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人流副作用:毫火针取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15:31
毫火針講座九 火针的取穴(2)

      “阿是揣摸定位法”,即切之思之,思之切之,以侦察为手段,以感应为依据,以揣摸应移变。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名“气穴”、“骨孔”等,《甲乙》常有“陷中”“宛宛中”之语。《针灸穴名解》比喻经筋犹如山脉,经络恰似两山之间河川,穴位则是沿河两岸之城池港口,可见“穴”即“空穴”“孔隙”之意。所以临床取穴,要注意揣摸探寻空隙之感,避开骨骼、肌腱、血管等,而不能拘泥于骨度分寸或同身尺寸。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首见于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著之《千金要方》,在卷29“灸例第六”中言:“凡孔穴在身,皆是藏府、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可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由此可见,其本意是灸疗及“临时救难”时应急而设,并非常规针刺治疗时所用。在灸疗及特殊情况下为抢救而取穴,有时有些误差是允许的,但在针刺治疗中的人为误差则不是应该的。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因其简便实用,故应用较广泛,如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等。在统编教材及国家标准《经穴部位》中都这样写到:手指同身寸指医者用自己的手指比量取穴,但应用时应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同时又指出:手指同身寸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我们认为作为教材及国家标准不应有含混之处,否则令学者无所适从。尤其是初学者,取支沟及足三里时,动辄以一夫法比量。且不说医者之手与病者之手相关甚远,即使以患者自身之一夫比量,相符者也很少。这一问题早已引起历代医家的重视,明代张介宾之《图翼》中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长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则人瘦则指长,人肥则指短,岂不谬误?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
      临床上除个体差异外,在疾病不同时期,气血运行情况不同,经筋濡养状况也不同,就会有相应的拘挛或舒展而导致腧穴位置随之移动。这样,就可假设不同文献所载腧穴位置的误差,即是腧穴移动变位的结果。腧穴分类之一阿是穴,即是变动的“对病经穴”。有人认为,经外奇穴如阑尾穴、胆囊穴,不过是“宁失其穴,不失其经”之足三里、阳陵泉之移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所以阿是穴的定位,千万不能拘泥于固定尺寸,要仔细揣摸穴处皮、肉、筋、骨、脉等,通过指切、按压找出与疾病直接相关的,使“病者快然”反应的敏感点,要以“病者快然”及指感来确定腧穴准确位置。
      此外,在火针疗法中,阿是穴也可称为火针针刺点。火针的针刺点可以作如下的分类:
    1、敏感点:特点是知觉点:表现为痛、麻、木;
    2、非敏点:特点是非觉点:表现是条索、硬结、粘连;
针刺点的部位:
      针刺点的部位可在经筋上,在肌腱起止点上,在骨面上,在筋膜上,在经络上,因此针刺点的寻位还可以用如下方法寻找。
   1、肢体静态对称比较法:即在非正常处寻找针刺点。让患者直立、正坐、或平卧等,摆正肢体,上下左右,前后地进行对比观察。
  ⑴ 对比形态(粗细、大小、丰薄、平凹、长短、曲直),异常者为患处,必有针刺点;
  ⑵ 对比软硬度,硬者为患处,必有针刺点;
  ⑶ 对比弹性,无弹性者为患处,必有针刺点;
  ⑷ 对比运动功能,功能障碍者为患处,必有针刺点;
  ⑸ 对比力量大小,力量不足者为患处,必有针刺点。
   2、肢体运动寻找法:
       让患者做肢体运动,怎么疼怎么动,运动中的最大疼痛处,可寻找到针刺点。
   3、骨面搜寻法:
      使患者坦露患处肢体,对疼痛病灶处的骨面进行搜寻,可寻找到针刺点。
   4、沿经线扣击法:
      沿着患处及通过患处的经线,进行扣击寻找。即如上所讲的“痛点选穴法”。选择穴位时不能离开辨证,要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基础上,通过腧穴按压诊断,直接选择指切“阿是”样敏感穴,即为针刺点。因此处是病之所应,故可直达病所。
   5、平面浮摸法:
      对病灶处的表面皮肤进行浮摸,以确定痛点,即针刺点。
对针刺点定位时要注意三个问题:
   1、要运用寻找针刺点粗、精二步定位法:
   ① 根据骨度尺与病灶进行粗略定位;
   ② 持好针具,于刺针前再精确定位。
    2、按压皮肤时应避免皮肤的滑动移位,以免针错所确定的痛点部位。
    3、避免患者体位移动,使所确定的痛点错位,故针刺点定位后,患者的体位不宜再动。
      火针取穴顺序
      火针取穴还要重视顺序问题,即针刺顺序。依不同的病症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针刺治疗,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医学的不断发展,针刺顺序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由于古人对此所论不多,又缺乏今人的系统整理,所以现代针灸书籍及针灸教材很少提及,临床针灸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感到无据可寻。
      北京针灸医师邵淑娟等人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几十年的临床摸索总结出一套针刺顺序规律,其基本原则是:
调理阴阳,顺应自然,护卫正气,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来抵御疾病。
 一、依证的虚实定序:
阴盛阳虚,先背后腹;阴虚阳盛,先下后上;先补其虚,后泻其实。
   二、依主客经传变定序:
表里同病,先刺主之原,后刺客之络;表里未传,变先补客之原,后泻主之络。
   三、依病症定序:
    1、痛症:先远刺,后近刺。如急性胃脘痛,若先刺足三里、梁丘等远道穴,再刺中脘、上脘等局部穴,往往能取得立竿风影的疗效,反之常会加重其痛疼。
    2、“中风,先刺健侧,后刺患侧。半身不遂发生时,患侧经脉上的腧穴,由于正气虚、邪气实,已难以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治疗时,为更有效的调动人体的正气,应先从健侧入手,先刺健侧腧穴,以调补营卫,调理阴阳,运行气血,再刺患侧以泻邪通络,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采用这样的针刺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中风恢复期的疗效,而且还可以预防和减少患肢痉挛(肌张力高)等合并症的发生。
       毫火针的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除局部选择阿是穴外,再寻经选穴,以相呼应,协同作用,提高疗效。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
     《针灸大成》中说:“先以墨点记道,使针时无差。”目的是保证取穴的准确性。爪法即是如此。故临床上常以手指甲在所取穴位上切压出痕边,做出记号,然后用龙胆紫进行标记;
      临床上还可用指甲横纵两向切压出“十”字型痕迹,以十字中心为点,进行针刺。
      忌以墨汁点画,否则针眼留下黑记。

2

查看全部评分

  • 正和

  • 天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