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经络歌: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49:20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记襄阳市委党校原副校长蔡义德同志

                                       康玉玲 蔡会雪

“与其庸庸碌碌一生混它百年,不如张旗扬帆拼它十年,作文如此,做人也如此。我能咬牙,我能挺住,我喜欢拼搏到最后,几十年如一日地拼搏。这样做,不累吗?累!但我乐在其中。”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好多事,就误在那迟迟疑疑、犹犹豫豫、磨磨蹭蹭上头。”

“我不想当什么官,也实在算不了什么官,只不过仅仅为了养一家老小,报父老乡亲养育之恩……,既然党把我安排在这个位置上,拿着国家的俸禄,吃着百姓种的粮食,却不努力去工作,那是罪过。”

以上几段文字,是襄阳市委党校原副校长蔡义德同志所著《人生·事业·家庭》一书中的摘抄,也是他的人生格言。

蔡义德,这个欧庙的儿子。终其一生,拼搏奋斗,只争朝夕。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家乡父老增光添彩。他的人生充实而匆忙……

在我们编写《故乡·欧庙》这本书时,蔡义德同志无疑是一个让我们绕不过去的人物,尽管他英年早逝,早已长眠于家乡的土地上,但家乡人民无法忘记他。

一、寒门弟子、奋发力强(图)

蔡义德,1948年出身于欧庙镇蔡家河一个农民家庭里。家中兄弟姊妹五人,可父母无力供五个孩子都上学,只好忍痛割爱,让哥姐们中途辍学,全家人节衣缩食供老三义让和老四义德两兄弟上学。

义让、义德两兄弟深知这上学读书的机会不容易,更加奋发刻苦地学习。为了节省家里的一盏灯油,兄弟俩每天挤在父亲喂牛的牛栏里熬夜苦读,父亲怕把生产队里的煤油用多了,又怕两个儿子熬坏了身体,估计到了十点就吹灭了灯,把他们逼上床,可是一觉醒来,只见两个儿子又趴在油灯下的小方桌上学习。正如蔡义德在他的杂文《吃得苦中苦方能熬成人——与儿女们谈心》中写道:“村里人都说我聪明,书读得好。实际上,摸我们底的老辈人都知道,我们读书用的功夫和别的孩子相比,不知要超出多少倍!”

天道酬勤,初中毕业时,兄弟俩于1963年和1964年先后以欧庙中学全校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全国学联单位,湖北省重点高中——襄樊五中。欧庙的中考状元如愿以偿地走上了“状元桥”。义让、义德“兄弟状元”的故事在欧庙一时传为佳话。

正当蔡义德以优异成绩完成了高中学业,正等着名牌大学张开双臂拥抱他们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大学梦破灭了,但理想没有泯灭。好男儿志在四方,第二年年底,蔡义德积极应征入伍,走进了部队这所锤炼硬汉的大学校。

蔡义德所在的部队是炮兵部队。蔡义德想,以自己的高中学历,当个雷达兵、标图兵、无线电报话兵是没有问题的。不知道是组织有意的考验他,还是命运之神故意捉弄他,他这个重点中学的高才生却被分配去当炊事员兼饲养员。没有迟疑,没有怨言,蔡义德坦然地接受了领导的安排,穿上白大褂,走进了伙房,走进了猪圈。他在日记中写到:“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斯筋骨,饿其体肤------,我虽然不想成为什么大人物,但我是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我要把所有的坎坷和挫折都视为磨炼自己的机会,当成奠定自己人生之路的坚硬的基石。”每天早上,当别人还沉浸在睡梦中,他就要摸黑起来洗菜、做饭;除夕之夜,当战友们在军民联欢会上尽情娱乐时,他却守在猪圈里,因为那老母猪要生猪崽;当他背着个行军锅走在大街上时,人们称呼他为“老司务长”。而当年的他只有二十二岁。又正是这平凡的生活,锁碎的工作成就了他,加深了他对生活的感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在夜深人静时,他拿起了笔,写鼓词、写相声、写数来宝;写散文、写评论、写短篇小说。从此他的作品不断见诸于报端,其短篇小说和长篇通讯分别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发表。他本人也从一名炊事员逐步成长为团政治处、军政治部专门从事新闻宣传和文学创作工作的部队干部。

二、殚精竭虑、成就事业

1976年,蔡义德转业回到了家乡,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新闻宣传工作,先后担任地、市委宣传部副科长、科长、《湖北日报》特邀记者。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始终笔耕不辍。用他手中的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讴歌家乡的发展变化,倡导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形成了他鲜明、犀利、鞭辟入里、贴切感人的独特文风。

1986年,经市委组织部考核,蔡义德同志被提拔担任《襄樊日报》副社长、副总编辑,负责整个报社的业务工作。

《襄樊日报》是市委党报,是党的喉舌。蔡义德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对每一篇编发的稿件他都要认真审阅,不允许出现任何的错误和纰漏。为此他吃、住在报社。报社的同志说,你如果白天找不到蔡社长那你就夜晚找,午夜后,哪个屋亮着灯,那准是蔡社长的办公室。

