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命题p方程x2mx1 0:陈家沟太极拳功夫(视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49:00
',1)">
陈瑜
',2)">
陈正雷
',3)">
陈小旺
',4)">
朱天才
',5)">
太极擒拿
',6)">
',7)">
太极拳之修为
 
 
——文武兼备、内外兼修和阴阳求中[]
 
 
 
一、文武兼备
 
 
太极拳是武术。传统武术所具有的属性,在太极拳中都无一缺漏地有着完美地体现。武术的重要作用和特点是防身技击。太极拳不但具有防身技击的作用,而且具有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特点优势。太极拳是文化。虽然中华传统武术都与民族文化结有姻缘,但太极拳犹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立于中华武术之林。我们知道,太极文化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和文明史上的重大创举。太极拳文化的核心——太极阴阳学说的发现与创立,是对人类认识宇宙、追溯本原的极为巨大的贡献。太极拳正是由太极文化孕育而生。太极拳在太极文化母亲的滋养和哺育下得以茁壮成长和发展。而太极拳以完美绝伦、完全彻底、完整无缺的拳术形式,展示着、体现着、证实着、论述着太极文化的伟大精髓。因此,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学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学习、了解、求证与掌握太极文化内涵的过程,就是由拳入道的过程。
 
 
所以,太极拳不只是拳脚功夫;离开太极文化的修为,离开拳道、拳理的学悟,是练不好太极拳的。修炼太极拳是能使练者最终成为一个能文能武、文武兼备的太极人。
 
 
 
二、内外兼修
 
 
内外兼修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特质。内外不能同修,不是太极拳;性命不能双修,也不是太极拳;不能以内主外,更不是太极拳。
 
 
太极拳所言之内外,并非指人身之体内与体外。人身有形之体,包括内外之器官,或许可以说人体解剖学能看得见、摸得着、找得到的所有部分都是太极拳所言之外。而人所具有的,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而且于人而言起着主导决定作用的,如精神、意气、灵性等,即为太极拳所言之内。
 
 
修炼太极拳就要做到内外兼修,以内导外,以内主外;也就是内养性,外修命;内修心,外修身;内为外的主宰,外为内的载体。内尽管是起决定与主导的作用,但必须要由外入内。因此,太极拳修炼初始阶段,一定要重视有形之体的修炼;要认真领悟太极拳对身形部位的规矩要求;要一丝不苟地学规矩、悟要领;要能做到任何时候都能守规矩、合规矩;真正进入有意守而无意合的状态。这样的修炼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以外入内、练形求意”的阶段。
 
 
太极拳是内家拳。太极拳的修炼实则是以内导外,以内主外。不能以内为主,实质是没有入太极之门。所以,修炼的第二个阶段是练意脱形。通过练意脱形阶段的修为,真切地体悟到:“意气君、骨肉臣”的内涵;神、意、气已经成为了有形之身的主宰。从而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此时,可以说迈进了太极拳之门。
 
 
太极拳的内外兼修是按阶段分主次的。但内与外是可分而不可离的。因此,太极拳是内外同修;“外为内的外显,内为外的主宰”。太极拳的修炼达到了内外合一,内外相统的状态,可以说达到了“懂劲后阶及神明”的更高境地。
 
 
 
三、阴阳求中
 
 
太极拳的修炼,中是不二法则。阴阳求中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贯穿于太极拳修炼的始终。宇宙万物只有相对存在,没有绝对之分。阴对阳、高对下、好对坏,永远可分,永远可合。分合合分,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永无起止。
 
 
因此,在太极拳修炼中,就必须时时处处遵守不偏不倚与无过不及的原则。这就是求中。通过太极拳修炼,使自己成为一个能“以中为则,求中守中,得中用中”的人。那时,你就能做到在拳中“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 那时,你就能做到在拳外心志不急不躁;饮食不过不缺;运动不快不慢;话语不多不少;“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修为可以使我们成为一个身体节节贯穿,周身一家,通体虚灵,内心虚怀若谷,宽人严己,无畏无惧,顺势而为的文武兼备,内外兼修,处处求中的太极之人。此乃人生之高境界矣。
太极拳解
分类:太极文化
太极拳解 [武禹襄]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拔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佘,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太极拳论要解 [武禹襄]
 
