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狗能吃什么肉:北京故宫藏《宋拓澄清堂帖·卷二》(邢侗旧藏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9:54:41

北京故宫藏《宋拓澄清堂帖·卷二》(邢侗旧藏本)







































    北京故宫藏《宋拓澄清堂帖·卷二》(邢侗旧藏本)

 

    《澄清堂帖》是一部南宋人排辑卷数、汇次上石的丛帖,不知刻于何地,卷次不詳,亦未見全本存世。此帖刊刻之初声明不显,南宋直至明代中期有关论述刻帖的著录中均未提到,直到明后期才显现于世,逐渐为学者认知,多有评论。此帖气骨甚清,生动之致,异于常刻。此帖为故宫博物院现存邢侗旧藏《澄清堂帖》三册,宋拓残本。这三册宋拓《澄清堂帖》自被邢侗收藏后,彰显于世,为历代鉴定家看重,因此帖后题跋、观款甚多。

 

    邢侗(1551-1612),字子愿,号知吾,自号啖面生、方山道民,晚号来禽济源山主,世尊称来禽夫子。临邑县(今山东)人。明万历二年进士,官至陕西太仆寺少卿。善画,能诗文,工书,书法为海内外所珍视。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大家”。
    邢侗博采众长,遍临魏、唐、宋诸大家,其临池之美,以钟、索、二王为主,尤好右军书,而得右军神髓。他自己说:“与右军书坐卧几三十年,始克入化。”明周之士《游鹤堂墨薮》说:“近代邢子愿书,精研二王,笔法恒仿佛《十七贴》笔意;即其卷素所书,迹多述王帖,可谓极意临摹者矣。宋、齐而下,书法衰飒,魏晋风轨扫地者,已非旦夕之故,乃公(侗)独裒然辟除陋习,追迹逸少,无论其精旨谓何,即其矢志,则已超人一等矣。”      邢侗行草、篆隶,各臻其妙,而以行草见长;晚年尤精章草。当时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邢”,又与米万钟,张瑞图并称“邢张米董”。传世书迹有《临王羲之帖》、《论书册》、《古诗卷》、《临晋人帖》等。除故宫博物院外,今伦敦博物馆,日本、东南亚诸国皆存其书迹。
    邢侗的书法成就,为社会所公认。特别其行书为海内外所诊。万历令内竖以邢侗字扇进览,为击节称赏,命女史学其书,遂置以图记。邢司马玠至高丽,有李状元妻,托致书子愿,愿为弟子,自恨身为女子,不能入中国。朱宗伯出使,从人适携邢书二幅,购之黄金同价。琉球使者入贡,愿多住些天,买到邢书才去。今伦敦博物馆,日本、东南亚诸国皆存其迹。除故宫博物院外,上海、长春、四川、湖北等博物馆皆有存迹;台湾博物馆存其书作六帧,存其妹慈静《莲瓣观音图》一帧。可惜在他的故乡临邑,历经风雨、兵燹,邢侗纪念馆仅存其墨迹中堂一幅。  
    邢侗晚岁写出自己特色之作,多为信札,流传不广,故社会影响不大;加之身处穷乡僻壤,又不多同外界接触,故其影响远不如其他书家。然明四家“邢、张、米、董”,从书艺气象上看,其他三家皆不逮也。清道光临邑县令、闽南莫树椿为“来禽馆”撰邢侗在晚明书法家中,是个独特的类型,因为其对书法的见解和坚持的路子不同。然而他取得了成功。世评为:宗法二王,深得右军神髓;兼功诸体,以行草见长。
