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型机关个人剖析:议论文材料分析方法的训练 - 昱彤的博客 - 敏思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59:29

 

[训练目标]

  学会几种论据分析的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训 练 题]

   1、试指出下段文字在论据使用上的毛病,并加以修改,使之能有力地证明论点。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2、请在下面的事例后,作简要分析,使论据与论点粘合起来。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明代徐霞客年轻时立下走遍三山五岳的志向,后来虽历尽磨难,但一直旅行到生命最后一刻,完成巨著《徐霞客游记》。__________________。

   3、请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来论证成才要靠主观努力,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写一段话。

 

[提示]

    有了好的事例、材料,就能写好议论文吗?初学者写出议论文,常常是引出论点之后,列举几个例子,便以为大功告成,却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引用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议论文要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是手段,讲道理才是目的。缺少分析议论,即使论据选得不错,也难以达到论证的目的,因为缺少分析议论,论据与论点就不能很好地结合,油和水分离着。

    因此,要重视对论据的分析议论。分析议论得好不好,关键在认识,认识水平低,不可能分析议论得好。但有了认识,不等于就能分析议论,更不等于能分析议论好,这里还有个方法问题。对论据如何分析议论?有哪几种主要方法?课文中的议论文是典范,看看论据前后有哪些语句,是如何分析议论的?然后再看看训练题该如何分析议论,也就不难了。

[专题指导]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对论据的分析议论,就是论证的内容和过程。它不仅是维系论点和论据的纽带,能有效地避免初学者写议论文的观点+例子(或引文+观点)的弊病,而且更是议论文说服力的所在。

    训练题1的这段文字,正是犯了例而不议的毛病。由于对所举事例缺少具体分析,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分离,未融在一起,所以还是没有说理力。现在我们来看看摘自辛雷《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中一段,看看他是怎样分析议论的: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书……。这都是幼时曾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作者在列举事例后,先用一句紧扣论点(标题)进行归纳:这都是些曾贫困而后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然后作探因分析,最后作出结论。由于紧扣论点对论据作了具体的分析议论,使论据很好地为论点服务,所以很具说服力。

    可见,对论据分析与不分析,是事关议论文是否具有说服力的很重要的一环。那么怎样作具体分析呢?一般而言,可对论据作为什么分析。在分析为什么时,可先从正面说,接着再从反面说,只要扣住论点,就算是不错的分析了。也可以对论据的内容作评价、引申、归纳等等。具体而言,初学者宜从掌握下列几种方法入手,掌握分析议论的方法。

    介绍几种常见的材料分析方法

   (一)探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看下段文章对论据的分析: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作者在列举受因斯坦和华罗庚之例后,运用探因分析法,一层深一层地提示了他们冲破埋没的原因:不甘被埋没,坚信能冲破埋没,努力拼搏奋斗。从而使事例很好地论证了论点。

   (二)评析法(意义分析法)

    评析法,就是通过提示论据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比如课文《崇高的理想》,在举出我国历史上创下过光辉业绩的一大批爱国者的事迹后,有下面一节议论:

    “所有这些人,都是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他们的理想不是为了哪个人,而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是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这样的一些人,是永远不会从人民的心中消逝的。”

    这段话,通过对这些爱国者的高度评价,既把事例与所要论证的论点(对于具有伟大理想并为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尊重他们,怀念他们,纪念他们)紧紧联系起来,提示了它们内在的逻辑联系,做到了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而且使文章的思想得到升华。

    再如,要证明从点滴小事做起的论点,举了雷锋的事迹后,可作如下分析:

    “正是从这许多平凡的小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高尚、纯洁的灵魂。他的一生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他像一个闪光的路标,指引着人们支做好事。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节分析,提示了雷锋做小事的意义,从而把论据与论点联系了起来。

          

(三)归纳分析法

    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这种分析方法称之为归纳法。且看下例:

    要学会“战胜自已”

