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推专业考研科目:佛陀,大脑,与快乐的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39:54


大藏经。
噶举传承
祖师著作
祖师法相
三昧耶戒
传承祖师传
上师的加持
大手印教言
大宝法王教言
噶举派。
宁玛派。
格鲁派。
萨迦派。
本波派。
藏传佛教
其他教派
噶举大师传
宁玛大师传
格鲁大师传
萨迦大师传
本波大师传
其他大师传
大宝法王故事
经典故事
密宗故事
修持故事
其它故事
佛学基础知识
因缘果报
五戒十善
四圣谛..
十二因缘
菩提心..
六度万行
基本论述。
佛学与健康
战胜癌症。
辟谷与健康
素食与健康
佛教名胜。。
佛学与美学。。
佛学与文学。。
文学作品。。。
佛学与建筑雕塑
佛学与音乐舞蹈
佛学与美术书法
佛学与体育
佛学伦理观
佛学与社会
佛学与人生
佛学与现实
今生改变命运
噶举修持
宁玛修持
格鲁修持
萨迦修持
本波修持
其他修持
禅宗智慧
密宗智慧
学习、思索
实修、明悟
工作、生活
休闲、娱乐
旅游、情感
社会、动物
自然、其他
热爱生命
爱与哀愁
感悟,,
人生百味
呐喊,,
拈花微笑
藏传佛教音乐
汉传佛教音乐
大德讲法
音乐集锦
佛菩萨,
上师本尊
空行护法
其它唐卡
网络动画
网络影视
藏传佛教大德开示
汉传佛教大德开示
访谈·法会
佛舍利专集
佛经下载,
电子书下载
工具下载,
音频下载,
影频下载,
动画下载,
网友向导
本站公告
宗教法规
佛陀,大脑,与快乐的科学
媒体:心地家园  作者:金吉祥女
发布:常乐
2007-11-3 18:29:24
明就仁波切在纽约上州盖瑞森学院一周闭关记
时间:公元2006年6月29日~ 7月5日
地点:纽约上州盖瑞森学院
报导者:金吉祥女
2006年盛夏,明就仁波切偕同三位科学家,带领近一百位东西法友,在纽约上州盖瑞森学院展开一场为期一周(6月29日~7月5日)别开生面的“佛陀,大脑,与快乐的科学”闭关(Buddha, Brain, and Science of HappinessRetreat)。参加的人员来自美国各州及世界各地,包括英国、法国、加拿大、台湾、以及北国挪威。不仅法友们的文化背景不同,专业领域也异常地多元化。当中除了有科学家外,还有不少的心理治疗师、医疗人员、人类学家、律师、银行家、大学教授、学生、地产经纪人、作家、教师、电影制作人、建筑师、工程师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内观静坐学会创办人之一的莎朗·萨兹伯格(Sharon Salzberg)(注一),演艺界的巨星、 摇滚乐的长青树——卢·瑞德(Luo Reed)(注二),著名的多媒体艺术家兼歌手萝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注三),和风度翩翩的影界男星李察·基尔(Richard Gere)(注四)也在座中。
白天的早晨和下午有仁波切精辟的禅修开示,晚上有科学家们轮番上阵对脑神经科学和量子物理学的演绎。在这场佛学与科学的对谈、东方与西方的交流、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记不清有多少次当仁不让的争相发言,有多少次的唇枪舌战,有多少次的相视大笑,有多少次的静默低回。这场人世间最美味的盛宴,个中滋味难以尽诉,只能勉力略记一、二,以飨读者。
第一天 6月29日星期五
星期五(6月29日)提早半个小时下班,直驱纽约上州盖瑞森市的盖瑞森学院(Garrison Institute)。平时不塞车时的车程只需一个半小时,但是今天遇上星期五和下礼拜初独立纪念日(7月4日Independence Day)的假期,路上的车子又多又挤,以致于在路上多花了半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抵达盖瑞森学院的时间正好是晚餐时间,先在门口办理报到手续,只见平时庭院深深、静谧严肃的学院,陆陆续续涌进宾客百位,餐厅内杯觥交错,人声沸腾。不论认识与否,彼此之间却都像是老朋友般地寒喧,交换会意的眼神,好像是在说“啊!你来了呀!”。
简单的报到手续后,提着行李上到二楼的客房,推开古老木栓咿咿呀呀的房门,映入眼帘的是洁净一套三式的白色床单,床罩,和毯子,床边的小茶几,长形的大窗户,书桌,镜子和衣柜。从窗外看出去是学院的中庭,隐约还能听到餐厅里刀叉撞击杯盘的叮叮当当,和高谈阔论的声音。铺好床,整顿好行李,稍稍抚平兴奋的情绪,我拿出笔,记下对这次闭关的第一印象:“这大约就是经书中所描述的弥陀西方净土了吧!”