    邢侗的学书历程可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据他自述,7岁能作擘窠书,13岁作雅宜(王宠)楷书,也学赵孟頫。对赵书是有保留的,他是避其短而取其长,着眼其“正行功力,极尽无加”上。只在行楷上打下基础,还是池水未墨时期。第二个时期,各流派、各字体兼收并蓄,虞世南、褚遂良、米芾、怀素多方吸收,并转而以二王为主攻对象。随着进学入京,广交天下,眼界大阔,为御史;按三吴,得《澄清堂帖》和《十七帖》硬黄珍本。辞官后勒石来禽馆,复先后刻王书六种,临习不辍。在临习王书中,发现右军草书是由章草过来,于是他多方搜罗章书,并上石《出师颂》。对此帖的跋中说:“章法余自饶为之,但无百日功耳。明春欲移居西斋,发一勇猛志,当令柳叶画墨也。”足见他于章书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上海博物馆存其章草书拓片,见其功深。他自己说:“于右军书,坐卧几三十年,始克入化。”四川博物馆所藏临王四轴,相当这个时期之作;邢侗纪念馆存《行书刻石》二十二大字,字大约12厘米,行笔痛快淋漓,转折圆浑雄健,也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第三个时期,是在他晚末数年,所谓“晚造元微,老笔纷披,物我两忘,奕奕自造”时期。《东阿尊师于文定公碑》为代表。另,所留多信札,邑人兵部王洽所刻《瑞露馆》帖,存其风貌。手札墨迹,有给友人赵梦白书札四十通,与王洽所刻为同一时期所书,现由长春博物馆收藏。王洽在跋语中说;“先生壮岁临二王,肖其形神,海内传之;末年取精愈多,运笔愈化,而无意中天趣淋漓,满楮生动,人巧天工,可谓各臻其至,亦各极其趣者也。”
    邢侗的书艺成就,一时为海内外注目,上自君主(皇上令内竖以邢侗字扇进览,为击节称赏),远至四夷,购得尺幅,宝为九鼎。朱宗伯出使朝鲜,适携邢书二幅,购之以黄金同价;琉球使者入贡,愿少留,买邢书去。邢侗花了几十年工夫,力攻书法,其立意就不凡:正如在文学上他提倡“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力主复古,是为了挽救当时“台阁体”的颓风;书法上他坚持二王也有针对性,正如周之士在《游鹤堂墨薮》中所说:“宋齐而下,书法衰飒,晋魏风骨扫地者已非旦夕之故,乃公(邢侗)独裒然辟除陋习,追迹逸少,无论其精旨谓何,即其矢志,则已超人一等矣。”邢侗毕生临王书,刻王帖,在净化和精化王书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邢侗在弘扬王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惨淡经营,亲自遴选、钩摹,又请苏州名手吴应祈父子精刻,集刻了《来禽馆帖》。自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刻了七个分帖:《唐人双钩十七帖》、《澄清堂帖》、《兰亭序》三本(定武本、褚河南本和赵孟頫临本)、《黄庭经》、《出师颂》,至万历三十八年又续刻了他手临细楷《西园雅集图记》,成为传世著名丛帖之一。尤其《十七帖》和《澄清堂帖》声价尤高。过一联。

