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正经 任督脉歌诀:礼记曲礼上(1)及译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44:02

卷一 曲礼上(1)

 

[题解]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以下简称孙本)称:“此篇所记,多礼文之细微曲折,而上篇尤致详于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盖将使学者谨乎其外,以致养乎其内;循乎其末,以渐及乎其本。”故本篇以“曲礼”为名。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注释】

朱熹认为:“毋不敬”是统领全篇的主旨;“俨若思”为敬者之貌,“安定辞”为敬者之言;“安民哉”为敬者之效。

【译文】

  《曲礼》这篇主要是说:(想要成为一个懂礼的人,就)不要做不恭敬的事,举止要端庄严肃若有所思,言辞要安静和气从容不迫,(这样才能)安抚人民成为榜样。

【原文】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①,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②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③而能迁③。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⑤。

【注释】
  ①敖:同“傲”,傲慢。从:同“纵”,放纵。

②狎:亲近。

③安安:满足于平安的境遇。迁:改变。

④很:争论,争执。

⑤质:判定,证明。直:明白。
【译文】
  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达到极点。

对于贤能的人要亲近并尊重,要敬畏并爱戴。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的短处,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能积聚财富,但又能分派济贫;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逃避。争执不要求胜,分派不要求多。不懂的事不要下断语,已明白的事不要自夸知道。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

  ①尸:代尸。古代祭祀时以孙辈坐于受祭之位,代受祭的长辈接受祭祀,并非尸体之意。具体释义可参见本博的《孟子全译(精校本6)》(告子上第五章)。

  ②齐:同“斋”。

【译文】

坐,要坐得端正;站,要站得恭敬。在遵从礼制的时候要因时因地来行权宜之变,出使别国要顺应当地的风俗。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①人,不辞费②。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    说:同“悦”,取悦。

②    辞费:多说话。

礼用来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判断事情是否混淆相似,分辨物类的大同小异,明确礼制运用正确与否。不可以随便讨人喜欢,不可说些做不到的话。于礼要行为不越轨,不侵犯侮慢别人,不随便与人装作亲热。注重修养并实践诺言,这才是美好的行为,追求言行一致,这才是礼的本质。我只听说礼是要人主动取法的,没听说主动登门传授的;只听说主动来学的,没听说登门教授的。

【原文】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①,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②、节、退、让以明礼。

【注释】

  ①祷祠、祭祀:不同的祭祀方式。吴澄说:“祷祠者,因事之祭;祭祀者,常事之祭。”祭祀时,都要以牲(牺牲)和币(束帛)敬奉鬼神。

  ②撙:z?n,克制。

【译文】

道德仁义这四种美德,没有礼制(约束)就得不到发扬;教化训导扶正民俗,失去礼制就不会完备;纠正曲直明辨是非,少了礼制就不会分清;天子、大臣、上卿、下士,父、子,兄、弟,不依据礼制就无法确定;做官、求学事奉老师,不讲礼法就失去了亲情;上朝理事、整治军队、职官履事、施行法度,没有礼法就会失去威严;不同性质的祭祀,要以牺牲和束帛供奉鬼神,不依礼制就不虔诚庄重。所以有德有爵之人要貌恭、心敬、克制、自持、退让,才能明晓礼的大义。

【原文】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①。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注释】

①麀:yōu,母兽。

【译文】

鹦鹉会说话,仍然脱不开飞禽的范畴;猩猩会说话,也脱不开走兽的范畴。现在的人们如果不讲礼制,即使(嘴上)能说话,可是心里上还不是等同于禽兽一样吗?只有禽兽没有礼制的约束,因此才会有长幼共享一只母兽的行径。所以圣人们做了礼制用来教化民众,使他们遵守礼制,知道自己与禽兽是有区别的。

【原文】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译文】

上古时候(人心纯朴)只重视施德与人,后来才有了施德与报德(的区别)。礼制讲究的是相互往来,你讲礼节但得不到对方的回报,这是对方的失礼;人家对你讲礼你却不还礼,这是你的失礼。人讲究礼制才能心安身安,否则就会遭受危险。所以说:礼制的学问是不能不学的。礼,讲求放下自己的位置而尊敬别人。即便是背筐的小贩,也一定有自尊心,何况那些达官贵人呢?富贵之人明晓礼制,就会不骄矜不过分;贫贱之人知晓礼制,志气就不会丧气害怕。