当了社长、总编的蔡义德依然不肯丢掉手中的笔,他还是经常以一个记者、编辑的身份深入到工厂、农村调查、采编。有一次,他与另外两位记者深入基层,历时一个多月,召开座谈会四十多次,前后接触近百人,写出了反响强烈的通讯《为真理宁死不屈》。为写好《农村工作队的非议》一文,他反复构思琢磨、茶饭不香、夜不能寐。那天家里来了客人,他一边炒菜,一边思考他的文章,结果菜炒糊了,锅烧通了。客人打趣地说:“蔡社长连烧菜的文章也作透了!”他的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和影响了报社的同仁,使报纸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1989年12月,时任《襄樊日报》常务副总编辑、副社长的蔡义德编发了《找市长不如找市场》的评论文章。由于当时有关市场经济的政策尚未正式出台,他这种超前的思想还不被所有人所理解和接受,于是招来了一些非议,面对来至上上下下的质疑、批评甚至要调离现岗位的传言,他一笑了之,十分坦然,并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实践证明,《找市长不如找市场》是一篇促进经济发展的好文章,具有改革开放的超前意识,是媒体职能的最好体现。

《襄樊日报》是襄阳市乃至湖北省的主流媒体,所有的撰稿人都以能在该报发文为荣,蔡义德又是本地人,找人开后门上报纸的不乏其人,但都被他一一婉拒。就连他最亲密的的三哥也不例外。当时有记者提出要为时任乡镇教管会主任的三哥蔡义让所在的乡镇教管会写一篇报道文章,遭到了蔡义德的拒绝,他说:“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千万不能利用关系为某一个人或单位谋好处,对自己的亲友更要严格要求。”

在不断变换的工作岗位上,(先后任过地、市委宣传部科长,《襄樊日报》副总编、副社长,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蔡义德同志都显现出较强的党性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因此于199810月被提拔为中共襄樊市委党校副校长(正县级)。

毛主席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而“党校”就是专门培养和造就这些“决定因素”的地方,被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干部的摇篮”。因此,一个地区“党校”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地区,这个市的干部素质,而干部素质的高低优劣又直接影响到这个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主管函授教学的蔡义德副校长到任后,经过调查研究,他认为这些来自基层的领导干部,都有着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而应该在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上多下功夫。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蔡义德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扬他勤于学习、刻苦钻研的作风,认真通读马列原著和毛主席著作,系统学习党史和党的大政方针,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因此,不管是面授还是函授教学,他都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干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在理论和教学上卓有建树,于1999年被评为副教授职称。

针对个别年经学员思想较浮躁,存在着追逐名利的不正之风,蔡义德同志引用古今哲人淡泊名利的故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在教学中及他的论文中以“人生三忌”为题,论述了如何正确对待名利。事隔多年,当年的学员,现已是级别不低的一位中年干部,仍记得蔡校长的“人生三忌”的教导:“人生可求名,但不可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人生可言利,但不可利欲熏心、利令智昏;人生可钟情,但不可情场失足自作多情。”

三、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凡熟悉蔡义德的人,无不说他是个“直性子” 、“急性子”的人,素有“拼命三郎”之称。因为他像一切有事业心的领导干部一样,要尽善尽美地完成本职工作,不愿尸位素餐。而他又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不仅是位领导干部,他还是一位文人,在业余休息的时间他还要写文章、搞创作。而上帝给每个人的昼夜时间是一样的,这样,他不熬夜、不拼命行吗?能出成果吗?他在一篇散文中这样写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警觉起来,给自己下一道死命令: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一日作一文,长短不论。纵有电闪雷鸣,至少也要一周一文。”“人生目标,应该是远大的,弓拉得越满,箭当射得越远,弓拉满了,才能试出自己有多大的劲,久而久之,也才能得出两臂功力一身劲。即使拉得太满,弦绷断了,也大可不必去后悔。”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弦绷的太紧。”尚在壮年的蔡义德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依然带病坚持工作,直到2004年被确诊为肝硬化才不得不住进医院。市委有关领导知道后去看望他,动员他去武汉、北京大医院住院治疗,他说,“市中心医院是鄂西北最大的医院,离党校也近,我还在职,能够走动,学校里很多事情还要做,一边治疗,一边上班两不误。”当病情稍有好转时,他就匆匆出院上班,万万没有想到因劳累过度病情反复,因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医院已感无力回天。

年仅56岁的蔡义德同志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得知蔡义德同志逝世的噩耗后,市党校和他曾经工作过的单位的同志们无不震惊和悲痛,他们都要求隆重办理丧事,为这位好领导、好同志、好朋友送行。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蔡义德同志在他病危时已有交待:“死后一切从简。”蔡义德同志在他弥留之际,曾向组织和亲人说了三件事:1为了不影响党校的办公和教学,不放鞭炮不吹丧,不设酒宴不摆阔;2节省公费开支,不购置棺材,不花钱买墓地,不入公墓;3火化后将骨灰送归原籍,葬在父母坟边下方。因为父母生前患病各自卧床半年,作为人子,因公未能侍奉双亲,死后要在二老坟前守孝。伺立于床前的亲友和同志们听了蔡义德同志的遗嘱,无不痛哭失声,他们深深为这位党的好干部的大忠大孝所震撼和折服。

中国人习惯“盖棺论定”,如何评价我们这位老乡呢?这里,我们想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概括蔡义德同志,因为他一生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为文勤勉。

                                        2011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