                                                                                                

相关资料(一)

 



























































   
    《宋拓澄清堂帖》(清代罗振玉旧藏)

 

    罗振玉(1866-1940),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另有同名罗振玉(1892-1975年)近现代医家。字昆仑。浙江嘉兴人。祖业伤科,至振玉已历四世。行医乡里,名噪一方。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出生于江苏淮安山阴城内一个小官吏家庭(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甲午战争之后,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是潜心研究农业,与蒋伯斧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学农社”,并设“农报馆”,创《农学报》,专译日本农书。自此与日本人交往渐多。1898年又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

    罗振玉与梁启超齐名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后任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并赴日本考察教育。1903年被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为教育顾问。翌年,在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1906年调北京,在清政府任学部参事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罗振玉携眷逃亡日本京都。期间著述《殷墟书契》前编、后编及《菁华》等,并由王国维协助,撰成《殷墟书契考释》及《流沙坠简考释》。  
    1919年春回国,在天津举办京旗赈灾事务。1924年应清废帝所召,入值南书房。同年11月,清室小朝廷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他与陈宝琛将溥仪偷送到日本使馆。1925年2月23日深夜,在日本公使馆庇护下,陪同溥仪秘密迁至天津日本租界地张园,后因功被委为顾问。1928年末,迁居旅顺。1931年在旅顺火车站西山坡(今洞庭街1号)建砖木结构的三层俄式藏书楼一座,面积300平方米,称大云书库。内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30余万册。1932年3月,参加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典礼,并代溥仪向外宾致答词。伪政权任命他为参议府参议,后改为临时赈务督办。翌年6月,任监察院院长,满日文化协会常务理事。1934年伪满洲国改行帝制,被邀为大典筹备委员会委员,受到“叙勋一位”的封赏。1936年任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翌年3月,罗振玉返回旅顺寓所,继续整理刊行所藏古文物史料。他曾搜集和整理过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流传较广者有《殷墟书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罗振玉以他的博学,先后培养了容庚、商承祚、柯昌济、关百益、孙宝田及他的儿子罗福葆、罗福颐等人,使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学有建树的专家。另外他对校勘学、目录学、姓氏学、宗教学、也多有建树并著述留传后世。其一生著作130多种,刊印书籍500种以上。  
    罗振玉在政治上十分保守,始终效忠清室。辛亥革命后,罗振玉逃往日本。1919年回国。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关东州旅顺。九一八事变后追随溥仪,出任满洲国参议府参议、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受当时人批判为“汉奸”。1940年5月14日在关东州旅顺逝世,终年74岁。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序言》中写道:“在中国文化史上实际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以清代遗臣自任的罗振玉,特别是前两年跳水死了的王国维……欲清算中国古代社会,我们不能不以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出发点了。”郭沫若对罗振玉的评价,准确地概括了罗振玉国学研究的成就及其贡献。

                                                                            相关资料(二)

 

















































 







 











 

    来禽馆刻《澄清堂帖》卷一

 

    来禽馆是明代书法家邢侗读书处,位于山东省临邑县。1937年至1945年,因日军占用,遭到毁坏。1986年重建,称为邢侗纪念馆。邢侗在来禽馆习书著述,刻有《来禽馆帖》著名书法丛帖。
    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邢侗主刻的书法丛帖《来禽馆帖》完工。丛帖以书圣王羲之书法为主,有《唐人双钩十七帖》、《澄清堂帖》、《黄庭经》、《兰亭序》三本(即定武本、褚遂良本和赵子昂临本)。另有索靖的《出师颂》,赵子昂的《墨竹图》和邢侗手临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共计八帖。  

    《来禽馆帖》显世以后,立刻名扬天下,其中以《唐人双钩十七帖》最为著名,邢侗记道:“吾家十七帖,竟树寰中赤帜”。清王澍评道:“来禽馆为天下《十七帖》第一,明十七帖之冠。”
    1612年,长子邢王瑞病故,邢侗哀伤过度,病四十日不愈病逝。来禽馆和碑帖由邢侗次子邢王称管存。

 

