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的新闻头条:微生物学(网络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2:55:32

第七章 病毒


 

 一、术语或名词

    1.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  动物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培养引起的其显微表现的改变,如细胞聚集成团、肿大、圆缩、脱落、细胞融合成多核细胞及细胞内出现包涵体,乃至细胞裂解等。

    2.盲传(blindpassage)  将取自经接种而未出现感染症状的宿主或细胞培养的材料,再接种传递给新的宿主或细胞培养,即重复接种,以提高病毒的毒力或效价。

    3.感染性测定(assayofinfectivity)  因感染引起宿主或细胞培养某种特异性病理反应的感染性病毒颗粒数量的测定。

    4.感染单位(infectionsunit,IU)  能够引起宿主细胞培养一定特异性病理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

    5.效价(title)  又称滴度,以单位体积(mL)待测病毒样品液中所含的病毒感染性单位的数目(1U/mL)。

    6.噬菌斑(plague)  经适当稀释的噬菌体标本接种于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在细菌菌苔上形成的圆形局部透明溶菌区域。

    7.蚀斑(plague)  又称空斑,经适当稀释动物病毒标本接种于动物单层细胞培养,并辅以染色,在细胞单层上形成的可识别的局部病变区域。

    8.半数效应剂量(50%effectdose)  使试验单元群体中的半数(50%)个体出现某一感染反应所需的病毒剂量,其值以50%试验单元出现感染反应的病毒稀释液的稀释度的倒数的对数值表。

    9.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  特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毒粒作用,使其失去感染性、抑制病毒的繁殖。

    10.中和抗体(neutralizingAbs)  能够中和病毒感染性的病毒抗体。

    11.毒粒(virion)  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亦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Dulbacco等(1985)指出,毒粒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被蛋白质外壳包围,有的还有一附加膜(包膜)以保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宿主细胞的载体。

    12.壳体(capsid)  又称衣壳,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

    13.蛋白质亚基(proteinsubunit)  以次级键结合,构成病毒壳体的蛋白质单体,其同义语为原体(protomer).

    14.壳粒(capsomer)  在病毒的二十面体壳体构成中,一定数目的蛋白质亚基,以特殊方式聚集所形成的在电镜下可见的结构,其同义语为形态学单位(morphologicalunit)

    15.五聚体(pentamers)  由5个蛋白质亚基聚集形成的壳粒,因其在壳体结构中与5个其他的壳粒相邻,所以又称五邻体(penton)。

    亚6.六聚体(hexmers)  由6个蛋白质亚基聚集形成的壳粒,因其在壳体结构中与6个其他的壳粒相邻,所以又称六邻体(hexoH)。

    17.核壳(nucleocapsid)  又称核衣壳,病毒的壳体与其包闭着的核酸和内部蛋白一起所构成的复合结构,一些简单的病毒的毒粒就是一个核壳结构。

    18.包膜(envelope)  又称囊膜,一些病毒核壳外所覆盖着的脂蛋白膜,系病毒成熟时,自细胞质膜、核膜或高尔基体膜等以芽出的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病毒包膜的结构与生物膜相似,是脂双层膜,在包膜形成时,细胞膜蛋白被病毒编码的包膜糖蛋白取代。

    19.刺突(spike)  又称钉状物,病毒表面的向外凸出的突起,包膜表面的糖蛋白突起称包膜突起(peplomer),或称膜粒。

    20.正链RNA(plusstrandRNA)  若病毒的ssRNA可以作为mRNA直接进行翻译,则规定它为正极性(+意义),即为正链RNA(+RNA)。

    21.负链RNA(minusstrand RNA)  若病毒的ssRNA序列与其mRNA互补,则规定它为负极性(—意义),即为负链(—RNA)。    ·

    22.双意RNA(ambisenseRNA)  病毒的ssRNA部分为正极性,部分为负极性。

23.转染(transfection)  将从病毒毒粒或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分离纯化的病毒核酸实验性地导入细胞,现在已用来泛指将外源核酸导人细胞。

24.感染性核酸(infectiousnucleicacid)  以转染方式导入细胞后能够完成复制循环,产生病毒子代的病毒核酸,否则为非感染性核酸。   

    25.分段基因组(segmentedgenome)  由数个不同的核酸分子构成的病毒基因组。   

    26.结构蛋白(structureprotein)  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感染性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包括壳体蛋白,包膜蛋白和毒粒酶。   

    27.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eprotein)  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在病毒复制时产生并在其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于毒粒之中的蛋白质。   

    28.吸附(attachment)  病毒通过其表面蛋白与敏感宿主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病毒颗粒固着于细胞表面的过程,吸附是病毒复制的第一阶段。

    29.一步生长试验(one—step growth experiment)  以适量的病毒同步感染处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敏感细胞,以致可由细胞群体发生的病毒复制事件推知单个细胞发生的病毒复制的试验。

    30.潜伏期(1atentperiod)  从病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细胞释放出子代病毒所需的最短时间。

    3重.裂解量(burstsize)  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其值等于稳定期病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之比。

    32.隐蔽期(eclipse period)  自病毒颗粒形式在受染细胞内消失到新的感染性病毒子代颗粒出现的时间。

    33.病毒入胞(viropexis)  病毒利用细胞的内吞功能进入细胞。

    34.前基因组(progenome)  乙型肝炎病毒在受染细胞核内利用宿主RNA聚合酶转录产生的3.4kb mRNA,为病毒利用逆转录酶进行DNA合成的模板。

    35.装配(assembly)  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新合成的病毒结构组分以一定方式结合,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的过程,亦称成熟(maturation)或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

    36.允许细胞(permissivecell)  病毒能在其内完成复制循环,产生子代病毒的细胞,反之病毒不能在其内复制的细胞为非允许细胞。

    37.非增殖性感染(uon—productiveinfection)  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没有子代病毒产生的感染。

