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定速巡航坏了:语文大家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6:13

语文论

□ 语文教学之提高,与教师的水平关系至巨。教师辅导学生者为阅读与作文二事,教师善谈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故教师不断提高其水平,实为要图。(叶圣陶)

□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

□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 语文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

□ 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陶行知)

□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学记》

□ 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

□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马克思)

□ 默而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是不惟读书之法,是乃操心之要,尤始学者不可不知也。

□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熹)

□ 读书是自己读书,为学是自己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

□ 教师,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朱熹)

□ 有疑者教其无疑,无疑者教其有疑。(朱熹)

□ 得法于课内,得力于课外。

□ 课内学习是主体,课外自读是补充。

□ 教师放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放得开:朗读时,声音放得开;讨论时,思想放得开;钻研时,思维放得开。

□ 要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就要教给他们“关于方法的知识”。

□ 变教为主为学为主,变讲解法为目标法,变散点式为定点式,变越俎代庖为重点指导,变罗嗦絮叨为精妙参照。

□ 语文教学要高屋建瓴,不能肢解手足,更不能旁逸斜出。

□ 上课时,一人说一句,一人找一句,一人问一句,一人答一句。变满堂灌为满堂练,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快速阅读法:通观全文,正音识字;标出语段,划分层次;抠住题眼,明白主旨;眼扫脑映,浏览大意;一目十行,专心致志;快速跳读,不要回视!

□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叔湘)

□ 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获取真理的能力,让我任选其一的话,那么我宁要获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德国作家莱辛)

□ 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英国达尔文)

□ 引而伸之,则两句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思赡者善敷,才核者善删。《文心雕龙》

□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

□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篇》)

□ 狐腋非一皮能温,鸡蹠必数千而饱。(《文心雕龙?事类篇》)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 总要目中无人才行,不管有多少听众在你面前,他们都是准备让你吞下去的,你只要把他们吞下去就行了。(郭沫若)

□ 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苏?霍姆林斯基)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为政》)

□ 循文以明象,明象以悟道。

□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出奇制胜。

□ 学生不是待灌的油瓶,而是待燃的火。(瑞伯雷斯)

□ 通过幽默,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卓别林)

□ 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莫里兹)

□ 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李商隐)

□ 吾文如万斛泉水,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苏轼《文论》)

□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陆机《文赋》)

□ 只有当文学家使读者也能根据个人的经验,根据读者自己的印象和知识的积累来想象——补充、增加——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时候,文学家的作品才能对读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强烈的作用。(高尔基《论文学》)

□ 佳子弟多有说不出口底苦。(清?王筠《教童子法》)

□ 作者不以为然,读者又何必不以为然。

□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文章作法之类的东西,我写文章,是在反复练习中摸索出来的。(鲁迅)

□ 语法和逻辑,可以学一点,但不要考。(毛泽东)

□ 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清?刘大櫆《论文偶记》)

□ 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说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鲁迅)

□ 口头语言:多听,多记,多说;书面语言:多读,多背,多写。

□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毛泽东)

□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俱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涌,滔滔不绝。(清?唐彪)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应躬行。(南宋?陆游)

□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

□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于阗而后识器。

□ 缺者补之,塞者开之,迷者导之,惑者解之,惰者激之,劳者逸之,躁者安之,疏者密之,狂者拘之,怯者纵之,乱者理之,理者神化之。

□ 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梁廷《曲语》)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

□ 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冯友兰)

□ 老泉之文,侈能使之约,远能使之近,大能使之小,微能使之著,烦不能乱,肆不能疏……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出也。(宋?曾巩)

□ 银子不见影子,美丽必生魅力,他自悃愊无华,你当衾影无惭,如此错综复杂,好似蜩螗沸羹。

□ 凡醉各有所宜: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清其思也;醉得意宜喝,宣其和也;醉将离宜击钵,壮其神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畏其侮也;醉俊人宜益觥盂加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明?曹臣《舌华录》)

□ 一代一代的人,都在改变自己以求适应社会。善变的、个性模糊的本是弱者,但因容易适应环境反而居高;坚硬的、个性鲜明的本是强者,大多最终只能潦倒。历代循环反复,社会便世风日下,恶性积弱难返。社会是人组成的,为什么一定要人去适应它而不应该要它来适应人呢?——复杂而丰富的、各式各样不同性格的人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北齐?刘昼《刘子?大质》)

□ 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刘开)

□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明?李梦阳)

□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满,阶前梧叶已秋声。(宋人)

□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现代?容国团《“脊梁”礼赞?共和国群英谱》一书中《人生能有几回搏》)

□ 使他们笑。使他们哭。使他们等。(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里特指导习作长篇小说的后辈时曾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