妻子说:“我死后,不要向厂里……提啥个人……要求……”他逝世以后,农场总局党委授予他“北大荒的铁人”称号。
21、园丁之歌
北大荒需要勤奋忘我的劳动,但更需要知识尤其是教育下一代,为北大荒、为国家而学习。许许多多优秀的青年人,致力于北大荒的教育事业,全身心的投入,体现出北大荒精神的无私、忘我。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使北大荒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丰获成果。
常青,一个农民的儿子。1948年参军,当过战士、文书、文教、编辑、参谋,1950年经过反复实验,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速成写作教学法”,被推广到全军、全国。1952年12月荣立特等功一次,《人民日报》头版专门介绍了“速成法”,并配发了常青的照片。然而,在1955年时却被错误地打成“历史反革命”。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在八五五农场的一个偏远的生产队当农工,就在背着这沉重的十字架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忍着身心的摧残,在生产队的果园里写出了30万字的长篇小说《三色水》。在北大荒,创建了语文教学的“分格写作教学法”,国内有27个刊物先后转载,在垦区曾任语文教师、农垦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主任、副校长,获得了国家终身特殊贡献的津贴。1985年5月,59岁的常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北大荒的生命之树常青!
李世虬,1934年生,现任北京市现代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原黑龙江省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黑龙江省外语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李世虬1953年毕业于总参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在总参从事翻译工作。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从事边疆建设。先后在庆丰农场一中、黑龙江农垦师范、牡丹江农垦局直高级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农垦教育学院等担任英语教师。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他总结了“简笔画情景教学法”和“中小学英语互动教学法”,他的教法在全国影响很大。在黑龙江垦区他为九个分局培养了千余名英语教师和百余名骨干教师。他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高中英语教材设计并绘制了配套的《教学简笔画》,在全国发行。他还参与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教材,其中《小学英语》已由教育部审查通过。他的“互动教学法”倡导通过听、说、读、写、唱、画、演、玩、做等活动,创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为中小学英语教学闯出了新路子。该教法已列入“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并在全国试验推广。
左静,197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八五三农场当过农工、教师、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到山东省济宁打工,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与追求。2001年在济宁病逝,山东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妇联分别发来唁电,济宁市委、市政府等单位送了花圈,当地报纸、电视台均作了报道。2001年3月,总局党委、总局授予她为“优秀共产党员、北大荒的好女”儿称号。
22、献身医疗
1994年3月,54岁的廉成章担起了红兴隆中心医院院长和党委书记的重担,同志们替他得忧:“你身体能吃得消吗?”他说:“能为党多工作一天,我就多赚一天。”廉成章22岁时就患过再生障碍性贫血,在1962年国内同期的脾切除的患者中,他上惟一的幸存者;现在他身患多种疾病:肠梗阻、胃翻转、丙肝、肝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眼底血管瘤等十几种。廉成章对爱人孙智英说:“为个人、为家庭,我确实不应该干;但是,没有党,我这条命早就扔了,现在党需要我了,我能不干吗?”于是,他忘我地工作着,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抵御不正之风,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写就了一份出色的人生答卷。1997年,红兴隆中心医院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
今天北大荒的医疗事业蓬勃发展的成绩令人瞩目。老一代开拓者,他们呕心沥血,献身医疗事业的伟大精神,永远鼓舞着新一代的白衣天使。
23、大山之子
密布的森林,体现着北大荒富饶与美丽,人们在接受着大自然所给与的财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回报大自然的慷慨。为此,大山的儿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几年如一日在座座荒山秃岭、裸露的沟壑中等恶劣环境里植树造林,矢志不移、绿化荒山,甚至亲人的生命也被无情的夺走,但他们的大荒精神为美丽的北大荒增添了新的色彩与富有。