    38.限制性感染(restrivtiveinfection)  因细胞的瞬时允许性产生,其结果或是病毒持续存在于受染细胞内不能复制,直到细胞成为允许细胞,病毒能繁殖,或是一个细胞群体仅有少数细胞产生病毒子代。

    39.缺损病毒(defectiveviruses)  基因组有缺损,必须依赖于其他病毒基因或病毒基因组才能复制的病毒。有生物活性的缺损病毒包括干扰缺损病毒、卫星病毒、条件缺损病毒和整合的病毒基因组。

    40.干扰缺损病毒(defective interferingviruses)  完全病毒复制时产生的一类亚基因组的缺失突变体。在病毒以高感染复数感染时能以较高频率产生。由于其基因组有缺损,所以必须依赖于同源的完全病毒才能复制,同时亦能干扰其完全病毒的复制。

    41.卫星病毒(Satilliteviruses)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绝对缺损病毒,其必须依赖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才能复制,同时亦可干扰其辅助病毒的复制。

    42.条件缺损病毒(coditionally defective viruses)  即基因组发生了突变的病毒条件致死突变体。它们在允许条件下能够正常繁殖,在非允许条件或称限制条件下导致流产感染发生。

43.整合感染(integratedinfection)  病毒感染细胞后,因病毒与细胞的性质,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并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细胞。 

44.烈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  感染细菌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的噬菌体。

    45.溶源性(1ysogeny)  感染细胞后噬菌体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子代噬菌体产生的现象。

    46.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能够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又称溶源性噬菌体(1ysogenic phage)。

    47.原噬菌体(prophage)  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式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48.溶源性细菌(1ysogeniec bacteria)  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49.自发裂解(spontaneons!ysis)  自然情况下的溶源性细菌的裂解,但裂解量较少。

    50.诱发裂解(inductive!ysis)  经紫外线、环氧化合物等理化因子处理,溶源性细菌发生的大量裂解。

    51.杀细胞感染(cytocidalinfection)  病毒的感染给细胞造成巨大的影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和裂解。与之相反的则为非杀细胞感染。

    52.溶源转变(1ysogenicconversion)  由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胞除免疫性外的其他表型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

    53.从外部融合(fusionfromvithout)  病毒以高感染复数感染时,由毒粒具细胞融合活性的病毒糖蛋白所引起的细胞间的融合。

    54.从内部融合(fusionfrom within)  因受染细胞内表达的具细胞融合活性的病毒糖蛋白结合于细胞表面,从而导致的受染细胞与相邻细胞的融合。

    55.半数致死剂量(50%lethal dose,LDso)  使半数试验宿主死亡的病毒剂量。

    56.半数感染剂量(50%binfective dose,IDso)  使半数试验宿主发生感染的病毒剂量。

    57.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so)  使半数组织培养物发生感染的病毒剂量。

    58.包涵体(inclusionbody)  病毒感染细胞内出现的特异性染色区域。不同病毒所形成的包涵体在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内的定位不同;其染色性质亦不同,即有的嗜酸性染料,有的嗜碱性染料;并且其大小、形态和数量亦有所区别,所以包涵体在病毒的实验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包涵体是病毒复制所产生的复制复合物、转录复合物、装配中间体,所合成的核壳和毒粒累积在宿主细胞的特定区域内而形成的,称之为病毒工厂的结构。

    59.致病性(pathogenicity)  特定的微生物种引起宿主疾病的潜在能力,或致病的状态或特性,是病毒种的特征。

    60.卫星RNA(satelliteRNA,satRNA)  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片段,它被包装在其辅助病毒的壳体中,其对于辅助病毒的复制不是必需的,它们与辅助病毒基因组无明显的同源性,但其存在往往可影响辅助病毒引起的感染症状。

    61.类病毒(viroid)  一类低相对分子质量侵染性的RNA,它们没有蛋白质外壳,亦无编码功能,在细胞内利用宿主的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Ⅱ进行复制,大多数类病毒RNA都呈高度碱基配对区与单链环状区相间排列的杆状构型。

    62.朊病毒(prion)  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nus particle,PrP),系引起哺乳动物的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病原因子。据认为它们不含任何核酸,而是一种细胞组成型基因表达蛋白PrP‘构型发生改变所产生的同分异构体。62.毒力(virulence)  一种有机体(如病毒)致病性的程度或强度,以病例致死率和或侵染宿  主组织并致病的能力表示,是病毒株的特征。

二、习  题

  填空题

1.病毒的存在范围是病毒能够感染并在其中复制的     

2.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的病毒统称噬菌体,它们包括                 等。

3. 病毒属名的词尾是     、科名的词尾是    、亚科名的词尾是    ,目名的词尾是   

4. 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       

5. 血凝抑制试验是根据特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作用可能抑制    性质设计的。

6. 螺旋对称病毒体的直径是由    决定的,而其长度则是由    所决定的。

7 .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        两类。

8. 病毒包膜糖蛋白是由多肽链骨架与寡糖侧链,通过    将糖链的    与肽链的 连接形成。

9. 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前者为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    的平均数目。

10. 病毒的复制过程依其发生事件顺序分为以下                    5个阶段。

11. 动物病毒进入细胞的方式包括                等。

12. 动物病毒基因组DNA转录产生的初始转录要经过包括                    等修饰才能成熟为功能性mRNA。

13.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有      、            3种类型。

