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猜成语市字在门中:乐论之四:论声、情、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38:03

阿镗乐论之四:论声、情、韵


     
唱歌听歌,标准何在?
      阿镗认为,第一在声,第二在情,第三在韵。


      前人有“声、色、艺”之说。“色”,其实属视觉范围,可以不论。“艺”涵盖面太广,所指不够明确。不若拈出“情”与“韵”,直触问题之核心。


      以人作比喻,声如身体,情如灵魂,韵如衣服。


      声有“五要”“十能”。
      五要是:要稳定、要干净、要集中、要通透、要圆润。
      十能是:能刚能柔、能强能弱、能高能低、能松能紧、能连能断、能快能慢、能明能暗、能远能近、能真能假、能放能收。


      有人天生一副好嗓子,可是或未遇明师,或方法不对,或用功不足,或悟性欠佳,终生徘徊在美声花园之外,殊为可惜。李可染先生成名甚早,可是四十多岁才拜在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门下,当“白发学童”;七十多岁仍天天勤练基本功,加上创造力过人,终于成为当代最有成就的中国山水画大师。有志于歌艺者,也当如是。


      声音好不等于歌艺好,可是没有好声音,歌艺肯定不会好。同理,感情丰富不等于歌声动人,可是缺了感情,歌声肯定不会动人。


      完全无情的歌唱,不是没有,可是不太多。较常见的是感情不足、不对、不准确。就如同虽然是真人、活人,可是有疾、有病,不是个健康人。

 
      做人宜收敛,艺术宜夸张。
      在台下,不能把一说成二,更不能把二说成三。在台上,一却要夸张到十,甚至百,才有艺术效果。


      读李白的“一日须倾三百杯”,何等过瘾、痛快!如变成“一日须倾三大杯”或“三十杯”,便索然无味。数字尚如此,何况感情乎!

 
      所谓“喜、怒、哀、乐”,不过是情之粗略分类。除此之外,世间不知还有多少种情。例如,父母子女之情、男女相爱之情、思念故乡之情、虔敬上帝之情、谢天谢地之情,忧国忧民之情、豪气万丈之情、感怀身世之情、悲愤欲绝之情、欲哭无泪之情、爱恨交加之情、悲喜交集之情、左右为难之情、欲拒还迎之情、欲哭反笑之情、喜极而泣之情,等等。

十一
       即使同一种情,也有不同类型。例如“喜”,就有游戏之喜、节庆之喜、顿悟之喜、得奖之喜、新婚之喜、父母健在之喜、初为人父(母)之喜、女儿出嫁之喜、妻贤子孝之喜、良朋聚会之喜、受到称赞之喜、读到好书之喜、美梦成真之喜、比赛大赢之喜、得报大仇之喜、宽恕仇敌之喜、久旱逢甘露之喜、他乡遇知交之喜、莫名其妙之喜、沾沾自得之喜,等等。再分细些,同是游戏,张三与李四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空,面对不同人时,其感受、想法也不一样。如此推算下去,情之种类,休止千万!简直无穷无尽!

十二
      艺术家要表现、表达好这无穷无尽、各不相同的情,前提条件是能够感受、理解、分辨它们。情冷感者固然做不到,即使天生对情敏感而细腻者,如不多读书、多看戏、多接触各种不同艺术、多向大师学习,恐怕也做不到。广泛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其重要,绝不下于苦练本门功夫!

 十三
        声、情之后,更难得、更难论的是韵。
      难得,是因为“绕梁三日”,声情莫办,唯韵能之。
      难论,是因其无形无貌,所指不明。

十四
      “韵脚”、“押韵”、“风流韵事”之类,属形而下范畴,本文不论。
       “神韵”、“气韵”,与感情是否充足、准确有关,也不论。
        要论者,一是“韵味”,二是“余韵”。

十五
        韵味何所指?
      各种变化是也!
      听一位“弹得不错”的学生,演奏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降B大调即兴曲(Impromptu in B flat Major,D935 No.3),然后听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演奏的同一曲,当可明白什么是韵味,什么是变化。