【原文】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译文】

人在十岁的时候称为“幼”,开始求学;二十岁体质未强,称为“弱”,可以戴冠了;三十岁血气已定,称“壮”,娶妻生子;四十岁气血智力已成,称为“强”,可以做官;五十岁力衰发白,称为“艾”,可做大夫治政;六十岁渐入老境,故称为“耆”,可以指使别人做事;七十岁完全变老,所以称“老”,要将经验传授给子孙了;八十岁九十岁日渐衰老,称为“耄”;七岁幼小无识,称为“悼”。“悼”和“耄”即使有罪,也不会处以极刑。人生以百年为一个时期,百岁就要颐养天年了。

【原文】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译文】

大夫七十岁辞官而告老还乡。如果得不到准许,就应该赐给他几和杖(使其在官所有凭倚、上朝有所依靠),出行巡视要有使女服侍,到边远地方做官,要乘坐小车。在别国自称为“老夫”,在本国要称呼自己的名字。别国问到(本国旧典故事),一定要告诉他们这些制度。

【原文】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译文】

与长者商量事情,一定要操几执杖来护持(以示敬重)。长者发问时,不谦辞推让就来回答,是不合礼制的。

【原文】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①,昏定而晨省,在丑夷②不争。

【注释】

①凊:qìng,使凉。

②丑:当众;夷:侪,同辈。

【译文】

作为后辈的礼节,(要讲究)冬天为父辈暖床防寒而夏天降温去暑,天黑安静地就寝而早晨殷勤地问安。在众人和同辈面前不要争执。

【原文】

夫为人子者,三赐①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②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③。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注释】

①三赐:郑玄说:“三赐,三命也。凡仕者,一命而受爵,再命而受衣服,三命而受车马。卿大夫士之子不受,不敢以成尊比逾于父;天子诸侯之子不受,自卑远于君。”

②州、闾、乡、党:《周礼》二十五家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③僚友:做官的同僚;执友:志同道合的挚友;交游:一般朋友。

【译文】

  作为官宦子弟,受命任职而不敢接受车马之赐,因此州、闾、乡、党都认为他孝道,兄弟亲戚都认为他和善,官场同僚都认为他仁慈,泛泛之交都认为他诚信。遇见父辈同僚,不让上前就不敢上前见礼,不让退避就不敢退下,不主动提问就不敢回答,这都是孝子的行为。

【原文】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

【译文】

作为后辈小子,出门之前一定要禀明父母,回来以后一定要回复问安,在外交游一定要有规律,研习学问一定要走正路。(在父母面前)要注意说话避免用“老”字。

【原文】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译文】

  对年龄超过一倍的人,要用侍奉父亲的礼制来服侍;超过十岁的人,以兄长的礼节侍奉;超过五岁(不到十岁)的,可以与之并肩而行。众人相聚超过五个人的,要为长者单独设席。

【原文】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①,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槩,祭祀不为尸②。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③,不苟笑。 孝子不服闇④,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⑤,不有私财。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

【注释】

①    奥:室中西南角为奥,因其隐奥无事,故尊者处之。

②    槩:同“概”,限量。祭祀不为尸:孙希旦说,“父在而为尸,其父必与于祭,将以尊临其父,为人子者所不可安也。”意思是说,子为代尸,必然要接受父亲的祭拜,这于礼制上是不合适的。

③    訾:zǐ,诋毁,指责。

④    闇:àn,幽暗之处。

⑤    死:指为朋友报仇而身死。

【译文】

作为后辈,闲坐之时不居奥位,餐饮之际不坐中间,走路之时不占中道,站立之际不堵门中。宴请宾客时不要插手于馔具的数量,祭祀先人时不要作为代尸。(即使)听不见父母的声音,看不到样貌,(也要像)见到音容笑貌一样(自持)。不要攀登高处,不要站在深渊旁边,不随便诋毁他人,不随便讥笑别人。守孝道的人不背人做事,不登临险境,是怕辱没了亲人。父母在世,不要答应为朋友两肋插刀而死,不私自储存钱财。作为儿子,父母在世时,穿衣戴帽不要都是纯白色的。父母早逝,穿衣戴帽就不要全部是有纹彩的。

【原文】

幼子常视①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②诏之,则掩口而对。

【注释】

①    视:同“示”,以……示之。

②    剑:挟持。咡:èr,口旁,口耳之间。

【译文】

对幼小的孩子要经常示之以正道,不要欺诳,童子不要穿裘服和厚重的外衣。站立时要端端正正,不斜着身子听讲。长者在拉扶的时候,要伸出双手抓住长者的双手。(长辈)背着或挟抱着,就应闭起嘴巴对着长辈。

【原文】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译文】

  跟随老师外出,不要越过道路与别人搭话。在路上遇见老师,应快步上前,垂手直立。老师和你说话就应当马上回答,老师不说话就要快步退开。

【原文】

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译文】

跟随长辈登高望远,就应当面向长辈所看的地方。登城的时候不指指点点,登上城头不要大呼小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