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8670 csr8675对比:月光下俯拾即是唐诗宋词的花瓣6【美文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41:38


月光下俯拾即是唐诗宋词的花瓣【美文欣赏】 

 

 

 

   浸满月色的夜,宁静、素雅、精致、深邃。

 

  “今月曾经照古人。”每每这一时刻,随心所欲或信手拈来的多是含月的落花。轻轻捧于手中端详仔细,那玲珑的尤物牵一缕月色的幽,携一袭轻风的香,竟是从唐诗宋词的书卷里悠然飘下的片片花瓣。

 

  古往今来,人们已习惯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周而复始,只乐得无价的清风明月尽情享阅。“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谁还去记得那一帘淡月,听草虫低吟;谁还去记得那月夜归来,看寒梅几许?月光似清辉流泻,“庭下如积水空明”,惟有这安宁和这寂静,与此时相生、相伴,已经足矣!

 

  清丽、柔和的月亮,令人遐思,令人神往,激发起无限灵感,迸发出万千诗情。邀月思亲,望月怀远,与月寄情;托情于问月,抒情于读月……黄色人种与银色明月原来是如此的生生不息,那经久醉了的竟然是月的诗词篇章。

 

  华夏千年的历史,自始至终都被这柔和的月光照临着。“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中远古的神州山河已经映满了月的光辉。就是这轮明月,曾目睹过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也曾映照过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阿房宫……就是这轮明月,曾为金戈铁马的将士镀过温柔和清凉的光芒,也曾给客居他乡的游子送去遐想和思念的梦想……

 

  每当明月在天、皓光万里,楼台屋宇、山川草木都浸沉和滋润在银白与柔润之中,“月漉漉,烟波玉”,给这世间平添了不知多少的欢愉和快乐;“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自然界也同样洋溢着无限的欢快与情趣。

 

  如果我们还要找寻那最美好、最精致的月色,那就要首推诗仙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时候;当然还有苏轼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那一刻。此时与此刻,给人的感觉定是境界的高洁和情味的深厚。

 

  对着这轮明月,诗人们曾动用了世上最瑰丽的语言去歌颂、去赞美她。李白曾把她比拟为白玉盘、瑶台镜……在他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篇中,已经被月光照亮了的诗就有近四百篇。他曾跳入水中捉月,甚至想要独占月亮。如果把他称为“月痴”,当丝毫不为过!

 

  对着这轮明月,诗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神游于月宫之中。琼楼玉宇,桂子飘香;嫦娥奔月,舞影蹁跹;吴刚折桂,形姿洒脱。当诗人伫立楼宇高处,手触蓝天白云,沐浴月色银光,情不自禁地抒发出独特的情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宛如童话般的天问,古往今来,有哪一位智者,能够做出让人满意的答案呢?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千百年来,月圆和月缺竟然与人生的聚散紧紧地连在一起。月光明媚的晚上,虽相见时难,但亲友聚首,畅谈衷曲,自是乐不胜言。及至分离时别亦难,暌违千里,天各一方,月圆人不圆,自然更是一番无限的惆怅。于是,人们对着月光,心中涌动的是思,是念,是思念的神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争战年代,骨肉离散,吉凶未卜,思念之情就更加的苦切。“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杜甫当俘虏时,看到明月,想起家人妻子,急切盼望团圆,于是发出“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感叹。“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妻子一方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两地相思,一轮明月就责无旁贷地成为亲友联系感情的纽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人们对月亮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孩童时代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小时候看到的月亮,总是比成年时看到的月亮更圆、更大、更亮、更美。于是,故乡与明月,明月与故乡,形影不离又难以分割。“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轮明月,钩起多少乡愁和对旧事的追忆呀!这里烘托出的是一个宏大的乡愁场景,让人们对古典的故乡久久地眺望:望断天涯,望穿秋水。乡愁已是咏月诗篇中最动人、最美丽的章节,当然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根之所在。

 

  百年几月缺,今夜倍光华。朦胧的月色中人们总想寻觅那飘逸在名山大川中的佳联奇对。清朝对联名家梁章钜集欧阳修、苏子美句题苏州沧浪亭联“清风明月本无价(欧阳修);近水远山皆有情(苏子美)。”珠联璧合,其情深邃,其意深远,令人浮想联翩。“月来一地水,云起一天山”,郑板桥的这一“月观”对联,也充满了诗的情和画的意。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有不少以月亮、月光和月色为谜面的意趣隽永的谜语之作。譬如,以李白“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的“秦明”;以杜甫“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的“光照”;以贾岛之句“僧敲月下门”,打外国地名的“关岛”;还有以苏轼所咏“月有阴晴圆缺”打经济名词的“自负盈亏”等等,也着实充满了月的诗情、诗境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