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党员个人计划表: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1:49:28
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 《经济生活》主编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陈友芳#TRS_AUTOADD_1233821032610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33821032610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33821032610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33821032610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33821032610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yFav_1207712957169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07712957169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07712957169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07712957169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

 

《经济生活》教材自2004年秋季开始在各个实验区陆续试用。就目前反馈的意见来看,实验区的广大教师、同学对《经济生活》教材“乐教乐学”,整体上比较满意。但由于在教材编写理念、教材结构、呈现方式以及理论观点表述等方面,新教材与老教材《经济常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们也针对新教材的使用提出了不少的问题。为了更好更顺利地推行本次新课程改革,在这里,我们结合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就如何准确把握和使用新教材,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如何准确把握《经济生活》教材的主要特色

 

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一直以来都开设了经济方面的课程,不过,在不同时期,课程的名称不一样,上一轮课程叫《经济常识》。由《经济常识》改成今天的《经济生活》,当然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也不仅仅是呈现方式的变化,实际上蕴涵着教材编写理念、教材结构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使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打折扣。那么,与《经济常识》相比,《经济生活》在编写上究竟有哪些鲜明的、突出的特色?或者说,有哪些重大的变化?准确把握好《经济生活》教材的主要特色或重大变化,是我们正确使用这本教材、顺利实施课程教学的基本前提。

 

《经济生活》是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应该说,它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与理念。不过,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从《经济常识》到《经济生活》也有许多不变的地方。

 

第一,基本指导思想不变。我们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追求的认识目标不变。我们一如既往地希望通过《经济生活》这门课程帮助高中生正确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帮助高中生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帮助高中生准确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三,追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变。我们期望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感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这三条不变,说明《经济生活》的基本性质与定位不变,它是一门以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己任的课程,是致力于为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标准对此有非常清晰的说明。那么,与过去的课程相比,《经济生活》在教材编写理念上又有哪些重大的变化呢?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发生的这一切变化、面临的这一切挑战,使得我们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基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经济类课程面临的上述挑战,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需要,《经济生活》在继承老教材优点的同时,更加突出和强调了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与时俱进。新教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中贯彻“精讲管用”原则。

 

第二,坚持以育人为本。新教材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致力于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突出贴近学生。新教材在理论的阐述与展开过程中,强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学生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把经济理论观点的阐述融入到生动的社会生活场景之中,借助学生熟悉的、活生生的、典型的生活事例与语言,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教育。当然,在强调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经济生活》教材的构建也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科知识为支撑的,基本做到了把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科知识走进了生活,生活主题获得了理性升华。

 

第四,重视实践环节。强调实践环节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之一。新教材通过设置各种各样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和实践问题,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学会理性思考,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将来参与经济生活所必需的技能,为将来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思想准备、知识与能力准备。

 

第五,突出创新精神。这是新教材另一个新的亮点。教材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当前高中生思想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设计了大量开放性很强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针对不同情景和不同问题初步设计出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针对同一个问题初步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为的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学习的能力。

 

新教材在编写理念上突出上述各点,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更好。教师们在使用这本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这门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认真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使自己在正确的前进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更顺利。

 

二、如何把握《经济生活》教材的逻辑结构与内容目标体系

 

1.《经济生活》教材的整体逻辑结构

 

经济生活是一片非常复杂而广阔的天地,密切关注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座辉煌壮观的大厦,究竟该领着中学生从哪里进入这个领域?进入的路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经济生活》力求找出一种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贴近中学生生活与实际的切入方式,让教材贴着生活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走,使中学生觉得教材的展开与陈述更自然、更亲切,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知不觉地进入经济生活与经济学的广阔天地。

 

正如前面所说的,新课程改革突出“三贴近”,那么,在各种各样的经济生活中,最贴近高中生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消费,一个高中生可能没有多少参加其他经济活动的经历,但肯定经常接触消费,“消费者”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最主要的身份。所以,新教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中学生觉得经济理论并不枯燥、并不抽象,就改变了老教材从“生产”切入的方式,而是从“消费”这个中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将学生领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殿堂。

 