十六
      钢琴本来是无韵味的乐器,可是在霍洛维茨手下,却充满音色变化、速度变化、层次变化,教人惊艳、着迷,百听不厌。

十七
    
  声乐家得天独厚,除了可变化音色、变化速度之外,还可以变化音高。上滑音、下滑音、大滑音、小滑音、不同幅度的抖音,各种各样乐器奏不出的装饰音、倚音、廻音,都是声乐家“独门武功”。讲韵味、变化,器乐家是万万及不上声乐家。据霍洛维茨本人透露,他独特的句法、韵味,是从某位老一辈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的唱片中学来的。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发人深省。

十八
       西方女高音歌唱家,笔者独赏安琪蕾斯(Victoria de los Angeles)。论声,她比不上妮尔逊(Birgit Nilsson);论情,她不如卡拉丝(Maria Callas);论技,她输给芭托蕾(Cecillia Bartoli)。可是论韵,她得分最高。一曲普契尼的“人们叫我米米”,令人每一个细胞都随着她的歌声起伏、律动。这就是韵的魅力、威力。

十九
    
  中国的地方戏曲,从京剧至黄梅戏,从豫剧到越剧,都无不极其讲究韵味。红线女一曲“昭君出塞”,新马师曾一曲“万恶淫为首”,风靡南国数十年,几近家喻户晓。笔者小时听过,到老仍然记得,那也是韵味之功。

二十
      中国传统乐器,特别注重韵味。管平湖的古筝、陆春龄的笛子、闵惠芬的二胡,都具有一种别人学不来的韵味。内子是百分之一百的音乐门外妇,笔者不在家时,她最常听的CD是林石城的琵琶独奏。相同曲目,别人演奏的唱片有好几张,她都不大听。问其原因,答曰:“这张才够韵味!”

 二十一
      韵味从何来?
      答案是:来自变化!换句耸人听闻的话来说是:来自不准确!

二十二
      音高、节奏,完全准确就没有韵味。
      上百人合奏的交响乐,不能不讲求高度准确,所以不易有韵味。
      论韵味,大合奏不如小合奏;小合奏不如独奏;器乐不如声乐;西方音乐不如东方音乐,其理在此。

二十三
      音色无所谓准确不准确。然而,那怕是非常漂亮的音色,如果一直不变化,就毫无韵味。

二十四
      学音乐之人,为了音高、节奏准确,不知吃尽多少苦头。到头来,却要学习不准确,否则没有韵味。真是令人情何以堪!
      想得通么?
      如想不通,请读几遍李可染先生的名言吧:“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仍想不通,请挨一记齐白石先生的当头棒喝:“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再想不通,可以考虑改行。

二十五
     “余韵”又何所指呢?
        结束得耐人寻味是也。
      古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在音乐上,则是“声有尽而韵无穷”。

二十六
    
  余韵,一半来自感情表达得含蓄,另一半来自尾音收得讲究。

二十七
      俗语说:“好头不如好尾”。此话有理。做人、做事、奏乐均如是。当然,能好头好尾最好。万一开坏了头,更须力求“好尾”。所以,凡大师级演唱演奏家,一句、一段、一曲结尾,无不全力以赴,绝不随便,绝不掉以轻心。

二十八
       收尾分强弱两种。强收要放尽,要有余音。弱收要渐慢、渐弱、收圆;没有声音之后,还要在无声中至少坚持几秒钟。“此时无声胜有声”,确实如此。

二十九
       某合唱指挥,在一曲应弱收之曲终处,用了一个大手势,像关公砍大刀般砍下去,把余韵破坏得一干二净。从此,笔者终生不再捧他的场,更不敢把作品交给他指挥。

三十
       “一曲何止值千金,音音字字撼人心。盪气迴肠声声韵,始信绕梁三日真。
        这是笔者题赠给某位歌唱家的打油诗。诗中不但表述了欣赏与感谢,更表达了笔者对每一位歌唱家的厚望。
      愿天下歌唱家演奏家,人人声情韵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