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研究生科目:仲富兰民俗博客(206)图文(10)告别煤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26:51

民俗博客(206)图文(10)告别煤炉

告别煤炉



 

“煤球炉子”对于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记忆犹新:当年无论是走进哪幢房子,首先可看到煤球炉,有的地方屋子不通风,只能将煤炉放到弄堂或马路上,借助蒲扇的风力来点火。而这时候如果用来生火的废报纸、木块是带点潮湿的,剎那间便会浓烟滚滚,一直弥漫到整条狭窄的里弄,乌烟瘴气。




    80年代之前,几乎每户人家都拥有一只煤炉。煤饼是计划供应,凭购煤卡到煤球店购买,后来,煤球炉子有了改进,烧煤饼,也是限量供应。对某幢石库门房子来说,一个灶间一般都只在四到六平方米之间,然而却至少可放上十来个煤球炉子,一只只煤炉紧挨着,每只上方都安一个灯泡,灯光昏暗。面对现在的80后、90后,他们已经不太清楚“生炉子”是个什么概念了:那些黑色的、敦实的、有着孔洞的“煤饼”或者可以凭空想象﹔用来生火的刨花和木块,也许在家里新房装修期间见过一两次﹔可那黄褐色的铁皮炉子、煤钩、炉铲和火钳,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煤球炉子有一种真正属于“家”的感觉。普通人家都会生炉子,“开火场”,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道。

 

由煤炉烧的煤饼引申出一句上海话“敲煤饼”,意思是嫖娼,当时将一些生活比较开放的女子称为“煤饼”,要考证它为什么称为“煤饼”隐喻义,也颇费时。只记得我有一回请了几个嘉宾在做广播直播,其中一人大谈在弄堂里“敲煤饼”的往事,我赶紧制止,生怕直播衍生出低俗的节目来。

  


直到2000年12月,上海最后一家煤制品生产企业———上海第九煤球厂日前正式转产改制,这标志着申城市民使用煤饼炉子的时代终于结束。八十年代后期,上海民用煤供应曾一度紧张,“煤炉子”曾与“米袋子”、“菜篮子”一起,成为当时上海市政府关注的“黑、白、绿三大工程”。当时,为解决全市居民100万只煤饼炉子的用煤需求,上海市6家市属煤球厂千方百计从产煤区调进燃煤,加工成球状或蜂窝状应市。上海市居民生活用煤的年消耗量曾经高达100多万吨。

一切都远去了。就好像上海普通的民居石库门房子一样,它在老上海市民心里,昔日上海屋檐下拥挤的“灶披间”以及排成一列被烟熏黑了的煤球炉子,如今早已湮灭成一种历史,甚至因为怀旧、因为岁月的洗礼,而升级成一种时尚——一种只属于过去年代的、转瞬即逝的时尚。

 

仲富兰

2011年8月9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