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各地名茶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46:58

各地名茶——七子饼茶

七子饼茶,又称圆茶,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海茶厂生产的一种传统名茶。七子饼茶也属于紧压茶,它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美观酷似满月的圆饼茶,然后将每7块饼茶包装为1筒,故得名“七子饼茶”。
    七子饼茶外形结紧端正,松紧适度,表面匀整,冲泡后汤色红黄鲜来年感,香气纯正,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回甘,并具有清凉解渴、帮助消化、祛除疲劳、提神醒酒之功效。气子饼茶还十分耐存贮,可以存放10年以上仍保持品质的优异。
    选用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作原料,适度发酵,经高温蒸压而成,汤色红黄鲜亮、香气纯高、滋味醇厚、具有回甘之特点。饮之清凉解渴、帮助消化、祛除疲劳、提神醒酒。存放年限10年以上,该茶原料来源于普洱县城东南70公里以外的原始森林中,(海拔2200米)的一个既无人居住又不通公路的山菁里,茶叶鲜叶全靠当地居民用背一篓一篓背下山。

各地名茶——山水龙剑

山水龙剑主产于浙江丽水九岭头、余岭、黄村山尖等茶场。茶园面积达3000多亩,年产量13000kg。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500~800m山间,山上常年云雾缭绕,土壤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无环境污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茶叶内含物质丰富,品质极佳。
    山水龙剑外形芽直略扁似剑,完整匀齐,色泽黄绿,香气馥郁幽长,有兰花香,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匀整。其采制工艺如下:
  1.鲜叶采摘
    清明前后采单芽制特级,一芽一叶初展制一级。选料考究,要求"三不采"(不采病虫叶、杂色叶和雨水叶)、"三不带"(不带鱼叶、鳞片、杂物)。
  2.摊青
    采下鲜叶及时送茶厂,经严格挑拣后薄摊于竹匾上3~6h,当日茶当日制。
  3.青锅
    青锅在电炒锅中进行,投叶量为每锅100~150g,具体视炒茶师傅手的大小和技术而定。锅温为100~120℃,下锅时以能听到轻微的爆声为宜。炒至茶不粘手,有触手感(七成干)时起锅。具体手法为:先用带、抖、搭手法,待鲜叶发软开始干瘪时,采用搭、捺手法,同时减少抖的动作,动作先快后慢,先轻而后适当加重,使失水均匀,色泽一致,条形扁平挺直。青锅时间15~20min。
  4.回潮
    青锅叶放在干净竹匾上摊放30~40min,摊叶厚度约2cm。当叶梗表里水分均匀一致,手感较软时即可辉锅。
   5.辉锅
    投叶量为2~3锅杀青叶。下锅时锅温60~80℃,随后可适当降低,至起锅前可再短时间提高锅温。手法要做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杀青叶刚下锅时采用搭的手法,尽量少抖,到茶叶转热不粘手时再采用抓、推、捺、压、扣、磨等动作。茶叶在手中,里外交换均匀,使大部分茶叶握在手中,用力从轻到重,再从重到轻。炒至外形最大的茶叶用手可折断时即可起锅。每锅用时为20~30min。
    6.拣剔
    将茶叶收堆,并拣去不合格茶叶及夹杂物后装袋贮存或出售。
各地名茶——八角亭龙须茶

