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中心医院李晓沛:教育面对面:学生、家长、老师如是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4:03:38
2011年11月16日 08:13:36  来源: 新华网综合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马玉波 (高三语文老师)制图:蔡华伟 宋嵩绘
老师的煎熬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④)
【编者的话】
本版系列报道推出以来,在家长、老师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记者走访了一些学校的老师,他们坦言:在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和升学压力之间走钢丝,感到很无奈、很困惑。今天我们特别编发来自教学一线的老师的文章,来听听这些心声。
“高考不考,看闲书有什么用?”
在当前高考选拔模式下,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如同带着镣铐跳舞。
新课程理念要求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但受高考模式的限制,被称为“文化殿堂”的校园已异化为“文化沙漠”。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名著,家长反对,班主任老师反对,他们众口一词:“高考不考,看闲书有什么用?”在他们看来,“高考有用”是唯一的标准。笔者曾向学生推荐文学作品,但大部分学生没有阅读,原因是“没有时间”,因为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全被各学科的作业占据。学生沉浸题海,疲惫不堪。
没法让学生接近名著,新课改所提倡的课外阅读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手写我心”在考试中易被判“另类”
新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学包括片段作文、命题作文、课外练笔三部分,完整地进行一次全程训练需要大量时间,而课堂上可用于作文教学的时间又太少,课外学生很难找到时间做作文,训练目标基本上难于实现。大多数训练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或命题太俗,或限定太死,或与过去训练重复,教学中难于执行。一部分教师认为在现在的作文评分机制下,训练与否很难看出区别,不如抓基础实在,平时也轻视作文常规训练,直到临考之前,才突击进行审题、快速作文等非基本功训练,以适应考试需要。学生长期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创造欲望长期受到压抑,严重制约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笔者提倡学生自由练笔,但阻力重重,因为“我手写我心”的文章,极有可能在高考中被定位为“另类”。在当今高考阅卷模式下,学生的写作会永远以“稳”为主,雕章琢句的伪文化散文大行其道,“板块组合”式的议论文会得到一个“平安分数”,“个性化写作”是雷区。这样,学生硬着头皮去寻立意、明观点、找材料,形成“新式八股”的文风。司马迁、屈原、王昭君、苏轼成为高考作文中被不断大量克隆的“恒定”材料……
五花八门的考试占据太多时间
在考试的阴影下,语文教学很难呈现出本来应有的美丽。
高中语文很大程度上是被考试异化了。且不说名目繁多、重复累赘的考试本身,单是课文教学一般也得服从考试的需要。至于那些五花八门的考试——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周考、纠错考、单元考、全市统考、名校联考、一模、二模一直到N模……几乎多到无以复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使他们望而生畏,见而生厌。这种繁复的考试、讲题,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毫无用处,在学生最需要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占据大量时间,逼迫他们做大量对将来发展毫无用处的考试训练,无疑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
面对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师生双方都不敢懈怠。除非你不怕“身败名裂”,除非你不想升学。厌归厌,但你必须日复一日从事或接受这种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种参考资料满天飞;在这种模式下,催生出许许多多出题、讲题、押题的“名师”,催生出许多考上名牌大学的高分低能者……
注重人文素养要担风险
在我们身边,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个老师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提高课堂的“文化味”上下功夫,课讲得好,学生喜欢,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一定好;相反,有的老师,不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从高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答题训练,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十分突出。课堂艺术与教学成绩不一定成正比。于是,许多满怀教育理想的教师,在残酷的应试背景下,放弃理想,屈从现实。
着眼于学生素质培养,调动一切审美手段,让其置身于美的氛围中,接受人文熏陶,肯定对其未来的发展有好处,但在现行考试面前必然要承担风险;对着考试教,你考我就教,不考我就不教,各考点反复训练,人人过关,自然万无一失,但又有悖教育规律,深为学生厌恶。我们的语文老师就置身于这种夹缝之中,备受煎熬。
(文章署名为化名,记者赵婀娜整理)
【新闻背景】
中学教师正面临“压力山大”之困
谈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们首先会想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这种状况在中学教师中表现更为明显。
