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踏板摩托车价格:杰出人才究竟从哪里来?——柳斌纵谈“人才培养”-记者名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0:04:10

杰出人才究竟从哪里来?——柳斌纵谈“人才培养”

标签: 教育家  柳斌  人才培养  草根教师博客群  分类: 名家讲堂 2010-12-20 02:46

    如果在我们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能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如果教育能面向大众、面向全体,使受教育者养成勤学好问、博览多思的品格;如果学校和学界能形成求真求是、严谨治学的作风;如果年轻一代能具有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那么,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力资源大国,出人才、出杰出人才还会成为一个问题吗?

——柳斌

杰出人才究竟从哪里来?

——柳斌纵谈“人才培养”

本报记者 徐德明

www.1yueming.blog.sohu.com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来?怎么才能培养出人才?培养出杰出人才?12月19日,在以“遵循和敬畏教育规律”为主题的全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论坛上,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够培养创新精神,才能够更好地、更快地出人才,出杰出人才。”

观点一:我们不是要反对“功利”,而是要反对“急功近利”

    柳斌认为,尊重规律,求是求真者得到人才;违背规律,急功近利者失去人才。至于“功利”问题,我想,我们今天要讲“功利”。我们平时还是崇尚贡献的,贡献就是功;我们平时还是讲求效益的,效益就是“利”。所以,我们不是完全反对“功利”,而是要反对“急功近利”。

    为什么要反对急功近利?柳斌认为,急功近利,必然违反教育规律,违反人才的成长规律。他指出,当前的教育存在问题不少,而急功近利就是一个既十分普遍又十分严重的问题。浮泛的心态,躁动的情绪,驱使许多地方的干部、校长、教师、家长涌入“急功近利”的大潮。急功近利、争名夺利、拔苗助长、商业炒作对于育人来讲是祸害无穷的。综观当今教育现状,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学习承受了太重的压力;童年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在不少地方,学习活动常常远离了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整齐划一的学习任务,偏离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自主性以及承受能力的差异;学习活动的要求常常违背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现象能说是符合教育合理性、科学性的要求吗?

    同时,他表示,解决急功近利问题,关键在于:一要改革人才培养和管理的体制;二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育人模式;三要形成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的社会文化环境;四要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劳动人事制度。没有这几条,好事情也会办不好。

观点二:人才人才,有人方有才,人是本源,才是枝叶

    柳斌指出,数十年的历史经验说明:高度集中统一、以分数论成败、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不利于出人才;由高中到初中甚至到小学遍地开花的学科“奥赛”不利于出人才;年复一年的神童炒作、少年天才吹捧,不利于出人才;以应对考试为本,猜题押题,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出人才。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未能遵从青少年身体、心理的发展规律办事;未能遵从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办事;未能遵从人的品德、智力、体质、情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原则办事。

    柳斌随口念出几句顺口溜:“人才人才,有人方有才,无人即无才。人是本源,才是枝叶。所以若重才,先重人;若要才,先育人。从人才成长规律看,是先成人,后成才;人有志,才学长;人无志,难扶帮。从德才关系看,是人有德,才为用;人无德,才为祸;人品善,才利民;人品劣,才害民。”他认为,要遵从育人规律办事,国家、社会就应当以人为本,学校就应当以育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要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本;第二,要以人的人格尊严为本;第三,要以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本;第四,要以绝大多数人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本。

    同时,他还表示,人做每一件事都离不开人的品格、离不开情感、意志、真诚、热爱、友善、合作、践行等品格修养。知识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成功因素的全部。在许多情况下,品格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跌倒了是失败,爬起来就是成功。爬起来当然需要知识,但首先需要的是品格和意志。现在跌倒了就永远爬不起来,遇到一点挫折就轻生、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不少还是高学历者。这不是足以发人深省吗?

