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车揪痧揪哪揪几条:各族的殡葬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5:35:49


2008-07-15 17:38

各族的殡葬习俗

蒙古族的殡葬习俗
早期蒙古人葬俗是人死后,家人把蒙古包拆掉装车,赶着牲畜换一个地方居住,或把死者装上牛车,赶到预定的地方赶牛车跑起来,尸体掉下之处就是死者的墓地,但不埋。巴尔虎、布里亚特、厄鲁特等“林中百姓”部落丧葬习俗各有不同。 
  巴尔虎蒙古人早期是风葬的习俗。贫民多风葬,葬时将尸体放入袋中,车载到山上或草原人迹所不见之处,任鸟兽啄食。后逐步改为以土葬为主。人死后,设灵堂,尸体以白布裹上入棺,设供,三日后出殡。
  厄鲁特蒙古人一般在葬后请喇嘛念经,相地方,选吉日装殓。喇嘛死后要火化,勃额(萨满)死后要用立式棺材,富者死后使用棺材,穷者死后用布口袋和裹苇席。
  布里亚特蒙古人死后多用火葬、深埋,还有肢解、装白布袋,用牛车拉到地方后,打牛急驰,死者坠落处为葬地。葬后招待亲友和帮助出殡者。
  丧葬仪式后,再没有任何仪式。1949年后,多改为火葬

margaret506 2008-07-15 17:39 回族祭祀亡人习俗

回族把祭祀亡人叫“锅里倒油”或叫干“尔麦里”。主要是祭祀直系亲属亡人,祭祀教主等。

  祭祀直系亲属亡人一般根据亡人“无常”(逝世)时间的长短来采取不同的规模。

  祭祀从人“无常”后埋葬的当天晚上开始。丧主家要熬“米粥”,炸油香和烙油香,请操办丧事的和阿訇等人吃。回民称当日晚上的这种祭祀活动为“宵夜”。七日以前,家里有会念《古兰经》的就自己去“走坟”,不会念的要请阿訇或懂经文的满拉等去走坟。一日五次。回民认为在四十天之内,亡人的灵魂还在。丧主家每天要点香烙油香,做“杜娃”向真主祈祷。家里的其他人还要哭丧,直到第七天。回民称第七天为“头七”,也叫“七日”,这天丧主家要宰羊、宰鸡、炸油香,请阿訇和满拉以及有威望的回族老人若干人,到家里念经,吃油香。丧主家为了搭救亡人,求“真主”开天堂之门,还要给来念经的所有人都散“乜贴”(施舍),之后还要给亲戚朋友、邻里乡亲散油香。到了“二七”、“三七”,规模很小,有时不请阿訇,只是烙些油香,散给左邻右舍或贫穷者。

  到了四十日,认为亡人的灵魂要离开家了,要大干“尔麦里”:早上先请阿訇走坟,完了请阿訇以及亲戚朋友和乡亲们到家里来吃油香,有的还给丧主家散“乜贴”,从此以后,在百日、周年、三周年、三十周年仍要宰羊、炸油香,大干“尔麦里”。过了三十周年,有的就不再搞大的祭祀活动了。

  回民对教主的祭祀规模很大,称教主为“穆勒师德”,即传经授道“导师”,也称“老人家”,逝世后尊称为“太爷”,对某一教派的创始人一般称为“道祖太爷”。虎夫耶门宦的老太爷洪海儒的祭日是七月二十四日,哲赫忍耶门宦的马明心祭日是三月二十七日。遇到这些祭日要举行盛大的“尔麦里”圣会,宰羊近百只,宰牛十几头,约有一万多回族群众陆续去走坟、吃油香,还有的千里迢迢从外省区赶去参加祭日活动,表示对老太爷的尊敬与忠诚。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0 达斡尔族丧葬习俗

新缰的达斡尔人主要集中在塔城县的一些乡村,人口只有4300多人(1982年),是我区人口较少的民族。 
  他们的人口虽然少,但沿袭下来的丧葬习俗却十分讲究。达斡尔族对老人去世后的安葬十分隆重。若老人去世时,先由一位长者为他更换衣服、剃头、剪指甲。、洗脸,然后装入棺材。并将死者生前用过的碗、筷、烟具、锅、小刀和米、面等东西,要用线网包起来装入棺内的左边;把银箔纸剪成牙形,贴在棺内的右边,用来象征日月。另外还要在死者的一只手中放些瓜子,另一只手中放桨。到晚上在灵前放些点心上供,并要点一盏灯。在出摈之前,每天都要守灵上供、烧纸,儿子们要睡在地上守灵,表达孝心。 
  达斡尔人出摈前要举行祭灵仪式,在灵前要摆上亲友们送来的祭品,并要有人念祭文,颂扬死者的一生。同时在灵前要套一辆马车或牛车,用绳子和棺材连起来,表示死者将坐这辆车去天堂。祭完后把套车的牲畜杀掉。
  在埋葬时先由长子培一两锹土,接着大家动手埋。堆成坟头后,要将死者生前所喜爱的东西和常用的衣物在坟前烧掉,同时再烧些金、银箔纸。埋葬结束后,要用马肉招待亲友。
  死者埋葬后,要进行服孝。一般对长者服孝二至三个月, 五代以内的侄孙戴孝1个月,五代以外的不戴孝也可以,妻子给丈夫要服孝3年,并不准参加娱乐活动和改嫁。
  孝期满后,要在坟前杀猪供祭,以结束孝期。目前,达斡尔人的葬礼已从简,城市里的达斡尔人还实行了火葬。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1 朝鲜族葬俗
亲属无论男女,前来吊唁者都举一瓶酒,先奠一杯酒,再磕三个头。晚辈戴孝,女的解开发辫,等死者葬后再将发辫与白棉编结在一起,一直戴三年;男子戴白色无沿礼帽,长孙还要在帽后拖两条长棉带。

死者在家限放三日,第三日入殓前要设酒席。入殓时,要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等物放进棺材,或者将其焚烧。接着,在坟地摆一次酒席,然后,顺原路回归,回去要先洗手。次日,死者的亲人要来上供,也叫圆坟。

以后的每年都要在去世的前一天上供。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也要去上供。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1 畲族葬俗
 1.接娘家。是浙江丽水地区畲族的丧葬风俗。当稍上年纪的妇女死后,家人要通知其娘家人来吊唁。来人多是其兄或其弟。如果来人是长者,不戴孝帽,如果是死者的弟弟,则穿孝衣。娘家人来时,在村外放鞭炮。这时孝子孝孙们拿香,按长幼依次跑在门外迎接。娘家入第一个过来时,收拿跪者手中的香,第二人将他们扶起来。有的地方还要"拾娘家",即两人手臂相交,其舅坐在上面,抬进屋,孝子跪在灵台后,娘家人进门后,先向外拜三拜,表示接他家的香火,再向里拜三拜,表示把娘家的祖宗安放在这里,再拜棺和灵位。 
  2.大葬、小葬。历史上畲族曾盛行火葬,有的地区则实行土葬。葬前请风水先生选择地穴后打洞,把棺木滑入洞内。外筑坟头墓碑,谓之大葬。若是墓穴风水不合,则另择它地,两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拾骨骸盛于陶瓷之中另葬。立墓碑,谓之小葬,即二次埋葬。 
  3.焚烧入罐。这是畲族的传统丧葬风俗。历史上畲族曾盛行火葬,人死,则停棺于野外,经数年后,举行火化,将其灰烬贮瓶内,埋入土中。据《闽桥酋轩录》记载:"人死刳木纳尸。其中多长,辟相击节,主丧者盘旋四舞,乃焚木拾骨,置诸罐,浮葬林麓间,将徒则取以去。" 
  4.功德。《建德县志》记载畲族的丧葬仪式。“重做功德,门竖一幡,上书死者姓名,灵前杂列鸡黍,畲妇七、八围棺坐哭,用麻干为方格,高阔尺许,外湖以纸,中置纸绽,名之曰库,非持竹鞭甑,且鞭且祝曰:阿娘气平平上,或曰阿爷气平平上,或曰孝子饭。”又说:"治丧时必请祭祖者八人穿青红各色祭衣,在死者灵前嘴诵,或祖先前歌舞,名曰功德。未作功德则不得葬,葬则认为不吉。”进行土葬的畲族地区,还有请斋公念经起度做功德。或一两日,多至七日。送葬后还要做"头七"、"二七"、以至"七七"四十九日的祭扫活动。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2 黎族葬俗

1、墓式。黎族墓葬的传统样式,共分三种,即长形矮坟、圆形大坟和拔地而起的高尖坟。通什杞人、南开润人和美孚人,埋葬有固定的墓地山,坟多长形矮坟,坟前不立墓碑,没有‘扫墓’习惯;乐东、冒东、东方等县的部子孝人,多是圆形大坟,其他地区的人、杞人和赛人,没有固定的墓山,多是高出地面的尖坟。后两种坟,立墓碑,清明节有拔草扫墓的习惯。七差地区的人孝,有叠坟习惯,即一家共一个坟,把棺材叠起来。东方大田地区,夫妻合棺埋葬。所谓“生也同生死同死,死去阴间合墓埋”。 
  2.灵魂馆。是黎族为棺葬风俗。合亩制地区不准为老年人备棺,而其他地区则均有为老年人生前准备棺村的俗规。崔县的孝人,有一种“灵魂棺”的风俗,即对先前死亡的人未曾举行“做佛”仪式,则在后死者的棺木右边放一副空棺,作为前死者的“灵魂棺”,表示对前死者补办“做怫”仪式。 
  3.饮孝洒。是黎族守孝的传统习俗。黎族在服丧期间禁忌吃米饭,包括前来送葬的亲属村邻,在葬埋完毕都得先到治丧的主人家饮孝洒,然后才许回各自家中吃米饭。若是父母去世,其子女许守“酒孝”十二天,若兄弟去世,守“酒孝”期为七天,儿子死去,“酒孝”期为五天;村邻死人,“酒孝”期三天。守‘酒孝”期间,每日三餐都要饮酒,每次进餐,众人聚集在孝席间唱悼歌,然后才饮酒吃菜。 
  4、葬凶鬼。黎族的丧葬习俗。黎族人对于溺水、火烧、雷击、枪杀、兽害、上吊、难产以及掉树跌死等非正常死亡者,则视为‘凶鬼”。埋葬时,对死在屋内的,抬到非正常死亡者的墓地埋葬;若死在郊野,就地埋葬,不准把尸体再抬回村寨。合亩制地区,要穿红衣丧服来埋葬非正常死亡者,美孚人则把尸体俯埋,并用木棍从背部订进地里,意思是不让“凶鬼”出来害人。 
  5、太阳落山。也是黎族的一种丧葬习俗。黎族合亩制地区把人死看作“太阳落山”。当病者在弥留之际,亲属们要继续喂饭、喂水,并呼唤其“返回人间”,表示有亲人孝敬。死后,以鸣枪传报丧事,亲友即前来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众人挑酒抬猪齐来相助。给亡人洗脸、洗脚、梳发,按男女区别结发和穿戴。衣服全新,但必须反穿,禁忌给死者穿红衣。若死者是女的,要给脸抹灶底灰,意思是“生前勤劳,去了阴间会受祖宗欢迎”。有钱的人家,还要给死者嘴上放一块光洋,说是“去了阴间好问路”。把遗体放在屋中泱,下铺草席,上盖红毡或者盖上绣有龙须的“龙被”。死者是男的,就把头朝船形屋的前门,若是女的则将头朝后门。灵前祭品是一碗酒、两把稻谷和牛的下颚骨(如果是杀猪的就放猪的下颚骨)。另外在头前和脚前摆设祭灵席,置放酒肉其亲属接辈份称谓列坐遗体两旁,边呼、边哭、边唱悼歌,直至通宵,众亲邻边饮酒边追述死者功德。黎人认为“人死象太阳落山”。故其入殓仪式放在午后。入殓时将遗体用被子和露兜叶席包裹起来,放置在尸架上,再覆盖一张红毡或一床“龙被".尸架是竹制的,有五支小竹做的抬架和竹竿抬扛,以藤条绑固.由死者的两位亲人抬扛,众人扶送。去基山的路上,由精通宗谱的“奥稚”引路。“奥雅”身穿蓝色长袍,头插银簪,颈据银项圈,肩扛葬品。尸架后面是唱着哀歌的送葬队伍。到达墓山后.“奥稚”先挖三锄定好坟地地点,众人跟着挖坟穴。以太阳升落方向和流水尾决定坟穴头尾。坟穴深约五尺,长方形。先将棺木入穴,再将尸体入棺。盖棺之前,要揭开毡子,让亲属俯视死者颜面,以示告别。“奥椎”站立坟前,呼唤死者名字和宗族前辈死人的名谱,意思是“要他们将死者领回去”然后,用一束树叶打扫坟穴,意思是“把活人的灵魂扫出去,让死者安息”。“奥雅”先盖土,众入随着把土填入坟穴,土填到高出地面一尺高,然后置尸架于墓上。墓旁放稻谷两把,陶罐、陶锅、陶碗各一个,还有牛的下颔骨等祭品。意思是送给死者家具和牛等到阴间使用。将埋葬时用过的锄头、铲子等带回家,要等服孝期满,拿到河里洗净后,才可使用。。葬后,死者家里设宴席,请众人来家喝孝酒,唱悼歌,表示对死者哀悼。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3 藏族丧葬仪式