据业内人士介绍,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会、学校、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值越来越大,教师工作更为繁重和忙碌,不但有备课、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周练、月考、统考等也让教师疲于应付;二是目前一般以优秀率,升学率,高考一、二本上线率等作为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教师一刻都不能松劲,压力比较大。第三,教师本身也面临着升职、晋级、继续教育等自我发展的压力。
有人曾大致做过统计,从早晨6点左右早自习开始到晚上10点左右晚自习结束,一个老师在校时间大约有十二三个小时。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耗费时间长,几乎成为中学教师工作的普遍状态,由此也带来不少生理和心理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中学语文老师张某就是其中一例。张老师今年41岁,因为工作压力大,出现神经衰弱,常常失眠,夜里多梦、盗汗。上课迟到、被领导批评、遇上听课讲课内容却完全忘记,是张老师梦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上课时也多次出现因体力不支昏厥的状况。
而32岁的中学历史老师吴某则表现出难以与同事友好相处、共同合作,有时甚至发生纠纷,对待学生也态度粗暴,时常牢骚满腹。
种种案例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有人戏言,中学教师面临“压力山大”之困,呼吁社会及有关部门给予重视。
【师说一】
无情升学关,只看成绩单
初中语文老师王鹏:李梦飞是一个帅气的大男孩。我感觉,他是我教学生涯中遇到的最优秀的一个孩子:学习拔尖,文艺体育样样精通,班里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他。
进入初二,他依然是班里学习及各项活动的领军人物。运动会的跑道上,总能看到他矫健的身影;艺术节上,从编排到演出,他忙得不亦乐乎;学校组织的演讲赛、辩论会、篮球赛,他也无一例外取得了好成绩。那时候,全年级的老师和同学都羡慕我班有个全才。他自己收获了一堆奖杯,一大摞奖状,也给班级争得了不少荣誉。我当时特别自信,认为自己一定会培养一个综合素质极高、将来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
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这些活动占去了他大量的学习时间,升入初三,他的成绩出现了滑坡。这时,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集中精力帮助他抓学习。但是由于初二的基础不够扎实,他中考时只考了班级第七名。几所知名重点高中只看成绩,差一分都不录取。就这样,孩子被他理想的高中拒之门外。那时,我一时冲动,还给招生处打了电话,告知他们这是一个素质极高的孩子,希望能够破格录取。但是,这种举动似乎太幼稚了,现实很残酷。
虽然家里摆满了奖状,虽然我一再安慰家长,孩子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但是从家长失望的眼神中我还是明白了,那张成绩单才是最重要的。
【师说二】
素质教育排头兵,我没当成
初中物理老师张峰:我是一名从教将近20年的物理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和领导、家长的信任,多次获省、市级荣誉。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我认为我应当走到教改的前列,做素质教育的排头兵。
2006年秋,我又从初二带了两个起始班,从那时起,我也开始了素质教育的探索。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加入了学生自学、互学、亲自实验、我当小老师等活动。课下作业也改成了自我制作、网上了解相关知识等。
为了精心设计、组织一节课,我要制作教具、查阅大量资料,忙得不亦乐乎,比别人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多。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觉得物理课轻松有趣,每天都很期待,我也感到很快乐。
但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没做大量习题训练,答题缺乏规范,明显不到位。两个月过去,在期中考试中,我所教的学生答题因为生活性语言较多、和标准答案有差距而失分严重。在教学评估中,我的成绩也落到了中下游。班主任怀疑的眼光、领导语重心长的谈话、家长会上家长的抱怨,似乎都给我扣上了不负责任的帽子。
我困惑了,明知满堂灌、反复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告诉学生很多知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可面对应试教育,我只能退缩,还是让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现在我的学生依然很累!
(本版据人民日报报道 记者苗苗 两文中均为化名 记者蒋云龙、丁汀整理)

制图:蔡华伟 宋嵩绘
家长的纠结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③)
“自身已很难再有发展,孩子是全部的希望”
黄珊与老公都不是北京本地人,在北京打拼近10年,为了能让7岁的女儿接受好的教育,他们舍弃了很多。家距学校太远,他们先买了车,又就近租了房,夫妻俩每月共有15000元左右的收入,除了日常的生活开销,近8000块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其实完全不必那么多,自己享受一下多好啊,但是为了孩子可以适应将来的发展,以后有个好的未来,我不得不放弃。”
在黄珊的包里,永远都会带着一张课程表,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孩子课外班的时间地点。
这位34岁的妈妈,目前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我自身已经很难再有什么发展了,现在孩子就是我的全部希望。”
于是,带孩子赶场上课外辅导班成了她一项比工作还重要的内容。“除了周一,别的时间我都需要带孩子去上课外班。” 比如,每周二到周五,孩子都要上课外的数学和英语(论坛)辅导班。
孩子的学习效果如何呢?
