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气换三热水器作用:“先学后教”与“扶孩走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3:30:38
 教学如“扶孩走路”,先是两手搀扶,后是一手牵引,再是两手放开;相对于教学过程就应该是教读、导读、自读。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分别是“示范”、“教学”,“启发”、“引导”,以及“纠偏”、“补漏”、“评价”、“整合”。

  早在1962年,叶圣陶老先生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法国作家和教育思想家蒙田(1533-1592)也曾用教师指导学生走路来比喻指导学生学习,他说:“教师最好先让孩子在他面前走几步,以便更好地判断他的速度,从而推测他能坚持多久,然后方能适应他的能力。如果我们不顾分寸,就常会坏事。”

  我们知道,人类学走路的过程至少有三个阶段:先是两手搀扶,后是一手牵引,再是两手放开。实际上人类的学习过程也至少要经过这么三个阶段:

  首先是“搀扶”——教读,教会学生阅读和思考;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和思考习惯。

  其次是“牵引”——导读,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导,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是“放手”——自读,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思考;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难,学会自己提问题。学生正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的深化教学。这个阶段的学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了。

  对此本人认为在这三个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有所区别和侧重:

  首先在教读阶段,主要针对起始年段(如小学低学段),或不同的学科学生刚开始接触的内容。由于学生刚入校门,识的字太少,自己不能读书;或对学习新知识知之甚少,教师就应该“示范”性教会学生阅读和思考,“手把手”教学生把课本读通、读懂。读通,即阅读后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读懂,即阅读后弄清教材每个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理解例题解证的各个步骤或证明的各个环节。因此这一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示范”、“教学”——教会学生“学”。所谓“示范”指的是作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而“教学”指的是教师“教学生学”。

  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先教后学,采用的“基本形式是:教一点,学一点,练一点。展开来说就是教师教一点,学生立即跟着学一点,练一点;然后教师再教一点,学生再学一点,练一点;这样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每前进一步都再经过这样一个即教即学即练的过程;并且,每一个教、学、练的过程都常常反复多次,直到学生都基本上学会为止。”(江山野)这时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听讲、模仿,是学习教师已告知他们的东西。例如,小学生开始学习识字和算术,小学生、中学生以至大学生开始学习外语,八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物理,九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化学,还有在音乐课上学习识谱和唱歌,在体育课上学习基本动作等等,一般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再具体到同一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如中小学数学中的代数、几何,中学物理中的电学、力学等学生刚开始接触的内容,也一般都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其次在导读阶段,因为“学生的学习已经可以不完全依靠教师了,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自己学习的能力,如:已经学会了查字典;已经能够看懂课本中的一些段落;已经摸到了一点学习规律,可以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自己获取一些新的知识。但是,他们自己还不能通过阅读教材从整体上去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整个的学习内容,它的中心、要点和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它的条理性和系统性等等,都要靠教师的讲解或一步一步地启发引导,才能使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一阶段,大体上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延续至小学高年级。如果教师善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阶段就可能短一些;否则,也可能施长,一直拖到中学。”(江山野)。因此这一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启发”、“引导”。其中“启发”指的是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而“引导”是指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实行边导边学,采用“问答、阅读、演示、讲解相结合,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未知。”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需要问答的时候问答,需要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时候让学生阅读教材,需要演示的时候演示,需要讲解的时候讲解;而且,问答、阅读、演示、讲解都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总之,在方法上是灵活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通常,很多教师都是以启发学生设想下一步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前进,所以叫做“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未知”。因为这时学生已经有了“知新”的能力。但是,他们的阅读能力、感性认识和“知新”能力都很有限,所以还需要在教师具体指导下阅读课本,需要通过演示获得一些知识,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特别是他们对于所要学习的东西将怎样向前发展还很不清楚,需要教师引导,所以“逐步启发引导”就适合了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江山野)

  第三在自读阶段,因为“学生基本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大略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得确切、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够抓住要领,并且常常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同时,他们还没有掌握一套自学的方法和养成自学的习惯。因此,他们也就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只能一课一课或一章一节地在教师帮助下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这一阶段,一般说,从进入初中就可能开始,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初中学生就具有了自己阅读所学课本的能力。不过,初中要陆续开设一些新的课程。学生开始学习一门新课程,主要还要依靠教师。但是,只要学生确实具有初中水平,教师又教学得法,不需要很长时间学生就可以获得相对独立地学习这门课程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说,教学过程发展到中学阶段,就进入了以学生相对独立学习为主的阶段。其实,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好,有些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有的课程上就可能开始具有相对独立学的能力。”(江山野)。所以这一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纠偏”、“补漏”、“评价”、“整合”。其中“纠偏”指的是纠正偏向或偏差;“补漏”是指补充缺漏;“评价”表示对人或事物所评定的价值;而“整合”就是整理、合并零散的要素,使之形成合目的的整体。

  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实行先学后教(交),采用“先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开始交到学生手里”(江山野)。采取先学后教(交)的教学方式,要抓住四个重要环节:一是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一定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给予学习指导。二是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的“先学”互相进行展示,一定要开展同伴互助;在学生小组展示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及时“纠偏”、“补漏”,尽力把一个小组作为“小班”进行有针对性教学。三是针对学生“先学”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一定要组织当堂训练并及时“评价”反馈。四是在课堂小结的过程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一定要注意“整合”所学知识。以上四个“一定要”也可以说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的“规定性”要求;但这些规定性的要求本身又具很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例如,教师对学生“先学”提出的要求可少可多,可低可高;小组展示、当堂训练、课堂小结,在内容的广度、难度、深度上和方法上,都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因此,这种教学方式不但适合学生这一阶段的要求,而且既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又能不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余文森教授在《我所认定的三条教学“铁律”》中指出:“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慢慢地摆脱对教师教的依赖,许多优秀教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

  总之在不同的年级学段,不同的学科内容,教师们都必须有“扶”、“牵”、“放”的意识,因为这是人类学习、成长的自然规律。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倡导建立新的教育原则——“教育适应自然”:一是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秩序,另一是强调教育要依据儿童天性。

  参考文献:

  1、江山野《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教育研究》1983年第9、10期)

  2、余文森《我所认定的三条教学“铁律”》(余文森的博客:http://eblog.cersp.com/userlog/406/archives/2008/7876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