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科公考 唐棣:赵孟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17:18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号松雪,又号水晶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在宋曾任小职,入元后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据载,他生前“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卒后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目录
  • 1 人物简介
  • 2 书法艺术
  • 3 绘画艺术
  • 4 立法与执法的才能
  • 5 传世名著

赵孟頫 - 人物简介

赵孟頫书法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昴,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元代湖州(今属浙江)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其曾祖、祖父、父皆仁宋,位居高官。赵孟頫年幼聪敏,14岁时,因其父荫补官,试中吏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宋灭亡后,在家中致力学问。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巨夫奉诏到江南访贤,赵孟頫被引见元世祖忽必烈,受到重用。翌年即授兵部郎中,后迁集贤直学士,元世祖曾多次向其问政。延祐时(1314-1320年),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托病返故里。赵孟頫出仕元朝,为当时一些赵宋遗民所讥,内心常感内疚和迷茫。死后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赵孟頫博学多才,擅诗文,精音乐,书画绝伦。其行书和小楷圆转遒丽,有“赵体”之称。所画山水、木石、花竹、人物、鞍马十分精致。著有《松雪斋文集》10卷,《尚书注》《琴原》《乐原》各1篇。

赵孟頫曾于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1292-1294年)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官事清简,重视兴办学校,器重有识之士。但因不承顺上司韦喇哈孙之意而屡遭刁难。赵孟頫喜爱济南山川风物之秀美,写诗寄怀,泼墨演染,以表达对济南的深厚感情。以华山为背景创作的山水画《鹊华秋色图》成为国家珍宝。其诗作《趵突泉》:“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汇,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影响颇大,后人唱和者甚众。其中“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一句,由济南当代书法家金棻书写成对联,镌刻在今趵突泉边的泺源堂门前楹柱上。

赵孟頫 - 书法艺术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

赵孟頫

赵孟頫妙严寺记墨本

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其绘画,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论者谓:“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交友甚广,与高克恭钱选王芝李衍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点的有陈琳唐棣朱德润柯九思黄公望王蒙等。能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

赵孟頫

赵孟頫《洛神赋》

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传世画迹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江叠嶂图》卷、元贞元年(1295)作《鹊华秋色》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皇庆元年(1312)作《秋郊饮马》卷,现藏故宫博物院。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赵孟頫所写碑版甚多,圆转遒丽,世称“赵体”。相传他能日作楷书万字,“下笔神速如风雨”。赵氏楷书中有不少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赵体楷书的特点,概括有三: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赵孟頫 - 绘画艺术

孟頫善画山水、人物、鞍马、花鸟、兰竹各科,取材广泛,技巧全面。人物画有历史故事、佛像等,山水画以绘写南方山村水乡为主,着重表现文人隐逸的生活情趣。在笔墨技法上,兼善工笔与写意,呈多种面貌。

赵孟頫

赵孟頫幽篁戴胜图

赵孟頫有着深厚的学养功力,不仅正式提出“师古”的主张,并且还把它和“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画主张相结合,融以“师法自然”的过硬技巧,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础;同时在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等各种画类中全面实践他的文人画主张,成为转型变革时代开元初画坛风气最有影响的一代宗师。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而元以后的绘画意趣更多地体现在书法化的写意上,那末,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末,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

一是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二是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三是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

六是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是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八是他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 

综观赵孟頫的画迹,并结合其相关论述,可以知道,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在绘画上,而且也广泛地渗透于诗文、书法、篆刻等领域中。

赵孟頫

赵孟頫二羊图

历史上每遇沧桑变易之际,文化颇易失范,人们总是以史为鉴,从古代的启示中去寻找医时救弊的良方,如孔子的“克己复礼”、魏晋“竹林七贤”的返朴归真、唐宋的“古文运动”等,重视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赵孟頫提倡“古意”的出发点亦不例外,他引晋唐为法鉴,批评南宋险怪霸悍和琐细浓艳之风;不仅如此,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他还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这是十分可贵的。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从此,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

应当特别指出,赵孟頫的山水画不但将钩斫渲淡丹青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这些理论与实践,将赵孟頫推向了开元代绘画风气宗师的地位。


作为一代宗师,不仅他的友人高克恭、李仲宾,妻子管道昇,儿子赵雍受到他的画艺影响,而且弟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绮丽奇特的篇章。

“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赵孟頫

元 赵孟頫 浴马图

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1994年10月,在赵孟頫的家乡湖州还举办了“国际赵孟頫书学研讨会”;1995年3月,“赵孟頫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湖州分二段举行,上海书画出版社和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还在上海举办了赵孟頫书画展。德清赵孟頫、管道昇合葬墓得到修复,并被列为当地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州市原赵孟頫的别业“莲花庄”也得到修复,还安放着赵孟頫的全身铜像。在这两次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上,中国及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地的美术史家、学者、美术家,都对赵孟頫的美术成就表示敬佩。近年来各地还出版了《赵孟頫集》《赵孟頫画集》《赵孟頫研究论文集》《赵孟頫国际书学讨论会论文集》等。

