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汇储备贸易逆差:[转帖]关于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3:45:09
关于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几点思考

陈运才

新一轮学习科学发展观,重在深入,贵在实践。根据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厅党组的安排,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一方面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胡锦涛总书记两次来安徽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思考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按照自己分管工作,重点围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县(市、区)人事、劳动、科技、农业、发改委等政府部门,走访县域和非公经济企业,实地了解县域人才资源开发和需求情况。并主持召开会议,了解听取省直单位和相关人才管理部门为更好更快服务县域经济提供支持的意见,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按照金山书记、三运省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场会议讲话精神,就人事部门服务县域经济,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摸清人才现状,做好为县域经济社会提供人才公共服务准备

——结构情况:县乡党政人才15.3万人,占全省总量的 66.6%,其中县级党政人才11万人,乡级党政人才4.3万人;县乡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59.8万人,占全省总量的 77.1%,其中县级事业单位47.8万人,乡级事业单位12万人;县乡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1.2万人,其中县级企业1.1万人,乡级企业0.1万人;乡镇非公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2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68.6万人。

——行业分布情况:县乡科学研究人员187人,占全省总量的5.80%;县乡工程技术人员20422人,占全省总量的27.43%;县乡农业技术人员17270,占全省总量的88.52%;县乡卫生技术人员47862,占全省总量的51.58%;县乡教学人员441093人,占全省总量的86.43%。艺、体、政工人员3758人,占全省总量的16.03%。

——学历层次和职称情况:大专以上,县乡党政人才 3.5 万,占全省党政人才总量的15.2%;县乡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2.7 万人,中级职称 23.3万人,初级职称 26.6万人,高、中、初之比为1:8.6:9.8。

——年龄结构情况:年龄四十岁以下:县乡党政人才3.4万人,占全省总量的14.8%;国有事业单位管理专技术人才34.6万人,占全省总量的44.6%,其中县级事业单位27.2万人,乡级事业单位7.4万人。

二、找准发展问题,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人才公共服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县域和非公经济领域人才资源开发已取得较大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才智支撑。但客观地讲,我省县域和非公经济领域人才资源开发,无论是力度、速度,还是规模、结构和水平,与县域和非公经济发展需求还不能完全适应,与沿海地区乃至中部兄弟省份都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观念和客观环境障碍突出。一些部门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说起来重要,动起来可要可不要,忙起来不要。总认为引人引智不如引资引项目来得快,把主要精力大部分放在招商引资上,没有真正把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摆上县域经济发展的应有重要位置。一些企业叶公好龙,对大学生频频“变脸”的择业态度,也令一些人才失望,甚至反感。另一方面,由于县域和非公经济企业,大都地处基层,环境偏远,条件艰苦,加之企业大都规模小,待遇低,难以使人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急需紧缺人才质量不高。我省县域经济领域,高学历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尤为紧缺。现有经营管理人员中一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且专业化程度不高。不少非公企业仍然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急需经营管理人才。来安县企业共拥有4664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高级职称220人,占4.7%,我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宁国市,这一比例也只占3.2%。全省县域企业中高技能人才只占职工人数的3%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一些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非常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这样的人员比例和总量来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激烈的质量、技术、管理、市场的竞争,明显乏力。

三是人才培训乏力。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县域和非公企业新进人员,大都为应届毕业生,一张白纸,企业必须通过加强对他们的有效培训来缩短磨合期,产生生产力。但在现实中,我省大多数企业所在县市既没有高级技工学院,也缺少高级技工培训机构,同时企业普遍存在的重使用、轻培养,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视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埋有隐患。

四是人才职称评定存有瓶颈。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县域和非公领域人才对职称评定兴趣有余,响应不足,企业的积极性也不高,职称评定成了政府部门“单相思”。原因有三:首先,职称评审权限卡得较死。中级职称都要不远百里往返市里考试、送材料等等,在时间、精力、财力上给需求者增加许多负担和麻烦;其次,评审标准不合理。目前,非公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基本套用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办法,其评价标准大多脱离企业实际,使相当一部分非公人才望而生畏,同时对企业的生产和技术的创新帮助也不大;第三,职称的“含金量”少,有无职称与个人切身利益关系不大。目前的情况下,大多数县域和非公企业都没有建立起明确的职称与工资挂钩制度,少数企业虽有加薪,但差距也不明显,难以调动企业人才主体要求评定职称的积极性。

