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函数fx最小值为1:通识课程的设置与通识教育的理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5:44:02
卢晓东
一、四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
本科生在大学所要学习的课程中,有一部分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这部分课程非常类似于学生在大学所要学习的全部知识体系的一个基础,或者说是第一层的平台,有些大学称其为公共必修课。根据国家规定,我国本科生都必须学习5门政治理论课,政治理论课就属于公共必修课。根据即将完成的北京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计划,本科毕业生4年毕业总学分要求是140学分,其中包含以下一些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完成46-50学分:
政治理论课:10学分 (理科) 14学分(文科)
计算机课程:6学分
体育课:4学分
军事理论课:2学分
通选课:16学分
其中所谈到的通选课,就是今天要汇报的主要内容。
1、 北京大学
通选课的全称为:素质教育通选课。北京大学自2000年9月开始开设通选课,至今有6个学期。所开出的课程门数从2000年9月的31门,增加到本学期的150门,已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经过北京大学本科生战略研究小组的研究,我校通选课被划分为以下5个领域:
A:数学与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哲学与心理学
D:历史学
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
各领域的典型课程如下:
A:物理宇宙学基础、自然灾害与对策
B:人类学导论、中国经济专题、公共政治概论
C:20世纪欧陆哲学、心理学概论、政治哲学
D:美国史通论、中国哲学史、外国经济史
E: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世界电影史、影视鉴赏
学校对学生修课提出以下要求:自2000级学生开始,毕业时必须修满16学分的通选课,其中每个领域至少有2学分,最后一个领域应当有4学分。
过渡年级方案如下:1999级学生必须修读8学分通选课,1998级学生必须修读6学分通选课,领域不限。
为配合通选课的选课工作,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并根据自己的情况,推出面对面与网上选课相结合的新选课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2、台湾大学(台大)
台湾大学的这类课程称为“通识课程”,被划分为4个领域:
G1:人文学
G2:社会科学
G3:物质科学
G4:生命科学
台湾大学规定,自1997年入学的学生起,必须完成12学分的通选课,才能毕业,每个领域至少2个学分。
各领域典型课程如下:
G1:人文学(庄子、史记、莎剧导读)
G2:社会科学(经济学原理、犯罪学、国家与社会发展)
G3:物质科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台湾的海岸环境)
G4:生命科学(生命与人、农业概论、植物与文明、卫生保健)
过渡性方案如下:92年之前的学生,至少修4学分;93年-97年之间的学生,必须完成8个学分。这一点与北大有相似之处,但其过渡时间较长。
台湾省的教育部规定,1993年入学的学生,必须完成8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从这一规定看出,台湾省在这一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台大的要求学分多一点。
3、哈佛大学
哈佛的本科生必须完成的课程被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专业课程,学习量大约占总学习量的50%;第二类为称为核心课程(The Core Curriculum Program),核心课程被划分为10个领域,课程的学习量占总课程量的25%;第三类为共同必修课程,包括英文写作、外语课程以及数据资料分析与诠释。其中第二部分核心课程,即为通识教育课程,这类课程被划分为10个领域:
⑴外国文化(文化大革命)
⑵史学研究A(历史地认识现在,目标是使学生能历史地解释当前世界的某些主要问题):现代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
⑶史学研究B(历史的进程,理解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作出公正的评价):美国内战史:1861-1865;世界大战与10世纪的社会
⑷文学与艺术A:文学,必须选,理解伟大的作家如何对生活经验作出各据特色的表述。
⑸文学与艺术B:音乐与美术,进行美术手法、视觉艺术和音乐风格方面的介绍,发展学生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⑹文学与艺术C:艺术的文化背景,探讨文化史上特定时期及艺术作品在特定社会中的作用。
⑺道德思维:了解主要的思想传统、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具备对具体问题区别和评价的能力。“公正“
⑻自然科学A:对自然现象采用预测和演绎的分析方法,对自然现象作出定量处理。“能量与动力学”
⑼自然科学B:无法分解为组成部分的复杂体系:“视觉与脑”“进化论生物学”
⑽社会研究:经济学原理
4、内蒙古大学:
根据1999年内大新颁布的教学计划,普通教育任选课(综合知识即文化素质教育课),分为自然科学类课群、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群以及艺术类课群。学生必须选修至少6学分,每个领域2个学分。
简单比较以上四所学校的通识课程,我们发现其不同体现在以下方面:1、课程要求学习量有所不同,在全部课程中的比重有所不同。2、课程划分方式有所不同,哈佛划分最为细致。3、课程学习的前后顺序有所不同。北大、台大和内大,学生基本可以在4年内修完通选课,哈佛基本在前2年;北大元培班第一年以学习通选课为主,原则上通选课也在前两年完成。4、课程设置的理念有所不同,其中,哈佛的理念最为完备、复杂。从北大、台大发展通识教育课程的过程中,都能或多或少找到哈佛大学的影响。以下我以哈佛为例,重点产生其核心课程发展的历史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
二、以哈佛为个案: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及其理念
哈佛大学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创立于1636年,多年来,其学术水准在美国一直居于最前列,也是美国大学生、可能也是世界大学生最想进入的大学。1978年,哈佛大学经过多年研究,推出核心课程计划,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一名学生在4年中得到基本的学术训练,同时成为一名“受过教育的人”(an educated person)。对于这种教育目标,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Derek Bok说:
“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的涉猎。大学生应该有清楚且具风格的表达能力,应该对数据资料有基本的处理及解释能力,至少对一种外国语语言达到起码的程度,并具有清晰的思考及批判能力。”
“大学生应该学习重要的学生研究方法与思想体系,因为人类凭借这些方法和思维模式来获得知识,了解大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大学生应该对不同文化的价值、传统及体制有所认识。通才教育应该给大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使他们能对学术及文化发展长远的兴趣。增进他们对自我的了解,最后能对其未来的生活及生涯作出明智的抉择。经过与不同的学生相处的经验,培养他们成熟的处事及处人能力,并且也通过这种经验培养人们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
受过教育与受过训练是不同的,训练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职业中的工作人员,受过教育的人,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拥有知识,知道如何获取和传播知识,更具备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对不同的事物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尊重。