七点半,第一堂课的钟声响起,甫用完晚餐的各路英雄汇集在禅修大厅。明就仁波切首先介绍两位随身的侍从,喇嘛梭图和喇嘛德扬,以及将和仁波切同台演出的三位著名的科学家:瑞奇·戴维森博士(Dr. Richard Davidson)(注五)、安童·拉兹博士(Dr. Antoine Lutz)(注六)和艾尔·薛普瑞博士 (Dr. Al Shapere)(注七)。
接着仁波切告诉大家应以平常心来闭这个关。亦即心态不宜太紧张,也不宜太松懈。修法的动机一般有三类:坏的动机、好的动机、中性(不好不坏)的动机。
这些不同的动机就像是不同的种子一样,只有好的动机才能产生好的结果。这次六天的闭关活动,而闭关的意义究竟为何呢?为何要进行闭关?仁波切解释道,闭关有三种形式:外在闭关、内在闭关和秘密闭关。外在的闭关指的是将我们和外界的刺激隔离开来。为何要隔离开来呢?这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外在刺激的来源(例如常常困扰我们的人)和我们太接近;第二,我们感官上的认知往往是不正确的;第三,我们并不明白困扰我们真正的根本原因为何。 这三项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导致我们造作恶业的罪魁祸首。为了转变负面的情绪和切断恶业的循环,所以要闭关。内在的闭关指的是“身”和“语”方面的训练;秘密闭关指的是“意”方面的训练——亦即用“心”运用禅修的技巧和佛法的教义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禅修在梵文中为“Samadhi”,在藏文中为“ting-nge-dzin”三个字的组合。ting 为一种觉知的状态;nge 指心被降伏、受控制;dzin是持守。合起来的意义是为禅修是能持守觉知,降伏妄心的一种状态。当我们能伏心觉照时,那么正等正觉的心就会自然升起。
第二天 6月30日星期六
明就仁波切介绍了识的种类以及止的禅修。仁波切介绍的三种识为:感官识(sensory consciousness)、心识 (mental consciousness)、和自觉识 (self-knowing consciousness)。感官识指的是和五蕴相对应的眼、耳、鼻、舌、身识。感官识并不具备有概念化的能力,它们只是直接传达被侦测到的对象。相反地,心识具备有概念化的能力(能形成概念),但却不具有侦测五蕴的能力,因此我们说心识是盲目的;心识的另一项特色是它老是喋喋不休(仁波切常用疯狂猴子的荒诞行径来描述心识)。第三种识,自觉识,是感官识和心识之间的桥梁,也是两种识的本质。自觉识制造了一种事情是连续不断、同时发生的一种假相。最后仁波切介绍了如何运用感官外缘来做为止的对象。
晚上的课是由瑞奇·戴维森教授来介绍脑神经科学的最新发展和西方科学对禅修的研究。此时讲台上摆上了白板、投影机和手提电脑,仁波切也摇身一变成为课堂里的学生,兴致昂然地聆听戴维森教授的演讲。瑞奇看上去中等年纪、中等身材,满头浓密的黑色卷发;他的声音柔和,音调起伏高低,用词遣字精雕细琢,风趣幽默,令全场听众都进入瑞奇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我亦为他的演说天份而深深折服。我不禁想,瑞奇若今天不是科学家,而是在政治界,那么他必定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若在宗教界,也必定是一位宗教界的领袖。佛教界能有瑞奇的科学团队,来作为科学和佛学之间的桥梁,进而开展出21世纪科学的佛学新观点,这真是何其有幸啊。