 
解曰:先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决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又曰: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修炼法诀
 
 
张三丰祖师传: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有丝毫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捧,捋,挤,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进,退,左,右,中定,此五行也。捧,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濛一炁,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炁为本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溶,氤氲化生,始育成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即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不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交。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 捧,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也。
 
 
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 五字诀 [李亦畲 ]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首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必于腿求之。先以心便身,从人不从己,后使身能从心,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骨,呼吸通灵,周身无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己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拔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荡,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占煞,精神贵贯注,紧要全在胸腰中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臂,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探索太极拳真谛,感悟处世之哲理
分类:太极文化
[网文摘编、习拳必看]
一、引子(扬州慢·太极拳)
 
 
辉煌华夏,宏圆太极,阴阳刚柔相济。陈杨吴武孙,宣天地灵气。金鸡叫,太阳初升,三拳两脚,六封四闭。练推手,掤捋挤按,进退相随。
勤学苦练,绵缠绕,运转心力。借十年面壁,细悟循环,领略根谛。德馨性见心明,有还无,无为真意。望朗朗乾坤,众生上善若水!
 
 
二、概述
 
 
我们每天练习的拳架,无论是什么式子,都只不过是太极功夫的载体。那怕是练习任何拳架,用太极原理去指导,照样可以练出太极功夫!
 
 
一般人练太极拳是为了健身,是锻炼常规环境中身体的适应性。而强身者就不一样,是锻炼非常规环境中的身体适应性和协调能力!所以不但要有健全的身体,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心情舒畅时走路,是在练无设计状态的拳架。我们练的拳架,操练时是在有设计状态中走路。我们练太极拳,是练太极心法,是在练身上每一个部位的适应性和协调能力。为自己创造遇到无序状态后必须走得通的条件。使自己随时能保持内部、外部的平衡。因此说:
 
 
太极法门,动静随心,往来运气,贴背而行,前进后退,虚实分明;
 
 
起落转换,随遇平衡,顺截引放,守我虚灵,有容忘欲,大道无形!
 
 
三、走架
 
 
在走拳架时,要找到各种适应性和协调性,就要把一套拳架分成无数个点,在这无数个点上都要确定有一个相应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从柔和而缓慢的运动过程当中去体验,纯熟之后就处处体现出和谐的适应性和协调性,内部、外部始终处于一种客观上的平衡。这就是:动静随心、随遇平衡。
 
 
练太极以强身,----练习太极拳架---一招一式的走架子---表里精粗,面面具到;
 
 
悟阴阳以养性,----学懂理论知识---领会虚实变化规律---一点一滴,一丝不苟;
 
 
容天下以识大,----练习太极推手---舍己从人容纳对手---因势变化,从容不迫;
 
 
阅真柔而知刚。----真正太极功夫---心领神会水的属性---遇物受形,随遇而安。
 
 
真柔者水也,一招一式走架子,象流水一样游动自然,使自己在任何状态下都可以走得过去,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产生相适应的状态,这便是水能随遇平衡的适应性、包容性和无形无象。
 
 
至于刚,简而言之就是水的冲击性,太极拳练到纯熟时可以形成劲浪,用水浪做比喻应该是最恰当的。
 
 
练习太极拳目标不同,锻炼方法也就不一样,锻炼者的感受也会有区别!说到目标,有三:健身、表演、强身;
 
 
健身者,主要是锻炼身体的适应性,主要感受是“随心所欲,神情舒畅”。
 
 
表演者,其实只是比健身者锻炼的内容增加了协调性,以标准性的动作增强身姿美感;这时“心情舒畅”的感觉往往便会产生。
 
 
至于强身者,是锻炼逆境中的身体适应性!不但要锻炼健全的身体,还要锻炼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锻炼任何状态下的协调性,内部、外部的平衡!这样的感受在任何时候都会有!
 