(1)天葬: 
  这是藏族的主要葬式。当人停止呼吸后,有的地区停尸三五日,设灵堂、祭台,燃酥油灯,祭献各种食品,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亲朋吊丧。有的地区则很快送往天葬场,煨桑祭祀,请僧人念经、吹法螺,招来鹫群啄食。死者家属男性都参加送殡。送殡用具有些弃置山间,不带回家。 
  (2)土葬: 
  这是盛行于东部农业区,尤其是与汉族杂居地区的一种葬式。人死后需尽快洗理着装,在僵硬前用绳索或白布条将尸体捆绑成僧人坐“禅”式,缠以白布,殓入一白布袋,最后置入形似房舍的四方高座式棺内,请僧侣念经超度,殡尸三五日,依卜算之时辰,将棺木抬往茔地下葬。埋后留有圆形墓冢,有的地方则堆以小白石,以志纪念。但未成年者和暴亡者不能入葬坟茔。 
  (3)水葬: 
  这是一种极为简便的葬式。主要盛行于江河沿岸地区。水葬的殓尸与天葬大致相同,按卜定的时间投入河中,三日后,死者家属前往投尸处及下游巡视,若发现尸体浮于水面,或滞尸河岸,重新置入水中。 
  (4)火葬: 
  这是一种较理想的葬式。在历史上多用于僧侣。解放后,國镓工作人员和一些农业区的藏族群众也多实行这种葬式。火葬的殓尸与土葬相同,出殡之日,将尸体抬到固定的火葬场(有的地区则临时选定),从炉顶置入葬炉,浇油焚尸。三日后,亲属同去收拾骨灰,葬入坟墓,或撒于高山之巅、江河之中。 
  不论采用哪种葬式,出殡后都得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亲属均带孝服丧。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3 白族葬俗
 在丧葬方面,明代以前因受佛教影响,盛行火葬;经过长期演变,解放前已改用棺木士葬。-男子死后一般即行装殆,妇女必须等候娘家人看后才能人棺。以后出滨送祖坟安埋。一般人家的坟墓为"一层桥"或"两道花门",穷苦者仅垒土为坟,而达富贵人则竖"三碑四技",建有"城门洞"式的墓道,并立石人、石马、石狮、石象等守卫坟墓。

  碧江白族停尸在正房中,晚闯围绕尸体跳舞、唱挽歌。出摈后垒土坟,并在死者头部方位竖一根长粟木,挂有土锅、麻布裳等祭物。将死者生前用物一并殉葬,以示悼念。解放后,革除了丧葬中许多繁文缛节,大大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对生产、生活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白族葬礼,重接气",放含口时举行送魂归祖地仪式。然后向亲邻报丧,由孝子净尸,停放尸体并杀猪祭灵。

  入棺仪式要请村中老人主持。木匠师傅点血开棺,主持人以言语安魂,之后设灵堂,亲友前来祭拜,夜晚以歌舞送灵。丧葬形式为土葬。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4 土族的丧葬

 土族丧葬因地而异。互助地区多数实行火葬,少数实行土葬。民和、大通地区一般都实行土葬。同仁地区的土族实行火葬,也有土葬的。不论是火葬还是土葬,都要举行丧葬仪式。老人病故后,将其衣服脱去,将遗体扶起,成蹲坐状,双手合十,两拇指撑于下颌骨,放在原处的炕角头,周围用干净土坯挤紧,上面披上衣服或白布。当天早晨,即派人去向喇嘛或本本子占卜葬期,邀请本家各户家长商议治丧事宜。请木匠赶做灵轿。第三天下午,将遗体入殓,用一条向左拧成的白布或黄布条,在每一关节处绾一乡球,一身要绾七至十三个,然后套上黄布做的套子,土族语称“布日拉”,装入灵轿内。灵堂设在堂屋里。一般在家停放五至七天。老人病故要请喇嘛诵经超度,并由喇嘛主持,每晚请本家老少集体念“嘛呢”。举行葬礼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语称“日格”。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有要来吊唁,舅舅来“认骨”。 
  土族丧葬要待客。一般分三顿饭、馍馍茶、酥油炒面、蒸油馒头和稠米饭。一般不动荤,只吃素。三道茶饭后,舅舅举行“摆外”、慰亡灵仪式,对亡人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评价,对儿孙们的孝心作出褒贬。“摆外”后,黄昏时分,请人到一个僻静处,砌火化炉。举行火化仪式,一般在早晨六七点钟。灵轿由儿子、侄子等抬到火葬场。遗体由其儿子或侄子从灵轿中抱出,面向西方,放入炉内后,送灵轿者都跪拜在周围祭奠。女儿、媳妇都要哭丧。由指定的两位本家弟兄点火。灵轿也要砸碎火烧。喇嘛诵经,向火化炉内投放五色粮食,浇酥油汁,约两小时左右,火化结束。下午拾取骨灰,放在一尺多长的柏木匣内,由儿子或孙子用一根红绕牵引,埋在临时选定的地方,待到第二年清明时,再迁到祖坟地埋葬。亡人送葬后,子女服丧,一般为七期,四十九天。服丧期间,男子不戴帽子,妇女不穿有色彩的衣帽,不串亲访以,当年不贴春联,不拜年,以示哀悼。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5 水族丧葬习俗
黔东南水族实行木棺土葬。有三种安葬形式:一是随死随葬,就是不择时日随时安葬。这种情况一般是死者死时的日子不好或家庭贫苦所采取的,但不能当天下葬。二是择日安葬,即人死后,查阅水书直到有适宜安葬的好日子,才出殡安葬。这实际也是一种停棺待葬的形式,只是所停放的时间不长。三是停棺待葬。夏秋两季死者多实行停棺待葬,到秋收以后再择日安葬。其主要原因是夏秋为农忙季节,来帮忙的人少,参加葬礼的亲戚也少,另外丧葬耗资巨大,秋后才有足够的粮食。停棺有室内停棺和野外停棺两种,野外停棺还要搭棚以避风雨。需要停棺待葬的,先在棺内装约2-5寸厚草木灰,再入殓,防止尸体臭气散发。 
  对正常死亡者,要经过报丧、入殓、择吉、祭悼、出殡、安葬、除服几个丧葬程序,历时三年以上。
  报丧:老人落气,主家鸣放铁炮或燃放鞭炮或烧掉死者的旧衣物以向寨人宣告家中有丧事,寨人便自来帮忙。接着丧家一面请人到各路亲戚家中报丧,特别要通知舅家亲友,一面由长子到井边取清水烧热为死者沐浴和剃头(女者梳妆),换上寿衣,寿衣分为衣和裤,均为单数,以穿三、五、七件为普遍,穿布鞋纱袜。男子包一条长的包头帕,女子用包头帕数量不限,女子在腰间系一根青色或绿色绸缎腰带。在外室用床板架在两条长凳上,死者头朝西方停放在上面,用青色、蓝色和白色布各一张把死者全身裹住。在旁摆桌设灵位,点素油灯,桌上放一碗有鱼的糯米饭作祭品,等待水书先生选择吉日良辰入殓安葬。水族丧事忌荤,但不忌鱼,以鱼为必须供祭品,可食植物油。一旦死者落气,丧家及房族忌荤吃素,若死者为女性,外家均需忌荤。
  入殓:按水书先生择定的时辰将死者装入棺内。此时所有与死者属相相同者均回避,帮助入殓的人等不能言语,以手势进行交流,以防死者将灵魂带去。用纸包一点钱放入死者衣兜里,好让死者在回归的路上买水喝。从江地区的水族还在棺内放置一些糯米饭和一尾鱼,作为死者的响午饭。入殓毕,灵柩在堂屋顺梁而放,设供桌供祭至除服止。然后举行包孝仪式,除死者家人包孝外,房族晚辈以及外甥都需包孝。孝帕为白布,长子孝帕长七尺,余者皆为五尺左右。一些条件好的家庭还穿孝衣。
  择吉:即是请水书先生按死者的属相与死亡时间测算何日适宜安葬,如果近期没有适合的好日子,丧家便停棺待葬,只能在夜间将灵柩停在屋内或屋外,用木皮盖住,并在上面盖少许泥土,表示暂葬。
  祭悼:择吉后进行的祭悼活动,祭悼有一般祭悼和隆重祭悼。一般祭悼为吉日临近无准备时间或死者落气的时辰按水书要求不宜喧嚷或丧家无经济随能力的举行,仪式简单。隆重祭悼要进行开控、家祭、宾祭、点主、砍牛敲马等活动,内容多,场面大,耗资巨。水族称开控为每控,分小控和大控两种。小控称控抵,即由丧家请人扎纸傘和旗幡,由舅家请芦笙,女婿家请八仙(唢呐)吹奏一夜,并杀猪或宰牛1头。大控称控老,规模大,时间长,耗资巨大,一般家庭难以支付。丧家和舅家亲友以及女婿家亲友请来歌队、芦笙队、八仙队、花灯队甚至还有耍龙舞狮队在屋外搭台表演,历时两三天,昼夜不停。前来观者均以酒饭招待。丧家需杀猪十几头或几十头,杀牛三五头至十几头不等。砍牛敲马仪式是在出殡的当天早上,丧家要杀马或砍牛,或杀猪,一般男性杀马砍牛,以马为最贵,女性杀猪,亦有砍牛的,有的富贵人家即杀马又砍牛或杀猪,甚至有连砍数头牛的。仪式结束后,牛、马、猪肉丧家及房族不能食用,将一后腿连尾巴送给死者的舅舅,一腿给水书先生作为酬谢,另取一部分作回礼,其余大部分来招待客人。
  出殡:按水书先生择定的时间出殡,全体孝子在门外跪迎。用红布或花布遮盖,一人在前撒纸钱开路,长子捧灵牌随后,接着是拉纤、抬棺及送葬队伍,孝子在棺前,孝女在棺后。接着是芦笙和唢呐队伍,最后为水书先生。出殡不准走回头路,灵柩不准停放在地上,若需休息须用木棍垫着。
  安葬:由水书先生择定坟地方位,开挖墓穴前要先敬土地神,在墓穴底撒上朱砂以招龙脉,下葬封土垒坟。安葬的第二天早晨,孝子脱孝,用一碗凉水,将烧红的火炭放于水中,称“鬼茶”,每人用鬼茶清口后即可开荤。
  除服:水族孝期为三年,满孝时举行除服仪式。用猪或鹅祭祀死者,并将灵位和孝子孝女的孝服孝帕,以及房族外戚的孝帕的一角拿到墓地烧掉,俗称烧孝帕。此时整个丧葬活动结束。
  对非正常死亡者,如跌死、枪伤死、难产死、淹死、野兽咬死等凶死,则实行先火葬后土葬,对十八九到五十岁之间的非正常死亡者,仍须进行洗身、穿寿衣,入棺后,地上放两根大木,将棺置于其上,然后架柴猛烧,有时还加煤油、桐油帮助燃烧,之后用新布将骨灰包好,装入新棺再行土葬。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6 仡佬族丧葬


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仡佬话,汉语已成仡佬人的交际工具。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 
  习俗
  仡佬族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仡佬族热情好客,亲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为礼,遇到喜庆或节日,酒必不可少。 
  婚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还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肠、盐蛋等;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 
  在婚嫁期间,亲友要把自家酿制的“爬坡”酒装坛,贴上红条,做为礼品,置于门外,内插长粽叶茎一根,男女客人可随意以茎为管吸吮。 
  食俗
  习惯日食三餐,早餐稀饭或酸汤烫饭,中餐和晚餐多为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来制作糯米粑,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食用时,常配以蜂蜜、红糖、白糖、芝麻、苏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类主要有猪肉、羊肉和牛肉、马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用猪骨头、鸡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种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时既可单独做汤,又可与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种风味菜肴。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将嫩辣椒放在干锅内爆成半熟,然后用油炒煳;或将嫩辣椒煮成半熟,晒干,吃时再用油炸,直接用来下酒。 
  仡佬族善酿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谷等酿制而成,常用作礼品赠送亲友。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6 景颇族丧葬习俗


景颇族一般行土葬,但也用火葬的。 

  成年人死后,家属立即在家门前敲响鋩锣,并且鸣枪数响,向邻居近亲报丧,人们闻声立即前来帮助料理丧事。当晚,同寨或附近村寨的青年男女要到死者家中参加“布滚戈”(一种祭祀性舞蹈),主人以水酒招待,这种舞要跳通霄,并且要连跳数夜。 

  尸体在家里停放五、六天。入棺前要洗尸,穿衣服,并在尸体下垫棉毯(男用)或筒裙(女用),然后收殓到用粗大树身挖空而成的棺木之中。埋葬前要在寨子附近择地,择地时,以鸡蛋掷于地上,如果鸡蛋打破,便是吉地。坟上搭成尖塔形茅屋,屋上置一人头形木刻,坟的四方立四根竹竿,每根上悬一幅白布;有的还在坟的四周挖沟,死者如欠债尚未还清,便在沟上留一缺口,直到家属代他还清后,才能将沟上的缺口补合。葬后还必须为死者举行送魂仪式,在坟前剽牛或杀猪。过去,富裕人家,老人死后家里有几口人,便要剽几头牛,以示追悼。死于非命或幼殇者多实行火葬或天葬。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7 毛南族的丧葬习俗