14. 流产感染的发生或是由于病毒感染的细胞是    或是由于感染的病毒是      

15. 有生物活性的缺损病毒包括               和         4类。

16. 溶源性转变是指原噬菌体所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表型的改变,包括                

17. 根据病毒感染机体所引起症状的明显程度,可分为           。

18. 毒力是特定的病毒    ,它是    的特征。

19. 亚病毒包括       、      、          。

20. 动物病毒感染抑制宿主细胞DNA复制的原因是       、            

选择题4个答案选1

  1.病毒显著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是(    )。(1)具有感染性  (2)独特的繁殖方式  (3)体积微小  (4)细胞内寄生

  2.病毒纯化方法均是根据病毒的基本理化性质建立的,包括(    )。  (1)病毒的核酸是DNA或是RNA    (2)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是蛋白质   (3)病毒含有脂类和糖类    (4)病毒体积微小

3.病毒物理颗粒计数方法测定的是(    )。 (1)有活力的病毒数量    (2)无活力的病毒数量 (3)有活力的病毒与无活力病毒数量的总和  (4)致病性的病毒数量

4.描述螺旋对称壳体特征的参数有(    )。 (1)核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2)螺旋长度与直径 (3)螺旋的外观 (4)蛋白质亚基大小

5.ssRNA能够按照它的极性或意义分为(    )。

    (1)感染性核酸和非感性核酸    (2)正链RNA、负链RNA和双意RNA

    (3)反意RNA和正意RNA    (4)基因组RNA和非基因组RNA

  6.以下病毒中在细胞核内复制的有(    )。 (1)腺病毒    (2)痘病毒   (3)小RNA病毒    (4)嗜肝DNA病毒

  7.T4噬菌体的的装配包括的亚装配过程有(    )。    (1)2个    (2)3个    (3)4个    (4)5个

  8.构成机体病毒感染的因素包括(    )。

    (1)病毒的感染途径和传播媒介    (2)病毒、机体和环境条件    (3)病毒致病性和毒力    (4)病毒的宿主范围

  9.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在溶源性细菌内可以下列状态存在(    )。

  (1)复制、表达产生子代病毒 (2)整合于宿主染色体或质粒形式 (3)自发或经诱导进入裂解循环 (4)产生成熟的病毒颗粒

10.DI颗粒的基因组有(    )。 (1)置换突变    (2)缺失突变    (3)移框突变    (4)重组

是非题

  1.病毒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形式。

  2。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是RNA。    ·

  3.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细胞生物,但就某一种病毒而言,它仅能感染一定种类的微生物、植物或动物。

  4.ICTV是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的缩写。

  5.分离病毒的标本为避免细菌污染须加入抗生素除菌,亦可用离心或过滤方法处理。

  6.以高浓度的噬菌体悬液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可形成单个噬菌斑。

  7.在病毒分离时,经盲传3代仍无感染症状出现,便可认定没有病毒存在。

  8.在终点测定中,病毒效价以50%试验单元出现感染反应的病毒稀释液的稀释度的对数值表示。

  9.在拓朴等价多面体中,在表面积一定时以二十面体容积为最大,故病毒壳体多取二十面体对称结构。

  10.病毒包膜系病毒以芽出方式成熟时自细胞膜衍生而来,故其结构和脂质种类与含量皆与细胞膜相同。

  11.病毒具有感染性,且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故所有病毒的基因组核酸都是感染性核酸。

  12.由一步生长试验所得病毒的裂解量等于稳定期病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之比。

  13.病毒的细胞受体是细胞为病毒进入专一性表达的细胞分子。

  14.病毒的早期蛋白多为参与病毒基因组复制,调节病毒基因组表达以及改变或抑制宿主分子合  成的非结构蛋白。

  15.嗜肝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复制均存在逆转录过程。

  16.负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和正链RNA病毒一样,均需利用病毒复制新合成的依赖于 RNA的RNA聚合酶进行基因组的复制与转录。

  17.病毒感染允许细胞都将导致增殖性感染发生。

  18.T7噬菌体的转录完全依赖于宿主的DNA的RNA聚合酶进行。   

19.以裂解方式释放的噬菌体的一些晚期基因产物能使细胞膜失去稳定,并以不同的方式破坏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网状结构。

    20.溶源性细菌对其他噬菌体的再感染均具特异性的免疫力。

    问答题

    1.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2.病毒分类原则与命名规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4.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形式?毒粒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

    5.病毒核酸有哪些类型和结构特征?

    6.病毒的复制循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过程如何?

    7.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有哪几类?引起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8.噬菌体感染可能给宿主细胞带来什么影响?

    9.动物病毒感染可能给宿主细胞带来什么影响?

    10.构成机体病毒感染的主要类型和构成机体病毒感染的宿主因素分别有哪些?

    11.亚病毒因子有哪些类,各有何特点?

三、习题解答

  填空题

  1.宿主种类和组织细胞种类    2.噬菌体  噬蓝(绿)藻体  支原体噬菌体    3.virus  viridae

    virinae  virales    4.感染性  理化性质的均一性    5.病毒的血细胞凝集    6.蛋白质亚

  基的大小  病毒核酸分子的长度    7.结构蛋白  非结构蛋白    8.卢-N-糖苷键  /V—乙酰

  葡糖胺  天冬酰胺残基    9.病毒吸附于细胞到子代病毒释放  每个受染细胞释放的子代病毒

  10.吸附  侵入  脱壳  病毒大分子合成  装配与释放    11.移位  内吞  病毒包膜与细胞质

  膜融合  依赖抗体的增强作用    12.5,末端加帽  3’末端聚腺苷化  甲基化  拼接    13.流

  产感染  限制性感染  潜伏感染    14.非允许细胞  缺损病毒    15.干扰缺损病毒  卫星病

  毒  条件缺损病毒  整合的病毒基因组    16.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  致病性转变    17.显性

