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函数是什么:中华民族的图腾 飞龙在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13:24
2009-10-04 20:53:21|  分类:工艺精品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vior=alternate width=600>

飞龙在天

古代传说中记述:天分为三,昆仑之上有凉风之水,称为下天,人登上可长生不老;再向上是悬圃为中天,乃无风无雨的灵界;再向上是上天,属大帝为首诸神的居住之所,春山之泽,清水之泉,温和无风,飞鸟翔而百兽戏。

古人对仙境的向往并非统一的概念。除了西北高耸的昆仑外,东方浩瀚的大海也同样激发起古人的想象力。《列子》中有这样描绘:在渤海东下几万亿里处,存一深谷称旧墟,乃无底沟壑。天地间江河之水,均流归此处,但壑中之水既不增,也不少。其中5座仙山,分为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山高下3万里,山顶平坦处9000里,山与山相距7000里。山上有金石之台,禽兽个个通体洁白如雪,又有丛生的珠玉之树,上结甘美异常的果实,吃了不老不死。仙山上所居之人非神即圣,不可胜数,一日之内即能飞翔往来。

龙字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现在甲骨文中,以其多变、美的字形引人注目。后来,龙字从篆书发展到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我国历代许多著名书法家书写的龙字很多,艺术水平也很高。通过这些字,既可领略各家的精湛技艺,也透露出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遥不可及的天空一直是古人幻想驰骋的所在。浩瀚星河,皎洁明月,灿烂朝阳,瑰丽云霞,都引发了古人的无限遐想,把上天视为人间无法比拟的仙境。斗转星移的天象演化,冬去春来的四季变迁,电闪雷鸣、雨雪霜冻、洪水飓风乃至地震山崩、潮汐海啸等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又引起古人的畏惧与惊恐,认为上天诸神存在着无限的权能,既可对人佑护,又可对人惩罚。神仙居住在美妙无比的仙境之中,注视着地上芸芸众生的一举一动,以威力来表达喜怒,于是古人便产生了仙及仙境的概念。

在原始宗教中,龙的摹写原本是用以祭神的若干动物。在祭祀中,动物也有了神圣性,成为人与神沟通的中介,也是巫砚联系仙人的供物。祭祀动物的形象往往被绘刻到礼器上,并逐渐演化为龙纹。这种祭祀的作用渐被夸大,商周时代鼎器时尚一时,而且又多用龙纹来装饰,体现的正是这一点。献祭所用之物品已被鼎和鼎上的龙所承担,龙成了人神联系的使者。《史记》中记载了齐国术士所说的神话:“黄帝采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成了鼎。鼎成后,有龙垂下胡须,迎黄帝上天。黄帝登上龙背,群臣后官相随而上者七十余人。龙这时盘旋升天,一些人抓住龙须下放,以致将龙须扯下,黄帝的弓也掉在了地上。百姓看着黄帝冉冉升天,都抱着弓与龙须号啕大哭。”

龙沟通天地,并能飞升上天的功能让龙在远古神话中被视为通天的工具,成了神仙们的坐骑或脚力。庄子在他的《追遥游》中写道:“藐姑射山上有神人居住,这些柳人肌肤如冰雪般洁自,行动飘迟有如美女。仙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能够驾驭龙,乘云气而遨游于四海之外。”《韩非子》中也引述过一段远古传说,说黄帝曾与许多神仙在泰山相会,黄帝驾象车、驭六龙,风神清路,雨神洒水,虎狼在前开道,鬼神在后护卫,下有腾蛇,上有凤凰,威风凛凛。除黄帝外,其他的远古圣人如瑞项、帝眷、夏禹等,部被描绘成能乘龙飞天的人物。楚国诗人屈原以炽热而浪漫的笔触将人乘龙的传说变成了瑰丽旖旎的诗句:“龙驾兮帝服,聊翱翔游兮周章;驾飞龙兮北征,遭吾通兮洞庭;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春秋后,驭龙升仙的思想兴盛一时,这是与当时社会的巨大变革有密切联系。春秋以降,周王室衰微,中国社会进入了动荡的时代。传统贵族逐渐失势,新兴地主阶级新贵族兴起,出现各国争霸的割据局面。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文化思想,各种救世思想萌生,出现了空前的百家争鸣局面。思想文化中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趋势增强,人与神的世界被拉近,神仙世界有了世俗的具象。如东海中的仙山方丈,传说有许多龙聚集在那里,有金玉琉璃的宫殿,不愿升天的众仙数十万人都在此安居,并且如人间农事一般种植灵芝仙草。另一仙山瀛洲长满奇花异草,有千丈高的玉石,还有甘醇的玉礼泉,喝了泉中之水就可长生,洲上仙家多处,风俗颇似中国的江南。

