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畅百变t820详细功能:(2009)武大解聘病危教授:高校急剧扩张人事制度存漏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0:08

目前,躺在病床上的张在元教授,不能动也不能说话,日日盯着天花板,对自己身在其中的是非无能为力。 资料图片

武大“解聘病危教授”背后,高校急剧扩张人事制度存漏洞,兼职教授自身与教学均有“保障”疑问

- 核心提示

武汉大学近来陷入舆论旋涡。起因是武大终止了与教授张在元的聘用合同,而张“病危”在床。

这一事件经发酵,出现多种情绪,有人同情教授,也有人替武大喊冤,而公众同时注意到,作为武大一个院长,张在元原来是兼职“打工”,不享受医保等福利。

调查显示,“打工教授”张在元并非个例。高校急剧扩张后,纷纷引进“外来人才”,兼职教授出现,他们与高校各取所需,形成“候鸟教授”现象。

有专家认为,张在元事件暴露出,高校教育“大跃进”对应的人事改革存有漏洞,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成为“焦点人物”之前,59岁的张在元已得病两年多了。如今他不能动、不能说话。呼吸机维持着他的生命,也产生着大量治疗费用。

张在元之前是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他患了一种罕见的病,俗称“渐冻人”。

医生解释,患者身体仿佛被冻住一样,末梢肢体无力、肌肉抽搐,渐渐会发展为肌肉萎缩,甚至呼吸衰竭而死。这种运动神经元病,目前还没有效治疗办法。

11月中旬,一个网帖的出现,让静卧的张在元和武大,同时卷入一场风波。

帖子是张在元曾经的学生发布的,称武大“薄情寡义”,派人对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张在元宣布终止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

风波由此而起,武大随后解释原委,媒体评论纷纷。

11月19日,武大中南医院呼吸内科病房,无法言语的张在元睁着眼睛,静躺着。病房门口,其妻陈翠梅正向媒体表达着对武大的不满。

半个小时后,陈翠梅说自己有事,临走前从病房搬出一个小花篮放在窗台上,记者们咔咔一阵拍照。

张教授的眼泪

是听到终止合同时落泪,还是听到成绩被肯定时落泪,两个不同版本对应不同意义

按照网帖的说法,当武大向病床上的张在元宣布解聘时,“当时张教授如遭雷击,面色大变,老泪纵横!”

可以求证的是,4月30日,武大工作人员确实在张在元的病房内,当面告知了不再续聘的消息。这一天,张在元确实落下了泪水。

只是,关于张教授的泪水,有两个版本。

11月18日,张在元的法律事务代理人、妻弟陈四平说,当时学校派了人事、组织、学院、校医院4个方面的人来,当面宣布解除合同,张教授当时“面色大变,老泪纵横”。当时陈翠梅也在场。

陈翠梅也说,听到“终止聘任合同证明书”时,泪珠从张在元眼中流出。不过张在元“说”出一句“谢谢”。

陈翠梅解释,那只是一个“谢谢”的口形,她认为丈夫只是保持了一个老师的风度。

对于这个“版本”,武大城市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张龙根颇为不解,“我算见识了什么叫蒙太奇。当时,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11月20日,张龙根说,4月30日他们经医生许可后,到病房向张在元说合同到期的事情。当时组织部、人事部转达了校领导对张在元任期内成绩的肯定,并告诉他“你是武大最受学生欢迎的院长”。

张龙根说,张在元是听到这句话后才哭的。

“随后我们说,虽然你不当院长了,但学校会继续关注你的治疗。”张龙根说,当时张在元嘴角嗫嚅,大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于是“副院长问他,张院长,你是不是说谢谢啊?张在元当时头微微点了一下。”

“打工教授”的合同

根据武大与张在元的合同,张在武大属于兼职,月薪1万元但不享受医保等福利

“解聘病危教授”被媒体炒作后,武大解释,张在元是学校的外聘教授,聘期4年今年4月到期,属于合同正常终止。

而家属对媒体称,武大篡改了合同。

11月20日,陈四平提供了合同复印件。复印件上,合同期限原为2005年9月1日至2009年8月30日,后手写改为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