  感染  隐性感染    18.致病性的强弱  病毒株    19.类病毒  卫星病毒  卫星RNA  朊病毒

  20.为病毒DNA合成提供前体  为病毒DNA合成提供宿主细胞结构和/或复制蛋白  细胞蛋白

  质合成被抑制的次级效应

  选择题

  1.  (2)    2.  (2)    3.  (3)    4.  (2)    5.  (2)  6.  (1)    7.  (3)    8.  (2)    9.  (2)    10.  (2) 是非题

1.  一    2.  +    3.  +    4.  一    5.  +    6.  一    7.  一    8.  一

9。  +    10.  +    11.  一    12.  +    13.  一    14.  +    15.  +    16.  一

17.  一    18.  一    19.  +    20.  一

  1.要点:结构简单,独特的繁殖方式,绝对的细胞内寄生,生命形式的二重性。

  2.要点:分类原则,包括病毒形态、毒粒结构,基因组、复制、化学组成在内的毒粒性质,病毒的抗原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命名规则:分类等级、病毒“种”及种的命名,病毒属、病毒科、病毒亚科

  3.要点:病毒的分离: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标本接种与病毒认定、盲传;病毒纯化:纯化标准、纯化方法依据;病毒的测定:病毒物理颗粒计数,包括噬菌斑、蚀斑测定和终点法的病毒感染性测定;病毒的鉴定:根据病毒的生物学性质、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和分子生物学性质进行的鉴定。

  4.要点: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裸露的螺旋对称毒粒和二十面体毒粒,有包膜的螺旋状毒粒和二十面体毒粒、复杂毒粒。

5.略。 

  6.要点:吸附:病毒吸附蛋白、细胞受体、辅助受体、病毒的吸附过程;侵入:噬菌体、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的侵入方式;脱壳:病毒的包膜和/或壳体除去而释放出病毒核酸;病毒大分子合成:噬菌体、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大分子合成的特点;装配与释放:噬菌体、动物病毒、植物病毒装配与

  7.要点:类型:流产感染、限制性感染、潜伏感染。原因:细胞的非允许性、缺损病毒。

  8.抑制宿主细胞大分子合成:抑制宿主基因的转录、蛋白质合成、DNA合成;宿主限制系统的改变;噬菌体释放对细胞的影响:细胞表面免疫学性质的改变,细胞膜失去稳定;溶源性感染对

 9.要点:病毒感染的致细胞病变效应:病毒基因产物的毒性作用,病毒复制的次级效应;对宿主大分子合成的影响:宿主细胞转录、翻译及DNA复制的抑制;对细胞结构的影响:对宿主细胞膜、

  10.要点:根据感染症状明显程度分为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根据感染过程、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生的主要部位分为局部感染和系统感染;根据病毒在机体存留时间长短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构成机体病毒感染的因素有病毒、机体、环境条件。 

11.要点:类病毒:裸露的低相对分子质量侵染RNA,无蛋白质外壳、无编码功能、利用宿主RNA聚酶Ⅱ进行复制;卫星病毒:有核酸基因组,依赖辅助病毒复制,特异性外壳壳体化;卫星RNA:低相对分子质量RNA,被辅助病毒的质外壳包装、依赖辅助病毒复制;朊病毒:蛋白质侵染颗粒、无核酸,为亚急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因子。  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称之为遗传丰余。

卫星病毒、卫星RNA、类病毒和DI颗粒的性质比较见表7—3。


    性质

    DI颗粒

    卫星病毒

    卫星RNA

    类病毒

依赖辅助病毒复制

    是

    是

    是

    否

特异性外壳壳体化

    否

    是

    否

    否

辅助病毒外壳壳体化

    是’

    否

    是

    否

抑制辅助病毒复制

    是

    是

    是

 

与辅助病毒序列同源性

    是

    否‘

    否‘

 

在体内和体外RNA的稳定性

    低

    低

    高

    高

 

第8章 微生物的遗传

一、术语及名词

 

1.基因组(genome) 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由于现在发现许多非编码序列且有重要的功能,因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是指细胞中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组成的总称,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调控序列以及目前功能尚不清楚的DNA序列。

2.拟核 (nucliod) 大肠杆菌的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的小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称为拟核。

3.遗传丰余 (genetic redundancy) 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以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称之为遗传丰余。

4.质粒(plsmid)  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一类遗传因子,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5.转座因子(transposableelement)  也是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一类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6.质粒的不亲和性(incompatibility)  如果将一种类型的质粒通过接合或其他方式(如转化)导人某一合适的但已含另一种质粒的宿主细胞,只经少数几代后,大多数子细胞只含有其中一种质粒,那么这两种质粒便是不亲和的(incompatible),它们不能共存于同一细胞中。质粒的这种特性称为不亲和性(incompatibility)。

    7.消除(curing)  所谓消除是指细胞中由于质粒的复制受到抑制而染色体的复制并未明显受到影响,细胞可继续分裂的情况下发生的质粒丢失。质粒消除可自发产生,也可通过人工处理提高消除率。

    8.插入突变(insertionmutation)  当各种IS、Tn等转座因子插入到某一基因中后,此基因的功能丧失,发生的突变。

    9.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而导致的遗传变化称为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其发生变化的范围很小,所以又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或狭义的突变

    10.同义突变(same—sense mutation)  这是指某个碱基的变化没有改变产物氨基酸序列的

  密码子变化,显然,这是与密码子的简并性相关的。

    11.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  是指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的改变。有些

  错义突变严重影响到蛋白质活性甚至使之完全无活性,从而影响了表型。如果该基因是必需基因,则该突变为致死突变(1ethalmutation)。

    12.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  是指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UAA,UAG,UGA)。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产生截短的蛋白质。

    13.移码突变(frameshiftmutation)  由于DNA序列中发生1~2个核苷酸的缺失式插入,使翻译的阅读框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从改变位置以后的氨基序列的完全变化。

    14.表型(phenotype)  是指可观察或可检测到的个体性状或特征,是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15.基因型(genotype)  是指贮存在遗传物质中的信息,也就是它的DNA碱基顺序。上述4种类型的突变,除了同义突变外,其他3种类型都可能导致表型的变化。

    16.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precursor)才能生长。

    17.抗药性突变型(resistantmutant)  由于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的一种突变,普遍存在于各类细菌中,也是用来筛选重组子和进行其他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正选择标记。这类突变类型常用所抗药物的前3个小写斜体英文字母加上“r”表示。

    18.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lethal mutant)  是指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这类突变型常被用来分离生长繁殖必需的突变基因。因为这类基因一旦发生突变是致死的(例如,为DNA复制所必需的基因),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这些基因的突变。    .

