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月19日是什么节日:李晓玫教授谈如何对待药物性肾损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26:22

 

如何对待药物性肾损害

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李晓玫教授

  最近,许多媒体报道了龙胆泻肝丸可能导致肾损害的消息,引起公众对安全用药的关注。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李晓玫教授,请她谈谈对安全用药的看法和建议。

马兜铃酸肾病的由来

  李晓玫教授介绍,服用大剂量含有关木通的中药可以导致急性肾损害,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有少数个例报告。1993年,比利时医生报道,一些人服用减肥胶囊后发生了慢性肾损害,经研究,证实肾损害与减肥胶囊中未经炮制的中药成分广防己有关。广防己属马兜铃科植物,经实验证实对肾脏造成损害的物质主要是马兜铃酸。此后,又有部分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如关木通、青木香等)被报道可致慢性肾损害,因至今尚未肯定马兜铃酸是致病的惟一成分,故将此类疾病统称为含马兜铃酸中药所致肾病,简称为马兜铃酸肾病。实际上,我国有关部门和医学专家在从上世纪末开始,就投入很大人财物力对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因素和预防进行研究,并在临床医生中普及防治马兜铃酸肾病的知识,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从这个角度看,龙胆泻肝丸引起慢性肾损害并不是新闻,只是一些基层医务工作者和公众对有些情况了解不够,以致引起了对中药的不必要的误解与恐慌。

是药三分毒

  李晓玫教授强调指出,凡是药物,无论西药还是中药,都存在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西药存在毒副作用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也有防范意识。但是,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中药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使用安全,不存在不良反应。这是导致人们随意使用中成药并造成不良反应和后果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纠正中药无毒无害的错误观念。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否认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中药有毒性,在我国早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序中就有“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的论述。中医历来强调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中医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药物产地、配伍、剂型、煎制方法、服用方法和使用剂量等都非常讲究,其目的是增强疗效,限制其毒副作用。近年来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呈上升趋势,既与中药和医疗市场不规范、盲目相信游医偏方、擅自用药和长期超量用药等有关,也由于医疗水平提高,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了明确诊断。
  

药物损害 肾脏首当其冲

  针对为何肾脏容易受到药物损害这一问题,李晓玫教授回答说,肾脏血流量大,药物及其衍生物随血液流经肾脏排出;肾脏的组织结构特殊,毛细血管的表面积大,直接接触血液中的药物成分;肾脏本身具有浓缩功能,因而肾脏内的药物浓度较高,容易产生毒性作用。有些药物可以与体内的一些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通过免疫反应损害肾脏;还有些药物可以引起肾脏血管收缩,造成肾脏组织缺血损伤。因此,肾脏是人体对药物最敏感的器官。

哪些药物容易引起慢性肾功能损害

  李晓玫教授指出,经过研究发现,容易引起慢性功能肾损害的常用中草药有关木通、广防己和青木香;中成药有龙胆泻肝丸、排石颗粒(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耳聋丸、妇科分清丸和分清止淋丸等;常用西药主要有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如扑热息痛、消炎痛、芬必得、布洛芬、泰诺、百服宁等,其他一些西药如免疫抑制剂等也可引起慢性肾损害,但一般人服用的机会不多。绝大多数人发生慢性肾损害是长期超量服药造成的,所以,用药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医嘱,且不可因“恨病吃药”而自行加大用药剂量和延长用药时间。目前尚无法确定上述药物肾毒性的易感人群,但已有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使用以上药物时要特别注意。在治疗原有疾病时如果发生其他疾病或头痛脑热时,应及时找医生咨询,最好不要自行购买非处方药,以免加重药物不良反应而引起肾损害。

如何早期发现药物性肾损害

    李晓玫教授指出,目前由于许多理论问题尚未解决,药物引起的慢性肾损害常是不可逆转的病变,因此,早期发现肾损害并及时治疗非常重要。药物所致慢性肾损害的早期症状包括用药后夜尿增多,食欲下降,贫血和高血压等。发现这些症状后应及时去技术水平较高的医院作尿微量蛋白、尿酶、尿渗透压和肾功能等化验。由于药物引起的肾损害多发生在慢性病患者,而一些疾病如病毒细菌感染、自身免疫病(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本身也可引起慢性肾损害,这种情况下确诊有一定难度,应引起医生和患者重视。要注意区分肾损害是药物抑或其他疾病所致,有些疾病引起的肾损害是可以治愈的。

  李晓玫教授说,对待药物不良反应的正确态度是,既不掉以轻心,也不谈虎色变。她指出,有人预言,21世纪药源性疾病的发病将会增加。这一方面是由于医学科学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和药物的认识更加深入,药物监测系统日益完善;同时,也与药品市场混乱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治理,一些药物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民间用药和滥用药物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等因素有关。人们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一些目前看来难以对付的问题,迟早会随着医学的发展得到解决。(李霖医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