孙俊福,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10大绿化标兵、党的十五大代表。坚持在大山深处植树19年,以山为家,在座座荒山秃岭和条条裸露沟壑中造林1500多亩,植树35万余株。为了植树造林,5岁的儿子林林被山里的毒蛇咬伤致死。但他仍然矢志不渝地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被人们称为“大山的儿子”。
24、畜牧之星
没有畜牧业的农业是不完整的农业。
张源培,1933年入长春兽医大学,1941年赴日本留学,1946年参加革命,1951年入党,1956年参加农垦部专家组工作,1957年至1963年先后任铁道兵农垦局、牡丹江农垦局、东北农垦总局生产处和畜牧处处长1963年5月奉命到八五一一农场发展奶牛,被誉为北大荒的“奶牛之父”。文化大革命含冤去世,年仅49岁。1982年,在中国奶牛协会成立大会上,王震提议向北大荒的奶牛专家张源培表示深切的怀念,全场一片肃静。
张国范,1954年11月入党,1955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畜牧系,同年8月来北大荒,历任友谊农场养鸡场生产队长兼技术员、分场畜牧技术员、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和农垦科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省畜牧医学会理事、中国农业部科委委员。主持完成的课题多次获奖,其中“培育瘦肉型三江白猪新品种”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培育肉脂猪的饲料标准”获部一等奖。1987年当选为全国七届人大代表。
25、无私奉献
开发北大荒是无比壮丽的事业,在这里有指挥员的丰功,也有默默无闻战士的伟绩,北大荒汇聚了如此从多的功臣模范,在战争年代,他们出生入死,战功显赫,在北大荒,他们又谱写了新的英雄篇章。
李国富是一个传奇式的英雄。1948年,李国富参加了辽沈战役,在战斗最激烈的“塔山阻击战”中,他所在的班坚守阵地6天6夜,敌人在阵地前尸横遍野,最后,他所在的班只剩下他一个人。他所在的班被授予“塔山反击英雄班”,他本人获“孤胆机智英雄”称号。他在部队12年,立大功11次,1951年,在全军的军事训练中,获“练兵模范”称号,他所在的班被 中央军委命名为“李国富班”。1958年,随十万复转官兵来到了北大荒,在勤得利农场,他锁起了他的所有荣誉,重新站在起跑线上,默默地从一片荒原奔向另一片荒原,最后转战到东北最边陲的前哨农场。
在北大荒像这样默默地奉献一生的老红军、老八路、解放军、志愿军英雄何止李国富一人?
这里还有:
参加上甘岭战役志愿军15军45师1200人集体转业北大荒,其中有亲自指挥邱少云连攻占391高地的87团参谋长吴品庆;有特级英雄黄继光连的指导员郝信友等;
这里还有:
1945年参军,先后荣立5次大功,参加过1950年全国英模大会,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全国一级战斗英雄的赵中华;"
被命名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曾参加过开国大典的王宪法;
在锦州战役立过大功、曾因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4架、击伤3架而被命名为“对空射击英雄”的孙福祥;
在淮海战役中抱着炸药包勇炸黄伯韬兵团司令部的二级战斗英雄周惠忠;
当兵11年立功12次、在渡江战役中侦察有功荣获华东军区战斗英雄(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原型)王树功;
这里还有雷锋生前的战友……
这里还有……
英雄们把青春和生命融入了北大荒的伟业之中,他们把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带到了北大荒,又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铸就了北大荒精神。"
26、风云在握
气象观测与预报,对农业的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代群体中的气象科研者艰苦奋斗,苦心钻研、耗费无数春秋,为北大荒乃至全省的气象学留下了永不退色的一笔。
蔡尔诚15岁参军,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针对当时北大荒的艰苦环境,刻苦自学,苦心钻研气象知识,对农业生产适应自然条件起了很大作用,后用对北大荒气象研究的积累,写成《看天测云雨》一书,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7、病植物新生
健康的农业作物无法离开植物病理学专家,他们献身北大荒之后,取得了一项项科研成果,保障了农作物的健康成长,促进了农业的高产,他们功不可没。
刘惕若1959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的研究生,专攻植物病理学。到北大荒40余年,致力于农垦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在植物病科中完成十余项重大科研课题。出版了五本专著,担任过国家“六五”攻关课题、国家计委“七五”攻关课题。
为垦区大豆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作物栽培专家是郭玉,30多年来,他与大豆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垄栽培”是他积半生心血的科研成果,为了大豆,他的母亲病危时,他含泪离开了母亲;为了大豆,他在妻子临产时没能在身边。郭玉不是没有人之常情,心地极为善良的他,中耕时如果有一点偏差伤了一株苗,都心疼得直蹦,这位老专家,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间,连续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向新的科研高度进军。
28、高产之父