    19.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mutant)  是指造成形态改变的突变型,包括影响细胞和菌落形态、颜色以及影响噬菌体的噬菌斑形态的突变型。

    20.自发突变(spontaneousmutation)和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不经诱变剂处理而自然发生的突变称自发突变,其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一般为10—6~10—l”。许多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能够提高其突变频率,将这些能使突变率提高到自发突变水平以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称为诱变剂(mutagen)。所谓诱发突变并非是用诱变剂产生新的突变,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突变率。

21.Ames试验  现已发现许多化学诱变剂能够引起动物和人的癌症,因此,利用细菌突变来检测环境中存在的致癌物质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方法。该方法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Ames教授首先发明,故又称Ames试验。

    22.回复突变(reversemutation或back mutation)  指突变体失去的野生型性状,可以通过第二次突变得到恢复,这种第二次突变称为回复突变。

    23.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  光解酶在黑暗中专一地识别嘧啶二聚体并与之结合,形成酶—DNA复合物,当给予光照时,酶利用光能将二聚体拆开,恢复原状,使DNA损伤得到修复。

    24。切除修复(excisionrepair)  又称暗修复。是细胞内的主要修复系统,通过UvrA、B、C、D4种蛋白质的联合作用切除DNA损伤,留下的单链缺口由DNA聚合酶I和连接酶修复。

    25.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repair)  这是一种越过损伤而进行的修复。是通过复制后,经染色体交换,使子链上的空隙部位面对正常的单链,再通过DNA聚合酶和连接酶修复空隙部分。

    26.SOS修复(SOS repair)  DNA受到广泛损伤时发生的复杂诱导型应急修复过程。

    27.接合作用(conjugation)  是指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28.转导(transduction)  是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其具体含义是指一个细胞的DNA或R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29.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

    30.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31.遗传转化(genetic transformation)  是指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质粒和染色体DNA)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32.感受态(competence)  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DNA的一种生理状态。

    33.中断杂交(interrupted mating)技术  此技术的基本要点是把接合中的细菌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把样品猛烈搅拌以分散接合中的细菌,然后分析受体细菌基因型,以时间(分·钟)为单位绘制遗传图谱。

    34.酵母菌的2μm质粒(2μmplasmid)  是封闭环状的双链DNA分子,周长约21xm(6kb左右),是酵母菌中进行分子克隆和基因工程的重要载体,因此,以它为基础进行改建的克隆和表达载体己得到广泛的应用。

    35.准性生殖(parasexualreproduction)  是指不经过减数分裂就能导致基因重组的生殖过程。在该过程中染色体的交换和染色体的减少不像有性生殖那样有规律,而且也是不协调的。

    36.诱变育种(mutationbreeding)  是指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的随机突变频率,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或特定的筛子)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

    37.抗阻遏和抗反馈突变型(repression resistantand~edbackresistantmutants)  突变型都是由于代谢失调所造成的,它们都有共同的表型,即在细胞中已经有大量最终代谢产物时仍然继续不断地合成这一产物。只是前者为调节基因发生了突变;后者是由于变构酶基因发生了突变。

    38.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fusion)  是将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种菌(包括种间、种内及属间)融合为一个新细胞的技术。主要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的融合、原生质体再生和融合子选择等步骤。

    39.电融合技术(electrofusion)  是一项有效促成原生质体融合的手段。融合过程首先是原生质体在电场中极化成偶极子,并沿电力线方向排列成串,然后,在加直流脉冲后,原生质体膜被击穿,从而导致融合的发生。

    40.DNA Shuffling  1994年美国的Stemmer提出的一个全新的人工分子进化技术,该技术能模拟生物在数百万年间发生的分子进化过程,并可在短的实验循环中定向筛选出特定基因编码的酶蛋白活性提高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功能性突变基因。

  

二、习  题

  填空题

    1.    是第一个发现转化现象的。并将引起转化的遗传物质称为   

    2.Avery和他的合作者分别用降解DNA、RNA和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然后分别与    混合,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说明    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3.AlkedD.Hershey和MarthaChase用P’’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所进行    的感染实验证实:DNA携带有T2的   

    4.H.Fraenkel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    也是遗传物质。

    5.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    ;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   

    6.近年来对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表明,能进行独立生活的最小基因组是一种    ,只含473个基因。

    7.大肠杆菌基因组为    的DNA分子,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被称为   

    8.大肠杆菌基因组的主要特点是:遗传信息的    ,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    ,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9.酵母菌基因组最显著的特点是    ,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并称之为   

    10.詹氏甲烷球菌全墓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完全证实了1977年由    等人提出的    。 因此有人称之为“里程碑”的研究成果。

    11.詹氏甲烷球菌只有40%左右的基因与其他二界生物有同源性,其中有的类似于    ,有的则类似于    ,有的就是两者融合。

12.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

    型、    型和    型。

13.    质粒首先发现于大肠杆菌中而得名,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大肠菌素是    一种细菌蛋白,只杀死近缘且不含    质粒的菌株,而宿主不受其产生的细菌素的影响。