瑞奇开宗明义地先介绍自己的背景。他在1974年造访印度,而和禅修有了第一次的接触。当年的他还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生,他当时的指导教授知道了他要造访印度的计划时,曾预言他将一去不返(60、70年代,在许多的年轻学子中兴起一股访印灵性之旅的热潮。许多人自此生命来了个大转弯,放弃了许多传统固有的追求)。但瑞奇后来的决定却让他的指导教授跌破眼镜:他在印度之行后,还是回到哈佛乖乖地完成了博士学位,紧接着投入学术研究,在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领域卓然有成。虽然身为一个佛教徒,在头20几年的学术生涯当中,他并没有尝试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佛学的观点。他半开玩笑地说,因为当时太懦弱,不敢轻易拿自己的学术生命当赌注。而事实上,当时的客观条件也不允许这样的尝试;首先,当时的科学界对佛学的研究接受度不高;再者,当时的测量仪器并不够先进,不能够测量到细微的数据。
1992年,瑞奇在一次在印度和嘉瓦喇嘛的会面中,他对尊者承诺要将佛法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并发心将“慈悲心”的研究纳入科学探索的领域。自此,他的学术生涯开始了第二个生命。他的研究包括长期禅修者们,在禅定当中脑波的变化,如何运用禅修中觉知的训练来降低压力、增强免疫系统等等。他并且计划研究进行三个月的“观”(Vipasana) 的禅修者的脑部活动以及专注力的变化。他的研究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在一次电台的专访中,有一位小学校长甚至call-in要将禅修纳入所在小学的训练课程当中。
瑞奇同时也列举了几项脑神经科学的新发现:譬如在以往的认知当中,脑神经和脑细胞一旦被破坏了,是不可能再连结或再生的。但是现在最新的发现是,不但脑细胞是可以再生的,而且脑神经也可以产生新的连结。这些再生的能力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例如压力已证明会降低脑细胞的再生能力,而运动却可以增强再生能力。
另一个新的领域是基因表现的研究。科学界正在研究那些因素可以影响基因的表现。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用来防止与基因相关的疾病,或偏差行为的改正。瑞奇举了一个关于“个性”的研究。“个性”被认为和基因遗传息息相关,更是基因的一种表征。这个实验的对象是老鼠。科学家首先挑选了一只个性僵硬、内向的幼鼠(这只老鼠好几代的家族都是个性僵硬内向,所以可以确定这只老鼠有僵硬内向的基因),然后将它交给一只个性热情慈悲的母鼠抚养长大。结果显示,这只幼鼠长大之后,它的个性并不会僵硬内向,反而是只活泼正常的老鼠。这代表母鼠的热情慈悲使得负面的基因表现受到压抑,正向的基因表现得到滋养,从而改变了幼鼠的基因表现。这项研究结果非常鼓舞人心,因为它证明了即使我们有先天上的基因缺陷,但透过正向环境的影响,这些缺陷的基因可以不被表达出来。
瑞奇舌灿莲花的演说在会场激起热烈的回响。有些人不仅从科学的角度来省思,亦从社会的、政治的层面来探讨种种影响。散会后,近午夜的大厅中,灯火通明,一群人仍围着瑞奇发问;我在二楼的方室中踱步,仍能听见一楼大厅传来的激烈辩论声。我在想这群人可能没发现,他们今天所思考的种种问题,不仅仅关系着佛法在西方的未来,而且深深地影响佛法在世界的未来。
第三天 7月1日星期天
早在报到首日,我们就有幸先睹仁波切即将问世的第一本英文书的部份草稿。这本书的书名为《生活之乐——揭开快乐的秘密和科学》(The Joy of Living --- Unlocking the Secrete and Science of Happiness),此书的执笔是艾瑞克·史汪生(Eric Swanson)。