“赵氏王孙嗟宋亡,笔情墨趣寄惆怅。文人书画开风气,从此吴兴名更扬。”赵孟頫这位元代伟大的美术家,已走出国门,迈入了世界。

赵孟頫 - 立法与执法的才能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但在立法与执法方面,也显示了他卓越的才能。
  
在中国古代,政府官员同时也担任审案判刑的法官,也要参与国家立法。赵孟頫是宋代皇室的后裔,在元统治集团中处处受到钳制和约束,但当他必须为国家出力的时候,他也不韬光养晦、闪烁其词。
  
有一次,元世祖“诏集百官于刑部议法”,邀请在尚书省起草诏书的赵孟頫一同参加。当时,刑部官员一致认为,凡是赃款满至元钞二百贯的,一律处死。赵孟頫觉得不合适,便旗帜鲜明地说:元初发行中统钞时,国家以银子为本,钱钞与实物价值大致对等。现在过了20年,通货膨胀,当今发行的至元钞比中统钞“轻重相去至数十倍”,以后至元钞也还会像中统钞一样贬值的,“使民计钞抵法,疑于太重”。他认为“欲以此断人死命,似不足深取”,并主张“以绢计赃,最为适中”。
  
这时,刑部郎中杨某马上气冲冲地站出来指责赵孟頫说:“今朝廷行至元钞,故犯法者以之计赃。公以为非是,岂欲沮格至元钞耶?”“沮格”就是阻止的意思,杨某给他戴政治帽子了:你反对用至元钞计赃,就是否定至元钞,就是反对现政权的财政政策!杨某还说:过去制订法律的时候,“亦与大儒共议”,难道过去的大儒都比你学问差吗?赵孟頫知道自己不是蒙古族人,别人对他歧视,存有偏见。但他理直气壮地反驳说:“法者人之命,议有重轻,则不得其死。某奉诏预议,心有所不可,不敢不言。中统钞虚,改至元钞,谓至元钞终无虚时,岂有是理哉!君言不揆于理,徒欲以势相陵,何也?”赵孟頫既然奉皇帝之命参加讨论,不能不把自己的观点公开讲出来。你不讲道理,光是以势压人,什么意思!义正词严的一番话,说得杨某羞愧万分,他连连说:“某之失在于不学,公之言是也。”
  
至元29年(1292年),赵孟頫担任济南路总管府事。有一个在盐场打工的男子掀儿,因为怕苦而逃离工作岗位,就此失踪。他的父亲在其他地方找到一具尸体,便断定是同役者杀了他儿子,从而把这个同役者告上官府,那个同役者也不知咋地把这个罪名担了下来。赵孟頫审理了此案,“疑其冤,留弗决”。过了不久,掀儿自己又回到了盐场,那个冤案才得以昭雪,当时“郡中称为神明”。其实,赵孟頫的“神明”不过是重证据、轻口供而已,他用时间来迎接颠覆性事实的出现。
  
上述两事,足以证明赵孟頫不仅是个书法家,也完全称得上是一个能臣干吏。

赵孟頫 - 传世名著

秀石疏林图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

《秀石疏林图》纸本墨笔,画巨石周围分布数株古木丛篁,用飞白法画巨石,表现了巨石的坚硬质感;用圆劲的笔法画古木,表现了了树木挺劲的枝干;用峭利的笔法画竹叶,表现了竹的潇洒。充分施展了书法笔墨在绘画中的效用。他在此画后的跋中题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首诗进一步阐明了唐代张彦远关于"书画同源的理论,极大地影响了明清以来文人画创作的风气。

红衣罗汉图

赵孟頫

红衣罗汉图

图卷,纸本,设色画。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赵孟頫的人物画大多出于想像,但也有写实之作,只是传世较少,此《红衣罗汉图》堪称代表作之一。图中身着红色袈裟的罗汉盘腿坐于大树下面的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态安详坚毅,似在说法。根据作者题记所言,因常与西域僧人往来,“耳目相接”,故能对西域僧人的神态特征刻画入微。图中罗汉取梵相,人物的造型及表现手段取法唐代阎立本,以铁线描勾勒,用笔凝重;设色浓丽,以赭石、土黄、石绿与大红袈裟形成鲜明对比;构图采用由左向右的开合形式,引人联想。此图作于作者五十一岁时,是高度表现了其艺术创造力的一幅杰作。

赵孟頫 - 赵孟頫墓

赵孟頫墓赵孟頫墓位于洛舍镇东衡村戏台山南。据明万历《湖州府志》记载:“赵孟頫墓在德清县北东衡里”。原墓有圆形墓丘及墓碑,后圮,仅存石马一匹。1992年在距地表深1.5处,发现长3米、宽2.6米石板双室墓和宽11米夯筑神道,在距墓约30米神道两则,出土石翁仲2尊,高2.2米、宽0.8米;石马2匹,通长2.7米、高1.5米,均系太湖石质,雕琢精工。1993年墓地重新修复,现墓地面积3000平方米,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前为平台,上坚墓碑,平台拾级而下接神道,神道两侧无题石马、石翁仲。据史料载,赵孟頫与其妻管氏合葬于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