14.用一定浓度的吖啶橙染料或其他能干扰质粒复制而对染色体复制影响较小的理化因子处理细胞,可    

  15.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有3种类型:                  

    16.当DNA的某一位置的结构发生改变时,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突变,因为细胞内存在一系列的    ,能清除或纠正不正常的DNA分子结构和损伤,从而阻止突变的发生。

  17.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由于这类突变型在    上不生长,所以是一种负选择标记,需采用    的方法进行分离。

  18.两株多重营养缺陷型菌株只有在混合培养后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长出原养型菌落,而未混合的两亲菌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长出的原养型菌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            所致。

  19.在    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而在       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20.根据感受态建立方式,可以分为      转化和      转化,前者感受态的出现是细胞 一定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后者则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具有摄取DNA的能力,或人为地将DNA导入细胞内。

  21.大多数酵母菌株含有一种称之为     的质粒,它们是封闭环状的双链DNA分子,周长约6kb,以高拷贝数存在于酵母细胞中,每个单倍体基因组含60~100个拷贝,约占酵母细胞总DNA的30%。

  22.线粒体的核糖体在大小上类似于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线粒体与细菌之间的近缘关系,支持真核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是由    演化出来的假设。

  23.丝状真菌遗传学研究主要是借助有性过程和    过程,并通过遗传分析进行的,而      是丝状真菌,特别是不产生有性孢子的丝状真菌特有的遗传现象。

  24.为了提高诱变效率,常用物理、化学两种诱变剂——,待诱变的菌株或孢子悬液一定要混匀,使其能均匀接触诱变剂。

  25.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主要包括原生质体的     、原生质体的     、原生质体       和融合子选择等步骤。

  选择题/4个答案选1//

    1.Avery和他的合作者分别用降解DNA、RNA或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选择性地破坏这些细胞成分,然后分别与无毒的R型细胞混合,结果发现,只有(    )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作用,说明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1)RNA    (2)蛋白质    (3)DNA    (4)毒素

    2.基因组通常是指全部一套基因。由于现在发现许多调控序列非编码序列具有重要的功能,因 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以及目前功能还尚不清楚的(    )  。

    (1)RNA序列    (2)DNA序列    (3)调控序列    (4)操纵子序列

  3.最小的遗传单位是(    )。    (1)染色体    (2)基因    ‘(3)密码子    (4)核苷酸

    4.大肠杆菌及其他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就是以(    )形式在细胞中执行着诸如复制、重组、转录、翻译以及复杂的调节过程。

(1)环状    (2)核酸    (3)真核    (4)拟核   

5.大肠杆菌中,有些功能相关的RNA基因串联在一起,如构成核糖核蛋白体的3种RNA基因转录在同一个转录产物中,它们依次是16SrRNA、23SrRNA、5SrRNA。这3种RNA在核糖体中的比例是(    )。

    (1)  1:1:1    (2)  1:2:1    (3)  2:1:2    (4)  1:2:3

    6.原核生物基因组存在一定数量的重复序列,但比真核生物(    ),而且重复的序列比较短,一般为4~40个碱基,重复的程度有的是十多次,有的可达上千次。    (1)多得多    (2)多几倍    (3)多几千倍    (4)少得多

    7.细胞在DNA复制过程中会出现差错,细菌细胞具有校正和修复功能,除了DNA聚合酶的纠错功能外,还有比较复杂的(    )。 (1)光保护作用    (2)调控系统    (3)突变作用    (4)修复系统

    8.酵母菌基因组结构最显著的特点是(    ),其tRNA基因在每个染色体上至少是4个,多则30多个,总共约有250个拷贝。  (1)高度重复    (2)操纵子结构    (3)少而短    (4)连续性

    9.詹氏甲烷球菌只有40%左右的基因与其他二界生物有同源性,可以说古生菌是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特征的一种奇异的结合体。一般而言,古生菌的基因组在结构上类似于(    )。 (1)酵母    (2)丝状真菌    (3)细菌    (4)病毒

  10.琼脂糖凝胶电泳是根据(    )和电泳呈现的带型将染色体DNA与质粒分开。 (1)数量    (2)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3)凝胶用量    (4)线型结构

  11.插入顺序和转座子有两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携带有编码转座酶的基因,该酶是转移位置,即转座所必需的;另一共同特征是它们的两端都有(    )。    (])反向末端重复序列    (2)不同源序列    (3)同源序列    (4)不重复序列

  12.Mu噬菌体是一种以大肠杆菌为宿主的温和噬菌体,其基因组上除含有为噬菌体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基因外,还有为转座所必需的基因,因此它也是最大的(    )。    (1)噬菌体    (2)插入/顷序    (3)转座子    (4)转座因子

  13.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UAA,UAG,UGA)。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产生截短的蛋白质,这种基因突变是(    )。(1)同义突变    (2)错义突变    (3)无义突变    (4)移码突变

  14.F+是携带有宿主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F+x F的杂交与F’xF—不同的是给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并且不需要整合就可以表达,实际上是形成一种部分二倍体,此时的受体细胞也就变成了(    )。

    (1)  F’    (2)  F,    (3)  F—    (4)  F

  15.形成转导颗粒的噬菌体可以是温和的也可以是烈性的,主要的要求是具有能偶尔识别宿主DNA的(    ),并在宿主基因组完全降解以前进行包装。  (1)裂解机制    (2)包装机制    (3)识别机制    (4)侵入机制

  16.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是能量生成的场所,还参与脂肪酸和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由于线粒体遗传特征的遗传发生在核外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以外,因此它是一种 (    )。