延伸阅读
《来禽馆帖》与《来禽馆真迹》  
 
    明朝末年,中国书坛出现了著名的四大书法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邢侗与董其昌并称“北邢南董”。邢侗以其高尚的品德和独特的书法被公认是四大书法家之首。邢侗还是一位文学家,与王稚登、冯时可、董其昌五人被誉为文学“中兴五子”,邢侗被推为“盟主”,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来禽馆帖》是邢侗主刻的一部著名书法从帖,内容以书圣王羲之书法为主。《来禽馆真迹》则是邢侗的晚年书札手迹,是明朝兵部尚书王洽主刻的一部书法碑帖,精选邢侗手迹,称瑞露馆刻《来禽馆真迹》。《来禽馆帖》与《来禽馆真迹》为弘扬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海内外的学者都给予较高评价。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变故,有人将《来禽馆帖》与《来禽馆真迹》混为一谈。民国十六年(1927)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词典》即称:“邢侗…墨迹刻曰《来禽馆帖》。”1990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史简编》仍承讹袭谬。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竟有十几种出版物相继出现了类似错误。今特写此文介绍邢侗《来禽馆帖》和《来禽馆真迹》的产生过程和影响,还历史本来面目。
    一、邢侗仕宦和书法特点
    邢侗,字子愿,号知吾,又号来禽济源山主。明嘉靖三十年(1551)生于山东临邑邢柳行村,卒于万历四十年(1612),享年62岁。
邢侗自幼聪慧,7岁能作擘窠书,14岁到济南泺源书院读书,18岁考中拔贡,20岁中举,24岁中进士,授南宫知县,30岁升监察御史,36岁升太仆寺少卿,官至四品。同年因不满朝政腐败,宦官弄权,三次上书辞官,三次上书辞官,归隐故里。
    邢侗家资巨万,归隐后买下临邑城东南隅荒地,修建一个占地12亩6分的微型园林,取名“泲园”。内设犁邱、泲亭、鹅群榭、来禽馆等26景,景景配诗记述。他非常崇拜王羲之人品,酷爱《十七帖》,因此取《十七帖》中的“来禽”两字,给自己的读书处取名“来禽馆”。邢侗于此专心学习二王书法近30年,终成为一代文化名人。
    明万历四十年(1612),邢侗受到痛失爱子的打击,大病四十天不愈,写下“天高水长,学则如长,止则五峰,小圃未成,西汉书未烂尔”的绝笔,自理衣襟,正容端坐而逝,享年62岁。
    邢侗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杂文、诗词,所著的《来禽馆集》二十九卷,被收入清《四库全书》中,明朝人范景文认为:南方人知道邢侗,仅知道邢侗临池妙天下,至于其文章,很少见到。以前人们认为王右军、赵松雪以书法掩盖了文章,我以为邢侗也是如此。
    邢侗一生,以书法艺术成就最高,他少年学习赵子昂、王宠,中年改学二王后取得重大成绩,因此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独特的地位。从邢侗传世的作品来看,以临写二王书法最多。明显地看出受到《十七帖》和《澄清堂帖》的影响较重。他以临写二王书法代替自己创作,临写作品受到社会的承认,明李维祯赞道:“其临池染翰,宛然晋人手笔,上自宫禁,远及四夷君长,购得只字,宝为九鼎……”。明周之士在《游鹤堂墨薮》中说:“近代邢子愿,精研二王笔法,恒仿佛《十七帖》笔意,即其卷素所书,亦多述王帖,可谓极意临摩摹者矣……”。
    从以上书评中看出,邢侗临写作品得到众多专家的称赞和认可,更得到社会的承认,被海内外所珍藏,被誉为“人书同贵,墨迹与黄金同价”。万历皇帝见到邢侗字扇以后,击节称赞,令女史专学其书法。邢司马出使朝鲜国,有一李状元妻捎书信给邢侗,恨自己身为女子,不能到中国来拜邢侗为师。朱宗伯出使朝鲜时,从者携邢侗墨迹二幅,争购与黄金同价。邢侗花费近三十年时间学习临摹二王帖,并且用毕生的精力主刻了《来禽馆帖》,自称“与右军书坐卧几三十年,始克入化。”
    邢侗从辞馆以后到去世,专心研究二王书法艺术,但传世的作品却相对较少。因此有人认为邢侗对后人的影响不及董其昌。但是,邢侗为官时以清正廉洁著称,为民时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著称,恰恰是董其昌等人所不及的。王玉池教授认为:邢侗对精化和纯化二王书法做出贡献,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来禽馆帖》的内容和影响