1978年之前的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由第23任校长Conant在1949年设立,目的比较简单,就是希望学生在专业课程之外,对其他知识领域也有一定的认识。当时的通识课程简单分为三类:人文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学生在其中选择几门课程学习。当时一名叫做Keller的教授对这种课程设置方法的评价是:分类过于粗略和抽象,缺乏整体规划设计,缺乏清楚的教育原则和教育目标。同时学生选课也无所归依,以容易通过、成绩给的高、选课时间方便为目的。这个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没有达到。
Bok上任之后就明确指出,哈佛的课程自1960-1970年间没有作过通盘的检讨,对美国社会以及世界的急剧变化介绍及认识,与社会有所脱节。一个对未来可能在美国政治、经济界居于领导地位的哈佛毕业生,如果对最新的世界大事、社会脉动十分陌生,会影响哈佛毕业生的形象。
1973年,Bok任命哈佛文理学院院长Henry Rosovsky负责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Rosovsky此人眼光远大、目标坚定。他工作一开始,就从建立共识开始,呼吁全校教师重视大学教育。他引用John Stuart Mill的话作为引言: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导学生将来生计所需要的特殊技能,不在于训练优秀的律师、医生,或工程师,而在培养一个有能力有教养的人。…职业技能训练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因为在成为一个律师或医生之前,这个学生必须先是一个人,一个受过教育、有能力而且明理的人。如果大学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就会成为有能力而且明理的律师或医生。…而一个成功的律师或医生,如果没有经过全人教育的洗礼,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脑袋里塞满资料的机器,没有思考的能力,无法把握原则,明辨是非,更没有办法应付多元的价值观及未来世界各种难题的考验。”
经过5年的艰苦工作,1978年,这套成熟的核心课程方案推出实行。课程特点如下:
⑴核心课程的指导哲学。核心课程计划,是受到多种教育哲学混合影响的产物,这些教育哲学包括永恒主义、要素主义以及进步主义。根据后工业社会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频率加快的特点,核心课程计划成为培养“有教养的人”的一种非常可操作性的方案。
⑵核心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核心课程与分布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它们都把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分成若干个领域,在各个领域下面有很多课程。但核心课程又与分布必修有所区别。核心课程打破了传统按学科设课的模式,强调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学生在有关方面能力的发展,其重点不在于要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而“分布必修”中的通识教育课程通常按学科设置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作为对现有较窄的知识体系给予某种补充。对于这一点,哈佛课程手册指出:
核心课程并不是要学生掌握一系列的古典名著,或了解某个领域内最新知识的一定的信息,它力图向学生介绍在校方认为大学本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10个领域中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
核心课程与通识教育其他方案不同,它没有象有的方案那样确定知识广度的范围,或要求消化特定数量的知识信息,而是努力把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介绍给学生。每个领域的课程无论多么不同,他们的着重点——思维的训练是相同的。
⑶核心课程的内容。跨学科的内容比重比较大,重视有关道德,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
⑷核心课程的教与学。核心课程的教师来自不同的系科,学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上,都要求教师贯彻通识教育的目标和哲学。通识教育的教师提倡是学术基础深厚、具有通融实践的优秀教师。
核心课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相当成功,深受学生欢迎。大部分课程都人满为患,最高达到上千人。学生超修的比例达到50-60%,也就是说,学生必修只要求8门课程,但学生会修到12-13门课程。最受欢迎的课程有文化大革命、工业化的东南亚。人数最多的课程是经济学原理,因为经济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现象、国家发展以及世界局势息息相关,同时讲课十分精彩,所以选课人数如此之高,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上课。
三、综合大学实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哈佛核心课程的合理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识课程提出了关于道德观、价值观和对心灵、理性的培养要求,有助于克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维知识论倾向,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道德所要求的人。
2、提供了关于社会、自然、人文、艺术等领域广泛的知识,有助于克服目前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端,有助于学生以跨学科的、文理综合的广阔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
3、通选课着重能力的培养,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有助于学生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岗位更动和职业转变的要求。
4、重视国际知识和国际问题的学习,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978年以后,许多美国高校受哈佛核心课程的影响,开始实行与核心课程相类似的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包括哥伦比亚、芝加哥、伯克利等一流研究型大学以及一些文理学院。迄今为止,核心课程计划被认为是在理念上最完满体现通识教育精神的一种实施方式,深得各国高等教育界人事的推崇。
这种影响在经过20多年,在新世纪的开始,到达了中国。在北京大学通选课计划的实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到哈佛核心课程的影响。在我校通选课选课手册开始,对于什么是通选课,手册解释如下:
“通识课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新体系,课程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最基本的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从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及其对美国其他大学的影响,到台湾大学的实践,到北京大学通选课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类型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一种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代表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新的方向。同时,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也是北大元培计划实行的基础。综合大学由于培养目标的共同性,由于学科设置的综合性,具有开设这类课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