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围棋alphago内战:人民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3:55:37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探讨

印书范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32期)

    【摘要】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应以充分市场化为旨归。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产物的高校后勤实体逐渐成为适应高等教育规律的市场主体。它的运行,既遵循市场规律又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在经历了改革洗礼和不断自我发展之后,高校后勤实体完全有能力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深入改革的主力军。

    【关键词】后勤社会化  后勤实体  市场主体  主力军 

    前 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后勤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地高校按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要求,纷纷谋求一种适应自身发展的后勤服务保障模式,通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后勤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然而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继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改革持续深入的制约因素,以至于引发了人们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前景的担忧。①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尚存在很多遗留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就目前而言,各地高校是妥善回流 “老人员”,还是继续挖掘后勤人力资源优势,促进高校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后勤实体仍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深入改革的主力军,后勤“老人员”在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中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高校后勤实体是后勤社会化阶段性改革的产物,它具有双重属性②:一方面,曾经脱胎于学校后勤保障的后勤实体,其主要的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仍然属于学校编制,其赖以运营的后勤资源的产权大多仍归属学校公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仍然必须服务于“教育”这一主体,接受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后勤实体的主体又被推向市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从自我发展、壮大和维系“老人员”生计来看,它又有必要充当后勤保障服务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履行好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责。

    培育合格的适应高等教育规律的市场主体是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深入改革的关键所在

    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任何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高校后勤市场的市场主体则是以在满足高校后勤保障需要的基础上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为目标。

    高校后勤保障是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深入改革的关键在通过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使有限的后勤资源在市场化运作中发挥到最大,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因此在实践中担当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的市场主体一方面在客观上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必须同时服从于 “三服务两育人”的高校环境,提供相应的符合教育规律的保障与服务,共同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体现公益性。实践中,因为区域和具体校情的差异,各高校采取的后勤保障服务的方式可以不同,而市场主体需要承担的职责应该是相同的。

    社会企业可以充当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主体的角色。它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但社会企业不熟悉高等教育规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和要求高校后勤服务必须体现一定的公益性之间的矛盾调和,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操之过急极易造成无功而返,同时有悖于后勤社会化的初衷。短期来看,社会企业参与到高校市场的热情有余但扎根高校长期为广大师生提高优质所需后勤服务的诚信不足。例如,按照教育部提出的“421”目标要求,江苏省部分高校采取的立足于“内抓改造,外求发展”,引进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加大对校内外学生公寓的建设发展以及对学生宿舍改革的力度,在实践中通过收费回报成本和赚取部分利润的做法,由于收费低廉回报期长,并没有得到社会企业的广泛和积极参与,这足以说明了社会企业的急功近利。经济体制转型期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尚处于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校园经营环境与经营理念尚未形成理想的诚信经营、契约合作的商业氛围,曾经发生诸如奶粉、月饼等食品安全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至今无法让高校独善其身。可见,高校后勤彻底市场化的社会化道路还很长,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培育和努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从计划经济体制一路走来的高校后勤“老人员”经过长期从事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实践,培育了他们对学校不舍的情结,尤其在经历过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洗礼后逐渐让他们学会了理性分析后勤社会化的深刻内涵,对高校后勤保障的任务和使命及其中必须恪守的规则亦已了解,对建设稳定、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功不可没。他们为后勤实体承担起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市场主体,做好了充分的人力准备。

    经过改革洗礼后的后勤实体具备担任市场主体的基本条件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阶段性改革,适应了高等教育扩张发展的需求。后勤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得到突破性提升,后勤实体在经历了改革实践后,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首先,后勤实体的生存和发展始终离不开学校,至今仍有不少在编“老人员”在各自岗位上提供着学校发展所需的各项后勤保障,虽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年龄结构相对偏老,但他们对提供社会化改革前后所要求的保障服务已是得心应手,尤其在高校核心保障如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师生运输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已经主动承担起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良好保障服务的重任,对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的高校环境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经过历史性的重新洗牌,高校后勤实体已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创新了后勤人事管理和分配、财务管理等规章管理制度,通过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上岗,它们正积极模拟践行着现代企业的用人机制,逐渐规范着自身的服务行为。举例来说,南京工程学院后勤集团成立于2003年7月,当时在校生不到一万五千人,通过几年的发展,现有在校人数(不含成教生)达两万四千多人,几年来从事后勤保障的“老人员”因退休、流动等因素自然消减接近30%,后勤集团在没有额外增加学校负担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提供所需服务,后勤保障的能力和水平比以前还有了突破性提升,这足以说明了后勤实体的成长、发展和完善。可见,高校后勤实体完全有能力担任后勤服务的市场主体。

    通过进一步转变管理体制和机制后的后勤实体理应成为后勤社会化深入改革的主力军

    实践中,适应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市场主体需要一个成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会因此而等待。可见,不分情况把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直接推向社会的做法既不符合国情也不适合校情。只有实事求是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然保留高校自己的后勤实体,并努力转变管理机制和体制,才能使高校后勤服务得到切实保障。 

    科学界定权责,实行事企分开③。高等学校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科学界定好学校和后勤的权利和责任范围,监督后勤实体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的相关政策,鼓励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贯彻“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确保后勤实体在创造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规范用工等措施的落实到位,追求相应的利润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促进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深入改革发展。

    以教学为中心,紧紧抓住后勤服务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后勤实体要着眼于学校大局和宏观发展,主动承担起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后勤保障的重任,主动承担起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角色,牢牢把握住学校后勤保障的关键环节,提供如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和水电暖运行等的优质服务,通过自身服务水平的提升和保障能力的增强满足学校对各项服务保障内容的基本需求。

    通过加强后勤实体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努力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客观上需要后勤服务的市场主体本身不断强化和自我完善,因此后勤实体要通过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实质性提升,来填补社会市场全面介入高校服务市场尚不成熟的间隙期,充分利用时间与空间的优势,内练真功,外塑形象,培育把握全局和主动服务师生的能力,正确处理好教育规律与价值规律的对立统一关系,利用有限的后勤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经营活动,通过获取合理收益加强自我积累来补充和提高继续履行保障和服务职能的能力,促进后勤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为今后能够参与到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养精蓄锐。

    建立科学的后勤管理制度,尽快实现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接轨。高校后勤的发展同样要适应社会大生产的要求,尽早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后勤管理制度,这也是后勤实体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后勤实体必须面向市场,通过成本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人本意识等,加强组织和管理,不断培养造就适应高校后勤保障需求的懂科学、会管理的团队,促进后勤实体的可持续发展,扮演好高校后勤保障市场主力军的重要角色。(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注释

    ①李仁刚:“论高校后勤实体的企业性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6期。

    ②郭建兰:“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点思考”,《百花园地》,2009年第4期。

    ③王宪明:“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