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刘翔危机事件:2008年中医研究所发表论文:颜德馨教授运用温阳法治疗心血管病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27:56
颜德馨教授运用温阳法治疗心血管病经验
韩天雄 孔令越 施红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200090)
中国中医急症2008年4月第17卷第4期
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No:2004BA72IAOIZ45);973项目(No:2006CB504810);上海市首席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项目
【关键词】心血管病温阳法颜德馨经验
我国著名中医药家颜德馨教授,从事中医临床70余年,对中医心血管疾病具有独到的诊治经验,尤擅运用附子。今将其应用温阳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经验整理如下。
1.心血管病运用温阳法的依据
心居阳位,为清旷之区,主阳气,主血脉,依赖阳气鼓动、血液运行而维持其生理功能。如心阳不振,阳气失于斡旋,寒邪乘虚而入,两寒相得,凝滞气血,则血行不畅,瘀浊内阻,必然导致气虚血瘀,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心体阴而用阳,心阳衰弱即心的正常功能衰退,其病机正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可见阳气不足,阴邪内盛,本虚标实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特点。临床可见心悸眩晕,短气自汗,畏寒乏力,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结代等表现。心病常可累及它脏,如心病及肺,可使肺失输布而致痰浊内生;心脾两虚可出现食少体倦、面色萎黄;累及于肾,可见头晕耳鸣、下肢浮肿。因此治当温运阳气为主。
2.辨治心法
颜老十分推崇唐代启玄子王冰提出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一千古绝唱,对《金匮要略》中“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说备加赞赏,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尤其强调“有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的观点。他认为,大气者,阳气也,胸中大气即上焦阳气。“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温运阳气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法则,尤其对一些危重的心血管病,更不可忽视温运阳气的必要性。高血压患者以头晕、头痛为主,虽多由于肝肾阴虚,肝阳亢盛引起,但也有不少乃因气血虚弱,阴阳两虚,甚至命门火衰引起。故临床当辨证与辨病结合,方能避免胶柱鼓瑟之虞。
2.1通阳化浊法
诸阳受气于胸中,故凡素体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或终日伏案少动,则致胸阳不振,气血运行不畅,外寒乘虚而入,阳失斡旋,以至寒凝心脉而胸痹、心痛。此时可用“阳虚阴凝”四字加以概括,故治疗重在通阳化浊。如临床常见胸膺痞闷,或心痛彻背,甚则背部畏寒,舌淡苔白而润,以瓜蒌薤白通阳为主,酌加半夏、茯苓、橘皮、枳壳、桔梗、石菖蒲、郁金、降香等,其中石菖蒲能引药入于心经,缓解症状较为迅速,半夏常以生用,先煎人药,常用量为10g,以加强化饮散结之力。然饮为寒邪,得温则化,得寒则凝,故求宣痹化饮,温通心阳,酌加桂枝、附子以取“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
2.2回阳救逆法
回阳救逆法多用于心血管病危重症。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后期心力衰竭,动则气促,神疲乏力,声低语怯,畏寒肢冷,甚则大汗淋漓,脉微肢厥,亟用回阳救逆,四逆汤合参附汤,重用附子、人参15-30g。亦可用急救回阳汤,该方源出王清任《医林改错》,原为吐泻后转筋,身凉汗出而设,由党参、附子、干姜、白术、甘草、桃仁、红花诸药组成,功效回阳救逆,促使气通血活,化险为夷,治厥逆急症,颇为应手。
2.3温阳化瘀法
颜老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引起的胸痛,其实质多为阳虚血瘀,阳虚为本,血瘀为标。立法用药以温阳为主,化瘀为辅,不仅止痛效果明显,且疗效巩固持久。常用附子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冠心病。方以附子温阳散寒,人参、白术、茯苓甘温益气,桃红四物汤和营活血。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益气活血之功。胸闷心悸者加丹参、葛根;胸痛剧烈者加参三七、血竭;唇青舌紫者加莪术、水蛭等。
2.4益气升阳法
适用于中气不足,中州失于斡旋,谷气不得升浮。症见眩晕绵绵,遇劳更甚,少气懒言,脉细,舌淡等。盖脾胃同居中州,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脾升则健,胃降
