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香港日历节假日:中医问诊寒热往来的两种类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8:10:20
中医问诊寒热往来的两种类型

[导语]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的特征。临床常见以下两种类型:

1.寒热往来无定时

指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因外感病邪至半表半里阶段时,正邪相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故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发无定时。

2.寒热往来有定时

指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兼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症。常见于疟疾。因疟邪侵入人体,潜伏于半表半里的膜原部位,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此外,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等,也可出现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临床应当结合病史及其他兼症详细辨识。

中医问诊但热不寒的基本方法

[导语]病人只发热,而无怕冷之感的症状。多系阳盛或阴虚所致,是里热证的寒热特征。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等,临床上常见以下三种类型:

1.壮热

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常兼面赤、口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多因风热内传,或风寒入里化热,正邪相搏,阳热炽盛,蒸达于外所致。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属里实热证。

2.潮热

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下午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晡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故亦称阳明潮热。由于胃肠燥热内结,阳明经气旺于申时,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者,称为午后或夜间潮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者,称为骨蒸发热。多属阴虚火旺所致,由于阴液亏虚,不能制阳,机体阳气偏亢,午后卫阳渐入于里,夜间卫阳行于里,使体内偏亢的阳气更加亢盛而生内热,故午后和夜间有低热。此外,午后或夜间发热,亦可见于瘀血积久,郁而化热者。

发热以夜间为甚者,称为身热夜甚。常是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的表现。

3.微热

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以下,或仅自觉发热的症状。发热时间一般较长,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多见于温病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等症者,多属气虚发热。

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症者,多属血虚发热。

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者,多属阴虚发热。

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者,多属气郁发热,亦称郁热。

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症,至秋凉自愈者,多属气阴两虚发热。

中医问诊但寒不热的基本方法

[导语]病人只感寒冷而不发热的症状。是里寒证的寒热特征。其怕冷的产生,多为感受寒邪致病,或为阳气不足而阴寒内生。根据发病的缓急和病程的长短,临床上常见以下两种类型:

1.新病恶寒

指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的症状。并有四肢不温,或有脘腹、肢体冷痛,或呕吐泄泻,或咳喘痰鸣,脉沉紧等症。主要见于里实寒证。多因感受寒邪较重,寒邪直中脏腑、经络,郁遏阳气,肌体失于温煦,故突起恶寒而体温不高。某些风寒表证在发病初期,亦可只出现怕冷的感觉而不发热,但这种怕冷感常是发热的前奏,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很快会体温升高,呈现出恶寒发热的状态。

2.久病畏寒

指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常兼面色白光白,舌淡胖嫩,脉弱等症。主要见于里虚寒证。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

中医问诊恶寒发热的基本方法

[导语]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其机理是外邪侵袭肌表,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卫气宣发失常所致。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煦则恶寒;邪气外束,正邪交争,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发热。

由于感受外邪性质的不同,寒热症状可有轻重的区别。临床上常见以下三种类型:

1.恶寒重发热轻

患者感觉怕冷明显,并有轻微发热的症状。是风寒表证的特征,由外感风寒之邪所致。因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袭表,正邪相争,肌腠闭塞,卫阳郁闭于内,肌表失于温煦,故恶寒重而发热轻。

2.发热轻而恶风

指病人自觉有轻微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之可缓的症状。是伤风表证的特征,由外感风邪所致。因风性开泄,肌腠疏松,阳气郁遏不甚,正邪交争不剧,故发热轻而恶风。有的病人只有恶风的感觉,无发热之感,一般为外感风邪,或为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

3.发热重恶寒轻

指病人自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有轻微怕冷的症状。是风热表证的特征,由外感风热之邪所致。因风热为阳邪,阳邪致病则阳盛,阳盛则热,故发热明显;风热袭表,使腠理开泄,故同时有轻微恶寒。

外感表证的寒热轻重,不仅与感受病邪的性质有关,而且与感邪的轻重和邪正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感邪轻,则寒热俱轻;感邪重,则寒热俱重;邪正俱盛,则寒热俱重;邪盛正衰,则恶寒重而发热轻。

外感病初期的表证阶段,有的病人虽然只有恶寒的感觉,并不觉得发热,但实际体温多有升高,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很快就会出现同时发热的感觉,因此,恶寒与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恶寒一症,尤为诊断表证所必须。

应当指出,尽管恶寒发热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但某些里热证亦可表现为寒热并见。如肠痈、疮疡、瘟疫及邪毒内陷等,常表现为自觉恶寒严重,甚至寒战,而又有发热、体温甚高的症状,这是正气与邪气剧烈斗争的反映。

中医问诊中的问寒热是指什么?

[导语]闻诊中的问寒热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与热是临床最常见症状,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为问诊的重点内容。

“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临床上有恶风、恶寒和畏寒之分。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谓之恶风;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

“热”指发热,包括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

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个方面。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恶寒症状突出;热为阳邪,其性炎热,故热邪致病,发热症状明显。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由此可见,寒热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应,即寒为阴征,热为阳象。

问寒热,首先应该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症状。如有寒热的症状,必须询问怕冷与发热是否同时出现,还应注意询问寒热的新久、轻重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寒热出现有无时间或部位特点,寒热与体温的关系,寒热消长或缓解的条件,及其兼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