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万里行金卡标准:《柔性谋略——以弱胜强的博弈律》第四章 历史中的柔性谋略(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1:57:25
                                                                    第四章 历史中的柔性谋略
          讲了许多理论,现在我们该侃侃实践的环节。
  柔性谋略是一种高明的谋略。古往今来许多谋略家都精通柔性谋略,用柔性谋略指导自己的言行,指导集团的发展。汉朝时汉武帝的削藩策是柔性谋略,三国时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柔性谋略,明朝时朱元璋的九字诀也是柔性谋略……运用柔性谋略,小可以保全性命,大可以定鼎江山,历史中无数有关柔性谋略的典故都象人们证明了这一点。
1、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这句诗,又可以写作“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不论怎么写,反正就是一个意思:惺惺作态时,可以举杯欢饮;挥刀相剁时,杀你绝不留情!
  如此杀气腾腾、如此“翻脸不认人”的诗,是谁作出来的呢?
  是朱元璋!
  洪武八年,皇帝朱元璋遇到了一个小麻烦。当时地震水灾频发,老百姓生活流离;太白星横贯长空,人人皆认为是恶兆。我们古人是很相信天人感应的,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尤其信这个。据说当年他之所以出来“闹革命”,就是问天起卜、得到神佛仙示后才下决心的。如今,朱元璋见到天灾异相,生怕是老天在警告什么,于是就下诏,让全国臣民对他提意见,指出他的不足之处。
  当时,有个刑部的侍郎(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副部长)名叫茹太素,也不知道脑子是被驴踢了还是怎么的,居然真的相信朱元璋真要为这事分责任,于是就写了一份奏疏。这份奏疏大概写了三个意思:第一,如今朝政胡乱,有才能的人很少有活下来的。暗示朱元璋杀人太多。第二,能活下来且在职当权的,大都是迂腐之士。暗示朱元璋用人不正。第三,建议赶快宣布命令,改变现状。
  懂点历史的都知道,老朱是从和尚造反才当得皇帝,所以自己特别不自信,生怕别人对他不满,造他的反。这个茹太素不晓得老朱不是个吃素的主儿,竟然在奏疏里给皇帝提意见,简直就是活腻歪了。而且,他这份奏章,拉拉杂杂,写了一万七千多字。朱元璋听到6000多字的时候,还没听明白茹副部长要说什么。正郁闷纠结,紧接着又听到副部长批评他的话,登时勃然大怒,说:“妈的你就是刑部侍郎,你们单位有两百多号人。按你说,在职的都是无能之辈,那你小子说,你们单位谁是迂腐庸俗之人?”
  茹副部长原以为按照朱老板定的调子写应该不会出问题,没想到朱老板来了这么一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脑筋一时间转不过来,顿时哑在那里。这时候,几个阿谀奉承的大臣立马对朱元璋说:“皇上,他对您大大的不满,应该狠狠地治罪。”
  在封建社会,有些官僚其实并没什么大能耐,但拍马、告密、整人却是拿手好戏。此时正碰上皇帝龙颜大怒,还有不落井下石的?所以,这一番火上浇油之后,茹太素当庭被朱老板命人揪翻在地,痛打了20大板。
  等散朝之后,大臣宋濂跑去偷偷跟朱元璋说:“你下命令让人家给你提意见,人家给你提了,你又把人家给打了。这么干,谁还敢给你提意见?”
  老朱一听,妈的,也对,我把他打了,今后就怕没人跟我说真话啦,都得用假话来忽悠我。
  想明白后,老朱拿起茹副部长的奏疏,一个字一个字读,等独到一万六千字以后,才终于看到了茹太素的5条建议。这5条建议中有4条很有参考价值。很正确,很必要。
  可见,茹太素还是用了心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人们也不能太为茹侍郎抱屈。你写个奏疏吧,有话就直说,饶来饶去的干什么?饶了十万八千里还不着题,老板当然就会没耐心了。每天几十个奏章,都这么着,还不把老朱给累死。这事搁谁谁受得了啊?