    《来禽馆帖》以书圣王羲之书法为主,包括《唐人双钩十七帖》、《澄清堂帖》、《黄庭经》、《兰亭序》三本(即定武本、褚遂良本和赵子昂本)。另有索靖《出师颂》、赵子昂《墨竹图》共八帖二十石。于明历二十八年(1600)完工。《邢氏家乘》将邢侗“家藏刻石”《墨竹图》边列入《来禽馆帖》。
    邢侗万历十四年(1586)辞官,至万历二十八年刻毕《来禽馆帖》,用了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邢侗亲自手摹上石,重金聘请江南刻工名手吴尚端父子刻石,花费大半家产,以致家道中落。《来禽馆帖》显世以后,很快名扬天下,其中以《唐人双钩十七帖》和《澄清堂帖》最为著名。
《十七帖》是书圣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一直被人们称为“煊赫著名帖”、“书中之龙”。被誉为“草书圭臬”。《十七帖》墨本因受唐太宗李世民钟爱,随葬于昭陵,传世的刻本被世人奉为珍宝。刻本分两种,其中帖尾有“敕”字和“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的称馆本。邢侗所刻就是馆本,是唐朝人双钩硬黄本。原硬黄本传至宋代因米芾割裂去跟人换画而缺了十六行。帖主人章子厚有跋说明此事。
邢侗自己说:“吾家《十七帖》,竟树寰中赤帜”;“此唐摹《十七帖》虚和闲适,若挹右军指腕,而对右军眉宇也。摹石出自余悬锥,丝发惟惬,盖近临晋人书,多圆熟伤肥,而此独骨肉匀亭,时露锋颖,骅骝足下起一点轻尘,不似四蹄雷雹,黄埃扑人也。”并告诫后人道:“后百余年,当以十千享之。余非狡狯言,物固自有值。”
    清朝王澍是著名学者,他看过百余本《十七帖》后评道:“来禽馆为天下《十七帖》第一”,“来禽馆有明《十七帖》之冠。”清梁献也说:“《唐人双钩十七帖》明邢子愿刻于来禽馆中,无宋拓,得此本足矣……。”
    《唐人双钩十七帖》石刻现藏邢侗纪念馆中,保存完好,石尾刻有邢侗行书小字跋语:“据章子厚跋,中间缺十六行,必为米元章割裂无疑。在尔时已珍重如此,况今日乎?吴中胡太守本,差与此同,而锋颖秀拔,不逮十分之五,余馆本更败下风矣。”名帖传世,总有来历,根据帖尾的各种跋语,此帖流传情况一清二楚,北宋藏魏泰家,南宋藏陈与义家,一度流入台州市房务抵当库,明代藏吴廷家,邢侗上石来禽馆以后,又归王思廷家,后下落不明。
《澄清堂帖》明中叶始显于世,万历十三年(1855),邢侗花费三十四千从停云馆购得,此帖卷数不明,宋元以前无人提起过它,清罗振玉说:“董其昌得五卷。”董其昌则说“临邑邢少卿有二卷。”经董其昌和邢侗的大力提倡和评价以后,《澄清堂帖》被誉为“世间无第二本。”
    邢侗题:“此帖传出鉴湖临本,销销环桀,寓于绵密之内,诸王氏拓刻尽在下风矣……。”董其昌评道:“观其姿态横出,宛如临池用笔。《阁帖》遂无复位次,非仙手不及也。”
    《澄清堂帖》石刻尾有邢侗好友王稚登跋:“澄清堂帖初不知刻在何地,亦未详几卷,观其雕镂精好,纸墨光丽,当与甲秀戏鱼等帖雁行。邢使君子愿以三十千购之,重若珍贝……。”高度评价了此帖。清罗振玉评道:“明中叶以后始显于世,一时能书精鉴诸家若王弇州、董华亭、邢子愿、孙退谷等,惊为昭陵茧纸再出人间……”
    1993年著名画家许麟庐先生将自己珍藏几十年的影印《澄清堂帖》赠给邢侗纪念馆。据小万柳堂主人吴芝瑛称:“此临邑邢太仆所藏澄清堂残帖也……。”经过实际核对,小万柳堂本虽然有邢侗、刘重庆等人的印章,但内容却截然不同。王玉池先生认为:“邢侗上石来禽馆的《澄清堂帖》是邢侗亲自精心选刻的。”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席文天先生得出的结论是:“流失到日本的小万柳堂《澄清堂帖》没有来禽馆《澄清堂帖》的内容。”
    万历三十八年(1610),邢侗手临细楷《西园雅集图记》由吴尚端手摩上石后人把它列入《来禽馆帖》。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进攻临邑城,邢侗次子邢王称率众护城遇难,同时遇难八百名壮士。“泲园”荒废,仅存“来禽馆”和“犁邱”两景。《来禽馆帖》传给邢侗第三子邢王蔼。直到邢氏十四世传人邢世祺,将《来禽馆帖》传给临邑县宿安街邢氏十七世传人邢文田保存。清朝历任临邑知县视《来禽馆帖》为至宝,前来宿安索求拓片,邢氏后人遵其祖训,不轻易示人,终使《来禽馆帖》保留下来。1937年,日寇侵华占领临邑以后,极力搜寻邢侗墨迹手札,邢文田将《来禽馆帖》藏入地下。解放以后,邢氏十九世传人邢银然将其垒入炕中。“文革”期间造反派“破四旧”,邢银然又将其埋入地下。1980年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者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石刻,经过宣传动员以后,邢侗后代深明大义,将《来禽馆帖》石刻献出,今全部收藏于邢侗纪念馆中。
