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定理斜面:微型课题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9:18:08

微型课题研究

[日期:2011-02-20] 来源:上海建平中学校园网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微型课题研究

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是指把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力求研究的周期短,见效快。微型课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为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让广大教师在“做中学、研中做,把想好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写出来。

微型“微型课题”是一种“贴身式”的教育研究,它可以在看似无问题的“教学惯性”中发现问题,也可以在问题成堆时聚焦某一个问题,它的意义在于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引领,在于对日积月累与行至千里的期待。

一、微型课题研究并不难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热衷于听课、思考而烦于做研究,因为在老师们看来,听课对教师的影响更直接,研究是游离于教师本职工作之外的负担。提起科研,做课题研究,不少的老师都认为是很难的,应该是专家们做的事。于是,我们常常会有这些想法:课题研究怎么个搞法?我们该从哪儿做起?到底怎样做才是科研呢?工作太多了,我们哪有时间搞课题研究哦!的确,作为一线老师日常有那么多的教育教学任务,容易对科研产生畏难的情绪。其实,学校里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科学家、专家所作的复杂、高深的科学实验,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一种研究,或者说行动。但是,课题研究又不等同于传统的教研活动,它是对教学经验、总结的一种提升,表现在它的过程是规范的,它重视理论的指导参照作用,它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

二、微型课题研究不是游离于课堂的负担

学校里我们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改进改善教育教学行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困惑。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不同于专业理论工作者的研究,他是以“行动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为基本方式的。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些方式的立足点,我们就明白了教师做课题研究其实不是游离于教学以外的负担。教师做课题的立足点是:作为教的主体,要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开始,运用教育理论,以科研的思路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要去创立一种教育理论,或者证明一种理念。这是微型课题研究的起点,所以:微型课题研究不是游离于课堂的负担。

三、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

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的研究,可以从很多方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1.引领教师进入一种研究状态,经历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反思、解决的过程,在实践中触摸一种本原的研究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2.决当下教育教学中的迫切问题,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包括即时效应:学科成绩、班级常规管理等。   

3.有助于教师个人积累实践经验,丰富和提升实践智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更加重视个人知识在教师专业行为中的意义。   

4.打破教师的专业个人主义,使教师形成一种开放的视域,促进同伴对话、同伴互助。

5.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以“研究”为基质的年级组协同体、项目协同体。

6.促进学段管理的前移,由“管理”同“服务、引领、对话”的方向转变,形成以“共生”为内核的学校文化。

四、有效实施微型课题研究

1.课题的提出来源于教育教学中。套用一句罗丹名言:生活中不是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我们教师平时一直希望学生学会提问题,那么我们自己更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符合“想好了做”这个教育科研的重要特征的。如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就可以当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答案仅仅是他的智力问题吗?仅仅是她的个性问题吗?不是的。如果你以科研的意识去和学生交谈,去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是五花八门的:有学习态度的原因,预习不充分;有学习能力的原因,自己学不会;有心理因素的原因,胆子小 ……这时,你再反思:青少年时期是求知最强烈的时期,但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想问?但为什么他在课堂上宁愿选择沉默。这就是问题。“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主体参与”这样,一个课题就形成了。学生的困难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学生的不足、缺点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2.正确选择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

⑴观察法;⑵调查法;⑶经验总结法;⑷文献法;⑸比较法;⑹个案研究法;⑺统计法;⑻行动研究法。

(1)观察法

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自然发生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论述进行直接、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研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观察3700名学生,并做好详细记录;陈鹤琴用文字和摄影像的方法记录下808天的孩子儿童心理)

(2)调查法

通过现场考察、观察、调查、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收集资料,从而对现状作出科学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方法。

(3)经验总结法

以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为对象,对其进行科学的筛选分析、核实、验证,从而使人们对相关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

(4)文献法

对文献进行查询、鉴别、整理、分析,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等。

(5)比较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揭示其异同,找出教育现象的普遍规律及主要对象的特殊规律,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或具体作法。

(6)个案法

把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查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特点,并据此设计和实施相应措施,促进其发展变化,然后把对这些条件、措施与结果之间联系的认识和结论推广到一般上去。

(7)统计法

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释和统计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8)行动研究法

