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使用方法:王原祁精品画集欣赏[55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45:34
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西庐后人。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出生,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 他的山水画,继其祖父王时敏家学,效法黄公望,名重于康熙年间。王原祁的祖父王时敏,是“清六家”——“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吴(历)、恽(南田)的首领。家中图书、金石、书画收藏甚富。每遇名画,不惜以重金收购。原祁得家学及指授,得天独厚。
王原祁最早的作品是二十二岁所作的《晴山滴翠图》。从此祖父便将六法之要,古今的异同传授给他。
王原祁在仿古画中,以仿黄子久的画最多,如《仿黄公望山水扇页》、《仿富春大岭阁》、《仿子久富春山图意轴》等。除了仿古以外,他能跳出古人窠臼,创作了大量自己的力作,如《溪山商隐图》、《云峰叠瀑图》、《云山消夏图》、《潇湘夜雨图》、《溪山林屋图》、《林壑幽栖图》、《秋山晓色图》等。
康熙四十四年,王原祁六十四岁,为翰林院大学士,以画供奉内廷,鉴定古今名书画,又出任我国第一部宏富的书画史论资料汇编《佩文斋书画谱》总裁官(见《娄东耆旧传》卷五)。《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有论书画、书画家小传、书画跋及书画鉴藏等门。征引古籍一千八百余种、注明出处,颇便稽考。
     康熙又以《全唐诗》三十部,命他为总裁分韵编纂,书成,赐名《分韵近体唐诗》。 康熙五十四年十月十日王原祁病卒,时年七十四岁。
  清朝山水画,白“四王”主盟画坛后,极力推崇元四大家。对黄公望特别倾倒。风气所尚,争相仿效,宗王原祁者称为“娄东派”,宗王翠者称为“虞山派”,两派平分天下,一时并峙。
王原祁格外受到皇帝恩遇,声势煊赫,从学者甚众。以正统派自居。“娄东派”大有取代“虞山派”领导“正统山水画”潮流的势头,成为清代官司廷山水画的代表。
    王原祁重视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在仿古上认真下过功夫,能吸收各家所长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才能,创立自己的风格面貌。他从早年临摹入手,到中年参以己意,最后则全然自作主张。他是有意识地让笔墨与天地造化争奇,这就是他以“金刚杵”一般的力量,在干墨重笔的皴擦中去博取“浑沌”气象。
    王原祁修养高、阅历深、见多识广,他懂得既师古人,又要“以天地为师”。如《华山秋色图》,便是这样的创作。另一幅《题画仿王叔明长卷》,以天地为师的观念更加明确,他写道:“余忝列清班,簪笔入直,晨光夕照,领略多年。近接禁地之清华,远眺高峰之爽杳,旷然会心,能不濡毫吮墨
有真山水,可以见真笔墨,有真笔墨,可以发真文章。”可见,王原祁无论从艺术主张,还是从艺术实践上,均注重“以天地为师”,并有从“真山水”中见“真笔墨”的作品问世。
    王原祁还有一套独特的作画法。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下记载说,先以淡墨略分轮廓,次画峰石层次、树木株干,他每画一笔,必反复考虑,然后少加皴擦,即用淡赭加藤黄少许,渲染山石。又以一小熨斗,熨干;再以墨笔干擦石骨,疏点木叶,则山林屋宇、桥渡溪沙了然可见。然后又以墨绿水疏疏缓缓,渲出阴阳向背,复用熨斗熨干,再钩再勒,再染再点,自淡及浓,自疏而密,阅半月而成,发端混沌,逐渐破碎,收拾破碎,复还混沌。他作画如古人那样,十日一水,五日一石,费时数日月才完成。他作小幅构图,往往只是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他说:“六法之妙,一曰气韵,二曰位置。若能气中发趣,是位置稍有未当,亦不落于俗笔也。”
秦祖永《恫荫论画》认为王原祁风格“中年秀润,晚年苍浑”。这种风格就是他自己说的“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楮墨之外。”他所追求的就是山水画的笔墨之美。王原祁画有融和厚重的效果,也体现了他的湿而干、淡而浓、疏而密的浑然一气的笔墨特点,前人评王原祁的画韵味淳朴,笔墨’古拙,“笔端金刚杵”,推重他的功力深厚,这与他长期追摹临仿宋元技法所下的功力是分不开的。