刚开始,孩子还兴高采烈,说是再去学校上课,能轻松回答出老师的所有问题。但是后来随着辅导班难度加大,孩子对学校讲的失去了兴趣,认为太容易,不想学。作为家长,黄珊非常矛盾,逼孩子又不忍心,不去管又怕这样下去对孩子不好。
但是,看着别的孩子都是这样学,黄珊也不得不下定决心,“我孩子也必须这样。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长大了对她也有好处。”
“不想加压,但孩子主动要求,挺纠结”
宁宁的爸妈都是教师,在北京海淀区某中学任教,孩子在海淀的一所重点中学上初二。在很多人看来,这很值得羡慕,至少在家庭教育和孩子上学问题上能够比其他家庭有优势。
作为教师,宁宁妈妈说:“其实我并不看重孩子的名次。”
宁宁爸爸也担心,“过重的学习压力会造成自信心不足、心胸狭隘的性格,同时对孩子能力的养成不利。”
可是,宁宁却很担心考试排名,每次排名靠后了,他都会觉得很丢人。目前学校课程很紧,孩子几乎没时间做别的,于是考试成绩成了孩子们认为是最重要的事,也是最能影响孩子自信心的事。为了能够保持优秀的成绩,孩子甚至主动提出借助课外辅导来提高学习成绩。
宁宁妈说:“我并不赞成找课外辅导,成绩想优秀就要找辅导,长此以往,孩子很可能会缺乏独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缺乏执着的韧性,进入社会后,更容易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受挫。我们都想给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努力、独自成长,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去寻求外力帮助。”
她的说法得到宁宁爸爸的赞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学校的培养主要与智力有关,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这种模式化的教学上,孩子将来的情商、逆商、德商、心商去哪找呢?”
然而,孩子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参加课外辅导,这似乎也不是无理要求,做家长的怎么办呢?面对孩子的要求,宁宁的爸爸妈妈“挺纠结”。
“我替孩子选择了屈服”
“孩子,我了解你的渴望,理解你的心情,然而现实让我们不能放松。调整心态,提高效率!自己挤出时间玩吧!”豆豆妈妈这样跟孩子说。
豆豆妈妈说:“我不是一个面对现实敢拿孩子将来做赌注的妈妈,也不是一个特立独行有自己明确而执着的教育方法的妈妈,当小升初的洪流袭来,当升学压力大山般压来时,我替孩子选择了接受,选择了屈服。”
眼看着孩子两个月后就要面临小升初的抽测,三四个月后就要升入六年级,一年零两个月后就要小升初……豆豆妈急死了,只有一个方法:给孩子报了一堆课外辅导班,让孩子努力加油。
“其实我也不想做这样的决定。自从报名参加辅导班后,孩子的悲惨生活开始了,每天除了正常上学外,还要上一堆的课外班,周末更别说了,奔波于各个培训学校。”豆豆妈说。
其实孩子有多累,作家长的都看在眼里,他们也很心疼。可是豆豆妈妈也很无奈:有的家庭可以选择送孩子出国,有的家庭的孩子不愁未来的工作,但是她家只有这一种办法,不去逼孩子怎么办?“我也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有淡泊明志的情怀,积极乐观、坚持不懈的态度,但是当前必须先让他考上一所好学校。”
(文中均为化名)
淮安
孩子赖床不起 父亲怒而报警
【新闻背景】
几天前,江苏省淮安市区一名初三学生因赖床不起,他的父亲情急之下便拨打报警电话,请派出所民警前来帮忙。
据了解,当天早晨6:20左右,淮安市健康路派出所的值班民警接到一居民报警电话,称已经到了儿子平时起床时间,可他想尽了各种办法都没有说服儿子起床,只好请民警帮忙。
民警来到报警人所居住的市中心某小区家里时,小孩见到了民警就急忙“告状”,称他的父亲还没有到起床时间就掀他被子拽他起床,想要父亲道歉。
这位家长称,14岁的儿子是该市某重点中学初三学生,每天早上都是他负责叫儿子起床。可当天早晨,当他像往常一样来喊儿子起床时,儿子一会儿说喊早了,一会儿又说天太冷,就是不愿意起。眼看上学快要迟到了,着急的父亲便掀开被子想强制儿子起床。谁知道儿子的犟脾气也上来了,跳起来站在床上跟他大吵大闹,就是不穿衣服。两人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还动起手来。家长在情急之下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出警的民警向记者介绍说,由于父子双方各执一词、互不让步,而且上学也已经迟到,便只好将他们都带回派出所进行疏导。随后,孩子的母亲闻讯也从单位赶到派出所,对这对父子进行劝解。直到上午10点多,孩子才在母亲的陪同下离开派出所前往学校。