丧礼:是指正常死亡的,其阴魂成为家神的长者所举行的祭丧活动,死者越是高寿,丧礼就越隆重。毛南人认为,是正常死亡的,其阴魂就成为家仙,名字可列在祖宗灵位上。正常丧礼的过程如下:

  (一)买沐浴水。毛南人一断气就放地炮三响, 接着孝男孝女儿媳嚎啕大哭。

  (二)报丧。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叫“报素丧”,第二次叫“报荤丧”。

  (三)开路。开路是请神把死者的灵魂带到阴府,请天仙把死者的灵魂带上天堂。

  (四)打斋。开路完后接着启建道场打斋。

  (五)肥谱。打斋到深夜,道士们休息用夜餐。这时,由一道士主持“肥谱”,其内容一是请祖宗灵位上的三祖回来赴筵,同时护送死者的亡灵到阴间;一是诉说死者生前抚养子女的辛劳,表达子女对死者的怀念。

  (六)祭丧。在屋里举行的称为“灵案前祭”,在屋外举行的称为“灵棺前祭”。

  (七)出殡入葬。

  (八)回家。即死者的灵魂返回老家。

  (九)分田。给死者“分田”,是表示让死者在阳间也有田地耕种。

  (十)服孝期。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8 土家族丧葬习俗
  跳丧

  土家人的丧事办得十分热闹。“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充分表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相邻数寨齐来奔丧。所谓“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灵堂上的舞者,每人手执一件乐器,由掌鼓师指挥。鼓声一起,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丧”。丧歌的曲调有“撒儿嗬”、“叫歌”、“摇丧”、“将军令”、“正宫调”、“一字词”、 “节节高”、“螃蟹歌”等数十个曲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唱词有歌颂亡人的,有赞美爱情的,有唱历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动物植物的,有猜谜的,内容十分丰富。土老师还借跳丧,规劝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将帅,也难免土内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禄,无非是一坟棺材。土家人跳丧,一为死者歌功颂德,二为安慰死者家属,谁都把“跳丧”当做情谊的象征,说:“把不起耙把送不起钱,跳一夜丧鼓送人情”。“跳丧”与巴人乐舞有着渊源关系。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8 东乡族丧葬习俗
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临夏县。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东乡族有自已的语言,没有文字。大多数东乡族人都兼通汉语,通用汉文。东乡人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和民间口头文学,竞技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花儿”是东乡族喜欢的歌舞形式。东乡人的乐器有“四弦子”、笛子和泥制吹器等。 
  东乡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在生产中也占重要地位,东乡“三宝”桃杏、瓜果、大红枣享誉全国。 
  食俗
  东乡族在进餐时,很讲究礼仪,每一餐饭必须在长辈动筷后,全家才能进餐。长辈不能按时归家就餐,全家必须等候。每日三餐都在炕上,炕上放一炕桌,全家人都围着炕桌盘膝而坐。媳妇在厨房  内吃饭。 
  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桂圆或烧枣,俗叫三香茶。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东乡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羊尾巴依次上盘,使餐桌上样样俱全。 
  东乡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伙”的习惯。即在农闲时,一些人凑在一起,选一只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饭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锅,杂碎拌上调料上锅蒸,吃平伙的人就喝茶、吃油饼,等“发子”熟了,一人一碗,尔后又在肉汤里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后大家摊钱给主人。也可以用东西和粮食折价顶替。 
  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 
  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骡肉、驴肉和自死动物及动物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忌递烟敬酒。 
  东乡族人喜欢喝紫阳茶和细毛尖茶,一般每餐离不开茶,多数用盖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壶的。盖碗亦称“三炮台”,即由茶盖、茶碗和底盘座组成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9 阿昌族丧葬习俗

  阿昌族的丧葬 ,人死后,一般行土葬。患有肿病或其它传染病而死的人,或是妇女因生孩子而死亡的,才行火葬。 
   阿昌族人死后,先请佛爷来念经,以示超度死者的亡灵,停尸三日后,则选择吉日出殡。出殡时,由老佛爷用三四丈长的白布,一端系于棺木上,并持着布的另一端走在棺木前面,以示由其领路,让死者的灵魂平安地到达“天国”。当死者的棺木抬起时,死者的子孙亲属跪在棺木前面,让棺木从他们头上抬过,棺木过完的寻人立即起来又跑到前面接着跪下,这样一个接一个的轮环跪,直到棺木抬出家门,这时,子孙亲属们又到大门外的路两边跪下,让棺木从他们的中间抬过。这是表示给死者搭桥过河。埋葬死人的日期必须选择龙、虎、猴日,否则,会使庄稼不能生长,子孙不得兴旺。埋葬时,死者来世不能变人。 
   还有,人死后,旁边要摆一碗饭,饭上放一个油煎鸡蛋,这是表示祭祀死者。死者发丧那天,远亲近戚都来这里送葬,主人给后家亲人,每人分别送二、三尺长的一节白布,用来裹在头上表示哀悼。死者棺木放入坑时,儿孙们前来痛哭告别,主祭喊一声:“爹(妈)不要怕,我们来给你老人家盖土”。随即捧一捧土丢下坑去,洒在棺木上,然后再将土埋上,其他的人也跟随着埋土 。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9 拉祜族丧葬习俗


1.搓独格。拉祜语意为“墓地”,是拉祜族丧葬习俗。游猎时期的拉祜族,无丧葬活动,也无墓地。据清康熙楚雄心志卷一我:“保从一遇有死者不殓不菲,停尸而去。另择居焉一。”十八世纪逐渐定居以看,一些地方出现墓地和省萍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有一片公共山地为墓地。只交是属于正常死亡的措内成员,不分宗族、信仰、华份,沟可交齐在墓里。墓穴,由“摩梭”(祭司)通过念咒、扔鸡蛋十确定。选定墓穴后.即挖方坑,将格木被人坑内,头朝两脚朝东。三日内亲属到墓穴敬祭之后,方可垒填。出殡时“摩梭”*白纸约成人的图案放在棺材上,念咒祷告。途中鸣枪或被乌经为死者并退,还有抬着火盆及死者生前用物为其引路的。归返时,到在途中搭棚或抱技挡道,以免死灵再归来。 
  2.丢蛋择葬。这是拉祜族、景颇族的丧雄习俗。死人若是小孩,则用键芭卷禁送出寨外掩埋即小芳是成年人一般洲棺材盛葬。棺木的选择是用一个鸡蛋向一株选好的大树丢去,蛋破即砍倒树做准水,若蛋不破,就另选树。装相后棺材在家中停放一两天后即行安葬。葬时亲友寨人均来帮忙把棺材抬到黎外,用一鸡蛋向地上丢去,蛋破刚柔地选定,不破再选。埋葬时,将棺材的头向西方,垒起坟堆,并在坟前放匕死者生前日常旧的弓象背梦之类物件,放三天后即取民养后的头三年,家人每年都上坟一次(全坟堆并献饭),三年之后不再上坟.单家也产因人家,无人帮忙时,死者家属就在室内挖一土坑,将死者埋葬,码后放火烧毁房区另迁居他地。 
  3.搓司起格。拉估族括意是“火葬地”。技信族在游猎时期,无丧葬活动,也无墓地。十八世纪逐渐定居后,出现了墓地及丧葬仪式。施行“火葬”习俗的拉祜族山寨或家族,寨外一般有一片山林为“火葬地”,视为神圣土地,树不欲,山不能动,违者会受到神的惩罚。有的大非地内又分设火塘。凡五族内人死去,都送到火葬塘火葬。摊前,派人到火葬地山林代木,尸体抬到火游点,按男八层女十层架好柴,中间放少许干柴引火。尸体面问下;伏在架好的柴地上,山“摩拔”(织可)杀鸡看卦,念咒范火,问时,将死者生前衣物、仅具等一问焚烬。火化后,有的不收骨灰,有的将骨灰另行坦驻里填。未成年人、孕妇、产妇、非正常死亡者,不施行大悼。 
  4.排司见清果比尾。拉姑族项意见“报丧”。柑桔根儿是案内成车人去世,传切是老年人病,即要向桑在报丧。近代,一般有条件的均在家门前鸣放火枪;意,塞内群众亲友闻声使知村经有丧事。全村停止生产一天。以示哀悼。同时,纷纷赶去死者家里帮助料理。对黎外亲友,则派人专程报丧。死苦(或即将断气)口小放入银子等物,称为给“日含”;然天,为他剃头、洗身、更衣,旧南布成麻布覆盖,放在堂医中树(也有用植术将n人殓停放),让亲友吊丧。来者捧~碗米,进门仅在手对死者撤少许,余下灼倒人米坛,以供吃m。停尸期间,死者家按子女人数宰杀猪、鸡大祭品。宰杀前,用绳子捆住猪、鸡的脚,将绳子的一头放在死者前,以表示让死者带去豢养,代系成守灵,同寨的青年为死者跳祭把舞,祭司为之唱招魂调,白纸扎成人形系于竿k,点燃香烛,在死吉身边祈祷。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0 裕固族丧葬习俗


裕固族的丧葬分三种:即火葬、天葬、土葬。过去部落上层和牧主、富户宗教上层和未成婚的女子都实行火葬。所谓天葬,即将死者放在山顶上,任凭野兽飞禽啄食,实行这种葬法主要是贫苦牧民。土葬是部分部落在很久以前留下来的一种葬法。据说与图腾崇拜、古时木棺风葬和树葬有关,并有等级区别。有仰天腑地等形式的葬法。在近代实行木棺土葬各有同异。现在黄泥堡仍有天葬、土葬。现今的天葬是不成年的男女未婚夭折的才用此种葬法。火葬已寥寥无几。过去不管那种葬法都要请僧众念经超渡花费极大。现在也有少数念经的。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1 高山族丧葬习俗


 1.裸葬。高山族的一种随葬习俗。人死后,脱去衣服,用鹿皮包裹,亲属四人将尸体抬至山顶,打开鹿皮,使尸体置于其上,再把死者生前所穿衣服盖在身上以殉葬。俗认为,这样还“洁”而去,尸体虽裸露,但灵魂却穿了衣服;人死后尸体无关要紧,无形的灵魂却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 
  2.恶尸葬。高山族丧葬风俗。高山族人认为,非自然死亡者是“恶死”,对“恶死”者尸体葬法与“善死”者不同。泰稚人把战杀、自杀等非自然死亡的视为恶死者,将其尸在发现的地方就地掩埋。妇人在室内难产死亡或无亲属送终而死者也视为不吉,将其埋于屋内,视为禁忌之地,插上稻草作记,家人弃屋而另建新室。赛多人发现横死、战死等非自然死亡者,即告诉死者亲属,就地掩埋,并举行火葬,堆石于掩埋处,以示禁忌。富人则将自杀、他杀、路毙、火亡的就地埋葬。 
  3.祭灵。人死后在家停灵三天,出殡前举行盛大的祭灵仪式。祭灵时一般要杀马或牛。杀马时把马拴在灵前。长子跪于马前,在马蹄上撤酒后杀掉。祭灵时,由一长者诵祭文,其内容包括死者姓名、年龄、籍贯、得病和亡故的日期、送葬祭灵的物件等等,其他人在棺前或灵位前脆着,当晚以牛马肉招待亲友,称之为“告灵饭”。对辈高年长的死者家祭灵尤为隆重,娘亲一般要带一口活猪当场杀了献祭,其他人一般也带祭品前来参加。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2 崩龙族(德昂族)丧葬习俗


崩龙族中若一家有人病故老死,家属即在门外对天鸣放三枪,寨里的乡亲、邻里闻讯,便背着米、提着菜、拿着肉陆续来到死者的家里。男人们找来一点银器放进死者口里,说是给他到阴间时做摆渡钱。接着用红木树叶蘸水洗尸体,换上新衣入棺。棺一般在家中停放三天,每天早晚对天鸣放三枪。

  出殡前,男人们抬起棺木,由死者的侄儿侄女在棺木底下来回钻两次才出殡。

  崩龙族一般实行土葬。寨里建有公共墓地。死者不分姓氏,等级,凡本寨成员皆可入葬。棺木抬到墓地时,男人在地上挖一个长坑。一个男人,用一火把,在坑内绕三周,然后把棺木横着放进土坑里。据说,这是不让死者的灵魂来危害活着的人。死者的子女,各捧一捧土,撒到棺木上,随后大家才填土,真到填平。不建坟,不立碑。

  坑填好后,在墓地的人都站起来,由一老者念咒语,大意是:死者和活人是两条路,死了的去找归宿,活着的快快回去。待老者念完,每个人拿树叶扫扫身体,家人和亲戚也不哭泣。大家头也不回地回村去,安葬就此结束。