陈四平称,武大修改合同提前解聘张在元,就是不想承担张在元的医疗费用,想甩掉包袱。

11月19日,武大人事部相关人士解释,对张在元的任命是2005年4月25日发的文。张在元最初不愿意签合同,所以一直拖到了9月1日才签合同。起草合同文本的秘书把签合同日期误当聘期,合同送到人事部后,人事部发现日期不对,应以任命文件任期为准,在征求张在元同意后,进行了更改。

扩张后的高校,引进“外脑”、“外专”,成为“提升教学水平”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手段。教授们需要“平台”,高校需要名人的名气或身份,或者需要他们发表的论文。

于是,教授们与高校各取所需,形成了高校教育界的一种特殊现象———候鸟教授。他们打着“飞的”,到处兼职。

“严格来说,聘任一个学院的院长,应该先签合同再下文任命。聘任兼职教授,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曾在武大人事部当过近5年副部长的张龙根说。

11月20日,记者查阅发现,按双方合同约定,武大并不承担张在元的医疗费用。“甲方(学校)为丙方(张在元)提供每月1万元的劳酬(包含养老、医疗、失业以及工伤等保险和公积金中单位承担部分,若因个人未投以上各保险和公积金所引起的后果均由丙方个人承担)”。

面对“薄情寡义”、“没有人情味”等骂名,11月17日,武大在官网上发布《校人事部负责人就张在元有关情况答记者问》,解释张在元是外聘的非全职教师,“每年在学校工作时间不少于120天”,并不享受医保等福利。

“原来,张在元只是一个‘高级打工教授’。”有评论说。

武大称,虽然按合同张在元应自付医疗费用,但截至2009年10月,武大除补贴了16.5万元治疗费外,已垫付了费用68.6万余元。此外,在其家属未交付任何医疗费的情况下,学校还要求医院坚持治疗至今。

“散仙”与“正果”

学院党委书记张龙根说,孙悟空只有去了西天才能修成正果,这正是兼职教授的“所取”

一个院长、教授,每月仅1万月薪而且不享受学校福利,这成为社会不能理解的一个细节。

11月20日,武大法律顾问陈儒坤介绍,通过广州市工商局查询,张在元在广州有一家实体公司,旗下有知名品牌,实力雄厚。

而陈翠梅称,张在元主持的公司在他未病时还不错,随着他病情恶化,公司群龙无首,去年底公司人员基本都散了。

“张在元在外面,有自己的事业,做得很大,他不在乎钱,在乎的是武大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和武大教授这个身份和平台。”武大城市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张龙根说。

根据武大提供的资料,张在元在赴日本等国留学前,曾在1984年至1988年在武大任教。2005年回到武大后,张在元最初坚持不要报酬,以至于他的工资卡一直存在该院院办。这得到武大多名教师证实。

“因为学院坚持付酬,张在元最后决定把钱用于设立一个基金,并初步命名为‘元创基金’,基金来源由张在元的工资支付。”在张在元的院长办公室,记者看到了2007年张在元拟定的基金章程。

“不要钱”的张在元,是在高校“百万年薪聘院长”的风潮中“回归”武大的。

2004年12月23日,武大发布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以百万元年薪向全球招聘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国际软件学院院长。

在武大之前,2002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曾以“百万年薪”招聘院长,继武大之后,2005年厦门大学也以“百万年薪”招聘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院长。

与张在元任院长相差仅月余,武大招聘的另两名院长周怀北、舒红兵也相继上任。

不过,武大认为,教授们并不都是冲着百万年薪来的。

“我曾经以西游记打过一个比喻。孙悟空如果不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最多是一个‘散仙’,只有去了西天才能修成正果。”张龙根认为,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地回答了张在元为何到武大任职。

武大国际软件学院院长周怀北身上,也有“不为钱”的痕迹。

武大知情人士介绍,周怀北赴美12年,在世界著名企业供职多年。正式上任前,他就“百万年薪”曾与武大校领导“谈判”,“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只享受学校特聘教授待遇,每月领1万元津贴。”周怀北表示,应聘院长是想干一番事业,不是冲着年薪。最终,学校执意要兑现承诺,“好像定的年薪30万。”

对于“不要钱”的张在元,张龙根认为,张在元个人非常讲体面。“如果张在元能说话、能写字,他肯定不会允许家属这么闹。”

“候鸟教授”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高校与教授各取所需,打“飞的”教书的“候鸟教授”诞生