 
当今练家多因劲力之解析而迷失方向,因此对此略作探讨。力者有着点方向和大小,其为单一。至于劲,劲是智慧指挥下的力了,是活的有变化力。劲者着点可变、大小可变、方向可变,其为复杂;并专循阴阳,虚实变化之理。打太极拳悟此变量,也可看作是懂得劲的概要了。寻此推求,勤加研练,必定会有收获!
 
 
劲之载体为定,其用为空,太极十三势(式)中另十二势(式)为其法也。“劲之载体为定”的意思是,太极十三势(式)中“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掤劲是根,没有掤劲,其他劲法就无法产生;中定劲是所有劲法的载体,中定劲表现在平衡、稳定;我们走拳架的时候是追求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
 
 
至于,“其用为空”说的是接手时借助各种劲法引进落空的意识和效果。
 
 
十三势(式)在各种太极拳书籍里以及太极拳的网络论坛都有提到。指的是“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说的是在每一个平衡点上都要有这十三种劲,进、退、是下身的缠绕;顾、盼、是上身的缠绕,以腰为万向节统领上下进退,上虚下实。运掤、捋、挤、按、采、冽、肘、靠“八法”;行前、后、左、右、中“五步”。中定是基础。
 
 
关于“式与势”,式是势的表象,势是式的内涵。有式无势是空架子,有势无式是瞎架子;势藏于式中,式起于势里!当“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是式时,本势现它势藏,但必须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
 
 
这就是行功之时必存的暗劲。暗劲者明劲前先有者也,其蓄于功架之中,其相支撑八面,藏一触即发之势,走架之时腰主宰,节节贯穿,腹实胸宽,百骸安舒,运转灵活。
 
 
练习太极拳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会有一种内外合一的感觉,这时的动作自然,内心清净,别人可以从你的走架过程中,看出你的心理活动状态!这时如果有节奏相合意境优美的音乐相伴,对健身是肯定有好处的!但是如果对拳架的熟练程度不够的话,达不到动作自然,内心清净,再好的音乐也会成为噪音,会对自己形成干扰。
 
 
以上说法是对健身者而言,对于强身者(以强大自我为目的的人)来说就没有必要,因为他们是在自己设计的不一般环境中走路!他们神志专一,心无旁务,清净自然,对其它的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运功时有形无体,时隐时现。
 
 
四、推手
 
 
我们在练习拳架时要眼前无人似有人,至于推手,眼前要有人似无人,纯熟之后便可以感觉得出:
 
 
太极本无拳,动时求平衡,势来以空象,形去用潜能。
 
 
虚时形无体,实到体有圆,舍己从人事,由己意缠绵。
 
 
还有四句可以指导我们练习:
 
 
太极安身位,脚下有根基,起手腰先动,上下总相随!
 
 
“走架时,面前无人似有人。”其实在练拳走架时我们的真实感觉是在进退转换过程中,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在空气的包裹之中,空气是那样的敷着我们,盖着我们,随我们的动而动。这种感觉是我们练习太极拳的朋友们真正要追求的东西:
 
 
羽毛加处尚觉重,蝇虫落下无支撑。
 
 
“推手时,面前有人似无人。”这要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是对方,如果对方是太极拳高手他给你的感觉就象你单独练习时的感觉是一样的,在你攻击时他不给任何多余的阻力,敷着你,盖着你,随你的动而动........。另一方面是自己。我们在攻击对方时是阳,对方是阴;对方攻击我们时对方是阳,我们是阴,我们也不给对方任何的阻力,也还是“羽毛加处尚觉重,蝇虫落下无支撑”,如此阴阳变化,生生不息,顺截引放才能练出真正太极功夫。
 
 
太极功夫好的人是不给对方任何阻力的,给了对方阻力就是给了对方击打自己的机会,有句话叫“待虚不进枉失机,得实不击艺难精。”只有变化,才是永恒!运动的双方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寻找对方的虚实点。
 