  葬后第七天,家属再请请佛爷念一次经,安抚亡灵。从此以后,家属既不认坟,也不献坟。

  但是对暴死、凶死、孕妇难产死亡,崩龙人认为是恶魔缠身,需实行火葬。火化后,留下的骨头用清水洗净放入土罐,葬于公墓以外的特定地方,既不超度,也不垒坟,更不献坟。

  为什么崩龙族人崇拜佛爷,不认祖坟?相传很早以前,崩龙族的山寨有一个大头人叫腊有,他的老婆叫哈木。夫妇俩到40岁时才得了个儿子,取名阿托。阿托长到十岁,不幸得了疟疾,不久就死了。老两口哭得死去活来,最后请木工修了一幢阳光晒不到,雨水淋不着的大房子,把阿托的尸体放进去,每天派长工送三顿饭去。三年后一天晚上,长工照样送饭去,谁知遇上大雨,山洪暴涨,正在这时,长工看见释迦牟尼的三个弟子传教路过这里,长工便将手中的肉和饭虔诚地献给了佛爷。这天晚上,腊有夫妇同时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见儿子对他们说:“我走了三年,直到今天晚上才吃到家里送的饭。”腊有夫妇大吃一惊,他们把长工叫来询问:“昨晚的饭送给了谁?”长工如实说:“送给三个佛爷吃了。”腊有夫妇感慨地说:“哦,看来献坟不如献佛!”从此,崩龙族中死了人,埋葬以后,再也不认坟,不献坟,只到奘房里献佛。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2 鄂伦春族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变成鬼,要到“阎门坎”(阴间)去,对鬼不能随便冒犯。这些观念影响到他们的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讲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选择上,一般要选择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树有根,水有源,意味着子孙后代永续不断。 
  安葬方式有几种,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风葬。风葬又可具体地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树杈卡尸葬,一是吊棺葬,一是相棺葬。最原始的一种风葬是选择3、4棵树,借树杈搭上横木,横木上铺上树枝,把死人放在上边盖好。后来亦实行土葬。土葬用的棺材与汉族相似,但较为粗糙。如果没有棺材,可在土坑中用木杆做成方框,然后放入尸体、盖上木杆再埋上土。对因急病而死的青年人和孕妇都实行火葬,方法是将棺木放在架起的柴堆上烧,心脏部位尤其要烧透,否则他们变成鬼后会缠绕家人。水葬则用于因溺水而死的人。一般是先将死者用过的帽子等物扔进河中,然后将棺材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去。 
  陪葬物品中最常见的是马。如果杀不起马,就将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马具等驮在马上,围绕葬地转几圈,说几句陪葬马的话。陪葬物品除马外,还有死者生前用过的日常用品,如碗筷小勺、猎刀、烟具、男性的弓箭、女性的熟皮工具和针线盒等。 
  出殡时有射“领路箭”的风俗。有的地区有“牵线”的习俗。萨满扎好草人,草人拴上数条线,死者子女各牵一条跟随其后。到葬地,萨满念祭文,念完后,用“神棒”将线打断,把草人扔出很远,以示死者灵魂远离而去,不牵连生者。 
  人死后的第七天即“头期”,以及重要节日、清明等都要到葬地祭祀。到周年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祭祀前要新搭一个仙人柱,内设床铺、被褥,床头燃上蜡烛,桌上摆上供品。祭祀时,要念祭文。祭文包括死者的情况:姓名、生卒年月以及死因,还包括死者晚辈以及来宾的姓名。并且室内点灯,室外燃篝火,使灯火通明。摆上酒、菜,人们边吃、边唱、边谈,烧纸。通宵达旦,直至第二天天亮方结束。 
  鄂伦春族人死后,家人一般都要戴孝,时间、长短、男女有别。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3 哈萨克族丧葬习俗


哈萨克人的丧葬仪式基本上是按照伊斯兰教的仪礼进行的。人死之后脸朝西安放,绑住下巴颏,用洗净的布遮盖脸面,用围帐将遗体围挡起来。遗体在家停放一天或三天,由近亲点灯守灵。前来吊唁的人们要进屋与遗体告别,并安慰死者的亲属。然后用清水洗尸,洗完后用白布缠裹尸体,安放在灵柩内。接着举行祈祷赎罪仪式。赎罪仪式结束后,将灵柩抬到屋外,举行“加纳扎”仪式。参加者全体站立,由阿訇主持念经。念完经后,死者的亲属问众人:“这个人生前是怎么样的人?”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好人,善良的人,祝他升入天堂!愿他安息吧!” 
  “加纳扎”仪式结束之后,即举行出殡仪式。坟地远的用骆驼驮,并用毯子覆盖灵柩。墓穴根据地形挖成直墓坑或掏成洞穴,尸体头部朝南,足部朝北,面朝西(即面对麦加)安放在墓穴里。在尸体放进墓穴之前,所有送葬者每人在尸体上放一撮土,然后安放尸体,并堵好洞口。 
  死者入葬七天时要举行“七天祭”,并给洗尸的人赠送衣服或衣料。四十天时要举行“四十天祭”,一周年时举行“周年祭”。 
  按照传统习惯,对死者要进行长时间的哀悼。死者的妻子一年之内必须身着黑服,头包白布,以志悼念。同时还要唱挽歌一年。挽歌自有其固定的哀调。每天在旭日将升和夕阳将落之时唱挽歌,如果远远看到前来吊唁的人也要唱挽歌,与吊唁的人见面时更要大声唱挽歌。如果前来吊唁者是女的或是近亲,则相互拥抱,放声大唱挽歌。 
  死者埋葬之后,亲属和本部落的人们要给死者家送食物、白布和牲畜。如死者是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他的毡房旁边要挂吊唁的旗子,旗子的颜色因年龄而异,有严格区别:年轻人挂红色旗子,老年人挂白色旗子,中年人挂的旗子是一半红一半白。死者生前经常乘骑的马要剪断尾巴,不允许任何人骑。转场或搬家时,需将死者生前所用的马鞍和衣物统统挂在马背上,并由死者的妻子领着走。同时还要带上志哀的旗子,经过别人的毡房时都要唱挽歌。 
  一周年时,要重修死者的坟墓。坟墓的形式视其地位和经济状况而定。一般人的坟墓用石块垒起,有地位的人用土坯砌成圆形或者方形的墓形。也有呈八棱形状的。一些有名望的死者,还在坟墓上用砖砌起高高的拱塔,墓地范围很广,他的亲属或同部落的人都可埋葬在周围。 
  一周年的祭祀活动是极为隆重的。除重修坟墓外,还邀请亲属和本部落的人参加祭祀活动。祭祀之日,先将死者生前的乘骑牵到毡房前,这时死者的妻子儿女哭着与死者的乘骑告别,然后将乘骑宰掉,并将志哀的旗子拿下,折断旗杆。接着宰杀许多牲畜款待参加祭祀的人,并举行赛马、摔跤和阿肯弹唱等活动以悼念死者。悼念活动结束后,死者的妻子取下头上的白沙,儿女们脱下黑色的丧服,并将事先挂在屋内的死者生前的衣服取下,交给主持祭祀仪式的老年人。老年人将死者的衣服以及死者乘骑的马头,四个马蹄和马皮一块拿到墓地上去安放。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4 俄罗斯族丧葬习俗


凡人死,无论男女老幼均内衬白衣,外部穿戴整齐,停放室内,头向墙角有圣像的地方,脚朝着门,旁点腊烛,长者念诵例行的祭词,亲友鱼贯而行向死者告别,然后将尸体入棺,送墓地埋葬。均为木棺土葬。埋法,是将棺材在墓穴底部用松木垫起20厘米高,棺材周围竖立4根木柱,上面架起4根横梁,梁上盖木板,再铺桦树皮(耐久不易腐烂),然后填土。下葬时,死者头朝西,脚朝东,脚前立十字架。 

  过去有教堂时,东正教信徒死亡,下葬前要将棺材抬到教堂,经牧师祝祷后,再由其导引,家属、亲友跟随一起到达墓地下葬。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4 乌孜别克族丧葬习俗


葬礼与其他伊斯兰教民族大致相同,实行土葬。人死后,马上通知所有亲友。尸体停留时间很短,一般是早亡午葬或午亡晨葬。参加葬礼的男子都在腰间束一条白带,头戴帽子;妇女则在头上缠一条白布(或围白色头巾)。葬前要净身,如死者是男性,由男性净体;若是女性则由女性净体;然后用白布裹尸。阿訇为死者诵经时,妇女围尸哭泣,男子则在户外。出殡时,将尸体放于长形木匣里,抬往清真寺,由阿訇祝福,然后抬往墓地。墓穴先挖一个垂直的长方形的土坑,在坑的西侧挖一个洞穴,长宽可容纳尸体即可。尸体头北脚南面向西置于洞中,最后用土封好洞口。埋葬后在净尸的地方放一个花盆,点一盏长明灯。从这时起,此屋不能再住人。 

  入葬后,死者子女必须带孝7天。死后一年内,须举行四次哀悼仪式,一次是死后第三天;一次是第7天;一次是第40天,最后一次是周年。其中周年祭规模最大。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5 回族葬俗


  1、 着水。是回族、维吾尔、哈萨克、东乡、保安、萨拉等向阳伊斯兰教诸民族的丧葬习俗。亡人在埋葬前,要将尸体洗干净,由亡人的近亲二人,一人执汤瓶,一人洗亡人。洗的人戴上手套,由上而下。先左后右,共洗三遍:洗时不能使水流进亡人之口、鼻、耳、目之中,男人由男人洗,女人由女人洗。洗净揩干,才将体包在克凡里。
 
  2、 送埋体。回族及信仰伊斯教各民族的丧俗。送埋体,阿拉伯语意是亡人、死者。回族对送埋体比较重视,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得知亡人是穆斯林,不论丧主邀请与否,都要沐浴,积极前往参加送葬。如果死者是鳏、寡、孤、独或出门在外的人,尤其要争先恐后地自愿草办丧事,参加送葬,直至将死者安葬。
 
  3、 穿克凡。是回、东乡、萨拉、保安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丧葬习俗。"克凡"在阿拉伯中意为"寿衣"实为殓服或裹尸衣。回族在人死后,主张"速葬",实行"薄葬"。一般在三日内葬之。当人死后,家人一面报丧、一面准备穿"克凡"。克凡用白色棉布,由三块布单组成,第一块长七尺宽四尺,第三块长四尺宽二尺,这是男人用的,女人用的除上述三块外,在家上一块长三尺宽一尺的裹胸布和一块盖头。穿"克凡"时,第一块布在外层,第二块布在中层,第三块布在内层。一层一层地将尸体裹起来。第一块布在两端打上节子,穿克凡后即可入葬。
 
  4、回族的丧葬仪式比较特殊 死后要求迅速埋葬 尸在家不能超过三天 数情况是早亡午葬 午亡次晨葬、回族实行土葬,下葬不用棺材,有公用运尸的木匣“经匣”。死者的葬礼在清真寺举行,由阿訇主持。葬前要用水洗尸亲属见死者最后一面后,要用二丈多白布为死者裹尸,男死者要戴白帽有的要做头盖,也有让死者穿数件用新白布做成的无领无袖的尸衣。然后由阿訇主持葬礼为死者祈祷。
 
  葬礼结束后。将尸体装入“经匣”送至坟地埋葬。尸体的放法,必须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葬坑上覆盖木板或水泥预制板,然后堆土封坟。回族有公共的蓦地,不与其他民族共用坟山,下葬时不放任何殉葬品。葬后第二天去“走坟扫墓,以后逢空闲或回民三大节日或父母的生卒日都去 走坟”。受汉族影响,清明节也有去扫墓的,但扫墓时不带任何祭品,只在坟前为死者祈祷。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6 锡伯族葬俗

  锡伯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丧葬礼俗,一般是人死亡后入棺土葬,喇嘛或产妇死亡则火葬。男的埋在西边,女的埋在东边。入葬之前,全家族都来吊唁,全身穿白色孝服,名曰"重孝"。
  吊唁时妇女不坐炕,均坐在草地上。出殡时,尸体需头向后、脚向前抬出家门,意思是向脚前方行走。经过人家门口、井台上时,门口或井台要放一盆水,否则不能经过。坟坑事先刨好,埋葬后回家后再把死者的 枕头烧掉,并请埋葬人先饮一杯酒,洗手后,才进屋。丧葬仪式繁简,随各家经济情况而定。子女守孝百日;妻室守孝三年,在守孝期内不得改嫁。解放后期,丧葬形式已经大大的简化。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6 傣族的丧葬习俗