    《来禽馆帖》是邢侗弘扬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具体表现,忠实地保留和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目。影响也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学习继承大王书的人。《来禽馆帖》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其根本的原因是它对精化和纯化大王书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来禽馆真迹》产生过程和影响
    《来禽馆真迹》是邢侗去世以后,明朝兵部尚书王洽将邢侗的手迹上石。邢侗病逝后,海内外学者无不痛惜邢侗壮年辞世。在这种情况下,王洽为了纪念邢侗,广泛搜集了他的晚年书札墨迹,花费重金从江南聘请了名工刻手吴尚端上石,前后三易其刻,耗费6年的时间才完工。共七卷四十八石,以天、地、元、黄、宇、宙、洪分签标题,其中名人跋语一卷,千字文一卷,另五卷为邢侗晚年手迹。每卷的卷首都刻有王洽题名的“来禽馆真迹”和“瑞露馆”、“王氏家藏”两方印章,另有一卷刻有“来禽馆真迹续刻”七个字和王洽的两方印章。
    《来禽馆真迹》显世以后,立刻引起海内外的重视,前来求帖的人络绎不绝,与邢侗齐名的著名书法家董其昌跋:“蔡忠蕙公书画锦记,每字书数字,择其合作者存之,名为百衲碑。邢太仆千文亦然,乃荟萃而成,即入石,谁知为碎金者”,“成翰墨林中一段奇事也。”明朝东莱太守刘重庆跋:“子愿先生文追汉魏,一字不轻下,书追钟王,一波不苟作……。王洽跋:“邢子愿先生妙迹不胫而驰四裔……”
    王洽是山东临邑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天启二年(1622)升太常寺少卿,因受魏忠贤陷害,辞官归里闲居,崇祯皇帝登基以后,诛杀魏忠贤余党,因边境战事紧急,提升王洽为兵部尚书。崇祯二年(1629),清兵攻打北京外围,举国震惊,廷臣以“备御疏忽”,弹劾王洽被逮入狱。崇祯三年王洽与袁崇焕一同遇害。王洽去世后,家境败落。此时,离邢侗去世整整相隔18年,王洽与邢侗是姻亲,他的妹妹嫁给邢侗侄子为妻。王洽一直以晚辈身份对待邢侗,王洽刻瑞露馆《来禽馆真迹》时,曾得到邢侗女婿乐陵人史高先的资助。家境败落以后,他的后代将石刻当入临邑东关当铺中,后来没有能力再赎回,史高先到临邑岳丈家探亲,出资赎出带回乐陵,今存在乐陵市文化馆中。
    《来禽馆真迹》产生以后,受到了董其昌、李维桢、黄克赞等人的大力推崇,其主要原因是它体现了邢侗后半生矢志学习二王书法的硕果。历史上曾有人指责邢侗主张复古,思想保守,这是非常不公正的。邢侗经过几十年努力学习二王书法以后,感觉二王的书法作品已经达到巅峰,是思想和心灵自然天成的渲泄,后人无法超越。所以邢侗才矢志不渝地学习二王书法,这恰恰也是邢侗书法受到世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瑞露馆《来禽馆真迹》大多数是邢侗写给朋友的书信,时间也大多数是在万历三十年(1602)以后写的,是邢侗50岁以后的作品。此时的邢侗书法已经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作品笔式流动,俊拔刚断,有纵横排荡、千军万马奔腾之势,基本代表了邢侗特有的书法风格。
    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王洽主刻的《来禽馆真迹》是在邢侗儿子邢王称协助下完成的。邢侗在万历四十年突然去世后,遗留下大量的手稿信札,邢王称经过多年的整理以后在李维桢、史高先的帮助下印刷出版,名曰《来禽馆集》,共分二十九卷。王洽为了刻好《来禽馆真迹》,曾广泛的搜求邢侗的信札手稿,因此得到过邢王称的帮助。为了答谢邢王称,王洽多次请邢王称去看,征求邢王称的意见,后来,又请邢王称写了跋语刻在帖尾。因此,王洽主刻的《来禽馆真迹》不但有较高的书法研究价值,而且还是后人研究邢侗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
    总之,《来禽馆帖》与《来禽馆真迹》显世以后,世人给予较高的评价,可以说是继承二王书法的两部特点鲜明的碑帖,四百多年以来,两部碑帖一直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这无疑应归功于它本身的质量,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对精化和继承二王书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