艾瑞克在导言中说明原本的构想只是想汇编仁波切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演讲和法教,但这个计划却像滚雪球似的愈滚愈大,最后扩充为一本内容丰富有趣讨论禅修与科学的书。虽然我们目前手上的文稿只是全书的20分之一,但仁波切的详细譬喻加上艾瑞克的生花妙笔,已经让我们读得欲罢不能,等不及明年三月份的新书发表。
今天早晨的课,仁波切讲的即是这本书的第一章节——旅程的开端。仁波切向我们描述了他的出生地 ——尼泊尔的山中,离西藏边境只需半天的路程。他的童年便是在尼泊尔的山中度过;每一天早晨起来,看见阳光照射在山头,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由山尖慢慢扩充至山腰,乃至整座山。除了童真的欢乐,仁波切在小小的年纪就深为莫名的恐惧和焦虑所困扰。甚至到了13岁那年,开始进入3年3个月的传统闭关时,恐惧和焦虑仍然时时如鬼魅般地跟随着他。第一年的闭关是他此生最艰苦的日子,特别是和大家一起修法时,仁波切的肢体僵硬,头脑昏沉,再加上一波又一波恐惧和焦虑的来袭,使得他几乎精神崩溃。第一年苦苦捱了过去,他面临重大的抉择:一是从此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不和其他人碰面,以度过剩下的两年;或是认真地接受父亲和上师的法教——那即是所有问题都是源自于自心的坏习气。仁波切最后选择了后者,在连续三天三夜若不成功誓不起座的禅修中,运用上师所教的方法,终于明白了“自心”的本质,从此克服了恐惧和焦虑。而接下来这几天的闭关课程,仁波切要传授给我们的,即是这些禅修技巧!有了仁波切这段精辟的引言,人人都为之精神一振,兴趣高昂地想学习这套让仁波切远离恐惧、明白自心的解脱之道。
仁波切接着解释,我们修行的立基之处是佛性。我们对佛性的渴慕就好比是出外觅食的母鸟,不管飞得多远,不管遭遇到什么事情,时时刻刻,念兹在兹的就是回到自己的巢穴中,和幼鸟相聚。佛性所代表的是无上自在自如的喜乐。如何知道佛性存在呢?由众生一致地追求快乐、远离痛苦的愿望,就是佛性存在的最好证明。佛性具有三大特点:空性、明性和明空不二之性。空性并非顽空;空代表了无限的可能性, 和无穷的潜力。明性可在细分为两部分:自觉性(self-knowing) 和自现性    (self-expression)。明性当中的自觉性俱有自我觉察的能力,但明性却将自觉性错认为有“我”的存在;而明性中的自现性俱有自我显现的能力,但明性却将自现性错认为和自己无关的外相,以致有人我立断的二元观。这个“我”和“外界”二元的分界是造成焦虑的根本原因。若能明白万法皆空,所有法并非真实独立存在,则能升起真正的智慧;若能明白万相皆是自性的表达,万相没有人我的分界,则能升起真正的慈悲;若能明白明空不二,那么就会俱有广大无边的力量和能力。
有位女士问及,禅修中若觉昏昏欲睡,该怎么办?仁波切回答应以昏睡的感觉做为禅修的所缘对象,在觉知昏睡的感觉中进入睡眠,这即是睡眠禅修之法。如何知道我们是在做睡眠禅修,还是一般的睡眠呢?若是睡眠禅修,应会有两个征兆:第一个征兆是无梦;第二个征兆是当我们从睡眠状态中醒来,就如同由禅修中醒来一般,觉照力仍然存在。
除了运用昏睡做为禅修的所缘外,其他一般人急欲摆脱的感觉,也都可以作为禅修的对象。比如说痛的感觉,以“痛”来作为禅修的对象。但是有两个要点必须注意:首先必须要接受“痛”的事实(而非想去除或逃避它);再者,要专注在痛的感觉。依此禅修可以让自己放下对禅修过分的期待或恐惧,而能真正让身心舒展开来。