   傣族的传统丧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以土葬为主。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每个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块或几块墓地,有的把这种墓地称作龙山,傣语叫作“坝消”,“坝消内的林木,是不许砍伐的,把它称为“龙林”。久而久之,“龙林”苍劲挺拔,葱茏青翠,变成了一片风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风景更加秀丽。 埋葬死人的墓地分三种情况:一是正常病死的人埋在一个地方;二是没有成人的孩子死又埋在一个地方;三是非正常死亡,即暴病死、凶杀死、溺死等,另外埋在一个地方。有些地方,则将第三种不是正常死亡的人,实行水葬。让邪气随尸体一起被水冲走。 过去,傣族实行严格等级制,人死了,叫法和葬法都不一样,帕漳屺佛爷死了叫“涅磐”;召勐(土司)死了叫“暖且”;头人死了叫“信佐”;佛僧死了叫“桑奔”;一般百姓死了叫“歹”或“桑佐”、“信西”。土司、头人和佛爷等有地位的人死了,实行火葬,祝福早日升天;一般的百姓死了,则实行土葬。  当家里死了人,首先是向亲朋好友报丧,报丧要身背大米,将米洒在亲戚朋友家的楼梯上,然后站在楼下,把死讯报告给亲朋。如果到外寨报丧,按照古老的传统,只能站在寨子外面,托人把死讯通报给寨里的亲朋好友。  家里人则把死者抬到竹楼的中间,将尸体依靠在木柱上,傣家称棵木柱为“骚流乃”,并要求一次性坐靠稳,否则不吉利。然后用温水沐浴更衣,随后将死者平卧,双手合于胸前,手下置腊条二对,用白布裹尸,把眼、鼻、嘴部位剪孔裸露,殓入棺中。择日出殡,傣家人有许多忌讳,傣语说:“晚陇抱些宰,晚来抱些影”。“陇”与“来”分别为干支中的“辛”与“丙”。“晚陇抱些宰,晚来抱些影”,意思是“陇”日,死者是男的就不能出殡;“来”日,死者是女的也不能出殡。出殡那天,要把竹楼作一次彻底大扫除,把三脚架下作一次彻底清除,将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集中化为灰烬,倒在江河里,顺水而流,和死者一起进入天国。另外,由一亲属男子,右手持一把长刀,左手拿一个白布袋,用刀把前来参加送葬亲友手中的“曼苦”树叶包着的饭粒挑进白布袋里,一起送进墓地,让死者不作饿死鬼,好好安息。 如果死者是热恋中的青年,要选择他(她)们常去那进而玩耍的一棵树,出殡时,将尸体在树干上撞击数下(一般是双数),并祷告说:“这就是您心爱的人了,带上他(她)一起去吗。”据说,不这样做,死者的灵魂就会回来找他(她)心爱的人。使其闹病。  如果是孕妇病故,就要对孕妇进行剖腹,将婴儿取出,把妇女和婴儿分葬两地。这是因为成人和小孩是要分葬的。 有些地方,出殡时,还要举行断绝夫妻关系仪式。不论年龄多大,其中一方去世,都要举行仪式,其仪式是:用一缕白线(或用一腊条,从中折断),系在棺木上或尸体上,生者握住另一端,由村长或一长者,将其线割断,即表示断绝夫妻关系。可以另娶和另嫁,不受婚约。  送葬返回,重新安放铁三脚架,重新燃起火光,请僧侣诵“芒嗄拉”经文,送家神家鬼,然后方告葬礼结束,开始新的生活。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7 彝族的丧葬习俗
  彝族的丧葬,古代实行火葬,明清后斩改为土葬,夭折者有树葬、路葬、弃葬等葬法,老人死后有“接气”、“报丧”、“吊丧”、“献药”、“祭奠”、“指路”、“招魂”、“起灵”、“献水”、“制祖灵”等仪式。 
  接气是指老人弥留之际,子女要守着老人,在老人快要“落气”时,子女要用一只大公鸡对口“接气”,也有的由长子对着老人的口哈气,以示“接气”。接气后表示老人已去世。彝族的报丧方法是鸣枪或鸣炮,村人听到枪声,便会主动前来帮忙。 
  “告丧”是向死者的后家告之死者去世的消息,告丧人到后家后,先在后家堂屋里磕头,告之丧讯,主人招呼报丧人坐定,另设一空坐位,意为亡者灵魂就坐,接着捉一鸡让报丧人用左手杀死后切成块煮,鸡头、鸡翅、鸡腿用一根筷子串起挂在门框上,吃过饭后由直系亲属拉一只羊,请一班乐师和亲友杠着魂幡孝旗,敲锣打鼓,吹响长号、唢呐,前去吊丧。 
  “打断气羊”彝语叫“哥则曲”,意为断气的伴,是在老人亡故后,丧家拉来一只绵羊,抱在死者头上绕九圈后,用木棍把羊打死,把羊头对着死者的头放在一起,长者念祭词“你死了,你的魂要到祖先的魂那里生活你带走这只绵羊,作为你的财产,拿去给祖灵作见面礼”,念毕之后,杀羊烧肉祭死者亡灵。 
  “献药”,就是由毕摩依死者生前所患之病配成药剂,在灵位前架一竹槽,死者家属跪在灵位前用一小勺,一面由毕摩育《献药经》,一边将药汁注入竹槽中流出,意为给死者喂药,认为亡灵即可病愈。 
  “指路”是彝族送葬仪式上为亡灵指明通往祖地道路的祭祀活动,指路时灵柩放在树枝插成的望乡台之前。孝子跪两旁,毕摩念《指路经》边向致祭亲友身上撒米粒。诵毕,由死者的女婿或后家跪在弓箭处,将所备之箭向前方直射。由毕摩拿一只新笔,蘸着雄鸡冠上的血,用一个面镜照着纸扎的金童玉女,点画耳目口鼻之窍孔,然后便开始发柩,或火葬或土葬。 
  “火葬”,火葬时,要在预先选好的火葬地点挖一个坑,上放备好的白柴,烧男尸时堆9层柴,烧女尸时堆7层柴。子女亲友器灵一阵后,将尸体抬上柴堆。尸体的头向北方,男尸面向东方,女尸面向西方,点火焚化。火化后把尸灰捡起撒在山头竹林间,用卵石把火化地点围上一圈。最后由毕摩用红绿线系山竹根一节,及绵羊毛少许,盛入一个小布袋内,装入用竹子编成的小篾箩内制作为祖灵祭祀供奉在家中,整个丧葬程序便结束了。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8 赫哲族的丧葬习俗

赫哲族死了人均土葬。早年用桦树皮裹埋,后用原木垒棺埋葬,最后才发展到用木板做棺材。人死后停放在外间或里间的地中间临时搭起的板床上,全身盖上黄布或黄纸,旁边放一碗水,用一根细线的一头拴在黄盖布上,另一头拴上铜钱放到水碗里,以示叫死者喝水,并经常点烟。每次烧纸,四周浇米汤或酒,以此敬死者。停放尸体的时间要根据气候和家庭的大小决定。一般是一至七天左右,大部分是三天就出殡。随葬物都是死者生前常用和喜爱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晚辈人都要穿上白孝衣、扎上白腰带。火葬后脱下孝服保存起来,上坟、祭扫时再穿用,直到撂完“档子”脱孝为止。 
      死者埋葬后,还要把死者生前所用的被、褥、枕等物镶嵌在他生前睡觉的地方,白天叠起。还经常点烟、倒水,以示死魂仍在,未在阴曹地府,这就是所谓的“档子”。这样,男的放七天,女的放九天,就可以“出魂”了。“出魂“只是把死者的魂出到屋外去,但不是撂“档子”。“出魂”的晚上,亲友们向死者的灵魂敬酒告别,并把被、褥叠起来。放在外边。 
      撂“档子”,即送魂,这要根据家庭情况一至三年不等,也有一百天就撂“档子”的。撂“档子”比较复杂。要请萨满跳三天神。事先做好木人,穿戴衣、帽、鞋,代表死者,放在新搭好的棚子里。萨满坐在旁边击鼓祷告祝福,并向西北方向射三箭,“指明去“撤因毕拉”(阴曹界河)的方向。在撂“档子”时,全家人除长辈外都穿上孝服,把死者的被褥一同送到墓地烧掉,这就算撂完了“档子”,送走了死者的魂。孝眼全部脱掉再不穿用,也允许寡妇改嫁了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8 维吾尔族丧葬习俗


丧葬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当死者临死前,亲友都来念"都瓦"告别,儿女在床前领受遗嘱,阿訇盖章证明。死后,阿訇将"神水"嘀在死者嘴上表示祝其"升天";买僧(职业宗教者)者伊麻木为死者净身,净身后缠白布,男性包三块,女性包五块,再在死者身上撒香料。   

  然后,将尸体放在"告那孜"清真寺里的公用抬尸木架上,抬往墓地。墓穴深长各二米,宽约一米,穴壁开洞,置尸于洞中。入葬前,由阿訇诵经,所有送葬人各抓一把土,再由一个人收齐放在尸体上,表示与死者诀别。葬后,在墓插一树枝,作为标记。   送葬时只须男性,妇女不许入坟地(死者妻女也不例外)。   非穆斯林也可参加送葬,可静默告别,但要注意尊重民族习俗和信仰。   在死者死后三天、七天、二十天、四十天、周年,家属要做抓饭请亲友,为死者祝福,叫做"乃孜尔"。作"乃孜尔"因经济条件不同而有区别,近几年来,即使经济条件好的也比较简单了。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9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


 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过去,无论男女老少死了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现在还有部分寨子保留着这种传统习俗。

  布朗族人实行土葬,集体墓。每个寨子都有自己等级严格的葬墓区。进入葬墓区的死者,必须在本寨居住两年以上。每个寨子一般都划分五个葬墓区:第一葬墓区:埋葬十五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每层埋四个死者尸体;第二葬墓区:埋葬十五岁至三十五岁的成年人,每层埋六个死者尸体;第三葬墓区:埋葬三十五岁至五十岁的中年人,每层埋七个死才尸体;第四葬墓区:埋葬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每层埋八个死者尸体;第五葬墓区:埋葬被本寨群众公认道德败坏的人(如经常打骂人,乱搞两性关系,不守寨规等)。这些人,不分年龄埋葬。每层埋两个死者尸体。

  如果是本寨人而又不在本寨死的,则不能进入埋葬区,只能由家属另找地方单独埋葬。

  葬礼开始之前,死者家属要把通往葬区的道路打扫干净。按照规矩,死者的妻子和小的儿女不能参加葬礼,以后也准去扫墓,十八岁以上的男子才能参加葬礼。出殡前,死者装在一个简易的棺材内,先由寨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祈祷。他用香樟树枝蘸水泼洒竹楼四周后,,才由人们把棺材从阳台下抬走。死者尸体在抬离寨时,他的脸要始终向着寨子。

  到达葬区后,老人又再次祈祷后,由抬死者的四个青年,把棺材的包裹尸体的全部葬具砍碎、剪碎,连同死者一起埋葬。然后,大家才一同回寨。每个人在回家的路上要跨过一支点燃的香火(蜡烛),香火旁边放着一张用竹子细编的七个小孔的小圆桌──踏料。据说它是为防止死者的"魂"返寨而设的。凡是参加葬礼的人,必须接受祈祷老人用清水泼洒头部,才能进寨,以此驱逐他们身上的妖魔,消除以后的灾难。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0 闽东丧葬习俗


  闽东俗以死者能“寿终正寝(男)”、“寿终内寝(女)”为尚。故病人弥留之际,须安寝于楼下内室。若病人在楼上咽气,则要撬开楼板,用绳索将尸体吊下楼入殓,俗以为死人不能过楼梯。若弥留之时病人在外在,都得抬回家,不得作古在外,否则被认为是做“门外鬼”,不吉利。万一死在外,就不得抬回家中,有的甚至不得进村。临终之时,亲人须如数侍奉在侧,在外子女也得风尘仆仆赶回“送归终”,以表示死者“好命”、“子弟尽孝”。 
  病人咽气后,举家号啕,鸣炮三响。宁德俗,此时家中厨房要灯火通明,烧纸轿和锡箔,让亡魂上路,并给尸体沐浴更衣。周宁俗,用坑荽汤“石菖蒲”为死者脸揩身,然后换上寿衣。寿衣要单数5~13件不等.平民百姓多着清代服装,有职都身穿本职礼服。霞浦、柘荣俗,尸体一手系以红绳(女则执一桃枝);福安俗,尸体口含冰糖;寿宁俗,死者头枕3片瓦,旁放布制公鸡和草木灰包裹的粽子1个;宁德俗,尸体的盖被上撒以灯芯草,尸旁放七星袋,地面烛台上点燃白烛,俗称“脚尾烛”,意为死者照明引路;寿宁、周宁、福安一带则是点灯。
  治丧时,丧家按与死者的亲缘关系分5个等级制成不同样式的孝服(称“五服”),让亲属分别穿戴。在大门上用白纸书“严制”(父死之意)或“慈制”(母死之意)。有的人家并在门口挂上一结门头灯,上写“×旬寿考(母),×代同堂”。家中柱子要贴上白联。在各亲属手腕上扎一圈白色带子,俗称“手带”(男扎左女扎右),并在厅堂设灵堂,供人吊唁,随即开始报丧。
  城镇丧家报丧,一般在大门口贴上大幅讣告,同时将小张讣告派人送往亲友家中。寿宁俗,不论晴雨,报丧人都要带一把雨伞,到达时不能落从,将伞横放于桌上,亲友便知。
  入殓时,孝子跪尸旁,含以冰糖或珍珠,或少许酒,衔箸端对尸口滴下,旋折箸为二,一半纳入棺内,一半由子女收存。盖棺前,孝男要膝得绕棺三匝(周宁七匝),行脆叩礼。宁德俗,孝男捧着点燃的7支蜡烛的斗灯,孝女、孝妇依次匍匐绕棺3匝,谓之“巡棺”。之后,在棺首上放盏油灯,彻夜耀,意即长明灯,直至出殡为止。
  收殓当日,以酒待客,入殓翌日称“开吊日”(宁德俗系当日为“开吊日”),请傧相赞礼,孝男剃发着孝服,引至祖先堂,上香、读告祖父。礼毕,孝男匍匐归伏苫上,候亲友吊唁。
  出殡应择吉日,前一夜要举行祭奠,延请诸亲友参加,灵堂摆设酒菜、瓜果、糕眯、鲜花、小景微装饰品。并请吹班弹奏,气氛肃穆庄严。夜半,主祭孝男要举行三献礼,由傧赞朗读祭文,致祭亡屡,谓之“上寿”。然后撤去灵堂,出棺安葬。出殡时,先鸣炮起柩出殡,以锣鼓乐队开道,幡幛挽联引路,孝子持哭棒扶棺,亲属朋友随后送葬。灵柩所经的村落路口须贴“路贴”,过桥、过神庙要“参神”,焚化楮钱。沿途鸣炮,散发“发路钱”。
  葬是丧葬礼俗中最后环节。区内民俗原先是以火化处理先人骨头。由于封建礼制的约束,火化习俗逐渐淡薄,随之而成土葬。土葬是凿土为穴放入棺木,用三合土封面,经三五年后必须剖棺拾骨,装入金瓮(陶瓮)迁入墓穴合葬。除了土葬还有墓葬,是先做好墓,死后一举进墓穴,不再剖棺拾骨。 民间墓葬重堪舆,择地卜吉,寻找风水,讲究龙脉、砂钳、水法、朝向等。70年代以后,火葬习俗又逐渐恢复。
  上述丧葬礼俗一般就正常死亡而言。对男未婚女未嫁及未成年或无子弟者,殡葬均从速从简。
  50年代后逐步用追悼会代替吊孝,用遗像代中期,丧葬活动中的迷信内容逐步革除。70年代后期,又死灰复燃。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2 纳西族的丧葬

