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失落帝国的环:浮士德:渴望获得生命最高价值的痛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43:35
浮士德:渴望获得生命最高价值的痛苦《浮士德》是一本相当能读的书,但是,浮士德并不是不可理喻的神秘物。当你在晚上准备进入梦乡的时候,突然从心中涌出一股感伤:这一天过得是那么贫乏、单调而无聊,没有激动人心的欢乐,也没有刺痛肺腑的哀伤,想不出一点有价值的成绩和温暖心扉的享受,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更可怕的是明天还会如此,日日月月,岁岁年年,似乎都笼罩着一种灰色。你望着灰暗模糊的屋顶,望着无边的黑夜,会提出一个问题:人活着有什么意思?一种强烈的要改变你的生命的欲望猛烈地撞击着你的心房,眼泪被欲火烧干了,一种没有明确目的的决心在你的内心凝固下来,你几乎抱着“如果这样活毋宁死”的想法准备重新生活,……朋友,当你这样想的时候,我就可以说:“你已经接近浮士德了。”

       长期困守在书斋里的浮士德有着同你类似的感受,不过是在早晨醒来之时:

              我早晨蓦然惊醒,

              禁不住泪满衣襟,

              白白度过一日的时光,

              不让我实现任何希望,

              连每种欢乐的预感,

              也被顽固的批评损伤,

              而且用千百种丑恶的人生现实,

              阻碍我活泼心胸的创造兴致。

              到了黑夜降临,

              我们不得不忧心忡忡就寝;

              这时我还是不得安宁,

              常常被噩梦相侵,

              ……

              所以我觉得生存是种累赘,

              宁愿死而不愿生。

                     (《浮士德》中译本第80~81页,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

 

       这种对于生命的不满足,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本能,是人的创造力与破坏欲的源泉。他那颗在书斋中被麻木了的心与其说追求欢乐,不如说追求一种强烈的苦痛,因为没有苦痛的欢乐是肤浅的欢乐,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浮士德所追求的还是“全人类的一切苦乐”。那个时代的人认为自己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原子”,但在这颗原子中又可以囊括宇宙的一切。在歌德看来,“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胸中”便获得了人生的最高价值。

       浮士德较之哈姆雷特,没有那么多的孤独,软弱和犹豫。他确信“整个俄林波斯山上的众神都在我胸中”。因为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使当时的学者有一种普遍的信心,即:人能够掌握这个世界并且依人的意志去改造它。在这一点上,启蒙学者把人的力量提到了应有高度,但对于实现它的艰辛却远远不足。

       浮士德与魔鬼打赌,在中国人的眼睛看来,是颇为奇怪的。靡非斯特充当浮士德的仆人,引诱他去历览人生,一旦浮士德感到欣然自满,对某一瞬间说:“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呀!”浮士德便把自己的灵魂输给了魔鬼,变成了魔鬼的奴仆。

       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浮士德与魔鬼订约的内容不同:魔鬼引导浮士德享受了4年酒色逸乐、荣华富贵的现世生活,而后浮士德把灵魂交给魔鬼。马洛的浮士德是一个蔑视天堂生活的现世主义者,他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生追求。从马洛到歌德,历史又走过了二百多年。这段时间西欧最大的变化是生产的飞跃与科学的突进。

       人们不仅从精神奴役状态下摆脱出来,而且确信人有无限的潜力可以重建这个世界。作为个体,不过是浩渺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由于这粒尘埃会思想,于是它便可以囊括整个宇宙。书中瓦格纳在烧瓶里创造世人的生命,使人想到现代的试管婴儿。这类细节都反映出但是启蒙学者对于创造世界(包括创造人)的无限信心。这种信心把人的主体意识提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就歌德而言,他的浮士德早已不满足远人世的酒色享乐,而是要寻找一个远比马洛的浮士德更为广阔的生命价值。歌德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工作者,他对植物学有出色的贡献。一种“整个宇宙都在我的掌握之中”的饱满信念使歌德确信宇宙是无限的,人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生的美酒犹如奔腾不息的莱茵河,啜饮不尽;人生的追求好似哈尔茨山的宝藏,取之不竭。停滞在人生旅程的某一瞬间,就意味着幸福的终止、毁灭的到来。

       歌德在浮士德身上体现的不断追求,已与卢梭时代不同。他的追求不是一任主观欲望驰骋,还包括对先验灵境——人的道德本体的追求,自然欲望与道德本体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人自由和谐发展的前提。浮士德的追求,既是对维特式浪漫主义追求的否定,又是它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