由社会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某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进行反省式的研究。

五、微型课题所必须尊崇的原则

课题的提出是相对而言的。它主要是从研究的内容与周期来说的。更多的关注教学的细节,能够短期内对某些教学现象的积极反应与正确的表述,把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到鲜活的现实之中,回到课堂,回到教师内心中去。但是,微型课题不是小打小闹,它坚持如下原则:

学科性原则: 研究可限于某一门学科在教学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或者是德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

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简约性原则:①课题参与人员少,既可限于学科教研组或年级组,也可个人申报或 2至3人合作申报。②课题研究周期短,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学年。

可行性原则: 课题研究必须考虑主客观条件,要切实可行,研究的问题、方法、结论明确具体。

实用性原则: 对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有指导或借鉴作用,其成果(规格要求不高)可以在学科内或小范围推广应用。
    六、微型课题研究什么?

1.微型课题从何产生?

(1)教育事件、教学事件——课题产生的触发点。

(2)教师个体从自身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中发掘问题。

(3)来自同伴的(年级组、学科组、班级组、办公室)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4)教师自身在读书、学习后的对某种新理念、新方法在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嫁接、应用。

(5)教师围绕学校主课题研究,结合自身实际,确立的具体可行的子课题研究,进行建构性试验。

2.微型课题的种类

A、教育教学类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案

教学案例研究

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研究

新课改下的教材、教法研究

教学资源库建设

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研究

B、德育工作类

班主任工作中某难点的解决方案

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的方法研究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研究

学业优秀学生的行为特质分析研究

学业较差学生的行为形成原因研究

单亲家庭学生行为形成之研究

信息化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C、学校管理类

德育网络构建研究

提高学校科研管理水平研究

教师评价研究

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的研究

科学的进行常规考核和质量考核之研究

D、现代教育技术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方法研究

远程培训方式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某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多媒体教学、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等)

校园网安全技术研究

教学管理软件开发研究

2.举例:

几个月前我对“学生是否关注作文的批语”这一话题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又踏上了我的“快乐便桥”。我将学生新近完成的一篇作文精心批阅好,分发下去。一个星期后,在阶段调查试卷作文卷中我出了相同的作文题,也提出了相同的习作要求,在批阅作文卷时,我将学生的两篇同题作文进行了对照,有了一个较为“令人深思”发现:56名学生有49名同学写了相同的题材,在相同题材的作文中,仅有8名同学较为“珍惜”我的“心血”———研读了批语中的写法指导,其他41名同学“涛声依旧”!进而我开始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作文批阅方式,通过逐个地促膝谈心与交流,“罪魁祸首”很快浮出水面,原来是“教师评价霸权”惹的祸! 

其后近两个月,我对作文批阅形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在批好的作文后面增加“回音壁”,留给学生写“对老师批语的批语”;讲评作文前,留给学生对比阅读自己原作与改后作的时间;增加面批的比率,与学生一道赏析他们的得意之作;鼓励学生进行“第二次习作”……坚持了一段时间,我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尝试不仅仅是形式的更替,更是教师主动创造机缘,畅通师、生、本三方的交流。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不再是口号!

一位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采用每日一则名言的方式,让学生自撰鼓励自已或激励别人的话,用小黑板展示出来。我们发现了这一班级特色,及时鼓励老师,用微型课题的方式来对待,不仅要关注学生写自己的格言,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为什么写这样的格言,对全班起到什么样促进作用,要收集整理学生的格言,通过日记了解学生思想变化,这位老师深受启发,由“我的名言”,到“名人效应”,到“小小研究者”,思维角度起来越新,研究也随之深入。

以小博大,是微型课题研的重要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理应是“自我引导”的结果,教师有能力也有必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思索、研究和改进。由教师来研究并改进自己的实际教学问题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而,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首要价值不在于发现教育的普遍规律,而在于能够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微型课题这种“贴身式”的教育研究,便成为首选。

一线教师的工作的确是劳心又劳力的,但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重复的工作中,我们其实都很想改变些什么,总想有点新东西。在这期盼中,教育科研走来,在此,我仅想借用两句话和大家共勉:行动即研究,研究即收获;累与快乐同在,赢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