  纳西族的丧葬,有火葬和土葬。火葬是纳西族的古老习俗,沪沽湖至今仍实行火葬。 丽江坝区囚受汉族影响,从清代中叶开始,由火葬逐渐改为土葬,至本世纪中叶前,已是土葬为主。
  沪沽湖地区
沪沽湖地区的火葬,深受达巴教和喇嘛教的影响,如永宁摩梭 人死后,立叩向亲邻报决,亲邻前来帮助洗尸。洗尸的水,男用九碗,女用七腕,到哪儿去打水和谁去打水,由达巴占卜决定。洗尸毕,将少许碎银、某叶和酥油放人死人口中,并在耳、鼻等处涂点酥油。接着用麻布带子把死者捆成蹲坐式,即下脸曲折,膝盖与脚趾并扰,两手在胸前交叉(女子右手在前,男子左手在前),将其装在麻布或白布袋内,放人正房后室早已挖好的土穴中,面向大门,上盖铁锅或木板,再封一层土,封土时,由儿子或外甥动第一锄土(开封时亦如是),其他人再动手盖土。停尸期间,在它前面放一小桌,点灯,供上茶、酒、肉、饭、干果等祭品,并请喇嘛念经超度,亲友们带着祭品相继吊唁,还要送一些粮食和肉给丧家。停尸时间的长短由喇嘛决定,但最长不得超过四十九天。烧尸的前一天,请达巴念经,为死者的灵魂开路。同时,将尸体从穴中取出,放入直立的方形木棺内,出殡时.由一人牵驮着死者生前一些用具的马在前引路,四人拾棺跟随、于天亮前送到火化场;到场后,由七、八个喇嘛面向东方盘坐踊经,举行告别仪式,然后将尸体从棺内抬出,放在柴来上点火焚烧。喇嘛们边念经,边由一人向火堆淋浇酥油助燃。烧毕,由两个男于捡些从脚到头的遗骨,装到麻布小口袋中带回家,其余骨欠埋在僻静地方,骨灰袋放在院中摆祭品的方桌旁,由达巴主持再祭,念诵有几十个地名的送魂开路经,把死者灵魂送到祖先居住的地方。死者如无固定配偶,在祭奠中需用一只异性鸡 (男用母鸡、女用公鸣)来祭祀,表示死者有伴侣相陪。祭毕,由两个男子带着骨灰袋,达巴陪同,送到本家族坟地中各家固定的地方。放骨灰袋时,要抽掉袋底的线,让尸骨触土,让灵魂活动"自由",并在袋的周围砌一圈石头。最后,两人故意高声叫喊:"我上打水!""我去找柴"等等,借故一溜烟跑开。据说不如此,死者的灵魂就会缠身。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3 满族祭祀习俗


  满族的祭祀活动,神秘庄重,从程序到内容都十分讲究。整个祭祀过程分为:祭祖、祭神、祭神杆、祭星4个部分。
  
  在祭祀的前 3 天,全族人就要着手准备了:要在院子的大门当中悬上一把谷草,这就是表示从挂草把的日子起,一直到祭祀完毕,不许头戴狗皮帽子和身穿孝服以及身体不洁的女人入门,而且此时也不许周济乞丐。此外还要准备一些祭祀的食品,这里最主要的有:黄米饭和几头猪。祭祀的日子一到,主祭人将暂存于外边的祖宗匣子请到家中,放在西炕南头的桌子上,然后再将屋里常设的祖宗匣子取下来放在下边。
  
  祭祖,一般安排在白天。主祭人先将供桌及祖位架摆放好,然后将祖先请出,再把一头祭祀用的纯黑猪,抬到屋内南炕沿下。一切准备完毕后,主祭人诵读祭文,此时,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辈分依次跪听。读完祭文后,叩首起身,然后众人把猪抬到供桌前杀祭。杀祭时要将猪毛退净,并将大小蹄角和猪胆放在供桌的右边,然后再将猪抬到供桌上,猪头向外,脚要向右。
  
  祭神,有白日祭和夜晚祭两种。白日祭一般在祭祖之后。其程序是:将祭祖时所杀的猪分解成12件,连同内脏一起到锅里煮,锅里不放任何调料。锅里所煮的肉,在上供之前都不许吃。供品摆设整齐后,先请主祭人在前跪读祭文,参加祭祀的人仍要按辈分依次跪听,然后主祭人率众人行叩首礼。夜晚祭神,一般分为两步。首先要从祖宗匣子中按先后次序请出七位祖先,放在祖架上,再请出两位摆设在祖匣盖上,每位设净水一盅,黄米一碟,将香碗、祭台放在桌上,然后燃起香和白蜡。之后,主祭人束腰铃、扎裙子,带领众人击鼓祈祷。然后在神位前杀猪祭祀。其次,在杀猪祭祀后,主祭人还要率众人进行背灯祭。此时要将门窗遮闭,不准人出入院内,如有外人来也不许进屋。主祭人将灯吹灭,手持铜铃,舞动腰铃,口中念念有词,祭毕,重新点灯,叩首,将祖神像放入祖宗匣子里,双手举起放到西墙祖宗板上,再将门窗打开,准许人出入。背灯祭所用的肉,要过 3 天以后,家人才能吃,但不能送给外人。
  
  祭神树,是在日出时将祖先木像请到祭树前,面向东北。将一张干净的纸挂在树上,然后把祭猪抬到神树前,主祭人跪在祭猪的左方,众人跪在其后。在杀祭之前,先用酒或干净的水往猪耳朵里灌,猪感觉痛痒,就摇头摆耳,众人就认为这是神来享用了,如果猪没有什么反应,那么就是不祥之兆。杀祭之后,将猪分解成七部分,放到锅里煮,猪胆、下鄂骨及下水等挂在树上。主祭人将肉供上,叩首之后,众人将肉分食,但要把各部分的骨头送到神树前。
  
  祭索伦杆子,也称祭天,一般是在祭祖后的第二天举行。祭索伦杆子用的猪,必须是无伤、纯黑的公猪,杀之前先将猪绑起来,放在索伦杆子前面,烧香祷告,然后再杀。猪骨头不能乱扔,要在当天晚上埋在索伦杆子下面,还要将猪脖子里的一块骨头挂在索伦杆子上面,猪胆、猪肠、猪膀胱等物放在索伦杆子上面的斗里,让乌鸦、喜鹊来吃,如果 3 天之内能被吃掉,便认为是很吉利的。
  
  祭星,是在月落以后进行的。祭星的日期,不论是在某月,都要安排在初三或初五两天进行。等月落之后,先在上屋北炕当中设一个方凳,点燃香蜡。祭星人身穿黄纱袍,手拿血盆、尖刀,在室外西侧,距离祖宗不远的地方,把祭猪杀掉,这时屋内要将灯火熄灭。杀完祭猪后,祭星人咳嗽一声,屋内点灯开门,将猪抬进屋内退毛、分解。然后再将猪抬到原来的地方,叩首祭星,这时屋内再次熄灭灯火。祭毕,将猪抬回屋内,但不能见灶火。据说,熄灯闭光能使人神之间的距离缩短,既可以“对天直语”,又能使神明直接察觉到祭祀人虔诚的心情。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4 侗族葬俗


  1.上祭。于死者去世后第二天举行,祭品须有鸡、鱼、肉"三牲",诵毕祭文,锣鼓、唢呐、铁炮齐鸣,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妇女的哭声,整个葬礼显得十分隆重而悲哀。此外,还给每个参加葬礼者发一条白孝巾,扎在头上为死者戴孝。 
  2.乐穴,侗族葬礼。在棺木入土之前,把纸钱、树枝、杂草丢在空中燃烧,又杀死一只鸡丢进去,让它在火中蹦跳至气绝才取出.最后沉棺于穴中埋葬。 
  3.挂葬,是侗族用以安葬未满月死婴之风俗。流行于贵州黎平肇兴。先替死婴穿好衣服,放在粪箕或摄箕中,用新白布(或黑布)盖上,挂在村寨附近山坡的树枝、竹枝上;或用草绳捆好挂上,任野禽野兽吞食。俗以为这样母亲才能再孕,否则就难孕或绝育,故子女多的人家也常常不用此葬法处理死婴。 
  4.停丧传葬。流行于贵州黎平四塞区和从江县和平区一带。当地风俗,患不吉之症的死者,因意外事故而死者,死亡时间与生辰八字不合者均要行此葬礼。尸体洗净装敛人棺后,停于选定的地点,停丧期(据鬼师推算决定)满后,将其焚化,骨灰用装进长三尺、高宽各一尺的小棺埋新白布包裹下葬,也有些地方不予埋葬,只停放在山坡之上。此外,停丧前之洗尸,装敛等事、一律由外婆、娘舅等亲戚办理,死者亲人都要回避。目前在于避开"饿鬼"。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5 门巴族丧葬习俗


  关于丧葬的习俗,从门隅地区的历史演变来看,土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门巴族很可能曾经普遍实行过。但随着佛教在门隅地区的传播发展,门隅的门巴族主要的是实行火葬,天葬和水葬。 
  火葬和天葬多半是在喇嘛或富裕户中实行的,一般群众普遍行水葬。如果有婴儿早夭,有的是将木桶里面装进干沙,把尸体用盐水作防腐的处理,置于桶里,放在住房顶层的角楼上,经过数年后再进行水葬。对于那些有传染病的死者,其葬法是不同的,要进行土葬。有一些人将婴儿尸体放在高山石崖下葬。
  墨脱宗门巴族普遍沿袭土葬这一古老的丧葬风俗,这是与苯教信仰的存在是有关系的。人死后,将尸体捆作胎儿状,放置在室内二至三日,设下死者灵位,被称作“米江巴”,用玉米等粮食磨的面,做成人骑虎的模型,并把它放在灵前供奉 。在死者的面前还要放食物、衣服和用具祭奠,并要请喇嘛来为他念经,在喇嘛念完经之后,再根据喇嘛所择定的时辰和方法进行出殡。把面人的模型抛到室外,然后还要在小道和村后的三岔路口抛散小石子用来驱鬼。
  葬时要挖圆形的深坑,把尸体蹲放于坑内,并且将死者生前所用过的主要的衣物及其他(她)所喜爱的物件一并随葬,坟顶不留标记。墨脱门巴族也有实行火葬和水葬的。有的是先行土葬,等到一年以后再进行火葬。具体的作法是在埋葬的时候,坑顶用木板来遮盖,再堆土于木板上面,这是为了方便以后取尸。取出的尸骨在进行完火化之后,把骨灰与泥土拌匀,做成一个个的“叉叉”(锥形塔),然后把它放在村旁的“叉康”的里面(即存放泥塔的房子)。墨脱门巴族的夭折的婴儿,是将婴儿的尸体装入到一个特大的葫芦之中,然后埋在房屋的下边,在埋好之后,把土夯实打平,没有标记,不让外人知晓。在墨脱,水葬是只用于得了传染病的死者,这是与门隅的门巴族的丧葬风俗完全不一样的。
  总之,从患病到死后的全过程,都贯穿着巫师和喇嘛的活动。过去,门巴族人民在精神上受到宗教的束缚是很严重的。1959年以后,在实行了民主改革的地区,随着门巴族中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年轻一代的成长,宗教观念逐渐淡化,特别是巫师的活动已近于绝迹。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6 苗族葬俗