据民警说,从这对父子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处于升学阶段的孩子平时承受着较重的学习负担,周末可能还要参加补习班,心理压力较大。
相关人士建议,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要注意好方式方法,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记者姚雪青)
别把你的梦想强加给孩子【专家支招】
家长要摆脱教育焦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家长特别担心孩子的全面发展,总是想去预防或者提前解决孩子将来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会带来一定的焦虑。
另一方面,很多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当年没有达成的目标也会寄望于孩子。可控制孩子不可能那么容易,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
自身的焦虑、希望的寄托,加上攀比的心态共同组成了家长的“愁”。
有几个方法可以减轻这种“愁”。
首先,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毕竟只有少部分人的成绩能进入班级前列,家长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发现孩子的优点。
其次,建立平等的代际关系。关系大于教育,家长应该学会了解孩子的需求,更好地沟通。
再次,转变观念。家长应该学习孩子成长的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幸福莫跟分数挂钩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教授刘晔萍:一位学生能不能教好,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第一件事情应该是玩耍。如果对于玩耍,家长能够做很好的设计,对孩子来说,也是学习。比如,在玩耍中,家长可以教孩子如何观察、如何提高动手能力,也能引导孩子带领周围的孩子一起玩,培养团队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这个过程的训练,和成绩无关。
只是现在,从小学到大学,评价教育的标准,都是考试的分数。成绩的好坏,成为学生成功与否的代名词。按照这个逻辑,孩子的幸福感便也和分数的高低挂起钩来。
家长首先要教给孩子的是做人、做事,而不是成为一个被成绩决定的人。
别老跟最优秀的比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教授 沃建中:对于孩子的培养,我觉得至少有以下4方面值得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第一,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寻找自己未来的目标。
第二,要更多地给孩子自信。孩子的自信来自于家长的鼓励。如果孩子考试考得不太好,家长不要一味批评。如果孩子做得不错,有进步,要多鼓励。家长要引导孩子纵向比,而不是横向比,别一味把自己的孩子和优秀的孩子比。
第三,要给孩子更多决策的空间。有时即使决策是错的,也该让孩子去尝试。
第四,从学校来讲,要做好因材施教。课堂教育目标应该放在成绩中下生身上,让学生整体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有很多实验证实,这样做,开始课程进度可能会慢一点,慢慢地原本跟不上的学生就跟得上了。老师应该相信:任何人都具有学习的能力,能够学好基本的课程。
(人民网熊旭、林露整理)
童年过了哪里寻找【孩子说】
@宁宁:小学的时候我很喜欢家。现在我更喜欢学校。
@汀汀:难道我每天只能学习不能干别的?让我成为书呆子,是吧?
@达远:我要自己狠狠地闷几脚足球!
@小山山:我知道抽测的重要性,我也知道小升初的形势严峻,可是我还知道童年时光一去不复返,长大后去哪里找呀!
