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内容摘要300: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爱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51:51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爱情
 发布:绿野仙踪 []   日期:2011-5-5 14:15:00   每次演讲,我总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有人问我:「为什么爱得愈深,痛苦就愈强烈?」这是很普遍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各个年龄层的人。当然,这里所谓的爱,除了爱情之外当然也包括亲情。  曾有人告诉我一个发生在巴黎的真实故事。一个年轻的高中女孩从小乖巧听话,是父母师长心中的好孩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她认识了一位男孩,这男孩自幼失去父母,从小在缺乏爱和关怀的环境下长大。他脾气火爆到处惹事生非,个性冲动的他,在学校里常因小事就对同学暴力相向,最后终於被学校开除。 女孩与他相恋之后,逐渐受他影响而与父母渐行渐远。男孩则因为逞凶斗狠的个性使得他无法谋得一份固定的工作,於是他想离开法国到国外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为了筹措旅费,男孩说服女孩以出卖肉体的方式赚钱,等存够钱二人一起出国重新开始。女孩被说服了,心想:只要二人能永远在一起,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女孩开始她的皮肉生涯,当她赚足旅费交给男友时,男孩却只买了自己的机票远走高飞。他告诉女孩,他已无法和她肮脏的身体相处。  这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时有所闻的背叛故事。假设这个故事的发展是:二人一起出国开创新生活,而男孩却在他国另结新欢。这个为了爱可以抛弃父母、出卖肉体的女孩,为爱牺牲一切,当她知道男孩移情别恋时会有什么反应?如果这份爱是建立在贪着和占有的薄弱基础之上,那女孩的反应就会是勃然大怒而非诚心祝福。这也表示她所做的牺牲是为自己的贪念而非对方的快乐。这个结论很残忍,却是不争的事实。 男女相恋时海誓山盟,爱到至深至切时甚至可以为对方牺牲生命。我们一般认为的爱情定义就是希望对方能快乐,奇怪的是:当其中一人另有新欢时,大多数的人都不会诚心献上祝福,而是不计一切代价想拆散对方挽回颓势。如果为了爱一个人连最宝贵的生命都可以不要时,当对方找到另一个可以给他更多快乐的人,我们为什么要生气、愤怒,甚至不惜两败俱伤呢?这样说并不是要给负心的人藉口,而是希望大家能真切反省自己口口声声说的「爱」是什么?  热恋中的男女总希望二人能永远不分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对方绑在身边,只要一分开就感到痛苦,会用尽各种方法追踪对方的行动。虽然嘴上说是关心,其实不过是为满足自己的占有欲望,当贪念愈来愈多、多到无法满足时,我们就会因为达不到而产生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爱一个人愈深,痛苦也愈深的道理。  贪着就像是一种迷幻药,常有美丽的外表作装饰,当我们被以爱做掩护的贪着缠上时,就堕入五里雾中无法看清事实。热恋中的人很难用理智去分析眼前的这个人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眼里看到的尽是对方优点,因为分不清爱和贪着的界限,一心一意只想让对方完全属於自己,而结婚似乎就是满足这念头的唯一方法。婚后占有对方的贪念减少、激情慢慢消失,这时才会用理智看待生活,婚前对方的优点在此时完全消失不见,两人开始互相埋怨,抱怨对方与婚前判若两人。其实眼前的人并没改变,只不过当初并没有静下心来用理智判断而已。当生活中充斥着不满与抱怨,当初爱得你死我活的两人,最后可能落到对簿公堂终至分道扬镳的结局。  自己是个出家人,不曾品尝过爱情,但我也曾检视自己是否真正了解爱和贪着之间的差别。记得到印度求学不久,我至亲的外婆过世。外婆以高寿往生,遗容安详,就佛法的观点,我应该为外婆的重生而感到开心。因为从许多迹象来看,外婆应该会转生到一个好的来世。在生前年迈的外婆不能自由行走,耳不聪目不明,身体就像穿了八十多年的旧衣,在生活上带给她极大的不便。而今她终於可以换上新衣,而我不但没有给她祝福却伤心不已。  后来我冷静下来看外婆的辞世,才发现我伤心是因为我再也不能享有外婆的关爱,我的痛苦完全是出於贪着那份关爱而产生,失去和外婆相处的种种,让我感到难过。当我分清楚自己伤心的原因时,我的悲痛很快地释放了。  我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爱情,不需要有爱的对象。人在这世界上必须有爱的对象,因为这是支持我们生存的力量,而是应视「爱」为一种尊重。也就是与某人相处时,所带来的种种美好回忆是来自於两人和谐的结果,所以快乐的一半功劳应归功於对方,加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快乐,所以尊重他人的立场是非常合理的。 与任何人相处时,如果对方脸上充满了愤恨或内心闷闷不乐,我们也无法自在地享受欢乐,他方与自方的安乐是一体两面的,所谓的「爱」或是「希望他人快乐」的理念,实在是具体的理由,况且获得最大利益的是自己。  内心充满真爱的人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以我而言,我爱的对象是这世上无量无边的众生,是我以外的每一个人,因为要让别人得到快乐,我必须更努力,这对象是支持我生存和努力的方向。  如果希望伴侣成为支持你的力量,理智选择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冷静地分辨爱和贪着之间的差异,观察对方是否真正值得信赖。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我们贪着的冲动超越理智,就无法看到对方的缺点,即使知道缺点,也可能因为过分执着而给予美丽的藉口,这往往是未来痛苦的根源。如果我们观察到对方的缺点,而这个缺点是可以接受的,这种透过了解而产生的关系,将是未来稳定生活的力量,日后就不会因贪着、无法满足而痛苦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69965.htm) ----------------------------------------------------------------------------------------------------------------- 妙智比丘尼:如果你遇到爱情,你还能这样清高吗    http://www.xuefo.net/show1_69965.htm                                                                                            http://www.xuefo.net/show1_78264.htm
 