  死后,实行棺木土葬,葬仪中要念《上天经》,请开路师傅。杀三只鸡为"枕头鸡"、"点字鸡"、"喊魂鸡"。人葬后十二天做一次祭奠活动。较长时间后要举行较隆重的做斋仪式,请鼓手、芦笙手、歌手、献饭者,可以几代人做一次。每代人杀一头赔礼猪。做斋时,要做假人代替死者,祭师和子女、舅叔要唱歌,歌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哲理和本民族规矩礼节。苗族人死多行土葬,不用棺,也不垒坟。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载,苗族之丧葬,"自人死时即敲鼓吹芦鳖以乐鬼,昼密不停,鼓间数秒一敲,丝间数分一吹,直至埋葬而后已";埋葬之前,子孙朝暮蒲食",并"以酒肉喂塞死者之口";选择坟地时,"以木棒一条拼力向空抛掷,就棒落横则横葬,科则斜葬"。部分"白苗"人死要为之穿白衣,并用竹子或细本条编成一框架,盛尸于内,停尸堂中,出葬前三天要为死者猖丧歌,入夜,为亲友者,必来慰藉,坐卧相陪。部分苗族人冠则用寐布包好吊在屋内供亲友吊唁,择日埋葬。丽江甲子乡婆族人死,出葬时要请巫师击皮鼓、吹芦鳖为死者开路。昭通、楚雄部分苗族流行横葬;文山一带"花苗"、"偏苗"则行直窜。"白苗"葬前有"敲牛"习俗,即妇女死,其娘家要向女贸家索取一头牛宰杀,娘家未"敲牛"之前,女婿要向岳父母家汇报其妻私有财物等情况。在苗族的观念中,人死是因为灵毫脱离开人体的缘故,相信死者灵魂可以变鬼,所以要请巫师向死者超度亡魂。有的苗族,葬后十二天,做斋"三天。解放有,苗族遇有丧事,要杀牛、羊、猪、鸡祭献,并设酒宴,耗费很大。
 
  巨人悬尸驱鬼是苗族特有的停尸仪式。旧时流行于云南威信、金平、麻栗坡等地。金平白苗人死后,要将死者遗体置于竹编的床上。床的一端用麻绳系在房梁上,一端插入墙壁;每昼夜除吹芦笙、击鼓、跳舞外,还要举行六次驱鬼仪式(白天、晚间各三次)。驱鬼人员一般为四人;一吹牛角,一射箭,一持火把,一持铁刀。驱鬼时,四人绕死者的房屋九圈。花苗有在堂悬尸的习俗,但限于十岁以成员、婚后未生育的死者,则无需举行驱鬼的仪式。麻栗坡孟洞区白族人死后要举行“开路”,开路者持弩弓驱鬼。开完路,便将尸体放在类似担架的木床上,枕边放一支箭,用绳悬挂在堂屋房梁上。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6 怒族葬俗


  怒族人民的丧葬仪式各地不一。碧江的怒族在数十年前多行火葬,至今在匹河公社西岸距怒族崖壁画洞口不远的地方,古代怒族的火葬场仍清晰可见。

近几十年来由于受其他民族的影响,已大都改行土葬。如死者为男性,埋葬的方式则为伸肢仰卧,如系妇女则屈肢侧葬,如夫妻合葬,则妇女须向男子屈肢侧葬,反映了父权制统治下,妇女屈从丈夫的不平等待遇。

   成年人死,全氏族或全村社停止劳动三天,以示哀悼。出丧时由老人挥舞长刀在灵柩前开路。葬后,都要在墓前放接死者生前的用具。如男的接弯弓、兽皮箭包,妇女则放煮饭、织麻的工具等。

意为死者在阴世还会象生前一样生活,还照常使用这些生产生活用具。习惯上,对安葬后的成年人,只在第一年的有关节日里其为上故,此后均不再扫墓。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7 瑶族葬俗


 1.砍馆下葬。黔桂交界的白裤瑶,老人去世,要为其梳理洗身,并用白布绕住下额绑头,把两只小腿捆绑起来。认为这样可以防止灵魂乱说乱跑。送丧时,由十六个青壮年举手托棺,缓缓前行,丧家的女婿及堂兄弟们提着酒坛跟随,不时用竹筒舀酒给托运棺木的人喝,一路须饮酒不断,坛不让空,表示丧家将来福泽丰隆。遇上岔道,须停下鸣枪三响开道,表示惊动天地,求神保佑。下葬前,还邀请巫师祭穴,棺木一经落入墓穴就不准移动。巫师口念咒辞,手提柴刀按左中右顺序在棺木上猛砍三刀,分别表示死者的阴魂离开家门、寨门和人间,只能为活人赐福纳吉,不准作祟捣乱。坟多垒为椭圆形或长方形。巫师还插一根“归家竹”于坟上,象征死者阴魂已与祖先聚会,并在丧头放上死者的遗物。有的还在长方形坟的四角,放上四只雕刻的木鸟,坟旁或坟上竖上一根直径约三寸、长约六尺的白色标杆,若是宰牛祭奠的,则将一只牛角挂在杆上。 

  2.舅爷砍牛。过去,居住在黔桂交界的瑶族,崇拜祖先,重丧祭。有老人死亡,往往要舅爷砍牛祭供。分不同的姓氏,杀水牛或黄牛。先由几个年轻人执鞭撵牛绕场两圈,边撵边哭,接着,孝子低头背铧口进场,驾牛作犁田状,并用青草喂牛,用篾圈套住牛颈,再用粗绳把牛拴在木桩上。舅爷扛着大砍刀阔步闯入,趁牛不注意,猛朝牛颈砍下,众人立即一拥而上动刀剖解。牛肉煮熟后,拌入用各家族凑来的糯米制成的糯米饭,用芭蕉叶包成若干包,分发给众人,见者有份。当众人打开饭包看到牛肉时,低头片刻,表示哀悼。这种丧俗起源于母系社会的祭祀活动,现已不流行此俗。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7 京族葬俗


  为父母和前辈办丧事是非常隆重的。过去父母死后,要为死者修斋作道,俗称“做功德”。父母病逝,孝子要到族内各家去报丧,如果是母亲去世,还要派一族兄到外家报丧。

死者入殓之前,孝子要用热水为死者抹尸,抹后由孝男或孝女给死者穿上一套麻制的新衣。男尸须戴一顶黑布帽;女尸则要用黑布包头,腰束一条白带,脚穿黑布尖靴。

死者经道公“师傅”作法后入棺、封棺,择日修斋作道,请亲友们来吊丧,然后出葬,葬后再一新泥填,俗称“复坟”。若认为葬地不好,满三年后进行复检葬,要在重阳那天才能开坟拾骨,择定吉日再葬。

广西的其他少数民族,如苗、侗、回、彝、水、乞佬等埋葬大都也实行土葬。丧葬一般也有超度亡灵的习惯。各民族都有一些不同的葬俗。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8 佤族丧葬习俗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原称“卡佤族”,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佤族有自已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 
  受傣族影响信奉小乘佛教,部分地区传入了基督教。佤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习俗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禁忌: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 
  食俗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也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竹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椽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低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农,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 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有健齿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9 羌族的丧葬


  解放前,羌族有火葬、土葬和水葬三种丧葬形式。 
  火葬是自古相传的葬俗。《吕氏春秋·义赏》说:“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果,而忧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览》引庄子逸篇说:“羌人死,焚而扬其灰。”解放前,茂文县以北的一些地区仍行火葬。其他地区因汉族的影响已改用土葬。惟凶死、传染病及其非正常死亡者仍用火葬。葬法是在人死后三天进行火化。火化前须请端公诵咒,然后抬棺至本族的火葬场。那里设有一座可以移动的小木屋,内供奉本族历代祖先的神位,葬时将小木屋移至他处,而置应葬的棺木于其地,然后四周堆放柴火连棺木火焚。这时死者亲属围坐号哭、并唱孝歌、跳丧舞。焚化之后,将骨灰埋在地下或封在崖穴中。在茂文羌族自治县雁门乡一带,一姓有一个火坟,一个村有几个火坟。这些火坟位于村寨附近,系用木板搭成房屋形态,约五尺见方,有小门,人死后连棺材一起焚烧,烧毕取骨灰由小门投入火坟。有的地方是数姓共一个火坟。 
  土葬是解放前羌族的主要葬法,葬法类似于汉族。但羌族在土葬时送葬者须跳“芝舞寿”(一种丧舞)并唱丧歌。 
  水葬一般限于一至三岁或不到一岁而夭死的小孩。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9 独龙族丧葬习俗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直到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人们以种植、狩猎和采集为主,身披自已编织的麻布,有少数人则用树叶、兽皮遮盖。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 
  独龙语与贵山怒族语言基本相通,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习俗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独龙族民间互相邀请的方式十分独特,通常都是用一块木片做为邀请对方的请柬,届时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几天后举行宴请仪式。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表示答谢。客人进入寨门后,要先与主人共饮一筒酒,然后落座聚餐,并观赏歌舞助兴。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性情淳厚,即使路上相逢,也要置酒相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凡建屋盖房,婚丧嫁娶,都要主动相助,遇猎物或杀猪宰牛,都要邀请远亲近邻聚餐,并在聚餐结束后主动馈赠礼品。 
  独龙族大多实行土葬,死后的当天,村里的人及远近亲戚都要送粮食、酒、鸡等以示哀悼,一般次日送葬,第三天便由死者家属领村人到自家仓库当场开仓煮酒,一起共享。届时,家属成员及亲友也送去礼物,村中老人也做些食品给死者家送去。 
  婚俗
  婚宴时独龙族多以杀猪、杀鸡置酒待客。婚后每当妻子生一个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头牛或一件其他东西如铁锅、一把刀等表示感谢。 
  食俗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 
  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独龙族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豆荚、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 
  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margaret506 2008-07-15 18:10 普米族丧葬习俗


 在普米族的葬礼里,给羊子是最隆重的一个仪式。传说,在很早以前,一群恶狼为了报仇,拼命地追杀善良忠厚的羊子,把原先有一千三百只羊子的大家族,伤害得只剩下三只羊了。有一天,狼群正准备把这三只羊也吃掉。当狼群追到一个山丫口时,正巧碰上普米族勇敢的九兄弟。九兄弟守候在山丫口,箭射刀砍,并针狼群全部杀死,唯有一只母狼逃脱。据说,现在的狼便是这只母狼的子孙。
  猎人救了羊,羊感激不尽,便说,你们救了我的家族,今后,我们活着,可以让你们剪毛织布,死了可以将心掏出来祭供你们的祖先亡灵,平时也以宰杀我们吃。从这以后,普米人就用羊心来祭祖,让羊将死者的灵魂带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去。

  “给羊子”的仪式在死者送山火化的头天晚上进行。先选择一只洁白健壮的绵羊,以死者的姓别定公母。将选好的羊子牵到山泉边洗净四蹄和头角,不洗身,再牵到香坛处熏烟除污。请来主祭师唱《给羊子调》:

        起来了,醒来了,把眼睛睁开。
                        你的九代子孙给你牵来了绵羊,
                        你的七代儿女给你祭供绵羊。
                        今晚啊今晚,
                        你的远亲近邻,你的老庚朋友,
                        你的熟人老表,给你祭供绵羊。
                        这只绵羊啊,是九群羊子的头羊,
                        它的头像岩石一样坚硬,
                        它的角像钢刀一样锋利
                        它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它的心脏像大山一样雄壮,
                        它的血液像大海一样沸腾。
                        请收下这只羊子吧,
                        它是你的带路人。
                        你要跟着它,
                        才能到达祖先的地方。
margaret506 2008-07-15 18:11 哈尼族丧葬习俗