身陷其中无能为力【家长说】
@家长:教育环境有多残酷?但凡有孩子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体会一些,然而身陷其中,难以超脱。
@一位母亲:都说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早6点30分出门,回家吃过饭休息一小会,做作业复习直到10点30分睡觉。德智体美劳,哪一项不重要,只会x+y,其它几项都欠缺,怎么行?我们小时的教育,比现在更真实……真的希望孩子快乐,我无能为力。
@中学生家长:我的孩子很善良,爱帮助人,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又有生活自理、做事的能力,就是不愿读死书,成绩不好,在学校是老师眼里的差学生。当前的中考、以后的高考(微博),对他可能都是打击,难道这样的好孩子就没有出路?
家长负有很大责任【网友说】
@欣颖:孩子苦,别老往别的方面上去说三道四,其实家长有很大的责任,怪就怪“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问题出在家长。如果都不去参加课外辅导班,那些辅导机构不就没事做了吗?我的孩子就从来不参加任何辅导班。
@ 冷眼:跟风地给孩子报特长班、补课。孩子们一个个小脸蜡黄,小小年纪戴着眼镜,佝偻着背着20多斤的书包每天两头不见太阳地穿梭于学校与家之间。我想如果是我也烦透了。
@ 何忠平:把孩子们灵性都给扼杀了,变成没有激情的书呆子,对学习充满厌倦,长此以往,孩子们的创造性、发散性没有了,民族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 小李飞刀: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问题,老师、家长和孩子都是受害者,社会上存在着一股浮躁的情绪,不知道培养出那么多书呆子有什么用,悲哀啊!
以上均摘编自人民网教育频道留言及人民微博
(本版据人民日报报道 《人民日报》 姚雪青)

宋嵩绘
学生的心声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②)
晓春是上海市某重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今年11岁,体重不足40公斤,书包却足足有6公斤重。里边的东西真不少:除了语、数、外课本,还装着奥数、科技、美术、信息课和信息册、辅导书等等,林林总总不下20本。
书包有个拉杆,晓春每天拉着上下学。
“背着怎么吃得消啊?肩膀又酸又疼,感觉喘不过来气的!从四年级开始我就换拉杆的了。”晓春告诉记者。即便这样,也不容易。晓春家住6楼,上下楼梯就得拎着。清晨爸爸妈妈在上班前,还可以帮她拎到楼下,下午放学后就得全靠自己了,一双小手勒得红肿,人累得气喘吁吁,也只好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往上攀。晓春说,她们班近40名同学,用拉杆书包的占了大约1/3。
不光是书包不轻,做作业压力更重。
晓春每天早晨6点30分起床,7点30分到校上课,从7点30分到8点10分,班上有一半同学被选拔出来上40分钟奥数课。上课后老师都要布置作业,学生就要用功去做那些写不完的习题。
“连每天一小时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了。吃过午饭全班同学都要做作业,直到下午上课铃响;下午4点10分放学,回家都不能休息,做完课内作业,还要做课外作业。每晚都要做到八九点。虽然说每月20日是学校的‘无作业日’,但是连这天老师都不会放过的。我们觉都不够睡,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的。” 吐了吐舌尖,晓春无奈地说。
晓春妈妈说,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先吃点东西垫垫,马上就得开始写作业。等饭好了,吃饭,然后接着写。有时候孩子太困了,就趴桌子上打个盹儿——一会儿就得叫醒,因为还得接着写。
有出去玩的时间吗?记者问。
“还真没有。周末我们尽量带孩子出去玩一玩。” 没时间玩,也没有什么体育运动的时间。“学校里有体育课,课上运动呗!”
表面看来,学生是被作业所累,实则为考试所逼。学校考评老师,老师加压给学生;学生考不好,家长也来找学校。结果书越读越多,书包越来越重,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通过考试评优劣。晓春说:“考好最重要了,课外书平时没时间看的。”
到了周六周日,晓春总算可以有点轻松的时间,但也有限——还有很多辅导班在等着她。父母双休日给她报了4个辅导班:奥数、钢琴、乐理和剑桥英语。有的班她压根儿不喜欢。
只保留孩子感兴趣的班不行吗?
“那怎么行!”家长说,“小升初,要看英语考证的。奥数也有加分,班里有一半人都在上。就不说加分,学了奥数之后,对做普通数学题确实有很大提高,好比负重跑惯了,解开就能跑得更快,不上能行吗?”
负重跑惯了,解开跑得快;可如果过重呢?还跑得起来吗?孩子会不会像拉杆书包一样一点点被拉长,沉重的负荷会不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直不起腰来?