    (1)质粒遗传    (2)细胞核遗传    (3)染色体遗传    (4)细胞质遗传

  17.丝状真菌遗传学研究主要是借助有性过程和准性生殖过程,准性生殖的过程可出现很多新的 (    ),因此可成为遗传育种的重要手段,其次,在遗传分析上也是十分有用的。 (1)减数分裂  (2)基因组合 (3)生殖现象 (4)有性生殖

18。诱变育种是指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的随机(    ),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    (1)重组频率    (2)融合频率    (3)突变频率    (4)调控频率

19.在营养缺陷型突变株中,生物合成途径中某一步发生酶缺陷,合成反应不能完成。通过外加限量的所要求的营养物,克服生长的障碍,而又使最终产物不致于积累到引起(    )的浓度,从而有利于中间产物或某种最终产物的积累。

    (1)反馈调节    (2)突变    (3)生长增加    (4)基因重组

20.对氟苯丙氨酸是苯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因此,对氟苯丙氨酸抗性菌株所产生的苯丙氨酸也不能与阻遏蛋白或变构酶结合,这样必然会在有苯丙氨酸存在的情况下,细胞仍然不断地合成苯丙氨酸,使其得到过量积累,这就是(    )或抗反馈突变株。    (1)反馈    (2)抗阻遏    (3)阻遏    (4)抗药性

21.采用接合、转化、转导和原生质体融合等遗传学方法和技术使微生物细胞内发生基因重组,以增加优良性状的组合,或者导致多倍体的出现,从而获得优良菌株,这种育种方法被称为 (    )重组育种。

    (1)诱变    (2)体内基因    (3)体外基因    (4)融合基因

是非题

  1.1952年,Alfred D.Hershey和Martha Chase为了证实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他们用P” 标记病毒的DNA,用S’‘标记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然后将这两种不同标记的病毒分别与其宿主大肠杆菌混合。结果发现决定蛋白质外壳的遗传信息是在DNA上,DNA携带有T2的全部遗传信息。

  2.1956年,H,FraenkelConrat用烟草花叶病毒所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结果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基础。

  3.大肠杆菌及其他原核生物编码rRNA的基因rrn多拷贝及结构基因的单拷贝,也反映了它们基因组经济而有效的结构。

  4.酵母菌的DNA也是与4种主要的组蛋白(H2A、H2B、H3和H4)结合构成染色质的14bp核小体核心DNA;染色体DNA上有着丝粒和端粒,也有明显的操纵子结构,没有间隔区或内含子序列。

  5.同时具有细菌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征的古生菌对研究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许多古生菌特有的基因将为开发新的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或在工业中实施新的技术开拓广阔的前景。

  6.质粒作为细胞中的主要遗传因子,携带有在所有生长条件下所必需的基因。

  7.F质粒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现象有关的质粒,携带F质粒的菌株称为Hfr,F质粒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菌株称之为F+

  8.如果将一种类型的质粒通过接合或其他方式(如转化)导入某一合适的但已含另一种质粒的宿主细胞,只经少数几代后,大多数子细胞只含有其中一种质粒,那么这两种质粒便是亲和的。

  9.Tn比IS分子大,与IS的主要差别是Tn携带有授予宿主某些遗传特性的基因,主要是抗生素某些毒物抗性基因。10.Mu噬菌体是一种以大肠杆菌为宿主的温和噬菌体,以裂解生长和溶源生长两种方式交替繁衍自己。其基因组上除含有为噬菌体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基因外,还有为转座所必需的基因,因此它也是最大的转座因子,全长约39kb。    ’

    11.基因型和表型是遗传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基因型是指可观察或可检测到的个体性状或特征,表型是指贮存在遗传物质中的信息,也就是它的DNA碱基顺序。

    12.自然界的微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并通过基因的重新组合以适应随时改变的环境以求生存,这种转移不仅发生在不同的微生物细胞之间,而且也发生在微生物与高等动植物之间,因此基因的转移和交换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13.在F+xF的接合作用中,是F因子向F细胞转移,含F因子的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也被转移,杂交的结果仍是给体细胞为F+细胞,受体细胞为F细胞。

    14.F’是携带有宿主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F’xF的杂交与F+XF不同的是给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而且需要整合才可以表达。

    15.转导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两种类型,在普遍性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而在局限性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16.自然感受态除了对线型染色体DNA分子的摄取外,也能摄取质粒DNA和噬菌体DNA,后者又称为转染。

    17。所谓结构类似物抗性菌株,即是那些在含有类似物的环境中,其生长不被抑制的菌株,这种抗性菌株是由于变构酶结构基因或调节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使结构类似物不能与结构发生了变化的阻遏蛋白或变构酶结合,细菌生长不受抑制,但合成终产物被抑制。

    18.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中,再生培养基以高渗培养基为主,其目的是增加高渗培养基的渗透压就可显著地增加再生率。

    19.DNA Shuffling基本原理是先将来源不同但功能相同的一组同源基因,用DNA核酸酶I进行消化产生随机小片段,由这些小片段组成一个文库,使之互为引物和模板,进行PCR扩增,引起模板转换,重组因而发生,导人体内后,选择正突变体做新一轮的体外重组,一般通过2~3次循环,可获得产物大幅度提高的重组突变体。

  问答题

  1.从遗传学角度谈谈你对朊病毒(Prion)的理解和看法。

  2.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执行中,为什么要进行以微生物为主体的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哪几种生物分别是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生物?第一个真核生物?第一个自养生活的生物?

  3.在细菌细胞中,均以环状形式存在的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在质粒提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质粒的检测和分离有什么利用价值?

  4.根据你所学的关于诱发突变的知识,你认为能否找到一种仅对某一基因具有特异性诱变作用的化学诱变剂?为什么?

  5.根据突变的光复活修复作用、原理,你认为在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时,应注意什么?为了使被诱变的细胞能均匀地受到紫外线照射,你将如何做?