大豆、小麦、水稻是垦区种植面积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为了保证粮食的持续稳定高产,科技工作者们的足迹遍布三江,不断的进行科研积累,风雨无阻,历尽千辛万苦,培育出各种高产的粮食作物,为北大荒这中国最大的粮食基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徐一戎194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沈阳解放后参加革命。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1972年落实政策后在水稻科研所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寒地水稻直播高产”课题,突破了水稻亩产千斤关,1985年主持国家攻关项目“水稻高产技术开发”获成功后,致力于“寒地水稻旱育稀植”研究,制定出“水稻三化栽培”模式并在垦区推广,被水稻种植户称为“水稻之父”。199 年获“五一劳动奖章。
吴陆弟1964年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用20年的科研积累,在1983年培育出北丰系列大豆十多个优良品种,推广面积一亿多亩。
梁甲农、冯紫琅1955年北京农业大学毕业,来到友谊农场,梁甲农主攻小麦,冯紫琅主攻大豆,被人们称为“麦豆伉俪”。梁甲农在短短几年中就培育出10多个有希望的小麦品系;冯紫琅也培育出11个大豆优良新品种,其中4个品种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励,1个品种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二等奖。
29、坚定的志向
实践检验真理,科研的进步有赖实践,北大荒的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之高在全国属前例,科研工作者将自己的才华与知识播散在最易扎根发芽的地方,不断的在实践中耕耘,他们为北大荒的现代化的粮食生产不断的发明创新,新型的农机与各种仪器不断用于生产第一线。
桂体仁194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接触中共地下党,1950年入伍,成为人民解放军第一支雷达部队技术骨干。后因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而受不公正待遇,1958年随十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忠于党和人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返自己热爱的岗位。致力于粮食处理中心的电子控制研究和玉米精量点播机制造,分获农业部、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奖,1980年入党,同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
30、文化精英
神奇的土地,英雄的群体,必然产生灿烂的文化,特定的群体,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时代,创造出具有丰富内含的北大荒文化。许多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画家等文化名人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文化精英的群体,他们为北大荒为中国创作了无数文化经典,他们为北大荒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占据了一个无可替代的空间。
丁玲 丁聪 艾青 聂绀弩 吴组光 郭小川 林予 王忠瑜 梁南 张抗抗 姜  昆 赵炎 聂卫平 肖复兴 梁晓声 贾宏图 顾震夷 郑加真 范国栋 郝伯义 陈宜明 陆星儿 吕向全 韩乃寅 汪立三 晁楣
31、英灵永驻
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三大英雄群体中有5万余人已经长眠于黑土之下了,而这5万多人的平均年龄却不满50岁!埋没的只是他们的躯体,而长存的是他们不朽的英灵,他们的身体将随着自然的规律重新溶入大自然,然而他们的英魂,他们的精神将深深的镌刻在中国的历史中,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32、永创辉煌
北大荒人已取得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成果,无法满足北大荒人的雄心壮志,新北大荒人立足于现代化的伟大成果上,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有力的支援着全中国的经济建设。他们以新时代的风采继续鼓舞和感召着人们。
艰苦奋斗是北大荒人的苦乐观,反映了北大荒人的政治本色,突出表现为北大荒人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苦为荣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开拓是北大荒人的进取观,反映了北大荒人的意志品质,突出表现为北大荒人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勤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顾全大局是北大荒人的大局观和行为准则,充分反映了北大荒人“国家利益、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无私奉献是价值观,反映了北大荒人的道德风范,突出表现为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勤政廉政的公仆精神。
我们的故事——一百个北大荒老知青的人生形态
--摘自姜春云在接见北大荒报告团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