    俗话说,事在人为。人是有很大潜力的,关键是要充分认识自己,真正战胜自己。

    一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在向自己的学习目标迈进的时候,往往都有那种“战胜自己”的体会。“战胜”什么呢?比如,要大清早起床读书,就要战胜自己睡懒觉的坏习惯;上课时,就要战胜自己思想不集中的毛病;晚上搞好晚自修,就要战胜自己老爱看电视的念头;天冷读书,要战胜怕冷,夏天读书,要战胜自己怕热和蚊咬,等等。总之,战胜自己就要善于抑制自己的那些偏离和违背学习目标的思想和行动。

    因此“战胜自己”,实质上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毅力,也就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思想,安排自己活动的自制能力。有了这种“战胜自己”的自制力,就能自觉主动地“迫使”自己“放弃”那些不利于充实和积累知识的消极因素,我们才能在学习上有所作为,获得好的成绩。

    文章提出论点后,列举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接着就对论据作了具体的分析,运用的是归纳法。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是作者的第一次概括,从个别推及到一般,以避开不完全归纳之嫌。第三段开头,再作归纳,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最后(文末)用了条件判断,说明战胜自己和获得成绩的关系。这样通过对论据的分析,就把战胜自己的涵义和意义论述地清清楚楚。

   (四)阐释分析法

    这种分析,就是对引用的理论(名言)作解释阐发,证明论点的确凿。如训练题3,可以分析:

   “成才要靠主观努力,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一个人要想成才,首先要靠主观努力,这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其次,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是必不可少的外因。。只强调主观努力,不承认条件的作用;或者过分强调条件,而忽视了主观能动作用,都是片面的。”

    又如“理想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成为我们从事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要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人是一个丰满的统一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有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才能、意志、品质、思想等因素的综合。这些因素对人的行为都有影响,但其中理想对人的行为控制和调节尤为突出。”

    通过对引文的阐发,加深了人们对引文的理解,更有力地印证了论点。运用这种分析方法,一般从阐释含义入手,也可用在叙述事例之后,对事物进行评析。如《吕览?察今》作者在叙述了刻舟求剑的事例后,评析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变惑乎?

   (五)假设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

    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如学生习作中,为了证明立志的重要性,学生引用王羲之练字的例子“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古人诗赞云:‘古砚池中起墨波,右军书法妙如何?’”接着,学生分析道:“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正因为他从小就立下高远的志向,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去苦练书法,才会成就一代书法家。”

    这种假设分析法对学生来说容易掌握,只要运用恰当,不失为常用的一种材料分析法。

   (六)辩证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用对立统一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既要分析事物本身内在联系,又要分析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其反面;既要照顾到事物内部的矛盾,也要注意到非主要矛盾,同时,还必须注意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和转换。

    鲁迅的《拿来主义》,用祖上的大宅子设喻,形象地分析了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的态度,鲁迅在这里用的就是辩证分析法。

    鲁迅先从反面分析对待大宅子的三种错误态度——因为不敢进门的是孱头;由于放一把火的是昏蛋;由于大吸其剩下的鸦片的是废物,继而转到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对鱼翅”——“吃掉,对鸦片”——“送到药房去,对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点到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毁掉,对姨太太”——各自走散为是。如此分析,既使论据很好地为论点服务,又避免片面性。

     再看下例:

     看待问题要全面客观,更不可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乘渔夫的船过河,他嘲笑渔夫不懂数学失去三分之一的生命,不懂哲学又失去一半的生命。风浪来,船即将沉没,渔夫说,你不会游泳,全部的生命将没有了。在这故事中,哲学家确实知识渊博,他懂数学又精通哲学,这是他的长处。而渔夫呢,这类知识贫乏,对数学、哲学一窍不通,这是他的短处。但是,哲学家虽有长处,也有短处,而且他的短处恰恰是渔夫的长处。哲学家没有全面地看问题,片面地用自已的长处来攻击他人的短处,其结果自然被渔夫反唇相讥。

    这种要全面看问题的观点,如果作者没有经过辩证的分析,仅仅靠故事的叙述,是难以让人深刻认识到的。

   (七)条件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如训练题2,引用材料后,可作这样的分析:一个人只有立了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已的事业,至死不渝。徐霞客就是立下了志,才取得非凡的成就的。

    材料分析的方法,当然还有许多。需要说明的是,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且,有时常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记住:分析的目的是为使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具说明力,因此,分析必须紧紧地围绕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