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a的取值无关什么意思:大堰镇后畈村董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8:24:43
   大堰镇后畈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村庄,它大概已经有近千百年的建村历史了。

  后畈村位于大堰镇復地,整个村庄座南面北。村的东边,在一批古老的风水树群外是逐阶而下的梯田;南边是延绵不绝的崇山峻岭,与宁海县接壤,后门山倒子石岭山顶是奉化市与宁海县的分水岭;村的西边,有一条经过千百几改道的婉蜒曲折的小溪,从南向北潺潺流过,注入县江;古老的鹅卵石“官大路”和县江,像两条不同颜色的彩带,呈弧形状,洒落在整个村庄的北边。全村有近300户700多人,在那里98%左右的人都是姓董,另外还有姓汪、毛、王等七、八户人家二十几个人。

  根据传说,在七、八百年之前,那里只有三间平房,居住着一户姓汪的人家,他们夫妻俩再加上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全家共五口人在那里劳动、生活。那里除了汪家人不久年前开垦的十多亩地外,在方圆几十里内没有其他任何人家,更没有村庄,都是茂密的森林和碧绿的草地。

  在有一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有一位外地年轻的莫生人突然来到了那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于从来也没有客人的汪家人来说,这是一件大喜事。所以,汪家人杀鸡、宰羊,请他喝茶、吃饭,热忱地接待了这位远方的来客,并留他在汪家住宿。

  第二天,这位外地年轻人很早就起床了。首先,他来到了村西边的小溪,后来,又到各个小山岙里转了几圈,看了那里的山水风水,最后,他在北边的小山坡上掘了几个洞,看看哪儿的土质。

  吃了早饭以后,这位年轻人对汪家主人说:他姓董,祖藉在北方山东泰山附近一个叫东平的地方,现在想迁徙到南方来定居。他已经去过好多地方,看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汪家主人又特别好客,所以,如果汪家人同意的话,他想带家人一起要来这儿定居,与汪家做个邻居。

  汪家主人听了以后,感到非常高兴,认为有个可以相互照顾的邻居,这是他们把不得的事。所以,他就很爽快地答应下来了。当这位姓董的年轻人向汪家主人问起,如果他的家搬到这里来以后,他家的房子应该造在哪里时,汪家主人说:“我们汪家就只有那么几口人,只要再造几间房子,有那么二、三十亩地,就差不多了。在我家的东边、南边、西边、北边,你看什么地方喜欢,就随便你什么地方都可以去造房子、垦土地。”听了汪家主人的这番话以后,那位姓董的外地人说:“那就多谢你们了。过段时间,我就带家眷来这儿住。我们一定能够成为好邻居、好朋友的。”

  两个多月之后,这位姓董的年轻山东人真的带着老婆和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来到了那里。在汪家人的帮助下,董家在汪家南边不远的后门畈造了几间房子,住了下来,取名后畈村。董家住下来以后,他们垦荒造地,兴修水利。汪、董两家他们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生活都过得很好。后来,董家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在以后的二十几年里,董家三个儿子相继成婚,其中一个媳妇就是汪家的女儿,董家也有一个女儿嫁给汪家做媳妇。所以,汪、董两家是亲上加亲。又过了几年之后,董家三个儿子先后生了八个孙子,人丁兴旺。但是,汪家两个儿子,即只生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就这样,董家人口越来越多,不断地开垦土地、造房子,并向东、向西扩展,而且建起了“董氏宗祠”。而他们汪家,还是只有八、九口人,成了后畈的一个小自然村“汪家”。

  在以后的两百多年历史里,董家的人口增长很快,已经发展到近一百户,三百多人,经济也大有发展。所以,他们再次新建了“董氏宗祠”,叫“新祠堂”。几年之后,董氏家族又一次发动捐款,筹资建造了“永芳庙”,塑造了对董氏家族有杰出贡献的一位祖宗像,并供奉他为“菩萨”。

  后来,由于那里人多地少,继续发展有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大概是在第十四、五代时,董氏家族有一位子孙,沿县江逆流而上,迁往到大山深处,并自立门户,他创建了现在的董家村,自造“董氏宗谱”。到再后来,又有一位子孙他顺县江顺流而下,自立门户,迁往楼岩的埠头、外横山居住。

  二十世纪中期,汪家人丁渐渐衰落。那时候,有一户姓毛的人家就搬到汪家阊门居住,逐步代替了汪家。实际上“汪家”已经被董氏家族所包围,局外人根本分不清到底那里是“汪家”。

  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末,后畈村董氏家族已经历了三十六代,发展到数千人时,汪家即还是那么几个人,人口没有增加。

  根据后畈村的一些老年人说,这是验应了汪家祖宗的话:“他们汪家就只有那么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