  6.请设计实验来决定在一种特定的细菌中发生的遗传转移过程是转化、转导还是接合?说明每一种的预期结果。设想有下列条件和材料可以利用:(1)合适的突变株和选择培养基。(2) DNase(一种降解裸露DNA分子的酶)。(3)两种滤板:一种能够持留细菌和细菌病毒,但不能持留游离的DNA分子;另一种滤板只能持留细菌。(4)一种可以插入滤板使其分隔成两个空  间的玻璃容器(如U型管)。

7.在第(6)题的实验中,为什么用双重或三重营养缺陷型?

  8.Hfr~F—和F’xF—杂交得到的接合子都有性菌毛产生吗?它们是否都能被M13噬菌体感染呢?

  9.为什么导致蛋白质表面氨基酸变化的突变一般不会引起表型的变化?而蛋白质内部氨基酸的替换则会引起表型变化?

10.DNA链上发生的损伤是否一定发生表型的改变?尽你所能说出理由。

三、习题解答

填空题

1.Griffith  转化因子    2.无毒的R型细胞    3.全部遗传信息    4.RNA    5.单倍体 二倍体    6.生殖道支原体    7.双链环状  拟核    8.连续性  操纵子结构    9.高度重复  遗传丰余    10.Woese  三域学说    11.真细菌  真核生物    12.CCC  OC  L  13.Col  Col    14.消除质粒    15.插入顺序  转座子  某些特殊病毒    16.修复系统 17.选择培养基(或基本培养基)  影印平板    18.交换  重组    19.普遍性  局限性20.自然遗传  人22    21.2μm    22.内共生细菌    23.准性生殖  准性生殖    24.交替 使用    25.制备  融合  再生

选择题

1.  (3)    2.  (2)    3.  (2)    4.  (4)    5.  (1)    6.  (4)    7.  (4)   8.  (1)    9.  (3)    10.  (2)    11.  (1)    12.  (4)    13.  (3)    14。  (2)  15.  (2)    16.  (4)    17.  (2)    18.  (3)    19.  (1)    20.  (2)    21.  (2)

是非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问答题

1.朊病毒(或朊粒)是不含核酸的蛋白质传染颗粒,但它不是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也不能自我复制而仍然是由基因编码的一种正常蛋白质(PrP)的两种异构体PrPc(存在正常组织中)和 PrP‘‘(存在于病变组织中),其氨基酸和线性排列顺序相同但是三维构象不同,因此,由PrPsc引起的疾病又称之为构象病。

  2.因为微生物基因组小,便于测定和分析,可从中获取经验改进技术方法,从而大大加快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此外,微生物基因组包含着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一个测序的自由生活的生物是流感嗜血杆菌,第一个测序的真核生物是酿酒酵母,第一个测序的自养生活的生物是詹氏甲烷球菌。

  3.由于染色体DNA分子比质粒DNA分子大得多,在提取过程中易于断裂成大小不同的分子片段,但一般情况下仍然比质粒大,因此在琼脂糖凝胶电泳过程中随机断裂的染色体DNA片段,泳动速度较慢且带型不整齐,而质粒DNA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小,在提取过程中一般不会断裂成小片段,相对分子质量一致,因此,泳动速度较快,且带型整齐,与染色体DNA分开,从而有利于质粒DNA的检测和分离。

  4.理化诱变剂的作用主要是随机引起DNA链上碱基发生置换、颠换或其他损伤,虽然有突变热点,但并非针对某一基因,诱变剂无基因特异性,诱变作用主要是提高突变率。因此,要获得某基因的突变不是靠选用何种诱变剂,而是靠合适的筛选方法。

  5.在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时应注意避光,以防光复活修复作用。一般在红光下操作,在黑暗中培养。在紫外线照射时,盛菌液的培养皿应置于磁力搅拌器上,边照射边搅拌使细胞能均匀受到紫外线照射。  

  6.A将两种不同的二重或三重营养缺陷型菌株混合培养,在基本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为重组菌株(发生了遗传交换)。B如果在混合培养期间加入DNase,在基本培养基上无重组菌落出现,这说明上述重组是因细胞间的接触转化所致;如果仍有重组菌落产生,说明可能是由于接合和转导所致。C利用只能持留细菌的滤板相隔的U型管进行试验,如果在基本培养基上不产生重组菌落,则判断为接合作用,如果产生重组菌落,则又有两种可能,即转化或转导。D利用能持留细菌和细菌病毒而不能持留DNA的滤板相隔的U型管试验,如果不产生重组菌落则为转导,如果仍产生重组菌落则为转化。

  7.为了排除在基本培养基上长出的原养型菌落是由于回复突变这一可能性。因为同时发生2个基因或3个基因的基因突变是不可能的。在大肠杆菌中,单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率大约是10—8

  8.HfrXF中,由于Hfr菌株的染色体在向F的转移过程中,整合在染色体上的F因子除先导区外,绝大部分处于转移染色体的末端,由于转移过程中常被中断,因此F因子不易转移到受体细胞中,所以HfrxF—得到的接合子仍然是F,无性菌毛产生;F+xF得到的接合子有性菌毛产生,能被M13噬菌体感染,因为M13的侵染途径是性菌毛。

  9.蛋白质表面氨基酸的变化一般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因此一般不会引起表型的变化,但如果突变引起蛋白质内部的氨基酸发生变化(包括酶的活性位点),就可能剧烈地改变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从而改变其功能,破坏酶的活性。

10.不一定,如下列情况:①同义突变或沉默突变;②发生了基因内另一位点或是另一基因的抑制突变(一般指tRNA基因的突变)使突变得到校正;③即使是错义突变,但是否改变表型还视置换的氨基酸是否影响蛋白质的功能;④各种修复机制可清除DNA的各种损伤,使其表型不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