(文中为化名)
【案例一】
妈妈
我压力好大
今年初,和妈妈为了补习奥数而争执,南京一名小学生华华(化名)写了一首名为《妈妈我压力好大》的诗,这首诗在网络传播开以后,引起了广泛反响,甚至被谱曲写成了歌。诗作摘录如下:
妈妈,我的压力好大
一分一秒一嘀嗒
外面的鸟儿早已飞回家
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
我都在家
我在家
不是摆弄芭比娃娃
也不是上游戏网站4388
而是拿起笔在奥数题上比比画画
啊压力好大
我真讨厌黑板上5678
什么时候我能给自己放一个假
一株草和一朵花
我都希望去探索它
……
时光一天一天被学习打发
学习的内容难度也越来越大
妈妈,我想告诉你
长大的我不会没有出息
不要让大自然和我没有关系
给我放个假,好吗
妈妈,我的压力真的好大
【案例二】
98分
为什么还厌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学者沃建中向记者谈到一个案例:
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在模拟考试中考了98分,却不想学了。按说,98分的成绩算是不错,为什么孩子却产生了厌学情绪?百思不得其解的家长只好带着孩子去做心理咨询。
孩子说,考了98分,只在班里排了第十名。按照这个成绩,进最好的学校很难。那么这个98分,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他看来,第一名才是目标,必须考到第一名才行。可是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都那么努力了,却还只是这个成绩?学习的快乐到底在哪里呢?
沃建中说,这个孩子面临的情况,其实很有代表性:学习带来了挫败感,孩子没有自信了。
(本版据人民日报报道 记者 林露)

校园冷暴力的土壤是什么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①)
【开栏的话】
时下,从不时跳出的新闻事件来看,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许多误区:过重的课业压力让孩子不堪重负;瞄准应试的教育内容过于膨胀、挤占了几乎所有的时间,而关注孩子心灵等方面的教育付之阙如;美的教育、爱的教育、意志的教育、健康的教育不同程度“缺课”……
这影响着孩子的茁壮成长,也影响着我们明天的发展。
本报社会版和人民网教育频道,今起共同推出“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系列报道。在推出报道的同时,人民网教育频道还会推出在线调查、设置互动版块,希望广大读者支持、参与,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讨论解决之道。
【新闻背景】
日前,一些乱象映入公众眼帘:
西安一小学让调皮、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老师称此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
山东省东营市某中学有班级实行奖罚制度,违规违纪的学生会被罚款,罚金将用来奖励学习进步者。事件曝光之后,学校纠正了该班级的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某中学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优秀生”字样。
浙江省慈溪市某小学的3个男孩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遭到老师惩罚: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目睹此事的网友拍下照片,发到网上。
最近发生了诸如绿领巾等一系列校园“冷暴力”事件,引发了各界关注。
专家指出,事件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如教师的生活压力以及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教师专业培养体系中德育内容的相对缺失、公民意识在教育领域的淡薄等,这些都值得反思与警醒。
制造疏离将造成深层伤害
专家指出,红校服、绿领巾等,事实上造成了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距与疏离,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将是终生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林丹华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社会性培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同伴的接纳、认可和肯定。同伴的认可对他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因为这伤害到了最根本的部分——自我的部分。这将会对其将来的成长、融入社会造成深远伤害。”
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帖子,发帖人是“树枝上的月亮”,清晰地反映出遭遇校园“冷暴力”之后,孩子的受伤和无助:
“我还很清楚地记得那是两年前的一天,我们班要上公开课,在上课之前,我们班的同学很多都被警告道:‘上课的时候要表现精彩’,可是我真不争气,我那节课让老师失望了,是很让老师失望的那一种,我的心里一直很内疚,因为我一直都是一个好学生。可是,从那节课之后老师对我的态度完全变了,变得对我冷漠了,我分明能感觉到每次给老师打招呼时他那种不屑一顾的表情,我当时的心情真的很难受,说实话,我每次眼里总含着泪水。”
从直接的打骂、责罚发展到今天的“冷暴力”,看起来惩罚方式不那么“负面”了,但实际上伤害却升级了,因为伤害到了心灵。“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教育首先要唤醒孩子的自尊,自尊才能自信、自立、自强。如果用这样的教育理念来主导教育行为,就不会出现这样惩罚和对待学生的方式。”山东省威海经济开发区皇冠小学校长于艳丽说。
教师的育人能力还没跟上
“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林丹华强调,“不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关键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要以尊重的心态去教育孩子。”
