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 牧童在a处放牛:东陇海线的董氏分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3:55:55
      将东陇海铁路作一基线,从徐州向东直至连云港。东西距300公里,向北伸延100公里。在这个方圆400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着我董氏群体100余万人口。我先后对连云港,睢宁,铜山,丰县等数个县进行调研,获得如下体会,供董氏同宗飨读。
       一:连云港以赣榆为代表的董雄群体。这一支董族聚居在北至日照(山东),南至盐城(江苏)200多个村庄,初步匡计有20万人口。他们由三支董氏族裔组成。

      1):以董雄为首的密云支,来自山东胶南,其渊源是元朝董俊二子董文用(或文炳)后代。此族系十分庞大,似乎占有整个连云港地区的绝大部分。他们的辈份排行字是“国家恒建作  毓淑自鸿兴  有为广盛大  承绪曰安长”。后二字有用“奉玉广世德  希文振安永”的。不过这一排辈是从他们十三世开始的。由于时代的酷烈,在元代“为将为相,一门万石,四世五公”的董俊后裔,明朝革命始纷纷隐蔽他乡。密云原为元朝大都到上都的御使直道枢纽,这一家族在密云曾有过辉煌家业,他们的一位被称为董元帅的先祖就埋葬在密云墙子路炭山。董雄一支随从其它数支董俊后裔在元朝覆没之后,从密云迁徙胶南,后又转徙海州。由于避乱自保,他们将自家名谓字号巧妙更改。造成今日认祖归宗的调研难点。

          2):董晋一支。他们的始迁祖是董晋24代孙尚濡(?)。这一支脉是从安徽歙县迁徙过来的。来海州是否与董雄有约?待考。他们总数约占人口的三分之一,或更少些。原来该支系派衍排字是“锡传远永 克树挺辛  统宗道学 启秉培良”,在清代末期与董雄支合谱。

       3):五夷山支董茂先支。他们的家谱来自建鸥(闽)。他们将自己的排字与董雄系合二而一,其顺序为:茂先 - 弥与雄相对。雄支“雄聪督甫秀 绍禀继机永 天曾国家恒建作.....”.。茂先支”弥顺瑄逵永楫臣学第允 经霖定旻之 国成恒建德 文兴......“。看来,虽然合谱了,但仍有牵强附会之嫌。从祖源上说,茂先一支实为董晋一脉。
       二:睢宁以柳园为中心的董全体族群。他们自己匡计总人口为15万。仅柳园村就有近两万人口。董全体于明中期(?)从景州宦游来彭城,后因元乱(?)挂冠隐居。从家谱上看,他们曾在景州居住近50年之久。其先祖是元朝董俊第八子董文忠之后。文忠长子士珍生六个儿子,按藁城家谱顺序为:守中守庸守恪守逊守简。而睢宁家谱士珍以下只有善权一人,善权以下是”扬“,如按藁城谱将扬(钖)上溯为守庸,但守庸没有”权“的名谓(待考)。据《元史》记载:御史中丞董守庸坐党铁失免官。1323年元帝英宗被铁失弑,急告董守庸,守庸谓宫禁事,非外廷所当问,而失职。1324年守庸免官,历经44年,与董全体宦游挂冠年代基本符合。守庸免官后可能回归景州(习惯上董仲舒后人均将景州作为本贯)。
可喜的是董全体来彭城时带来一册珍贵的董氏族谱。这本族谱将董仲舒以下千年派衍一脉相承,有序排列。从世系图中看到,董俊为仲舒第二子董苕后裔。仲舒48世孙董键迁居藁城,董俊是仲舒57世孙。睢宁董氏堂号”江都堂“,持这一堂号的董氏族人均在江南一带,从而推测董俊先祖的确是从江南回归景州的,并非被人们错误传说来自山西洪洞。睢宁辈份排字是”存维宪秉祥  书法化允良  明道修正谊  世泽德永长  子光跃勋辉  章海传远强。从78世排起。其实以后的排字很少遵循原来的排列。出现任意性很大。 
        三:滕阳董氏族群聚居于徐州及其周边地区。他们自己匡计总人口有25万。滕阳董氏先祖是董俊八子董文忠三支董敬锾第三个儿子董武旹的后代。董武旹在藁城家谱上无仕俸记载,縢州家谱则有如下记载:元西台御史,性倜傥,善骑射,元末以武功出镇平定州,超授扬州路总管,不赴......天朝革命(被羁)于凤阳,洪武五年释放复业抵滕阳.他是在元末致仕的,后被捕......滕阳家谱共六卷,曾在六十年代大修一次。修改后将藁城家谱排字进行了改动:从十八世 - 二十一世,“文作士昌月(庆)玉吉广克志安长  贵其公卿  台阁永存  历志标名  千秋传芳。尽管更改了原谱排字,但总觉得存有藁城的影子。这一支族人继承他们先祖尚武精神,大都有练武习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