  一、对山水画南宗的发展观。王原祁的山水画理论,无疑是“四王”中最具创造性的。他一生对中国山水画南宗作深入研究,他的观点是继承董其昌、王时敏而来的,他虽以“元四家”为最推崇,却不为“元四家”所囿,在接受传统方式中要变化,求更新。
  二、在古法中建立起追求自己笔墨美的体系。
“四王”之中,王原祁十分重视笔墨之美。他的创作实践着董其昌的格言“以景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画禅室随笔》)。他作画,不是在于反映自然美,而主要在追求毛笔、宣纸与浓、淡、干、湿等多种墨法结合而产生的材质与技巧结合之美,画面黑白块面结构之美,对笔墨的重视,正是他在对传统的提炼过程中表现出的高度创造性:每次作画,总要求宣德的纸,重毫的笔,顶烟的墨,他说:“三者一不备,不足以发古隽浑逸之趣;”他的《华山秋色图》就是追求笔墨美的典型:这幅画用许多大小不等的小方块堆积成主峰,这——以无数石块堆垒而成的山峰。是以干笔淡墨勾出山峰的转折大轮廓,再以各种浓度不同的墨色,从淡到浓,从枯到润,从润到焦,从疏到密,反复多次皱擦、积染,使那些大小不等的块面,层层交叠,产生一种厚重、毛茸茸的质感。他作此画特别注意块面中黑白的变化,那山峰,与那白云、流水、天空构成了三个大的斜欹着的三角形平丽,黑白交错,近看笔墨互相交错,模模糊糊,远看却层次分明,苍润沉郁。从画的主体和精神实质在笔墨效果这点上说,他是,善于发挥中国山水画笔墨美的一位巨匠,并且建立起自己的笔墨体系。
  王原祁提出用笔要有书卷气:有书卷气则清疏秀逸,有力度、有气势、有感情:所谓“笔端金刚杵”,下笔有轻重顿挫,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他善用重墨、积墨,往往积墨层层,多次皴擦,焦墨点苔,黑彩焕发。他用墨要求有韵味,墨的韵味在于浓、淡、干、湿、焦枯间的对比变化和水分的运用。含蓄、沉着、稳重是它的特点。关于用笔用墨,王原祁有一个独创的所谓“毛”的概念,他说:“山水用笔须毛。”又说:“毛字从来论画者未之及,盖毛则气活而味厚。”“毛”,就是指笔墨的表现要变化,不滑木光,有层次,有厚度,给人一种毛茸茸、充满生命力的感受。    三、山水画画理。
1.仿古。他说:“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人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又提出“临画不如看画”:因为临画往往拘局形迹,不能洒脱,看画凡惬心处,熟于胸中,自能运于腕下(《绘事津梁》)。
2.讲究“理、气、趣”。他说:“作画以理、气、趣兼到为重,非是三者,不入精、妙、神、逸之品。”所谓“理”,就是自然界山川的结构存在规律。所谓“气”,是具体东西所构成的原始物质,因为“一切物皆气所为也”,这里指画家学问、人品修养等素质。所谓“趣”,就是画家的技法修养即情趣、天趣。有此三者,才能达到精、妙、神、逸之品。在对画家的修养要求上,王原祁最注重的就是“人品”,所谓“学画者先贵立品”:“人品”高则“画品”也高,他把“人品”看作是理、气的反映。
3.“老脉为体,开合为用的创作理论。王原祁认为一幅山水画效果最重要的是“气势”,而”气势”的产生则依“老脉、赖开合、起伏”的运用,王原祁提出”老脉为体,开合为用”的理论,发前人之所未发,堪称山水画结构理论的重大发展。“老脉”就是山水中的来老去脉的气势所在处,也可以解释为“画中气势”。“老脉开合”应是全画的第一步,就是整体具备了气势,第二步才是局部或一小段,也就是间架等。凡物体对空间.的占据,也就是艺术创作的“体”,而“用”就是“开合”峰回路转的变化。而开合起伏又必须服从“老脉”整体的大前提,否则便是“顾子失母”。
4.主张“要仿元笔,须透宋法”。就是说必须懂得宋画雄浑、刚硬、粗壮的面目,才能走向元人虚和、潇洒、柔和用笔的一路。这也是“宋画元化”的理论根据。这对清代中后期画坛影响深远。
5.音与画、诗与画相通。他说:“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绘画和音乐都讲究节奏和韵律,故二者相通。
6.“画本心学”。他在《仿董北苑笔意山水图》中题云:“画本心学,仿古人必须以神遇,以气合,虚机实理,油然而生:”画本心学论较唐人张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更强调精神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