 
这就是太极拳后发制人的道理所在,才是真正的太极拳,你不管是练的什么套路,按照这种思路去练习,都可以练出太极功夫。
 
 
练习太极拳,拳架熟练之后,用推手检验架子是否摆得合适,在架子摆得合适之后,进而练习听劲,熟练架子转换的圆活、灵敏。
 
 
推手推到合适、圆活、灵敏这是自身的协调,这样只不过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功夫,另外三分之二是在同对方的协调上,这三分之二里一半是跟对方同步;另一半是跟对方不同步,是同步中的不同步,绝不是反步!这时便有了顺截引放、守我虚灵的效果!
 
 
这时太极散手功夫也能感觉到了。所以,有句话说太极功夫一有全有一无全无!后三分之二的功夫只有从上下相随求得,还只有在前三分之一纯熟之后才能练!因为前三分之一纯熟之后才会有:运转丹田劲不散,形浩然、真力聚,急应缓随心等闲的素质!
 
 
五、步骤
 
 
在这里涉及一个锻炼的程序问题,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实践,叙述如下,仅供参考!
 
 
1、桩功练习,站桩固本,如无极桩.........实际上套路中的每一定式都可以练习桩功;
 
 
2、熟练单式的定步、动步练习,比如云手、捋挤式.等等;
 
 
3、熟练套路练习,一套拳能随心自然的打下来;
 
 
4、定步单推手练习,检验步法转换、腰动的熟练程度,感悟腰为主宰必要性;此时还必须加强套路练习,从此以后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附助功法练习;
 
 
5、定步双推手,检验上下相随整体运动的熟练程度。此时也还必须加强套路练习;
 
 
6、活步双推手,检验整体运动双方的协调性。此时还必须加强套路练习;并可以对套路进行拆、解。从此可以增加练习剑、棍等功夫;
 
 
7、大掤大捋,检验双方上下相随及在运动中变化的熟练程度。加强对套路进行拆、解练习;从此可以进行定向训练,发挥自己的强项;
 
 
8、烂采花,体会舍己从人,顺截引放的感觉。加强对套路进行拆、解练习,并进行拳法器械的进攻,防守练习;
 
 
9、拆拳,把一套拳路随意拆、解!领会散手功夫。
 
 
这里9个次序便是9个层次,每个层次便是一层功夫,又不能独立存在,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从第一层开始寻序渐进,顺其自然。
 
 
在生活中,我们涉及的每一件事情,都隐藏在一定的套路之中,如果能用太极的原理去分析它,拆、解它,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论
 
 
太极拳的上乘功夫是练太极心法,有一个从无到有、自有而无、无中生有、有复还无、无为入道的锻炼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我们的感悟将越来越丰富:
 
 
自身处处皆太极,周身一体一太极;
 
 
同志交往多有圈,都是圈中阴阳鱼;
 
 
人与自然是太极,互为阴阳多补益;
 
 
若要悟透太极理,天地之间有真谛!
 
 
但愿太极修习者能真正悟出太极心态,处世为人:自然而然、适应百态、化解千般、包容万物、和谐平衡!
 
 
太极拳理与处世之道----[王二平]
中国是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礼仪,讲究道德,更崇尚为人处世之道。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在强身健体、怯病延年及抗暴防身方面有独特的功效,而且对人的个性修养及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太极拳拳理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太极拳名家陈发科曾说过:“为人之道,以忠实为主;处世之法,以谦和为主。不忠实则无信用;不谦虚则难以进步;不和气则无朋友”。以下就太极拳理及为人处世之道的关系谈几点个人感悟。
 