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气血生化乏源,升降之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为眩晕。颜老治疗此证,多从脾胃人手,以益气升阳为法,常用李东垣之益气聪明汤,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其中升
麻一味,轻清上逸,夹黄芪之补,引脾胃之气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屡用屡验。
2.5阴阳双补法
适用于因肾虚阴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症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畏寒遗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等。盖肾有阴阳,肾阴虚进一步发展,可阴伤及阳,表现阳虚的变证。此时虽见眩晕阵作,血压升高,但可见一派阳虚征象。治拟滋阴温阳,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更年期妇女则常用二仙汤加减。
3.用药经验
颜老临床常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危急重症,多有良效。他认为附子主入手少阴心经,功能大补心阳,其性走而不守,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专能振奋阳气,祛除寒邪,疏通血气,用治心血管病有一举三得之妙。用附子以振胸中之阳,阳气充沛,布达周身,客于体内之邪气即散去,乃“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义。若脉微细,舌淡胖属阳微阴弦者,取附子汤温阳散寒自不待言;而脉虚数、舌干红属气阴两亏者,也可用附子,但在使用时要适当配伍,制其有余,调其不足。配伍方法有:⑴阳中配阴,配生地黄、麦冬;⑵甘缓调和,配甘草;(3)阴阳双配,配生脉散;⑷镇潜抑逆,配羚羊角、龙骨、牡蛎;(5)温阳泻火,配知母、黄柏。
4.医案举例
吴某,女性,55岁。2005年8月23日初诊。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史30余年。5年前感时有头晕,血压最高达200/110mmHg。平时常服科素亚、尼莫地平等药物治疗。有甲减病史数年,常服优甲乐。另有窦性心动过缓及抑郁症病史。平时常感头晕、胸闷、心悸、神疲、乏力,思虑多,夜寐欠佳。时有畏寒肢冷感,胃纳一般,大便溏薄。近2月来又感头晕阵作,间有惶惶不可终日之感,血压多在180/95mmHg。曾服平肝潜阳之剂,然效果不显。初诊:眩晕史30余年,病久肝肾两虚,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家气火有余,故时见头晕;“阳无阴则不长”,肾阴不足波及肾阳,故见畏寒肢冷;病程日久,气血运行不畅,阳失斡旋,心阳不振,气虚血瘀故见胸闷、心悸、脉细缓。当温肾平肝,交济阴阳。药用附片6g,羚羊角粉1.2g(吞),清炙草6g,升麻4.5g,丹参15g,生蒲黄9g,葶苈子9g,龙骨、牡蛎各30g,桂枝6g,益母草30g,白术、白芍各12g,红花9g。3剂。二诊:药后头晕
减,肢冷已和,已无恍恍然之感,大便成形。血压亦下降至150/85mmHg。但乏力,嗳气频频,心烦,夜寐欠安,右胁不适。肝胆互为表里,胆主少阳,内寄相火,平素思虑太过,少阳枢机不达,胆气郁结化火,扰乱心神,气血失衡,脾运不健。前方中病即止,以疏肝理气、活血安神之方药:柴胡6g,龙骨、牡蛎各30g,降香3g,党参10g,五味子9g,麦冬9g,磁石30g,羚羊角粉1.2g(吞),猪苓、茯苓各15g,百合30g,川芎9g,苍术、白术各9g,桂枝6g。7剂。三诊:药后上症悉减,血压140/75mmHg,平素血压稍波动,口干苦好转。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将军之官,患者久患窦缓,甲减,抑郁症,病位在肝肾,肝肾不足乃其本;况慢性疾病宜调节邪与正的关系,所谓扶正祛邪,固本清源,气滞血瘀乃其标,故而治疗当肝肾同调,理气活血。药予仙茅9g,淫羊藿15g,知柏(各)9g,当归9g,丹参15g,白芍10g,郁金9g,枳壳9g,桔梗9g,柴胡6g,赤芍10g,甘草4.5g,百合30g,淮小麦30g,牛膝9g,紫苏子10g。14剂。药后血压稳定,头晕胸闷,乏力神疲症减。
按:高血压病之病机不外乎脏腑的阴阳失衡,初起常以肝阳上亢为主,久延伤阴。故临床诊治高血压病一般均从滋阴潜阳入手。颜老认为,本病至后期,阴伤可及阳,表现为阳虚,或阴阳两虚的变证,甚则寒热虚实夹杂。若仍拘泥于苦寒清火或滋阴潜阳之法,则易损害阳气,反使病情加重。必遵“阳无阴则不长,阴无阳则不生”之理,根据病情,或温其阳,或在育阴之时兼用扶阳之法,或阴阳双补兼清浮阳,不刻意降压,而血压自能下降。本例患者初诊时血压曾最高达200/110mmHg,症见肢冷畏寒、神萎、便溏、心悸且脉缓、舌胖,为肾火不足、脾阳不运使然。前医着眼于高血压,唯从平肝潜阳论治,忽视了中医辨证论治之精神,而颜老立方以附子、升麻温阳升清治其本,羚羊角、葶苈平肝降气缓其标,不为高血压所拘,可谓直见本源。附子、羚羊角同用颇有深义,附子为回阳救逆之妙品,羚羊角为平肝潜阳之要药,一寒一温,交济阴阳。当患者血压获得明显下降后,即去刚用柔,予理气
活血、肝肾同调,用二仙汤调理而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