观点三:创新从提问开始,教育应是“学思”,而非“学答”

    柳斌说,生命个体是普遍具有创新潜能的。小孩子刚步入人生,在懵懵懂懂的阶段,最爱发问。这就说明了人都具有思考的潜能,说明了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是始于发问,也说明了思考是智慧的源泉,是创新的源泉。然而,我国教育在应试倾向束缚下存在的严重问题,恰恰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思考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几个人不会思考,不会影响全局,如果一代人一个民族缺乏思考能力,那就只好落后挨打了。对于青少年来说,知识当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思考能力。

    柳斌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病就在于不是“学思”,而是“学答”——学答问题。我们聘请了很多的老师去设计题库给出答案,然后把它拿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柳斌表示,做学问就是要学会“问”,问,思考就在其中。你如果不是学“问”,只是学“答”,把人家做好的答案再答一遍,有什么意义?只是学答,这等于是只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学答学得再好,也只能是“青出于蓝而止于蓝”,要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除“学思”、“学问”之外是没有别的办法的。

    创新从哪里开始?柳斌说:“创新从提问开始。学会思考,则前途光明。问题出在体制上,包括教育体制、人事体制、就业体制和投入体制。尽管我们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多项改革,但目前,仍然是迫使校长、老师带领着学生去应对频繁的考试,去追求那一纸文凭,而不能让他们带领着学生去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我想,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在我们仍然要呼吁:把学生从考试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把教师、校长从考试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才成长具有个性发展的必要空间,使杰出人才的涌现具有必要的基础环境。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观点四:杰出人才是从非杰出人才和普通人当中转化而来的

    柳斌认为,生命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引导、激励、帮助每一个学生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就需要因材施教,就需要重视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浮躁的心态是非常严重的,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杰出人才是从哪里来的?柳斌回答说:“杰出人才是从非杰出人才和普通人当中转化而来的。如果你真正想要出杰出人才,就要重视非杰出人才的大众教育。鲁迅先生说:如果你想要得到花朵的话,你就要重视那些能够培育出花朵的泥土。”同时,他表示,现在不少地方,不少学校急于要冒出一些尖子、神童。稍有成绩,就大肆炒作。有些高校竞相到一些中学重金抢挖苗子,还是相信高分等于高能、等于杰出那一套啊!实际效果到底怎么样?我看未必会好。几十年来,高考状元数以百计,又有几人展现了杰出才能呢?我们为什么不把力气下在大多数人身上,而总是追求那少数的个别的高分尖子,甚至是偏才怪才呢?要知道即使有所谓“天才”,那也是不能够批量生产的。能够在后天条件下大批量提高质量的恐怕还是大多数人。

    柳斌建议,如果真的想要得到杰出人才,就在提高公民素质上下功夫吧。着眼于生命个体的多样性,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发展,注重因材施教,这才是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差异并不一定意味着此消彼长、此强彼弱、此优彼劣,差异可以是各有所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可以是百样鸟儿百样音,百种花儿百种香。不要把学生的个性差异当作一种包袱,而应当作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去开发,重视每个人的长处,鼓舞每个人的信念,帮助每个人获得成功,这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观点五:受教育者能否成才,关键还要看社会实践这一环节

    柳斌认为,人才也好,杰出人才也好,并不是由学校教育直接产出的。学校教育仅仅是为受教育者打下成才的基础,受教育者成才与否,要看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在生产劳动、科学实验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各自的发展状况。建国初期军队授勋时,江西的兴国县、安徽的金寨县,各自涌现出了一百几十位将军,大多没有受过军事院校教育,他们是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是实践造就了这么多杰出的军事人才。

    他进一步解释说,这个案例说明,有了学校教育的良好基础之后,关键要看实践环节。是实践出真知,是实践出人才。有鉴于此,应高度重视人才产生的社会环境建设。要加大改革力度,从以资历、文凭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转变为以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要加大人事干部领域的法制建设;加大人事任免、配备、使用工作中反腐倡廉的力度,扫除任人唯亲、权钱交易等丑恶的腐败现象;要加强选拔人、使用人的民主程序建设;尤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在人事安排的民主决策方面的监督、监察,努力创造选贤任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防止“鲁班砍柴,张飞卖肉”现象的出现,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和涌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什么样的人才是杰出人才?柳斌认为,要想出人才,全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形成“人才成长于社会实践之中,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共识。必须确认,只要具有一定的品德、知识与技能,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劳动,能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人,都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杰出人才。国家和社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降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成才。同时,他还表示,教育只要坚定不移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把学校发展的多样性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作为我们的理想追求,—个星汉灿烂、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就会向我们迎面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