 
一、为人之道:中正安舒,不偏不倚。
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动作安舒,无有偏倚,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使身体各部达到完整如一。为人之道也是如此,必须以中正为本。中庸之道不可失,只有保持不偏不倚的原则,才能活的安然舒畅,心平气静,俗琐之事则不会扰其身心。一个人应该有独立的人格、人品,不为困难和压力所阻,也不卑躬屈膝,俯首权贵。中华民族历来动崇尚坚贞的气节,多少仁人志士不卑不亢,豁然坦荡,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因此,我们需要坚守信念,培根固本,做一个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人。攀援俯势,见风使舵,有所偏倚,终会自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人之道如同练太极拳一样,遵循拳理,仁义为本,和而不流,定能正直无欺,安立于世。
二、处世之道:轻灵圆活,刚柔相济。
练习太极拳要求动作轻灵圆活,起落、旋转、运化皆从圆形中来,还要求刚柔相济,蓄发互变,气沉丹田,阴阳并用。待人接物也应遵循此理,无贪无妄,随机应变,圆转自如,豁然贯通;柔中寓刚,随屈就伸,轻沉兼备,不丢不顶,屈中求直。一个人无论在家庭或是在社会上,都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事应圆通,轻灵潇洒,刚柔相济。不过,太极拳更重视以轻制重,后发先制;引劲落空,借力打力。涉世若无此,则会有碍。为人也应尚武崇德,淳厚处世,宽容他人。领导的艺术、交往的学问,自立的原则都离不开轻灵圆活,刚柔相济。
三、立身之道:无过不及,自然而然。
练习太极拳还要求无过不及,自然而然,有无间一片神行。为人处世立身之道也该如此。要加强个性修养,万事有度,不可过也不可不及。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即通过主观顺应客观,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求得天与人、外与内的和谐统一,使人的行为符合天道,返朴归真。返本还原,无过不及,合乎自然规律顺其自然。这就是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人生若能做到平静无极,功成名遂身退,大智若愚,大巧似拙,达此境界,必能超凡脱俗,重新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
四、成功之道;连绵不断,快慢相间。
练习太极拳要求连绵不断,滔滔不绝劲断意连,如行云流水。学拳须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毅力,练拳更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谦虚好学,恭敬待人,尊师爱友,不可狂满,古今中外不管学文习武,凡是能成就伟业的,都是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勤奋努力获得的。另外,在争取成功的路上,还需快慢相间,进退适时、有度,注意欲速则不达。人生的奋斗必会有坎坷和挫折,但是在逆境中,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不能动摇,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在不利的条件下,快而复缓,及时反省总结,校正路标,并妥协转变,在变中求生存。时刻不忘本心,精心蓄锐,有计划有步骤地继续未尽的事业,一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因此,为人处世必须洗心涤虑,修身养性,中正安舒,制怒畅怀······,符合太极拳拳理。因为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拳如其人
 
 
性格决定命运;拳如其人。一个善于保护自己的人,练拳的风格圆活自如,八面玲珑。一个开拓型的人所练之拳善于表示,富有进取性。而一个拘束严谨的人,很可能行功走架过程中,呆板涩重,放不开手脚,认真地则失去本性。如邯郸学步。率性而为,形意动荡起浮,吞吐收发自如,唯心胸坦荡,气贯长虹者,如将帅临阵,器宇轩昂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才能有包容天下的王者风范。通过立身中正所练太和元气,养之为充盈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因而所练的精神意志令人敬畏。
 
 
沉着(练拳、做人皆沉着)。招式为‘着’,着也为‘招’。着着为‘法’,招招现着。沉着冷静为无上之法。静胜躁、躁必败。因此,要求,沉住气。气能沉,脚则稳,脚下稳固,落地生根。步步为营,坚我壁磊。有机可乘,乘机而上。一失时机,敌人严防。高手对阵,只打不化,化打之间,谁人能见?一分一利,志在必取,胜败之分,只在一瞬。学之于龙,四海飞腾,上天下海,无所不能;学之于雀,三尺起落,墙上灶下,蓬草蒿棵,三进三出,草籽裹腹。学之于蛙,萍上呱呱,如在井中,天也不大。学之于虎,高山盘踞,君临天下,百兽拜伏。大将临阵,横扫千军。
个人日记 |转自:★太极若水★ |标签:太极拳拳中华民族中华武术太极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