今晚的科学课是由安童·拉兹博士主讲,讲题是“探讨禅修对心智、大脑活动和健康的可能影响”。安童首先介绍过去20年来科学界对佛学的研究和探讨,接着介绍了一系列他和瑞奇所做的科学实验,尤其是2004年所发表的一篇引人注目的学术论文, 题目为“长期禅修者于心智训练时同步自发性迦玛脑波的高度活动(注八)”。迦玛脑波是脑波的一种,振动频率介于25到70赫兹;过去许多的科学实验发现迦玛脑波的产生和脑部活动如专注、记忆,和意识认知有很大的关连。进一步讲,迦玛脑波的产生源自脑神经元的同步共振放电,而脑神经元的同步共振被认为是高度意识活动的表征,并且可以产生神经末梢连结的变化。当平时看似各行其是的脑部活动,在意识的影响下,产生和谐同步共振,同步放电的结果,迦玛脑波于是焉产生。所以测量迦玛波的变化成为研究脑部活动的一项工具。这篇论文中的实验测量了两组人员的迦玛波,比较它们在禅修当中和平常状态的变化。一组人员是8位喇嘛(包括明就仁波切),平均具有15到40年的禅修经验;另一组人员是由10位学生组成,他们之前没有任何禅修经验,只在实验的前一周接受短暂的训练。受测试人员所做的禅修为“无缘悲心”的禅修,亦即没有任何对象限制,没有任何条件要求的慈悲心的禅修。
实验结果可由两方面来分析:第一,比较禅修和平时状态迦玛波的变化,8位喇嘛组当中,有3位喇嘛在禅修时迦玛波是平时的强度的2倍以上,而有5位喇嘛的禅修当中的迦玛波是平时强度的3倍以上。相对地,10位学生组中,只有2位学生在禅修中达到2倍以上的迦玛波;第二,比较禅修中,喇嘛组和学生组迦玛波强度的不同,喇嘛组的平均迦玛波强度是学生组平均强度的8倍!其中,表现最好喇嘛的迦玛波强度是表现最好的学生的迦玛波的13倍!这些精细的实验数据证实了禅修的训练并非单纯是心情上的放松自在,而是对大脑活动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这些,仅仅是佛法与科学连手演出精彩对手戏的开端而已。佛法渡众生离苦得乐,而科学,用仪器揭开了这古老的幸福快乐的秘密。
第四天 7月2日星期一
仁波切开示造成“执着”的罪魁祸首是我们形成的3个假相:个体的划分、个体是独立存在的和个体是不变的。事实上,就连我们对生活在其中的时空认知,也是不正确的。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时间也是一种假相,绝对客观的时间是不存在的;空间里,也不存在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据言,若人一生当中可以认出7次自己在做梦,那么此人定可以在死亡过程中正确认出中阴身的阶段。为此,仁波切开示任何认出自己在做梦的训练方法。此种训练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睡觉前,自己重复告诉自己7至21遍以下的句子“我一定要认出我在做梦”。一旦自己真的可以认出自己在做梦,那么开始尝试在梦中做些疯狂的事,例如由悬崖上跳下,或纵入火炕中,或在空中飞。第一阶段达到后,则可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训练是在房间中闭上双眼,然后尝试去“看”房间四周的摆设,去“看”自己的身体。当自己真能“看见”周围的物像时,则可以进入更高阶段的训练。第三阶段的训练是达到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各个佛国或六道轮回的区域。
仁波切说明了如何运用喋喋不休的心作为禅修的所缘。喋喋不休的心所产生的念头和情绪是一个接着一个,永不停息。这时候我们可以像是转自己手上的念珠一般,用觉照的心来调控念头升起和消灭的过程节拍,同时用觉照的心来察觉每个念头、每个情绪的“滋味”。慢慢地,你会发现情绪带有“明晰”的滋味,欲望带有“喜乐”的滋味,而昏沉也有它特殊的“味道”。
下午摇滚歌手卢·瑞德自愿教仁波切和大众打太极拳。卢的说词是:“这些西藏喇嘛整天坐在那里禅修,把身体都搞砸了!”。在卢的盛情下,仁波切和我们一起在学院的地下室拉筋暖身打太极,一板一眼地上起体育课来了。卢的教学严谨,态度认真,不时跳下讲台,一个一个指正动作,教到忘情处,这位昔日叛逆的摇滚歌手理直气壮地脱口而出:“我就是太极老师!”。