在高校高薪外聘人才的风潮兴起前,是全国高校的合并潮。

2000年前后,全国高校掀起合并高潮,武汉的高校也进行了“资源重组”。

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新的武汉大学;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成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成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合并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合并之后,学校规模扩大,各校也都希望实力增强,各个学科都很在意自己排名,学校也很重视各种排名。”一名熟知教育界情况的人士介绍。

11月22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说,高校高薪招聘,目的就是利用知名人士的影响、声誉等,提高自身知名度,或通过某个评估考核。

“现在不少高校高价请一些国外三流大学的博士,为了什么啊?”乔新生教授认为,高校看中的是这些人能在一些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一旦“引进”这个人,他的每一篇论文都可能算作学校的成果,那么在国外的检索系统中,学校的排名就会上升。不少高校领导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乔新生说,这些教授与高校各取所需,于是形成了高校教育界的一种特殊现象———候鸟教授,“这些人打着‘飞的’,到处兼职”。

张在元被聘回武大,也担负了学校此类期望。

“张在元有个外号叫得奖专业户,学校聘他就是看中他在国际上的一些影响,他的视野也相当开阔。”张龙根介绍。

“武大当时很丢人啊,在全国前十名的高校中,只有武大的建筑专业还没有通过国家专业评估。”一名知情人士称,当时武大城市设计学院压力很大。

在武大与张在元所签合同附件中,对张有如下“任期目标”:四年任期内力争使城市设计学院通过建设部专业评估与教育部教学评优;力争使学院综合实力排名提前1-2名。

2008年,武大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两专业的本科及硕士层次,均通过国家专业评估。“没有张在元,学院不会垮,但是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出彩。”张龙根说。

张龙根介绍,校内也曾有反对聘任张在元的声音。“他一个月一般只有一两天在学校,最长的一次呆了五六天。学校有些人意见很大,觉得张在元心思不在武大。”

张龙根说,他当时提出,对于张在元这种人,不要苛求他在学校呆了多长时间,“要看他给学院带来什么变化”。

他称,原武大校长刘经南曾表态,“张在元要是身体好,可以考虑再聘他一届”。

人事改革与“牺牲品”

一知情人士称,大量聘任教师和兼职教授存在,“一出事就会出现下一个张在元”

11月19日,武大人事部坦承,2000年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引进“外脑”、“外专”,成为各大高校提升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手段。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武汉大学面向海内外,聘用了张在元等4人担任该校4个学院的院长。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看来,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和高校的急剧扩张,使得张在元成为高校教育“大跃进”的牺牲品。

“部属高校的一个院长,享受正处行政待遇,还能配专车。”乔新生说,张在元们在外面开着自己的公司赚大把的钱,却又在高校占据了相当资源,会引起一些教师不满。“很多老师谈论起这个事情,都不同情张在元。”

按武大人事部的解释,全日制聘用的,医疗保障基本由学校承担,非全日制聘用的专家,则根据合同约定,不由学校承担医疗等社会福利,由其全职单位承担。

该部人才办副主任边金鸾举例称,如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按规定每年在校至少三个月,他们都有自己的全职固定单位,医疗等社保均由其全职单位承担。

在武大生命科学院,请了11名长江学者和珞珈学者,分别任该院特聘和讲座教授。

张在元与他们,都是属于武大外聘非全日制专家,学校不提供医疗等福利。

记者调查得知,张在元在无法说话之前,曾先后在美国、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过,都是自己承担的医疗费。

在湖北一省属高校兼职的知情人士称,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后,新型人事制度缺乏相应社会保障,使得“编制”仍是高校教师流动时非常在意的一个“待遇”。

例如他的一个在湖北大学任院长的同学,此前曾跳槽到武大,但因武大无法解决编制问题,又回到湖北大学任教。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没了湖大的编制,去武大又没编制,也就没有任何保障了。

11月20日,武大发布了招聘新任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的公告。招聘要求中有一点,与聘任张在元的条件明显不同,“任职期间,在武汉大学全职工作(不少于9个月)。”明确放弃了招聘兼职者任院长的“人事创新”。

11月22日,一名不愿具名的高校兼职授课者指出,高校过度扩张,最开始受害的是张在元们,但最终将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受害者最终是学生。

他介绍,目前高校存在大量没有编制的聘任教师和兼职教授,这些人没有相应保障,“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会出现下一个张在元”。褚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