消费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的经济生活,大家对它是如此的熟悉,以至经常有人觉得消费现象平淡无奇,不就是衣食住行吗!这里面能有什么了不起的经济学大道理!新教材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却告诉学生:看似平常的消费现象其实一点儿也不简单,它的背后隐藏了许多非常重要的经济学道理。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消费总是离不开商品买卖以及货币这个交换媒介,也离不开商品价格的运动变化。正是基于这个生活体验,第一单元就从消费活动中随处可见的商品、货币、价格等现象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发现这些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帮助学生抓住隐藏在商品消费背后的“劳动”,发掘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基本道理:我们所消费的商品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创造价值,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这个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认识到劳动在商品生产与交换中的重要作用,深入领会劳动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伟大意义。总之,有了“劳动”这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就为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奥秘、探索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提供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这种从平凡现象中发掘出不平凡道理的切入方式,正是新教材积极贯彻“三贴近”原则的体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理论思维与理性思考的兴趣。

 

第一单元的学习将使学生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我们所消费的各种商品是通过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于是,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就顺着这个思路,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关注目光引向“生产”,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在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认识到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了解社会主义中国当前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经济制度背景,了解我们国家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企业组织形式,从而坚定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念,深入领会这样一个基本道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此还要特别提醒的一点就是,“生产”既是经济学关注的主题,也是工艺学关注的主题,但二者关注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工艺学关心的是具体的、操作层面的生产制造过程与生产制造技术,而经济学则强调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框架下透视生产,关注生产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关心生产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社会财富生产出来以后,就应该思考财富如何分配。所以,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就集中介绍有关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准确了解我们国家是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从而认识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介绍完上述内容以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劳动价值论、商品货币理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工作中心,以及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等内容应该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但是新教材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在第四单元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处的国际经济大环境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地了解我国的经济活动:从经济体制看,我国的经济活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进行的;从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我国当前的经济活动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大环境和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中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更加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参与我国经济生活与现代化建设;更加深入地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以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必要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生活》的整体逻辑结构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从高中生最熟悉的经济生活现象──消费出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不仅就整本教材来讲,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就每个单元、每一课的编写而言,也是如此。

 

2.各单元的内容目标体系

 

◎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的逻辑结构

 

与整本教材的布局一样,这个单元的内容陈述与展开也是根据中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层层推进,逐步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透过熟悉的生活现象,发现背后的本质。

 

第一课从中学生生活消费中各种常见的商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消费的琳琅满目的商品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在了解了“商品是由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以后,教材又继续领着学生去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告诉学生商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有价值,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了解这些知识,可以为学生后面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打下基础。接着,教材又继续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集中关注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购买商品一般都离不开货币。由此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货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货币到底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哪些基本职能?货币在现代社会又有哪些新的形式?通过一层层剥去货币身上的神秘面纱,使学生感觉到货币一点儿也不神秘,它只不过是商品交换的产物而已;就其本质而言,它不过就是一般等价物而已;就其基本职能而言,它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职能。掌握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上述观点,有助于帮助中学生克服拜金主义倾向,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第二课从生活中人人皆知的“同一商品的价格因时、因地而异”这一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商品价格的波动?教材借助各种典型的生活场景,归纳出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具体因素,接着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具体因素到底又是如何影响商品价格波动的,或者说,它们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商品价格波动的,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具体因素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给或需求,才对商品价格的涨跌产生影响的。在了解了商品价格为什么会波动以后,教材没有停留在这个现象层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商品价格的波动不是任意的、不受限制的?教材告诉学生:这是因为有一个根本因素在制约着商品价格的波动,这就是商品价值决定着商品价格,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商品价值量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借助于第一课已有的知识铺垫,教材告诉学生: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教材就通过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一步步把学生领入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大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础,了解、掌握这个理论,既为中学生以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经济理论打下了基础,也为中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了基础。

 

第三课首先是从各种消费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居民消费水平;接着引导学生对形形色色的消费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总结,进而深入思考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在学生对形形色色的消费行为有所了解以后,教材进一步挖掘消费行为背后的主要心理倾向,并对各种主要的消费心理进行科学的评价。教材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最基本的消费知识,是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告诉他们在消费中应该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应该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应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消费中学会珍惜人类的劳动成果。