 发布:念佛人 []   日期:2011-4-29 10:30:00  
        在她漫长而断断续续的倾诉过程中,我相当配合地发送着不同表情,偶尔给一个窗口抖动,示意她我在倾听。故事完结后,我们一起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我很老土地告诉她一句话:爱情没有对错,只能随缘。    当那个十八岁的第三者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才意识到她苦心经营的爱情即将遭遇灭顶之灾。从十八岁到二十八岁,一个女人把十年青春放错了地方,一切回到原点,唯有青春不再,伤痕累累。
  “这种版本的爱情我看得太多,今天轮到我担当主角亲自上演,过去为别人流泪今天为自己而流……十年的往事每回忆一遍,就死去活来地痛一次……是选择提前退场,成人之美;还是讨个说法,一争高低……”她陷在痛苦矛盾中不能自拔。
  佛法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回忆是种毒素。众生习惯于淡忘快乐而铭记痛苦。我们认为得到快乐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而痛苦常常不在我们预料之中,它的出现让人觉得不合乎情理,我们排斥它不欢迎它,却又在潜意识里再三地强调着它的不厚道不仁慈,想忘记却变成了铭记,由铭记而进化成执着、放不下,这是一切痛苦产生的根源。世界很无常,过程和结局我们不一定能想到,然而发生一切都是正常的,何必激动着要理由。   再讲一个老套的故事:从前有个书生,因为他深爱的女子和别人成婚而一病不起,气息奄奄。这时,路过一位云游高僧,拿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大海边,一名遇害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第一个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走过的第二个人将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转身离去。路过第三个人挖了一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僧人对书生说,那具海滩上的尸体,就是你爱的那女子的前世。你是路过的第二个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了还前世欠你的情。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才是她的丈夫,是她今生要报答一辈子的人。书生听完,顿时大彻大悟。
  我说:“爱情没有对错,只能随缘。经中讲‘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我同情你的遭遇,理解你的心情,但我不能为你的爱情做主。我能为你指路,却没法替你走路。”
  她并不满意我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上再三地纠缠追问。但我选择了保持沉默。沉默最终引发了她的无明之火,从开始的请教演变成对我的严厉质问:难道你从来没有爱过吗?你不觉得“爱情没有对错,只能随缘”太形而上了吗?你说这种话因为你是局外人,如果你遇到爱情,你身处其中你还能这样清高吗……   如果我遇到爱情,我还能这样清高吗?这才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接触佛法将近十年,大海之水只饮一滴,虽没能通达佛法,正知见却是屹立不倒的。爱情无论多么神秘美丽,在“四法印”面前(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行苦、涅盘寂静),它就像安徒生童话中那件从来没有存在过的“皇帝的新衣”。你穿着它招摇过市,它却给你制造了一部荒唐的闹剧。如果你了解佛法,了解四法印,了解爱情水月镜花、缘起性空的本质,你还会那样执着爱情吗?  爱情这场盛宴,我选择弃权,永不赴约。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69237.htm)--------------------------------------------------------------------------------------------------------------- 证悟空性后还会对异性产生爱情吗?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11-3-3 17:45:00             从小到大,我都喜欢问一些刁钻的问题。多年前为少林寺的事而邀请一些法师访少林,与纯空法师(著名书画僧,擅古琴,时任教于柏林禅寺)等同住于登封某宾馆某套间。那时我不信佛,对佛门中人充满好奇,便与法师做长时攀谈,可谓海阔天空。法师俗姓段,与我是本家,因缘具足成了一诚大师(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关门弟子。因本家故,畅谈良久,话题亦放肆,我问法师:“若有绝色美女裸坐于怀挑逗您,您真能做到心不乱吗?”法师微微一笑道:“当然能。要不你找位美女来一试如何?”我微笑说:“我不是非常相信。”法师接道:“我可以欣赏她的美,但不会产生欲望。”法师虽是如此说,但我对此一直是存疑的。         