晚上的科学课是由安童和瑞奇联合演出。讨论的主题是下一步的科学研究该如何走?他们两位根据这几天来仁波切的开示,提出了一些新的实验构想。比如说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来测量“觉察力”,或是一个新奇的方法来测量主观的对“时间”的认知等等。他们俩的创意,与在场的听众的热情,碰撞出一波又一波知性的火花。
第五天 7月3日星期二
仁波切开示用“疼痛”来作为禅修的所缘。如此禅修的要点是,首先要能接受疼痛的事实(不能心存逃避或厌恶);再者,要专注于疼痛的感觉。如此,可能会有四种可能的体验:一者,疼痛消失了。二者,疼痛似乎转移到别的地方了;比如说,由膝盖跑到背部。事实上,并非疼痛真的会移动,而是先前膝盖的痛消失了,而背部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痛,现在却被察觉到了。三者,疼痛并没有消失,但疼痛的感觉被转化了,它由以前一种不可忍受的疼痛变化成可以接受的觉受,就好比是在你以及疼痛之间出现了一个缓和的空间。四者,疼痛加剧。
其它如何情绪都可以像运用“疼痛”一样,作为禅修的观照对象。唯一要注意的是,若情绪太过强烈,则需要先引用另一个技巧。比如说,愤怒可以是作为禅修的对象,但若你的愤怒太过强烈,则你要先刻意培养另一种情绪——例如欲望,先用欲望来作为禅修的观照对象,等到愤怒的强度稍为降温后,再引用愤怒来作为禅修的对象。
除了情绪外,空性也可以作为禅修的观照对象。在禅修前,首先要对空性的概念有所了解,然后禅修时,安住于对空性的了悟之中,逐渐地,我们在禅修中会对空性有直接的体验。
仁波切接着开示慈悲的意义和训练。慈悲是内心真正开放时的一种特质,那是一种随时随地准备要帮助众生,随时随地关怀众生的苦难的一种情怀。慈悲心的训练可以净化我们的业障,消除眼前的障碍,以及防范未来的障碍。慈悲心的训练有三个阶段:首先是一般善心、善念的培养。应思维何为己所欲及己所不欲的事,也应思维快乐痛苦皆存乎一心;然后将己所欲的推及到自己的亲友身上,明白这些也是他们想要的。同样地,己所不欲的也推及到自己的亲友身上,明白这些也是他们不想要的。如此训练,一般的善心善念即可增长。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的训练扩充至所有的众生,而不在仅限于自己的亲友。最后一个阶段则是菩提心的萌芽,明天会有更多关于菩提心的说明。
晚间的科学课是由物理学家艾尔担纲演出。主题是古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导论。艾尔和瑞奇年龄相仿。他也是在求学时代就曾到印度寻找生命答案的热血青年之一。在印度时,一日目睹日落西山的瑰丽伟大,而立下志愿,此生将为了解万事万物的奥秘而活。回到美国后,他选择了物理作为他的主修,因为物理学成功地解释了许多的自然现象,也成功地运用在科技的发展上。研究所时代,他开始被禅宗所吸引,曾经练习过禅修,但毕业成家后,他中断了佛学的接触,全力冲刺于他的学术研究活动;在学术地位获得稳固后,因缘际会地他又开始与藏传佛教结上缘份,开始探索佛学和物理学之间的关连。
古典物理学成功地解释了许多巨观的物理现象。譬如苹果为何从树上掉下来?为何地球绕行太阳等等。只要给定一组初始值,例如物体的初始位置和速度,在没有其它外力的干扰下,这个物体将来在任何时间点上的位置和速度是可以完全预测的。也就是说,古典物理学认为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是可以被准确测量的,而未来物体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准确地被描述预测出来!