“‘冷暴力’是老师给学生做出了一个最为糟糕的德育示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说,“事件的发生反映出老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缺失以及教师德育专业化培养的缺失。”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育人应该是第一位的。但遗憾的是,目前在教师专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教学的能力大大提升了,但育人能力的提升还没有跟上。
檀传宝举了个例子,在日本,如果师范专业的学生没有修满德育的学分将无法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认证,但在我国却缺乏类似的制度保证,“仅靠老师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其成本和代价是巨大的。”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划分为‘优、差’,要以发展的眼光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特长。”林丹华指出,“对犯错误的学生,如果不是立足帮助,而是立足否定,教育就会偏离轨道。”
“别把无知当创新!如果有充沛的教育情感,扎实的教育理念,就能判断出行为是否合适。”于艳丽强调,“我们需要反思,对于‘有教无类’我们到底认识多少,领悟了多少?教育理念的落后、匮乏,教育情感的缺失、教育风气的浮夸都导致了教育行为的简单,或‘别出心裁’。”
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扭曲
“冷暴力”事件发生之后,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教师自身。
“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全社会的关注,这对教育和对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艳丽说,“目前,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工作与生活,这就容易催生扭曲的教育方式。”
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反思,“冷暴力是公民意识淡薄在教育领域的折射。”檀传宝说,“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但事实上,目前,无论是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尚未做到将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公民来对待。”
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向蓓莉也强调,如若倡导尊重“人性尊严与完整性”的教育被纳入我们中小学课程以及教师的培训课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师们将更有可能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更为适宜孩子成长的教学方法。
【专家说】
嘲笑比耳光伤害更大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比扇一记耳光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林丹华
“如果把老师比喻成产品,就应该在产品出厂前,给予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德育内容的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传宝
“如果教师群体本身就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能避免他们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出现各种非理性行为,甚至把学生作为自己负面情绪的出气筒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网友说】
不能用陋习代教育
@如果爱—欧伟强:此前坊间热议为何中国岀不了乔布斯,有色教育正是一大毒瘤。人为把学生分成红黄蓝、优中差,非此即彼。殊不知创新的本质在于变,在于破坏性思维。把学生拴上标签就禁锢了思想的可能性。
@孙骏毅: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决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与差,而是指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其可以接受的教育。反观现在唯分数论,人格歧视,以陈规陋习管理现代教育;嘴上喊教改,十年无效果;相当一部分教师人格有缺陷,既缺乏教学新理念,又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黄土高原黄土包:成绩歧视,贫富歧视,地位歧视,人身歧视,歧视!歧视!这种素质,自身怎能不被歧视?
@vv微言: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类的灵魂。如此充满歧视、冷漠和压抑的 “创意”教育方式层出不穷,教育者们该认真反思反思了!
(本版据人民日报报道 记者 黄碧梅整理)

新华视点:教育歧视事件连发 学生人格谁来维护?“差生”差考是一种教育的软暴力教育功利病为何总因“差生”发作
无形的绿领巾最难解

教育评论:是什么让孩子的书包重达6公斤?叩问:孩子“听话”就是好吗?
走访中学生成长现状:迈过这道槛就是成人吗?
作业太多 幼儿园孩子捏着拳头说:我要打翻老师

新华视点:谁将家长绑上“战车”新华视点: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让孩子做快乐儿童父亲用体罚教育后代遭质疑 4个孩子3个考进北大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 狼爸扛鸡毛掸来南京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不是人人能上北大清华妈妈为何变成“母老虎”?

新华视点:中小学“减负” 真的好难专家:学校同样需要减负高校教师不愿教学是谁之过拐杖老师谭定才:离开讲台离开学生就浑身不自在局长在乎校长 校长才会在乎学校

教育评论:“不活泼”的课程也要珍惜
800余万公众投票选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
4000所希望小学将推行口腔健康教育计划 
教育部关于公布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评估合格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