与此相应,升仙的思想弥漫于世,并且出现了许多自称有仙术的术士。他们四处游说君主寻仙访药。在术士的鼓动下,战国时期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人都曾派人入海寻仙,结果是泥牛入海,秦始皇对海外仙山更是深信不疑,派出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去海上求仙,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历史上留下了徐福东渡,传裔扶桑的一段佳话。

升仙思想由于道教的产生进一步光大。道家与上古的仙家方士有着渊源关系。道教在早期主要追求生命的永恒,长生不死。要达到这个目的,或通过修炼,死后灵魂升仙;或炼丹寻药,吃后长生;或灵魂与肉体一起升仙,即举形升仙,这一种被视为最高的境界:“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在举形升仙中,龙被当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于是,仙云袅袅,龙车辚辚,就成了汉、魏时代的艺术主题。各种质地的绘画、画像砖石、随葬的器物包括棺木,都被饰以有升仙内容的画图,有的是以墓主升仙为主题,有的是以传说中的仙人世界为对象。这些图案纹饰里,龙那飘逸矫健的身影到处可见。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幅帛画,整个画面分为三个部分,下部是巨兽与力士承负着板状的大地,中部表现的是人间的情景,平台之上,有一老妪徐行,前有侍者举案跪迎,后有侍女拱手相随。两侧有两条巨龙,龙头高昂直达天门,龙尾相绕曳至地底。画的上部是天门之上的仙境,中有一天神人面蛇身,夭神两侧有日、月,其下是两条展翼欲翔的飞龙。整个画面表现的是墓主在龙的接引下升天成仙的情形。这种驭龙升仙的思想,到了隋唐以后,才渐渐的淡化。

在上古时代,龙因其有通天的能力又被人们与天象联系在一起。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的灵魂安宁。

在中国龙文化中,龙不仅被视为一种通天的神兽,而且还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在古人看来,龙既然能沟通天地,具有神力,当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给人庇佑。当统治者顺从天意、统治稳固、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百姓安乐之世,就会有龙出现于世,代表上天表示鼓励。这时的龙表示的是吉祥。“见龙”成了“瑞应”,即上天降下祥瑞以应人君的德政。

龙的吉祥瑞兽的地位在战国时期随着五行说的兴起而更为巩固,也更受人重视。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古人认为这五种元素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由五行的不同组合而形成大千世界。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家为阴阳家,他们把五行说与阴阳说又糅合在一起,提出了一个神神秘秘的“五德终始说”,并用来解释自然的变化与政治的变迁。所谓“五德终始”是说五行之间有一种相克的关系,即一种元素可以制胜、克服另一种元素,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如此循环下去。这种相克关系本来是古人对自然界观察得出的某种粗略的规律性认识,但古人同时又把它运用到人类社会中,去说明政权的更迭与变化。按这样的解释,每一个朝代都有与五行相应的“德”,如周王朝为火德,秦王朝为水德,汉王朝为土德等等,五行的相克导致了五德的相克,于是水德胜火德,秦取代东周,而土德又胜水德,汉王朝又取代了秦王朝。汉代学者在五行相克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套五行相生的理论,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是往复循环。这相生的理论也被用到了政治上,即一个王朝的德如果不再有生命力的话,就会有另一个代表德的新王朝来取代,如尧禅让给舜,就是火德生土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天与人世间存在着一种相应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感应”,天与人事能相通,无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一个朝代如果统治有失,天会降下灾害来警告,如果不能改正,天会降下怪异表示震怒,如果统治者冥顽不化,天就会降下祸咎以示惩罚,这种祸咎,就是按五行的循环来改朝换代。被上天选中的新的王朝或统治者因有德,上天往往要降下瑞符,作为新王朝有资格取代旧王朝的征兆,一个王朝如果统治得好,上天也会降瑞符以示赞同、鼓励,而龙是吉祥瑞兽,也就成了瑞符的首选。