但是古典物理学却无法用来解释微观的物理现象。问题的症节在于,当我们要观察的物体变得愈来愈小,观察者的测量行为开始影响被观察物,使得测量无法很精确。例如我们想测量一个电子的位置和速度,如果我们先准确地找到它的位置,则我们无法准确地知道它速度,因为我们在测量它的位置时,无法避免地影响到了它的速度;若是我们先准确地得到它的速度,但相对地却又无法准确地得到它的位置。这种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难题是微观的本质,物理学中称之为“测不准原理”。受限于“测不准”原则,所以量子物理学不再用古典物理学宿命的语言来描述未来,而是用“可能性”(或是机率)来描述未来会发生的事情。
在微观的的世界里,观察者的如何观察被观察物,会影响被观察物的状态。因此,观察者和被观察物不再是独立不相干,反而,他们是命运的共同体。
我从艾尔对量子物理学的解释当中发现,禅修的经验也有类似的异曲同工之妙。或许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又主宰着我们的“心”,有着类似量子物理学的特质。在禅修中,我们“看”(观照)着一个念头时(念头也是心的显现),念头并不会定着不动,它或者消失,或者转化成其它的念头。因此,“看”的这一个动作,当下影响了我们所“看”的这个念头,亦如量子物理学中去测量一个物体的时候,受测量物当下的状态被改变了。而我们在禅修中,用何目的动机去“看”,也决定了我们将会有如何的体验。当我们用“空性”的体悟去看,我们得到的是智慧;当我们用“明性”的体悟去看,我们得到的是慈悲 --- 而当我们用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去看时,我们所看到的,是所有一切众生皆是为佛。
第六天 7月4日星期三
仁波切开示修持菩提心的两个要点:一是要心存所有众生;二是要心存所有诸佛菩萨(亦即所有觉醒者)。菩提心的修持是属于相对世俗谛的方便法门,这个方便法门还另外包括善意、善心、以及慈悲心的修持。绝对圣义谛的修持是对空性佛性的直接体悟。
一个有菩提心的人即是菩萨。菩萨随时随地准备帮助众生成就佛道。而最殊胜的禅修是以菩提心作为动机的禅修。
空性和慈悲的结合亦可以作为禅修的所缘对象。首先观空性的无限可能性,次观明性可以产生万事万相。
禅修结束后的回向很重要。回向有三种:第一种(也是最上等)的回向是无所缘的回向,这种回向要求对空性有所了悟; 第二种是是以诸佛菩萨为证,将善业功德回向予一切有情;第三种的回向是不善的回向(于回向者、所回向者及回向本身生起执着)。所以,禅修的过程可以用三部曲来说明:一、菩提心的发起;二、禅修的正行;三、回向。适当的回向好比将功德好好贮藏起来,不至散逸。如果没有做好回向,那么有以下4种情况会将累积的功德破坏掉:一、反悔;二、愤怒;三、炫耀;四、消耗。
仁波切接着讲如何将负面的情绪转化为正面的能量。一共有三个步骤(以愤怒情绪为例):一 、接受愤怒;二、想象你的愤怒和所有众生的愤怒集结起来;三、然后用善心、慈心、及悲心去治疗转化这整体的愤怒。
其次,我们也可以用对空性的了悟来转变负面的情绪(同样以愤怒为例)。方法是反复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一、我的敌人是真实存在的吗﹖[不,敌人是空的,不是真实存在的] ;二、我是真实存在的吗﹖[不,我也是空的] ;三、那么是谁在对谁生气﹖[空对空,愤怒开始丧失它的立足点了]。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这个方法用在负面的情绪上时,会将负面情绪的威力消减,但若是用在正面的情绪上,比如说是慈悲,则慈悲的力量不减反增。
简单的总结目前为止仁波切所提供的三个面对负面的情绪的技巧:
止的修持:以情绪作为禅修的所缘。
情绪的升华:以善心、慈心、及悲心去转化自己加上众生的负面的情绪。
情绪的消减:以对空性的了解来瓦解情绪的威力。
晚上的科学课仍物理学家艾尔的量子力学的介绍。由于今晚是闭关活动的最后一晚,艾尔希望大家能从佛法和量子物理之间的关连多做联想,然后引发仁波切,物理学家(艾尔),和禅修者(听众)三者之间的互动和讨论。
艾尔首先介绍了量子物理学界一只赫赫有名的猫 --- 薛丁格的猫(Schodinger"s Cat)。 薛丁格是本世纪初的一位奥地利的物理学家,他设计了一个想象的实验(亦即并不真正的去做这个实验)以凸显量子物理的特殊观点。这个实验是把一只猫关在一个不透明封闭的箱子中 (艾尔在白版上画了一只肚肥脚短的猫,引来台下一阵讪笑),在箱中同时放有一瓶毒药 、一把铁锤、和一团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是一种会随时间而转变成其它物质的不稳定元素,而它在转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其它的高能量粒子如中子或质子;放射性元素的变化并非事先可预测的,而是遵循某种统计机率。
实验的设计是,当箱中的放射性元素衰变后,它所产生的粒子会触动控制铁锤的开关,然后铁锤会打破毒药,而把箱子中的猫毒死。假设这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十秒钟,那么它意味着十秒钟后,百分之五十的机率这放射性元素会衰变,然后铁锤会打破毒药,毒死这只猫;同时也有百分之五十的机率,这放射性元素并不衰变,而猫仍然是存活着的。因此,在观察者打开箱子之前,我们无法对猫的生死下定论,只能接受两种可能的事实:百分之五十的机会是活猫,百分之五十的机会是死猫。这两种“可能性”,即是量子世界对现像的描述 --- 没有定论,只有许多的可能性!