龙须茶因形似“龙须”而得名。制体时采用丝线捆扎成一束束的茶条,故又名“束茶”。
  龙须茶历史悠久。据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崇安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中载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等类。”可见,龙须茶迄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龙须茶产于福建省崇安和建瓯两县,以武夷山麓八角亭所产品质最佳这里茶树多种植在土壤肥沃的园地上,茶树长势旺盛,芽梢长而肥壮,适制龙须茶。
  龙须茶采制工艺独特,技艺高超,成品既是名茶,又是美观别致的工艺品。清《续茶经》中对其采制方法也作了简明的叙述:“摘初发之芽一旗未展者,谓之莲子心。连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谓之凤尾龙须。”每年谷雨后至立夏前,采摘新梢长达10--13厘米的一芽三、四叶为原料。采摘对应顺序轻放,及时送厂加工处理。加工工艺主要有萎凋、杀青、揉捻、理条扎束、干燥、装箱六道工序。
  萎凋:萎凋是形成龙须茶品质的前提。将采回的芽梢薄摊在竹席上,放置在室内进行自然萎凋,或先在室外进行日光萎凋后再行自然萎凋。当含水量达70%左右,叶片呈半柔软状态,手持茶梢基部,前端二片叶呈下垂状态。叶面光泽消失,清香透露,即为适度,
  杀青:目的是破坏酶的活性,停止萎凋过程发生的理化变化,蒸发水分。采用手工杀青,锅温控制在300℃左右,每锅投叶量700--1000克。当叶片和茶梗转软,折梗不断,清香显露。即为适度。杀青叶乘热揉捻,揉至叶卷成条,茶汁外溢即为适度。
  理条扎束:理条和扎束是龙须茶独有的工序,是龙须茶造形的关键过程。扎束技术的好坏和速度的快慢,左右着龙须茶的品质风格。
  具体操作是:先将经摊凉、茶汁尚未干的揉捻叶,一一理直,整齐平放在竹匾上,宽约10厘米左右,分上、下两层,长的茶条放下层,短的放在上层,将短碎的茶梗和叶片,搓成长约2—3厘米的椭圆形的小球,夹在上下层之间,尔后两端用红色或绿色的丝线扎篮,用剪刀将基部修剪整齐,再将两把合并 (单束的不合并),中间用另一色丝线扎紧。扎束时动作应迅速,以防茶汁蒸发不易粘结成形,捆扎的松紧应适度,否则难以形成美观别致的外形。
  干燥是炒制龙须茶的最后工序,也是最复杂最费时的工序。于燥得不当,烘温掌握得不妥,都将直接影响龙须茶的外形色泽、内质和干湿均匀程度。干燥的特点是分段进行烘焙,长时低温烘焙,多次摊凉回潮。全程共分初烘、再干、摊凉回潮、补火、再摊凉回潮和复火六个过程。初烘由生产厂家进行,其他几个过程均由收购部门集中处理。
  初烘:烘温100℃左右,每笼投叶量2000--2500克,烘时将茶束按顺序分层间隔放置,翻拌时应离火在另一空焙笼中进行。当供至六成干,茶束表面已有明显刺手感,下烘摊凉,叶质稍转软,送交收购站。历时4小时左右。再干:收购进的龙须茶应立即进行再干,以防茶干度不足而变质。
  再干的原则是:低温慢烘。烘温60—70℃,投叶量3500克--4000克,每隔2小时翻拌一次,全程翻动20余次、历时二昼夜。
  摊凉回潮:目的是使茶束内的水分重新分布,以防因表干里湿引起的劣变,摊凉时间通常在24小时左右。
  补火和复火:均在低温下进行,中间再经过一次摊凉回潮过程。烘温60--70℃,投叶量3500--4000克。通过文火慢烘达到足干的目的。龙须茶加工全过程历时长达5个昼夜左右。
  装箱外运:复火结束经摊凉即可装箱,装箱时茶束必须按顺序排列整齐,动作要轻巧,以防碰碎茶束。每箱重19公斤,约1500--1600个茶束,装毕外运待售。
  龙须茶以优异的内质、美观别致的外形、别具一格的风味驰名中外。历史上主销美国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是当地侨胞馈赠海外亲友的礼品。
  龙须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壮直,形似“龙须”,色呈墨绿,乌龙茶香型,伴有花香,滋味醇厚,汤色橙黄,清澈明亮,经泡耐饮。
各地名茶——四川边茶