这次在昌列寺参加法会期间,有天晚上与上师嘎玛仁波切聊天,当着许多师兄姐的面,我问:“上师,请问,证悟了空性的人还会产生爱情吗?”上师哈哈一笑道:“等我证悟了空性再告诉你吧。”师兄们也都笑了,但似乎都在期待上师的解答。上师早已证悟空性,当然知道真相。         我接着问上师:“我一直心存疑惑,证悟了空性后,还会不会爱上一个女孩?在空性状态下当然不会,但离开了空性状态,还是会有分别念的呀。证悟者不可能每时每刻保持在空性状态。”         上师收住笑容,说:“证悟了空性,还是不排除会和别人结婚的。我讲一个故事吧。”         故事大意是,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位弟子(名字好像也叫嘎玛?——请当时在现场的师兄做旁证)已经证悟,成了阿罗汉。他长相很好看,被一位女孩狂热爱上。阿罗汉当然不会再对女孩产生世俗的爱情,于是女孩非常非常痛苦,无论别人怎么做都无法减轻她的痛苦,她就是要和他结婚,但阿罗汉当然是一直拒绝。后来,女孩奄奄一息,水米不进,眼看不行了,阿罗汉决定拯救她,遂答应还俗和她结婚。后来他们生活得很好。佛陀的其他弟子知道这个情况,就要求佛陀将这个弟子开除,因为他犯戒了。佛陀却说,他不仅没有罪业,而且还有莫大的功德。上师强调,他的功德来源于他的无我利他。         上师讲到这里,我斜对面一位美女师妹扶着男友肩膀低头娇笑得“花枝乱颤”,而她男朋友倒岿然不动,很是镇定,让人怀疑他们之间的故事与上师讲的故事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从这个故事可知,证悟了空性,也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绝不可能再像凡夫那样对异性产生世俗的爱情,更不可能有任何异性能给他(她)带来痛苦。但是,并不意味着证悟者就不能结婚生子,当然,他们绝不可能再如凡夫般执著于相。         正如圣严法师所言,菩萨虽分凡夫与贤圣(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是圣位菩萨——看雪客注),不必要求初发心的菩萨做得跟圣位的菩萨一样,然而,菩萨行的目标是统一的。作为一个菩萨,既然不能作恶造罪,但为救度众生,也绝不怕为救众生而自己作恶造罪。宿世的业报临头了,或者冤家债主光临了,菩萨是只有欢迎欢喜而不恐惧害怕的,因为那可以将罪业的帐目早日清理。作为一个菩萨,受持佛法,就要完全如法;受了佛戒,就要如律清净。菩萨要以坚决的信心,才能毕竟成佛,要能博学内外各种知识,才能顺化广大的众生;要以慈愍的心怀,柔软的言语,去接近众生,不可反而中伤他人。菩萨虽不妨与妻子共同生活,但要如同防止冤家一样地谨防她来破坏自己的道念;虽然谨防妻子如养冤家,但终不得以冤家的态度对待妻子,仍须经常爱护体惜她的情意。菩萨应视女人如虎狼如毒蛇,但也并不畏惧爱欲的破坏与摇动,因为菩萨的清净心地,如同莲华,虽生于污泥而不沾污泥。菩萨是离欲舍欲的,虽为度生而入于爱欲障中,却不会因此而被爱欲之所沾污……菩萨独身居于深山之中,不会感到恐惧;虽然共妻子生活在家庭之间,也像是独处于深山之中。经常是在怡然安定的心境之下,没有痛苦与欢乐的思想分别。         索达吉堪布指出,证悟了空性以后,不但不会认为一切都空了,反而对自己、对他人、对天下无边的众生有无穷利益。因为大乘菩萨通过精进修持,证悟空性之后,能够看破一切,远离贪惧二边,对轮回中的色声香味、五欲六尘,不会像凡夫俗子那样贪执,也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恐惧。菩萨依靠大智慧和大悲心,虽住于三界以各种形象利益众生,却不会像声闻一样堕入寂灭边,中断了利他的相续;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堕入有边,沉溺在轮回的惑网中,不能自拔。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54378.htm) ----------------------------------------------------------------------------------------------------------------- 索达吉堪布:修无我空性不能离开的五点要诀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10-12-22 23:54:00        破遍计我执的观察方式,印度法称论师、陈那论师的论典中非常多,月称菩萨和龙猛菩萨的论典中也不乏其数,藏传佛教高僧大德的教言里更是俯仰即拾,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断除我们相续中潜藏的遍计种子。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想修行成功,务必要聚合方方面面的因缘。光念一声佛号,或参一个话头,或修一个静修大圆满,个别利根者也有解脱的机会,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妄想分别那么可怕,一定要依靠各种方式来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传承上师开示了五点要诀:   一、对轮回生起厌离心;
  二、对众生生起大悲心;
  三、对一切法观清净心;
  四、对同行道友观悲悯心;
  五、对上师起恭敬心。   这五种心是一切道的关要,也是一切修行的纲要。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没有出离心,小乘声缘道的基础就无法安立;
  没有大悲心,大乘菩萨道无法修持;
  没有观清净心,密宗的修法无从谈起;
  没有对道友的悲悯心,我们的菩萨戒及誓言无法守持;
  没有对上师的恭敬心,诸佛菩萨的智慧和悲心无法融入相续。  不论学显、学密,只要具足这几点关要,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成就,因此,大家在修无我空性的同时,一定不能离开这五点要诀!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46303.htm) --------------------------------------------------------------------------------------------------------------