 

◎ 第一单元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第一单元从“消费”切入“劳动”,是希望达到以下几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初步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懂得劳动在商品生产与交换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劳动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伟大意义,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情感与观念;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商品货币理论,破除拜金主义思想倾向,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掌握有关消费水平、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在消费中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观念与精神,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 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内容

 

第一课:商品的含义与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什么是纸币;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的币值基本稳定。

 

第二课: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第三课: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四种主要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如何科学评价四种主要消费心理;主要的消费原则。

 

◎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的逻辑结构

 

第二单元从纷繁复杂的生产现象中有意识地抽取了下述内容,以贴近生活的语言,运用生动的生活事例,逐步展开。

 

第四课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发现一个基本道理:生产在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起着中心作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这就把学生在第一单元获得的有关生产劳动的认识,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在此基础上,教材告诉学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明白了这些道理,学生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为什么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此基础上,作为一本思想政治教材,本课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财富的生产究竟与其他性质的社会有什么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现生产力又好又快的发展吗?显然,生产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所有制条件下进行的,当前我国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进行生产劳动的,这是我们国家与其他社会在社会财富生产上的根本不同。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将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于适应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在明白了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后,第五课接着追问一个微观层面的问题:在这个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里,究竟是谁在创造财富?他们在哪里创造财富?也就是说,继续引导学生去了解创造财富的主体与场所。显然,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财富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创造出来的,而且在现代社会,主要是在“企业”里创造财富的。所以,第五课就领着学生去认识与企业、企业经营、劳动、就业等有关的经济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情感与观念,认识到劳动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都应该受到尊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将来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财富的生产创造活动。

 

明白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财富主要是由劳动人民在各种各样的企业中创造出来的”以后,另一个问题马上又摆在面前:企业的创办与经营均离不开资金,创办与运营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到底从何而来?所以,第六课接下来就引导学生去了解跟融资有关的知识。对企业来说,是融资;对资金提供者而言,就是投资。为了帮助涉世不深的高中生更好地理解资金问题,教材从同一枚硬币的另一面──投资入手,这是因为比起融资这个比较间接抽象的问题,投资容易理解得多。第六课集中介绍了经济生活中常见的投资形式,如储蓄存款、股票、债券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明白投资行为可以为社会财富的生产积累宝贵的资金,各种投资行为之所以能够为投资者带来回报,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投资行为间接地为创造社会财富作出了贡献。

 

◎ 第二单元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准确把握每个单元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第二单元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帮助学生认识生产在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与决定性作用,认识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树立起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帮助学生准确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体会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必定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树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优越性的基本情感;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观念,树立劳动者地位平等的观念,以及为将来参与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创造准备有关企业经营、择业、投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资金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观念。

 

◎ 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内容

 

第四课: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当前的工作中心;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如何准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及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第五课:什么是公司、公司的主要类型──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组织结构;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劳动与就业的作用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课:储蓄存款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股票、债券的主要特征;商业保险的基本特征。

 

◎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的逻辑结构

 

在财富创造出来以后,自然就应该考虑财富分配问题了,第三单元对我国财富分配问题的阐述也是不断递进深入,层层展开的。

 

第七课首先集中分析了当前我们国家的收入是如何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或者说,当前个人主要是通过哪些渠道、途径、方式获得收入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教材对我们国家当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充分的阐述,指出我国目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教材对此所作的分析会使学生明白:在现阶段,公民既可以通过按劳分配取得收入,这是主体,是由公有制为主体所决定的;还可以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收入,这对目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调动财富创造的积极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介绍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后,教材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集中讨论了如何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材告诉学生,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既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一面。一个社会应该根据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在当前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总之,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之所以在改革开放以后获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和国家能够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收入分配方面保障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个社会生产出来的财富能不能全部由个人支配?当然不能。为了使国家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对内对外职能,国家应该支配相当一部分财富,所以第八课接着就介绍有关我国财政收支方面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财政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九课还特别把国家财政中的一个基本现象──税收单独拿出来,告诉学生税收具备哪些基本特征、哪些基本作用、什么是纳税人和负税人,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树立起纳税光荣、纳税是公民的应尽义务等观念。