这般的论述和古典物理学宿命的描述大异其趣,它同时也和我们平时的认知相违背。为此,物理学家绞尽脑汁,试图找到一个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量子现像。其中一个被广为接受的理论是“多世界”理论(Multiple World)。这个理论的论点是,我们的空间并非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多世界并存的。以之前薛丁格的猫做为例子,在观察者打开箱子之前,至少有两个世界是并存的:一个世界的猫是活的,而另一个世界的猫是死的。在开箱之后,在一个世界中的观察者看到的是活猫,而在另一个世界中的观察者看到的是死猫。这个“多世界”理论似乎可以暂且解释这个量子世界的迷思。
艾尔曾经好奇地请教过仁波切,若让佛陀来当那个观察者,那么打开箱子后,佛陀将会看到活猫或死猫呢﹖仁波切的回答饶富趣味,“佛陀不用打开箱子就能明确地知道猫的生死!”。我恍然大悟,啊!如是如是。即便是在量子的世界中,佛陀还是全知全能的啊!
由多世界的观点出发,薛丁格的猫在一个世界中是死的,在另一个世界中却是活的。这意味着,这两个世界之间必须存在有一个默契,或一定的关联;这个关联在物理学中称为纠结 (entanglement) 。若将这个纠结理论推广追溯到宇宙的源起—— 大爆炸之前,所有的物质都源自于同一个“点”,那么我们可以推论目前世界上可见、不可见的万事万物都有关联,都有纠结的因缘。纠结理论的论调和佛法中的因缘相助相生的说法,不谋而合。循着纠结理论的论点,我向艾尔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纠结原理使得事物彼此牵制,没有真正的自由。由物理学的观点,如何能“去除”纠结,获得真正的解脱﹖艾尔的回答颇出人意料,他说,由量子物理学的观点来看,不需要去除纠结的关系,只要观察者消失了,纠结就不会起作用。喔!观察者一旦消失了,就没有被观察者,所以两者一同消失,如此二元对立也消融了。这真是个充满佛法意趣的量子物理学的解脱之道。
今晚薛丁格的猫、多世界理论,和纠结理论激起了广泛热络的讨论,大家都很踊跃地问问题,或者是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人还因为争取不到麦克风而急得直跺脚。其中一位老先生,虽然不太能跟得上大伙儿物理学的讨论,但是却很幽默地站起来,宣读了一首即兴创作的打油诗,揶揄了一顿薛丁格的猫!
第七天 7月5日星期三
今晨仁波切开示了“止”的禅修的三个阶段:一是念头如瀑布汹涌阶段;二是如河川流水阶段;三是平静湖面的阶段——心平静无波,此时明空觉照,法喜充满,是娑婆世界中最殊胜的状态。而禅修的经验,有如天空中的云朵,有些经验是很愉悦,有些经验是很激烈的情绪反应,有时会昏沉,有时如疯狂猴子喋喋不休,变化多端,不可执着。
最后仁波切提示“观”的禅修的练习,应在完成了“止”的训练之后。“观”的禅修是直接体悟我和现象的本质,直接进入空性的体验。
结束前,仁波切为在场约20位的法友们举行了皈依。之后,我们一一上前向仁波切献上哈达,以表达我们这一周来受教春风的感恩之情。仰仗仁波切的功德,诸佛菩萨的加持,以及各方大德的襄助,来自世界十方万里的求法者能受教于一堂,彼此提携,善缘广增,如此殊胜龙华因缘,着实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