据《史记》记载,黄帝因是土德,所以有黄龙出现;夏代是木德,有青龙降于郊野;商代是金德,山中有银滥出;周代是火德,天降下赤鸟;秦是水德,秦文公狩猎时曾见一黑龙。汉王朝建立后,一段时间里没能弄清自己是五德中的哪一德。文帝时一位叫公孙臣的人上书,说汉应是土德,土德的瑞符是黄龙,他建议文帝改正朔、易服色,使用黄色,以与瑞符相应。但当时任丞相的张苍反对,张苍认为汉应是水德,于是公孙臣的上书被置之不同。

但三年后,有人向朝廷报称在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有黄龙出现,于是公孙臣的话“应验”,时来运转,当上了幕僚,而张苍觉得无地自容,辞职回乡。其实这条黄龙很可能是当时北方已十分罕见的鳄之类的水兽,地方官员借机向朝廷报告得到瑞符,以图得到皇帝的赏识,而朝廷也顺水推舟,以龙的出现来纷饰太平,于是汉代土德就成了定说。
不但在王朝的更迭上龙被当作瑞符,有时某一地方官教化有方、治理成就突出时,也往往以龙作为瑞符,来向朝廷邀功。

东汉建武年间,北地大守曹风治理地方政绩突出,感动了上天,有黄龙降于北地,于是皇帝赏曹风帛百匹,俸禄增加2000石。

汉代以后,龙作为吉祥瑞兽的一面越来越突出。除了在某些特定的建筑如墓室石刻、碑石等上的雕龙、刻龙仍有升仙的意旨外,绝大多数器皿、建筑上的龙图案已经纯粹是一种吉祥图案了。

龙作为一种瑞符被使用得更为广泛,除了帝王外,还与圣贤甚至是普通人拉上了关系。《史记》记载孔子为“野合”而生,但在晋代,却被说成是有两条龙附在孔子母亲颜氏的房中,颜氏梦而生孔子,并且有神女以香露沐浴颜氏,天帝下令奏“钧天之乐”,孔子的出生在瑞符的装点下变得神圣起来。

隋唐后的典籍中多有某人梦龙、见龙或类似的情节,往往预示着其人的仕进、前程的发达与富贵。这里仅举一例:
北宋翰林学士郑獬未显贵时,疾病缠身,困楚不堪。一日梦见来到一处状若宫殿的地方,有小吏毕恭毕敬地迎接他。他说:“我久病心烦体热,想洗一洗冷水浴。”小吏说:“早已为您准备好了。”说罢将他引到一间小屋内。

屋中有一方形水池,池壁用明玉砌成,池水水光滟滟,清凉可爱。郑獬坐在池边,用手向身上撩水,但几捧水冲过,就见自己的冒上长出了白鳞,再看一眼水中自己的倒影,发现头上已长出了角。

他大吃一惊,匆忙穿衣,逃出屋外。小吏追上来说:“这是玉龙池,您只是沾了点池水,实为可惜。如果入池洗浴,后日富贵不可言。但您是白龙翁,虽未入池,将来也能显贵,不过到不了一品。”这时郑獬梦醒,已通体大汗淋漓。

后来郑獬科举登第,名列榜首。他忆起这一异梦,戏题一诗云:“文闱数载夺先声,变化需时自古同。霹雳一声从地起,到头原是白龙翁”。
龙的吉样瑞兽的性质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汉语。一些美好喜庆、吉祥欢乐的事物往往被与龙联系起来。东汉太尉桓焉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当时的名士孙伯、李膺,人称二女乘龙,意思是得婿如龙,从而留下了“乘龙快婿”这个成语。西晋清河内史陆云从小才智过人,六岁能文,言锋机敏,有人见到他,对他的才气十分惊奇,说:“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此后,“龙驹凤雏”就成了幼小却极有才智的人的代语。