 

◎ 第三单元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通过分析、钻研这个单元的逻辑结构以及教学内容,可以发现这个单元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帮助学生准确了解我国当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明确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树立起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具有合理性与优越性的基本情感;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了解我们党和国家是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体会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正确处理;通过了解财政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领悟到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激发出多为国家创造社会财富的热情,树立起纳税光荣、纳税是公民应尽义务的观念,做到诚信纳税。

 

◎ 第三单元的教学重点内容

 

第七课:我国个人分配制度的内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与意义;为什么我国除了按劳分配外,还要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八课:国家获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财政支出的主要种类;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财政的作用。

 

第九课:税收的基本特征;增值税与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基本特征与作用;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违反税法的主要行为以及对他们的惩处。

 

◎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的逻辑结构

 

第四单元分别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这个单元每一课的展开也是环环相扣的。

 

第十课在介绍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背景时,首先介绍了有关市场机制运行的一般知识,然后再集中介绍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知识。教材先从任何社会都必须解决稀缺资源配置问题出发,告诉学生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一个可行的选择,然后具体介绍市场机制是如何利用价格、供求等机制来配置资源的。通过以精练的语言具体展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奥秘,学生可以发现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确具有不少的优点。但是,市场机制要展现出这些优点,离不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离不开规范市场秩序。市场绝非万能的,它也有自己内在的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学生要全面了解市场机制,就不能只了解它的所长,而不了解它的所短。在全面介绍市场机制的一般性知识以后,教材接着切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重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教材通过详细的分析,告诉学生: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社会主义制度为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教材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我国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知识,包括调控的必要性、调控目标、调控手段等。

 

在介绍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时,第十一课一开始就从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出发,明确地告诉学生: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并详细介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于是,教材分别从这两个方面介绍如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在指导思想方面,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教材在这个部分分别阐述了为什么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信念;教材接着又集中介绍了有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知识,告诉学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五个统筹”,这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第十二课在介绍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时,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利与弊,并引导学生从当前经济全球化弊端丛生出发,认识到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在引导学生对经济全球化作了一番考察以后,教材又切入我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学生体会到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 第四单元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第四单元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根本不同,体会在“市场经济”前面冠以“社会主义”是画龙点睛之举,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确立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当前各项工作指导思想的观念,并初步培养学生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去;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培养讲求个人信用的品质,养成遵守和维护市场规则的意识,树立学法、懂法和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激发学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热情;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树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

 

◎ 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内容

 

第十课: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具有的优点;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第十一课: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为什么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准确内涵;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当前经济全球化实质上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度;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以及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以及战略措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如何在《经济生活》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落实课程改革目标

 

前面我分析了《经济生活》教材的逻辑脉络、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内容。弄清楚了这些,就为我们具体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我结合实验区在具体操作与实施环节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针对教师具体教学操作中遇到的一些疑惑,再就如何落实课程改革目标谈谈我的看法。

 

1.准确理解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教材是落实课标的具体手段,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经济生活》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以及编写理念,教材的编写注重以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探索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但是,非常有必要提醒的就是:《经济生活》教材在具体编写时对现行课标进行了微调。之所以进行这种微调,是基于对新课程改革认识上的深化,是认识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结果,充分体现了认识上的与时俱进。具体来说,教材的微调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把第二单元的标题改为“生产、劳动与经营”,更加突出了生产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中心地位;突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这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增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知识,以突出生产在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有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前置到第二单元,以充分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活动及其他经济活动在根本性质上有别于其他性质的社会,强调我国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从事生产劳动的,从而凸显《经济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基本性质与定位,凸显这门课程的基本教育目标: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2.准确把握教材结构的层次划分与行文规范

 

《经济生活》的结构组成、行文规范与其他必修模块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具体到《经济生活》,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教材每个单元的综合探究是单元综合性实践性课题,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生活》不是由十二课组成的,实际上有十六课,即还包括四个综合探究。根据教材编写的总体设计,综合探究的分量与一个框差不多,基本上是一个框给1个学时的教学时间,一个综合探究也给1个学时的教学时间,总共是28个学时,剩下的8个学时留作机动时间。