五是政府部门有所缺位。主要表现在:合力不够。人事、劳动、科技、农业等部门在县域和非公领域人才资源开发中虽然都承担一定职能,但分工不明确,任务不具体,缺少“领头羊”,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影响了人才资源的整体有效开发。服务方式滞后。在人才服务方面,人事部门还主要停留在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事代理等常规服务,在主动与企业联系、了解人才需求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在人才政策方面,还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引进、鼓励人才到民营企业创业的政策;在人才评价方面,还没有与国企、事业单位人才评价体系一致。激励机制不活。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流向县域和非公经济领域,尚有很大空间。要通过人才激励机制的创新,扫除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性障碍,真正做到靠环境吸引人,靠事业留住人,靠待遇激励人,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三、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1.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从明年起,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组织人才为重点对象的县域和非公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农民创业带头人、科技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开展培训,对其中的骨干人员选送到国(境)外研修;每年从现代制造型、科技创新型、农产品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等较大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中选拔若干名经营管理人员开展能力培训;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培训若干名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市、县政府人事部门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牵头组织开展对县域人才,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

2.加大引智工作力度。优先支持优质农产品品种培育和推广、特色农产品开发、生态农业技术应用等农业重点引智项目。扩大千村引智示范试点单位,并在项目立项、经费扶持上给予倾斜。结合“一村一品”引智项目推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支持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聘请外国专家、出国(境)培训等引进国外智力工作。

3.引进高层次人才智力。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域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探索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县域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接工作。选择适合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项目,以政府资助等方式吸引博士后人员开展研发,创造必要条件,促进科研成果在县域内转化。博士后人员所选科研项目属于县域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可优先立项。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4.组织各类人才服务基层。扩大专家为民服务示范活动规模,省、市级政府人事部门每年组织各类专家服务团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直接及时的咨询、指导服务,推广普惠性的专家科技成果项目。建立专家为民服务资助制度,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专家到县乡开展项目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加大“三支一扶”工作力度,逐年扩大规模和比例。鼓励全日制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县域企业单位和农村组织工作,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为其提供人事代理服务。

5.积极提供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及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要把为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拓展适合县域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运行方式和用人特点的信息咨询、人事代理、人才招聘等服务项目。加强县级人才就业机构建设,组织县域和非公有制组织人才专场招聘会,积极为县域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进人才和智力,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前免费服务。建立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机关干部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制度。支持县域和非公有制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通过各种灵活的流动方式,促进人才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6.建立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县级政府人事部门要深入了解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建立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信息库,建立人才(智力)需求目录,建立健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及时掌握和免费发布人才需求情况,积极帮助县域企事业和非公单位吸引、推荐、配置人才。进一步整合省人才服务网,实现省、市、县人才资源共享。

7.改进职称评审办法。进一步完善县域非公有制单位职称评审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省确定的扩权试点县(市)和具备条件的县(市)可根据实际,自行评审相应系列和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省、市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加强监督指导。省政府人事部门根据基层实际,研究制定适合农村中小学和农业系列范围内有效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激励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大专家选拔工作向县域人才倾斜的力度。

8.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以技术、资金入股等方式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建立经济共同体,或者创办经济实体,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承包、试验示范和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保护其合法收入。进一步扩大县域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允许事业单位在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根据本单位实际自主决定内部分配;鼓励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协议工资、成果有偿转让、利润分成等多元化分配办法;县域事业单位可探索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探索在科研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对产业化作出贡献人员的办法,切实使事业单位职工的贡献与收入挂钩。

9.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全省每两年组织一次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人才评选表彰。支持各市、县和有关部门对重视并依靠人才取得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组织予以表彰,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10.加大资金投入。各级财政对人事人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要给予大力支持,加大投入,对县域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人才市场等公共服务项目,同级财政要列入经费预算。省人才开发资金分步向县域人才公共服务倾斜。

县域经济是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开发人才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各级政府应尽的义务和职责。省、市政府人事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服务,积极主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县级政府人事部门应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省、市政府人事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整合资源,明确责任,形成工作合力;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