 黑茶这一茶类起源于四川,可见四川边茶的生产历史之悠久。自宋代以来历朝官府皆推行“茶马法”,明代(13712~1541年)的时候在四川雅安、天全等地开始设立管理茶马交易的“茶马司”。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朝廷规定雅安、天全、荣经等地索产的边茶专销康藏地区,也就是销往现在的西藏、青海褐四川的甘孜、阿坝、大邑等地所产的边茶则是专销川西北的松潘、理县、茂县、汶川等地和甘肃的部分地区,因此被称为“西路边茶”。
    西路边茶的毛茶色泽枯黄,是压制“茯砖”和“方包茶”的原料。南路边茶品质优良,经熬耐泡,制成的“做庄茶”分为4级8等,做庄茶的特征为茶叶质感粗老,且含有部分茶梗,叶张卷折成条,色泽棕褐有如猪肝色,内质香气纯正,有老茶的香气,冲泡后汤色换红明亮,叶底棕褐粗老,滋味平和。“毛庄茶”叶叫做“金玉茶”,其叶质粗老不成条,均为摊片,色泽枯黄,无论是外形、香气,还是滋味都不及“做庄茶”的品质优异南路边茶最适合以清茶、奶茶、酥油茶等方式饮用,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各地名茶——青岩茗翠

青岩茗翠产于湖南张家界市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几个高山茶场。品质特征:条索圆紧匀直,色泽翠绿,银毫满披,香气清高,汤色明亮,滋味醇爽,叶底嫩绿。
    是全国名茶之一,因产于风景明珠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表岩而弛名中外,故名青岩茗翠。一九八三年五月,青岩茗翠参加省“五名”评活动,被评为优质名茶,荣获金杯奖。一九八八年十月,参加北京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评选,荣获国家银质奖。青岩茗翠茶场,在海拔四百五十米和九百米之间,山峦重叠,常年多雾,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适宜 茶叶生长。从清明到谷雨开始采摘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制作工艺分杀青、初揉、复炒、初烘、整形、摊晾、干燥等八道工序。其品质特点,外形条索紧结、肥硕、浑圆、较曲,银毫满披,色泽翠绿。冲泡后液色嫩绿明澈,叶底鲜活匀整,清香馥郁持久,滋味鲜醇回甘。饮之香留舌底,回绕九肠。本品用皮纸包好,放置专装茶叶的木箱内密封保存;或放在石灰缺勤保存,确保色鲜味美。著名画家黄永玉曾赞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张家界风景胜桂林,青岩茗翠飘 四海”。
各地名茶——金华柚花茶

金华柚花茶产于浙江金华市。主销山东、河北及北京、天津。
    选用金华市郊各县所产的1~5级烘青毛茶,经过筛、切、抖、风选、拣剔等工序,精制成1~5级茶坯。每50千克各级茶坯分别配柚子鲜花18、16、14、12、10千克。经过两次烘焙窨制而成。产品分为1~5级。
    柚花茶品质特点:一级外形条索细紧匀直,平伏匀净,色泽绿润显锋苗;内质汤色清澈黄绿明亮,香气鲜浓,滋味醇厚鲜爽,叶底细嫩匀齐明亮。二级外形条索尚细匀整,稍有锋苗,色泽尚绿润;内质汤色尚清澈黄绿明亮,香气尚鲜浓,滋味尚醇厚鲜爽,叶底尚嫩绿明亮。三级外形条索尚紧匀整,色泽尚绿;内质汤色黄绿尚明亮,香气尚鲜,滋味醇和,叶底尚嫩匀,稍有摊张。四级外形条索尚紧略扁稍松含圆头块,色泽深绿;内质汤色黄绿,香气稍鲜,滋味纯正平和,叶底黄绿欠明亮,稍有摊张。五级外形条索稍粗松,带扁条圆头块多梗,色泽黄绿稍暗;内质汤色黄绿稍暗,香气略显,滋味淡薄,叶底黄绿稍粗老,多摊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