 

第二,对于探究活动建议以及探究路径参考所列的问题,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调整,但是对于探究活动目标以及综合探究最后的总结概括部分,应该仔细领会,深入把握。

 

第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有个度。我们既要贯彻新课程改革加强实践环节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减轻学生的负担、考虑组织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在开展实践活动时,一是要精心设计组织,精心指导,不要把社会实践变成让学生游玩,浪费时间;二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3.合理配置使用有限的教学时间

 

老教材《经济常识》要讲一年,现在,《经济生活》要一个学期上完,这就需要合理使用教学时间,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此,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按照这个精神,学习活动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应该扮演指导者、导演的角色。为此,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作了很大的变革,几乎每个主要的知识点,都利用生活中活生生的典型材料,精心设计了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为了方便学生的阅读理解,教材语言的使用也力求在科学准确的同时生活化。如果老师依然习惯自己唱主角,依然从头到尾采用传统的老师课堂讲、学生底下记回家背的教学方式,就难以在规定时间内教完教材内容。老师应该努力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要什么都自己讲,有的内容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老师起指导作用。第二,新课改力求改变过去高中教育中存在的某些“繁难偏旧”的倾向。如果把高中生当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看待,深挖教学内容、过分扩展理论知识,时间当然不够用。其实,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只要把教材上基本的东西弄清楚,就已经够了,不要过分往知识性内容的深处宽处拓展。比方讲股票,就没有必要要求中学生知道股票价格具体是怎么计算的;讲商业银行的业务,也用不着面面俱到。第三,如果教学中分不清重点,凡进了教材的,都当做重点,哪怕是辅助文部分也反复讲解,时间肯定会不够用。在《经济生活》教学中,该讲的一定要讲,而且要讲清楚,讲准确。基本概念要讲,辅助性、支撑性、凭借性概念不讲;基本理论观点要讲,非基本观点少讲甚至不讲;辅助文可讲可不讲;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在课堂上开展,有的活动可以留给学生课外思考探究。总之,教师应该根据《经济生活》教材的性质与定位、各单元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准确把握好:哪些讲,哪些不讲;哪些详细讲,哪些略讲。

 

4.正确理解探究的作用

 

新课改最突出的字眼莫过于探究,一提到新课改,一般都会提到“探究”。在如何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上,实验区的广大教师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形式多种多样,有小组辩论、有集体讨论、有主题发言,而且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手段,运用声色光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应该说,从实验区的反映来看,学生比较喜欢上思想政治课。这个局面的形成是实验区广大教师辛勤努力的结果。不过,在探究活动的开展上也要注意防止一些倾向:一是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二是过分依赖现代多媒体手段。

 

在此,我们就搞课堂探究活动,谈两点自己的看法。第一,探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探究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学习目标。我们之所以要倡导探究,最终还是希望学生通过各种探究,使知识学得更加扎实,使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使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加牢固。老师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时刻把握这么一点,教学最终还是要落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来,探究是为了服务于这些目标。第二,多媒体也是手段。教师要上好课,首先要苦练内功,即对知识点的理解要深入透彻,教育要具有针对性、感召力。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会游刃有余,生动活泼。在这个前提下再利用现代多媒体,就如虎添翼。

 

5.概念与理论的讲述要注意科学性与准确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生活领域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的经济概念、观点也不断涌现,各种经济理论纷呈。面对复杂的经济生活现象和众说纷纭的观点,大家肯定会存在诸多疑问、困惑。例如,面对金融投资,分不清流动性与流通性有什么不同;总以为不管什么场合,财政收入都包括税利债费;不知道财政平衡与国际收支平衡在经济意义与会计意义上不一样;分不清纳税人与负税人,总以为下一个环节就是上一个环节的负税人。对此,一方面,要靠老师们自己多学习,对于新概念、新名词,要多查阅权威的参考书;另一方面,对于新观点、新理论,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其他中央文件的精神,进行科学地辨析、准确地把握。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第1版,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