  所以,这个教训就是:对老板,无论是写公文,还是汇报情况,都要长话短说,说到位就好。
  接着往下说。第二天,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朱元璋当庭检讨,并批评了那几个怂恿他的人。下班后,他又亲自招待茹太素。
但朱元璋到底是朱元璋,他并没有因为错打了茹太素就如何如何,而是很有风度地跟茹侍郎喝酒,喝到酣处,朱元璋就吟出了这句彪炳史册的“骇人”诗句:“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其实,朱元璋这老小子也太不地道。你把人家给打了,摆个和头酒,陪点医药费就行。人家不会逼你、也不敢逼你认错,你不认错还则罢了,还放出这等狠话出来吓人。赤裸裸威胁人家,简直就是无赖行径嘛。
  不过,茹太素到底也不是吃素的。他见朱元璋这么说,急忙举杯作答:“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他这话的意思是,我是一心一意为您老人家的,您责难我,不高兴我,我都不会计较,还是会好好报效你老人家的。史书记载,朱元璋听了之后,为之“恻然”。
  不过,大家别以为朱元璋“恻然”了,茹太素就没事了。到了后来,茹太素还是因事被朱元璋所杀。
  不谈茹太素为何被杀,我们还是回到这句诗上来。我们知道,朱元璋老人家不过是个和尚出身,小的时候并没念过什么书,按理说,他不应该随口说出这么好的诗。
  你看,“金樽”对“白刃”,“共汝饮”对“不相饶”,多么工整,多么干净利落。就凭这两句的文采,就把历史上许多文人墨者、词人骚客给比下去了。
  但是,关键的不在文采,而在这两句里面蕴含的咄咄“杀气”,包含的帝王“机谋”。
  所谓“金樽共汝饮”,说的就是二人感情融洽、其乐融融、水乳交融的关系。往通俗里说,就是哥儿俩没有利益冲突、恩情旧义还在的时候,可以一块找个乐子,喝点小酒儿、洗个桑拿什么的。所谓“白刃不相饶”,说的是一旦有了利害冲突,就定会恩断义绝、互不相容。
  其实,在历史上,这种事儿很多。刘邦打项羽的时候,对韩信、对彭越,那都是“金樽共汝饮”的。等到打得天下,坐了花花江山,就“白刃不相饶”了。韩信被灭族,彭越给剁成肉酱,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典故了。还有,勾践要灭夫差,当得他卧薪尝胆之时,对范蠡、文种等大臣都是“金樽共汝饮”的;可是,等到灭掉吴国,报得大仇成就大业的时候,就又“白刃不相饶”了。文种看不懂他的这个路数,所以只好被枭首;范蠡早弄明白这套“操作程序”,所以早早的就跑开了。
  上面讲了,“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虽然是诗句,但是体现的却是一种机谋思想:利益相同之时,齐心戮力,共享富贵;利益相抵之时,你砍我杀,绝不手软。这个机谋,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是熟而用之的。只不过,朱元璋把它给明明白白地说了出来。不仅说了出来,而且,还用很彪悍的“诗歌”给吟唱了出来。这真正乃朱元璋的过人之处。他能把一种其实很骇人的机谋,用一种风花雪月似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很是需要点天分的。而我们的朱大爷,就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有天分的人之一。
  从某种程度上说,朱元璋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多少也拜其狠辣无匹的天分所赐。
当然,这句诗也不全讲狠辣,其中也包含着很深的机谋。
  简单地说,这句诗的意思就是,需要你的时候,相处甚欢,极尽收服笼络之能事;不需要的时候,一脚踢开;如果挡了我的路,则撕开脉脉温情的面纱,直接操刀子干他。进一步来讲,这句诗的意思可以延伸为“力量不如你时,和你共饮;力量超过你时,和你白刃相对”;或者,“时机不到时,和你共饮;时机一到,拔刀相向”,等等。这里面,含着隐忍不发、后发制人的谋略。
  事实上,老朱在打天下的时候,运用的正是这个招数。在他起事之初,北有元政府残军,东有张士诚割据,西有徐寿辉、陈友谅虎视眈眈。简单点说,就是三面环敌,形势危险。
  在这个不利的形势下,老朱没有贸然打出自己的旗号,而是始终与农民起义军当时的名义领袖、自己的老上司“小明王”保持着很好的上下级关系,让小明王当自己的挡驾牌,去跟元朝干仗,而自己却暗中积蓄实力,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向南方发展势力。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一直保持着“共汝饮”的作风,表面上始终紧密团结在小明王周围。他仍用“龙凤年号”,以“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作自己的战斗口号,这与小明王的“直抵幽燕之地,重开大宋之天”是一样一样的。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其实是他在形势不利的时候采用的权益之计。
  朱元璋之尊小明王,并非自己真的不想挑头当老大,而是形势不利,迫不得已,不得不抬出小明王,让他当出头鸟,把他放在炉子上烤,而自己却躲过别人挑衅的目光,埋头拼命发展自己。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当然就得竭力让小明王集团相信自己的诚意,即使做不到这一点,至少不能引来小明王集团的兵锋。
  所以,在形势不利时,在需要你给我挑头当防弹衣的时候,当然就得“共汝饮”了。在这里,“共汝饮”分明就是柔性谋略。
  朱元璋的这个招数果然管用。有小明王挑头,元军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攻打小明王集团上。试想,元政府可能放着称尊的小明王集团不打,而去打一个表明上看起来碌碌无为毫无大志的朱元璋?
  等到后来,小明王集团战略出现失误,被元军打得落花流水;而同是农民起义军张士诚集团却浑水摸鱼,趁机向小明王集团偷袭。为了接手小明王的“政治遗产”,借小明王这个“尸”还自己的魂,于是,朱元璋前去援救小明王,把“老领导”救到自己这里“看养”起来。
  3年之后,朱元璋已经势力大增,再也不用小明王这个傀儡去当军事和政治盾牌,而是要自己拉起大旗干大事的时候,朱元璋就派人把小明王给暗杀了。
  小明王名叫韩林儿。《明史列传(郭子兴、韩林儿)》中说:“太祖命廖永忠迎韩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很明显,这是朱元璋命廖永忠做的套,把对自己已然无用的小明王沉到水里喂了王八。
  朱元璋的这个套路,端得就是“白刃不相饶”的最好诠释吧。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其一,“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是一句很有文采的诗;
  其二,这句很有文采的诗句里包含着很深的机谋。前半句诗道破了柔性谋略的精义,后半句诗暗含着刚性谋略的机心。懂得了刚柔并济、阴阳互抱的道理,所以朱元璋能剿灭群雄,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