古代新君即位,所发的首次进士及第榜被称为龙飞榜,会试中选称为登龙虎榜。其它如用龙骧虎视喻志气高远、顾盼自雄,以龙跃凤鸣喻才华横溢,以龙盘凤逸喻非常之才却未为世所知,以藏龙卧虎喻人才众多,等等,不胜枚举。

人们用龙来比喻豪杰英雄和非常之人,用龙来描人相貌的雄奇威猛、气势奔放与神采飞扬,用龙来形容人的品格刚直、亮节高风,用龙来隐示怀才不遇、隐忍待时或乘时得势。声音的宏亮、仪态的潇洒、山川的险峻、树木的苍劲、文章的华采也都可以用龙来比附。
把龙视为吉祥瑞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与良善的向往与追求。但是在封建政桔中,龙又成为封建官员奉承拍马,用以讨得皇帝宠信的工具,一些昏君暗主,也愿意借瑜符来欺蒙天下,粉饰太平,表明自己真正受命于天,是有道的真龙天子。

于是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献瑞符的闹剧。例如明宜德六年(一四三二年),山西巡抚于忠肃向朝廷具奏,称山西忻州有龙马现世,这匹龙马鹿耳牛尾,玉面琼蹄,身有鳞状纹理,项骨隆然而中起,颈部骨节神奇,尾部茸毛光亮油润,非常驯良,不惊不扰。

这位巡抚认为龙马的出现是“旷世之上瑞”,在奏表中说:“臣听说伏羲皇帝治理天下时,有龙马负载河图而出。我皇上特意颁布宽大仁慈的典章,以慰藉山西人民,皇上的诏旨发于京中,而瑞符遂出现在山西。

龙马獐身而牛尾,姿态有如麒麟,凤胸龙鬃,体质远超过麒麟。是气运所聚集,风云所喜会。”其实,这至多不过是一匹长相特别的马罢了,这位巡抚为向皇帝邀宠,便指马为龙,说了一堆肉麻的奉承话。
当然,古人中也有对瑞符之类的把戏表示怀疑的。明人张翰就说过,“古今谈祥瑞的,以《礼记》为最详。历代的史家都因袭《礼记》的说法。实际上,有的本来没有什么有德的事,却出现了瑞符,有的出现的本是妖异,却被当作了瑞符。没有过见到瑞符而不向上歌功颂德的。

宋人胡寅曾说过,“秀丽怪异的草木,珍奇的禽兽,云雾星辰日月的变化,什么时候都会有,而是不是祥瑞,就在于喜好还是不喜好瑞符这种说法。如果把这些东西部看成是祥瑞,那么只要注意就会找到许多,就是麒麟与凤凰也可以人力得到,何况其它呢?只是在上位的人,对此没兴趣罢了,如果他想得到,那就会有四面八方都来报瑞符的情况。”

欧阳修在《五代史》中也说过,“麟、凤、龟、龙是王者的瑞符,但在五代之时,这些瑞符却多出现在前蜀。相信并好谈论瑞符的人,也不能不产生怀疑。看一下前蜀君主王建家族的兴亡成败,就可知瑞符之说是否真实了。”

胡寅与欧阳修两个人的见解义正词严,难道还不足以破除千百年来人们对瑞符的迷信吗?这段话里所说的王建,是前蜀政权的创造者,小时无赖,乡人称之为“贼王八”,长大投靠唐王朝的宦官田令孜为养子,得以发迹,后来杀了田令孜,占据西川,九零七年自称皇帝,国号为蜀,建都成都。他目不识了,极为腐败,荒淫无道,却极好瑞符的把戏,于是不断有见龙、见凤、见麟之类的奏告上来,他则深信不疑,改年号、给自己上尊号,忙个不亦乐乎。他在位十二年死去,其子王衍继位,比乃父更为荒唐,结果七年后国亡。

瑞符没能救得了前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龙作为封建统治的瑞符越来越没有了市场,但在民间,龙作为吉祥瑞兽仍然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