  1.搓厄厄。哈尼语音译,意为“哭死人”,是哈尼族的丧俗。哈尼族认为生命是有限的,凡寿终正寝的老人,都要举行“搓厄厄”仪式,哭丧气氛是欢乐多于忧伤,而年轻的人死亡或非正常死亡,则认为没有享尽天年,是真正的悲哀,故不行搓厄厄。哭丧专门有训练有素的“搓厄厄玛”(即哭丧女),本家妇女中有长于此道的,可以不用,一般请外人来哭,意为“我心中的悲哀像高山一样大,压住我的舌头哭不出来,还是请一个文明的人来代表我表达心意吧。”另一用意则是为了增添欢乐热闹气氛,这时请来的搓厄厄玛就不止一人而是几个到十几个。先坐在棺材前哭唱亲人的悲伤和死者的生平,待送葬的人大体聚齐,就双手摔一碗酒,轮流向到场的人们(不论男女大小)敬酒,受敬人如不善唱,则双手接过,吸饮一口奉还,若善唱则倒一碗酒,将两人的酒碗在桌子上放齐,然后展开盘洁性的对话。搓厄厄玛采用固定的哭葬歌调为基础,每节之尾加进歌者深沉凄楚的呻吟,再配以涕泪交加的抽泣,使生者全部悲哀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对唱者若非妇女,则不用“嗯一哼”的啄叹饲。对唱内容一段从桌上的酒起始,如问:生着七条嗓子的搓厄厄玛请你说一说。这碗酒是什么酒,是高粱酒还是包谷酒,是欢乐酒还是伤心酒?最先酿酒的是哪个,最先喝酒的是哪个?”对方一一回答。对唱展开的范围不要任何限制,从造天造地、人情风俗,直到碗筷桌椅、衣饰穿戴无一不可。在较为隆重的场合(杀的牛多、吊丧者多),这样的对则往往连续几天,甚至死者已抬出掩埋完毕,对唱还处于高潮中。搓厄厄玛的报酬一般是十来元钱,但她们争夺的主要目标,是插在献神的鸡背上、象征着歌手声誉的那朵银花。 
  2.搓西八堵。哈尼语义是“送葬”,是哈尼族的葬俗。哈尼族的送葬出殡是家族内最盛大的集会,届时寨内寨外的同姓东家成员都须聚齐,男女一律盛装(黑衣黑裤黑包头),女子佩带所有银饰(古时佩戴海贝),一人打一把黑布幡。成群结队,前呼后拥,蔚为壮观。亲眷中,地位最尊显的是舅舅。主人死后,儿子不计路程远近。要亲自去把舅舅背来家中,对他磕头下跪说:“我们不是不孝顺老人.他病时请过多少贝玛退鬼,吃过多少药治病,千方百计治疗.终于无效,不幸去世、麻蛇大是龙,人大是阿舅,请阿舅体察我们的苦心!”说完要送数十至上百钱给舅舅。死者女性,则给衣裳一件。送葬的亲戚必须按亲戚程度送祭祀,大多是猪、鸡、鸭、鹅之类,舅舅的礼最重,富者送一至数头,次日送猪,往下者送鸡。据说百年以前,丧家门口还要选两位青年寡妇(摩玛学)裸身站立,客人进门时,如礼教不足,则滚翻在地,边舞边叫,使来人抱惭而退,备齐礼品再来,称“涅哈克腊搓”,意为“鬼(讨帐)的手脚跳了”。出殡日门前摆齐产月色来品,白丕均为生自(为肉情人吃,年内克吐),不T利宝,均们树帅说广,然后行“嘎玛梅”(开眼礼)。导引着为贝场,后面是抬治村的行列,同姓中的男老年争光卧病地招棺材,知理洁得死的精气。大儿子走在一侧,手拿院搞则,不停地在田村上刚好,意为死者油气大;宋时广,子孙多,这些好东风不少带去;儿子u也则张开衣兜,按住”大儿子扫下的“坏”O如此行进到基地,下药,掩埋。现今其程序有所减略。 
  3.诗比那比亚。是哈尼族的决算习俗,哈尼;吾意为“家往亚润州Z洞”。即人兀R,姿用棉花将地者的药孔、耳朵、喉咙震住,甘子则DJ白布缠裹,两千两湖的大拇指用线技好.下巴上放几片班片(古时放九个海贝玛,现在用几元人民币代替),塞住洞孔,意为死后可以安静地睡觉,裹身的白布是死者该体的衣裳,拴住拇指是叫死者不要急急忙忙上路,吃饱喝足再走,下已上的钱,是给他到半路买水买酒买衣服的。据传,远古时住,“作洛搓罗”(魔鬼活活吃人的地方)的大魔鬼吃了许多哈尼人,乌木(人头人)派下了的弟兄查艾夫杀魔鬼,艾夫被打败三次,另一个兄谋杀牲了魔鬼,但在艾胃功领赏当上了乌木,因他多行不久。又被吓人一(天神的河边。天神的媳妇到河边挑水,为了不让人血污染河水,和周野花蜜住他的三个伤口—一鼻子、耳朵和吸咙,铂着贝他可怕’)样子,就断下一块衣裳羔住他的身于,从此就兴这一乡。
margaret506 2008-07-15 18:11 基诺族丧葬习俗


 1.独木棺。是基诺族的传统葬俗。基诺族一般实行土葬,较早时用篾笆编棺,后来,通常用独木棺。制作独木棺时,全村男女出动,将一大树砍倒,取其一段,劈成两半,挖空中间,将死者置于其中,在自己氏族墓地内埋葬。棺木深埋一米多,以死者生前所用的生产生活用品,如刀、锄、镰和火药枪等殉葬。若村中老人死去,全寨要停耕三天,由女儿、女婿装殓入棺。出殡时,由巫师戴着特制的帽子,带着仪仗队,扛着大刀,送往葬地。棺木埋后不留坟堆,但要在葬处地面搭一小竹房,竹稍向下,根朝上,形如活人住房,内置竹制祭桌,死者家属每天要到竹房献祭二、三次,祭供一至三年。还在坟旁烧火一堆,意为供死者取暖。有的还守墓数日,以示对死者的怀念。 

  2.公共基地。基诺族的葬俗。基诺族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按宗姓划分墓区。公共基地很小,不得任意扩大。据说,扩大鬼的地域对活人不利,因此,有新死的人埋葬不下时,就得将从前埋下的棺木尸骨挖出丢掉,在原穴中埋入新的棺木尸体。外来人死后不能入葬原有宗姓墓区,只能埋在村寨公共墓地边缘。未成年者和凶死者不得入公共墓地,夫妻也不合葬。旧时,各族之家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有的并无特殊习俗的规束。
margaret506 2008-07-15 18:12 保安族丧葬习俗


  保安族实行土葬、速葬。 
  土葬,坟墓均为南北向,宽三尺、长六尺、深七尺左右,在坟底的两壁挖一名叫“拉海堤”的偏洞,用以安放尸体(亦称麦体)。洞口高二尺、深三尺、长六尺五寸。在坟底的北壁做一土枕,尸体面朝西,头朝西北,脚向东南,以示永向麦加天房。 
  速葬,为使亡人早日“入土为安”,一般习惯是人无常(死亡)的第二天就埋葬,最晚不得超过三天。如果亡人的亲属都在本村、本地,常是早上无常,下午就埋葬。为了实行速葬,伊斯兰教还规定人在哪里无常,就在哪里安葬,绝不要把尸体从遥远的他乡运回家乡安葬。 
  保安族的葬礼,按伊斯兰教规举行。到清真寺行殡礼,即请阿訇站“则那孜”,阿訇站在最前面,满拉站在中间,众人站在后边。边訇带领众人,虔诚地念祈祷词,代亡人拜主、祈祷,让亡人脱尘归主。礼毕,由亲友、邻里将尸体抬往墓地安葬。本村人及邻里都主动送葬,或轮流抬亡人到墓地,认为这是一种善行。 
  殡葬时,亡者家属不穿孝服,不用任何物品作陪葬。到了墓地,先把亡人抬到墓西边,由四个人将盖在亡人身上的单子从四角撑起,遮住太阳,然后抬尸下墓。尸体下到墓坑后,解开大袒的两头扎线,慢慢移进墓坑西边的“拉海堤”(偏洞),头北足南面朝西作侧睡状。之后,即用土坯将“拉海堤”的门堵起来,阿訇开始念《古兰经》的有关章节,送葬的人们跪坐旁听,念毕,大家一起“接都哇”,以示替亡人祈祷。 
  “都哇”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祈祷”。由阿訇带领举双手向真主祈祷,然后把手往脸上放一下,称为“接都哇”。穆斯林作礼拜后也“接都哇”。此时,亡人的儿子向墓坑掬土,众人填墓坑,垒墓塚,亡者家属向人们散“海地耶”(钱或物,数量不定),至此葬礼结束。 
  之后,将亡人的衣物分送给阿訇、亲友和家境贫困的人,或遵遗嘱送人,一般不留在家里。
margaret506 2008-07-15 18:13 撒拉族丧葬习俗


撒拉族的葬礼,因撒拉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其葬礼一般按伊斯兰教规定进行,习惯速葬,一律土葬,不用棺椁。当病人危殆时,禁止各种噪声,除至亲骨肉外,他人不得入病房,惟有深明教义者亲侍病人身旁,病人“口唤”(亡故)后,由家人瞑其目,合其颏,理其发须,顺其手足,然后把遗体安放在公用尸盒上,家人围尸哭泣。同时,派人告知远近亲友及本村清真寺阿訇,亲友等至丧家后,向丧主吊唁,进行悲切的“哭丧”,撒拉语叫“牙斯牙格拉”。其内容都是怀念亡人,讲亡人在世时如何勤劳持家,如何待人接物,又如何为人效劳而又赢得大家的尊敬等等。
  边哭边说,使送葬的人无不感动的潸然泪下。给亡者净身,撒拉语“苏土特”(抓水),用白布裹其身,谓之“穿开凡”。穿毕,由丧家男亲抬到清真寺或墓地转“非提日”站“知那改”,替亡人祈祷。将“埋体”轻轻放进坟内偏洞中,用土坯砌好偏洞口,再用土填平其墓,墓穴上砌以若干石块,作为识别的标志。同时,阿訇开始念《古兰经》有关章节,其间,视丧家之条件,施散钱、茶叶、食盐、大柴等实物,参加送葬的人,无论老少都要散到。葬后第三天,丧家要宰羊煮“麦仁饭”,撒拉语叫“高吉尕依纳特”,请亲友和本村老幼共餐,并给他们分送油饼、肉份子。来客则送亡人家若干茯茶、现金等表示慰问,称“宽心”。“麦仁饭”一般在响礼后吃,吃前派几个儿童到村头某一高地或站在房顶或上清真寺唤礼塔去高声呼唤“来吃麦仁饭啊!”闻声处,全村老少都拿着碗筷陆续到丧家,吃毕,还可盛满餐具带回家中,让不能来的人吃,最后,还要派人专门给附近至亲好友送一些。此俗现在仍盛行。亡人生前穿过的衣服、用过的被褥,必须送给舅舅家一份,其余施舍给贫困者,也有送给阿訇的,不能留在家里。亡人“口唤”后的头七、二七、三七、四十天和百天,家人均请阿訇上坟,念“海庭”。撒拉人不但重视老人和成年人的葬仪,而且对小孩或初生婴儿的葬仪也很重视。
margaret506 2008-07-15 18:13 傈僳族丧葬习俗


傈僳族丧葬傈僳族实行棺木土葬,而对非正常死亡的人 则实行火葬。 

  傈僳族人死后,由死者的后家来主丧,并主持葬礼。若遇老人去世,那么全寨子的人都要来吊丧,死者的家属要杀猪宰羊招待吊唁的人。而吊唁的人要带猪羊肉和酒来吊丧。在吊丧中,大家要唱丧歌,以告慰死者,然后方可出殡,有的地方要为他打歌送葬。

一在大理地区傈僳族群众中,人死的当天就要通知亲友,并要给后家的报丧,并要准备宴席招待来吊丧的人。 主丧的人得到消息后,主丧的人要从自己家里牵着羊去奔丧, 把自己牵来的羊,带来的酒献给死者。在杀羊时,在羊的两支角上绑上两条孝布,把羊牵到棺木前的木坎上杀死,这样以示献了礼物。出殡前的一天晚上,主丧者为吊唁的人要为死者举 行打歌活动,有的地方打歌活动一直是通宵达旦。

送葬时,要吹芦笙,并由8人轮流换着抬棺,中途不能停歇,人士后便即刻垒士成坟。有的地方人死后人士一年后才垒坟,也有的地方傈僳族群众不垒坟。也举行打歌,一是告慰死者,二是酬谢大家。
margaret506 2008-07-15 18:14 鄂温克族丧葬习俗


  鄂温克族一般对死者实行土葬,过去在部分鄂温克族地区曾有过风葬和火葬的习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但死于雷击、难产、枪击的人,不葬入共同的墓地。 
  阿荣旗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族在办丧事时,先给死者穿寿衣,停放在屋中间的一块木板上,子女亲属为死者守灵,在守灵时还请人吟唱死者生前所做的好事。若死者是70岁以上的人,被认为是成了神,全氏族人们都参加丧葬。埋葬时,陪葬之物男女有别,男人有烟袋、烟荷包、小刀、小锅、火镰等,女人有头巾、烟袋、烟荷包、耳环、镯子、戒指等。埋葬前,要在死者头前连续打三次火镰,以示告别。子女在服孝期内不能喝酒、理发,不参加娱乐活动和不与人争吵打架。清明节时,为死者烧纸培土。 
  牧区鄂温克族对老人的葬仪很重视。要给死者换上新寿衣,在死者的铺位上搭一蓝布帐篷,头前供 桌上放熟羊肉、乳食品、果点等,并装上一袋烟放在死者头旁。在停灵期间,要通知亲属前来吊唁。装殓入棺后,用牛车拉棺送葬,儿子要牵牛走在前面。过去请萨满跳神发葬,信奉喇嘛教后,一般请喇嘛念经引路送葬。埋葬时,用金银箔纸做成日、月形,埋进死者头顶稍前的地方。葬后第三天,要烧纸、烧金银箔,再请喇嘛在黄纸上写死者的姓名、日期和祭者 的姓名,在包外朝着埋葬死者方向几十米处烧掉。之后,将原住蒙古包向前迁移些,在原包址死者的铺位上放一块石头,撒一些稷子,认为这样对子孙吉利。如住的是土房,也要请喇嘛念经除污。此后,每年清明节要烧纸。过去,子女为父母服孝时,要穿白色衣服,孝期3个月。儿子在穿孝的同时,也扎白腰带。 
  在陈旗和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族中,丧葬习俗受到一些东正教的影响,但也仍然保留了传统的丧葬方式。陈旗的鄂温克族在为死者停灵时,死者头向西北,脚向东南,身旁立耶稣像。入殓时,按季节为死者穿衣戴帽,如是女人要戴头巾,要铺白布,蒙白布。送葬时由牧师念经引路。在没有东正教堂的地方和不信东正教的人家,则请萨满跳神引路送葬。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族在为死者入殓时,将其用过的烟盒、杯子、水壶等东西打坏后,放进棺材里,也有放一耶稣像和四块点心的。抬出棺材之前,杀一两只黑色驯鹿,将驯鹿头放在日落的方向,意味着驯鹿驮走了死者。送葬途中抬棺者必须休息三次。把死者埋葬后,坟前立一个十字架。送葬的人们在离开坟地前,须绕十字架三周,并在坟旁生烟,人们绕烟三周,认为这样以后能继续打到野兽。子女在为父母服孝期内,不刮脸、理发,长子可以留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